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凝聚百年史 清廉村居入画来

日期:2024-06-11 10:48:10 来源:​今日婺城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婺城区乾西乡栅川村的于氏宗祠,只见粉墙黛瓦记叙着江南烟雨的气韵,飞檐翘角变作古建上一道撩人的风景,在别具一格的砖雕门楼上更书有“百世崇瞻”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而门楼前还挂着两行长灯笼随风摇曳,远远望去,碧蓝天池下,古老的祠堂雕狮刻凤,气势宏伟,犹如水墨丹青妙笔,勾勒出一幅画里人家。

古祠堂是文化精神的载体,也是人们文化灵魂的栖息地。据介绍,于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戊子年,清康熙年间重建,是于氏族人为尊宗敬祖而建的祠堂建筑。我们早在课本上就能吟会背《石灰吟》中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作者是明代名臣于谦,和栅川于氏均为钱塘于世珍一系,亦与这座祠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步入其间,只见正厅为独立式歇山建筑,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寓有“四龙吐珠”祥瑞理念。祠堂整体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青石柱木梁,高度近七米,别出一格的窗棂,使整座建筑极具气势。抬眼四望,房梁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檐柱牛腿雕有精美简约的图案,横梁则雕有龙、狮、花草等。而正中的天井平面呈“凹”字形,用青条石铺砌,当光线从四周倾落下来,幻化成一团团光晕,使得几百年的祠堂愈发深邃。

于氏宗祠华丽凝重,沧桑古朴,现列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触摸石柱,从中可感受到那些写满光阴的时代厚重感;游目其中,还有于氏祖训,以及于公生平事迹等详细介绍,细细阅之,犹如翻开了一卷泛黄的书卷,将一个清正廉洁、忧国忘身的“救时宰相”的形象逐渐呈现在眼前。

据了解,于谦在30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在明正统十四年,其身为兵部尚书,率军大败入侵的瓦剌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全胜,被《明史》称赞为“英迈过人,历事三朝”“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行走在村头巷尾,亦可见于公的清白之志与勤俭之风亦融入到栅川的各个角落。沿路白墙上一行行令人警醒的文字,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诗句,皆形成了道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在习习清风里,一阵阵“清廉之风”拂面而来。“老祠堂的一砖一瓦、一碑一梁,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对于我们栅川村民而言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村民王阿姨说,近年来,村里积极将于谦清白立身、清廉为民的家风融入清廉村居建设中,潜移默化地让大家充分感受廉洁家风和廉洁文化的滋养。

“明代名臣于谦的一首《石灰吟》,表达了诗人忠诚、清白的思想品格,他一生两袖清风,践行清白之志,我们栅川村也始终依托这一宗旨,深入挖掘于谦文化,以清扬德,助力乡村振兴!”乾西乡宣传委员赵向阳表示,近年来,乾西乡积极梳理婺文化村史、文史,除了做好于谦文化挖掘工作之外,厚植廉洁文化土壤,先后打造了清风亭,于谦家风一条街,开展了清廉家风故事会等廉洁文化活动。此外,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重点打造非遗礼堂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在让“清廉之风”吹进千家万户的同时,极大地活跃当地文化氛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