
朗读
乡宴承载着风土人情,但曾经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问题,也成为农村宴席文化的痛点。近年来,随着自上而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农村宴席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曾经铺张攀比的“面子宴”,如今逐渐转向注重体验感与情感交流的文明聚会,而乡厨群体正是这场转变的重要见证者与推动者。
日前,记者走进婺城区琅琊镇徐联村,在乡厨盛燕飞的介绍下,了解乡宴变革背后的新风尚。
初中毕业,盛燕飞就跟着父亲在乡间宴席上帮厨,耳濡目染学得一手好厨艺。如今,她和丈夫组成了默契的搭档,撑起自己的乡厨事业已经15年了。忙的时候,她会招呼村里空闲的妇女来帮忙,“都是乡里乡亲,大家相互熟悉,做事也放心,她们也能贴补些家用。”盛燕飞说。这份互助,不仅让乡宴办得更红火,而且让乡情在邻里互助中愈发浓厚。
“最开始我父亲做厨师,拿着菜刀和锅铲就去别人家里了。现在不一样了,大部分人会在村上的文化礼堂办宴席,场地好也方便。”说起这些年的变化,盛燕飞说村里办宴的风气变了。过去,村民们常常把宴席视为人情与体面,主人家为了“面子”,总爱点些贵的大菜、堆砌数量,铺张浪费严重,现在更追求菜的味道和美感;过去比谁家席面“阔气”,如今看谁家饭菜更“贴心”。
村民口中的盛燕飞不仅自己“会过日子”,也会帮着他们“过好日子”。凭借多年的经验,以及对食材价格和村民口味的熟悉,盛燕飞在承接宴席之初,就会帮着主人家精准算好桌数,主动提供菜单安排的建议。“当季、新鲜的本地特色菜,经济又实惠的菜我们会建议他们排上去,有些‘面子菜’我们是不太建议的,又费钱,很多人还吃不惯。”盛燕飞自豪地说,“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大致需要多少菜,哪些菜大家喜欢吃,我们都有数。”
同时,顾客对于席面美观的要求她都尽力满足。从食材的摆盘造型到色彩搭配,从荤素拼盘的层次感到器皿的选择搭配,盛燕飞都细心琢磨,让村民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感受到“餐桌上的美学”,使每一场宴席都既有“乡土味”,又有“仪式感”。
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中,在热气腾腾的灶台边,乡厨们用一份份精心调整的菜单、一句句暖心的提醒、一个个递出的打包盒,实实在在地推动着移风易俗的进程。在盛燕飞看来,乡宴之变,变的不仅是菜单,更是人心;省下的不仅是钱财,更是找回了对食物、对情谊的那份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