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丰:追忆似水年华 品读先贤故事

日期:2024-05-20 10:38:11 来源:​今日婺城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每一座城市都有独属于它的文化读本。这片土地上,是谁燃起了第一缕炊烟,谁砌了第一块墙砖,又是哪年哪月有了这如许多的礼俗风化,又因了何许契机有了鸿儒论道的旷世奇遇?婺城融媒携众地方文化学者,以一个人、一本书,解锁婺城文化的一个面,带领读者循着书香读婺城。

01

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文荟萃,风华物茂。“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两千年的婺城,悠悠岁月,漫漫春秋。数不尽的达官贵人、贤士豪杰、革命志士、达人名流:胡则、潘良贵、王淮、唐仲友、吕祖谦、李渔、王廷扬、邵飘萍、何炳松、陈望道、张书旂、朱壬葆、严济慈、千家驹、冯雪峰……这一串串的名字,如日月星空,璀璨辉煌,构成金华熠熠生辉的历史长卷,载入了中华光辉史册。本期“书香婺城”邀请到知名教育家胡步蟾之子胡丰老先生,讲述他记忆里的老金华以及老金华的街巷里那些不朽的身影。

1937年,浙江省政府迁来金华,金华成了浙江抗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为某种历史的巧合,滚滚烟尘与精神文明在这座小城里不断相遇,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红色印记。

抗战期间,酒坊巷成了浙江的文化中心。除了《浙江潮》外,还有不少新闻通讯社、报刊杂志社迁来金华,如《青年团结》《浙江妇女》《决胜》《刀与笔》《战地》《战时生活》《新青年》《大风》……

胡家老屋就在酒坊巷31号(现121号),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民国楼房。石库门前栽有四棵冬青树。进门就是一个偌大的天井。朝南一幢二层半的西式楼房,屋内红漆的地板、水门汀的走廊、玻璃的门窗、宽敞的楼梯、西式的栏杆……“好像一个风流倜傥的海外归来的学子”。老屋的外面却是粉墙黛瓦,马头骑墙……“就像一位沉稳饱学的老学士”。1936年,胡丰的父亲胡步蟾用编撰书得来的稿费建造了它,即如今酒坊巷中的“胡步蟾故居”。

于是,胡丰自幼在酒坊巷长大,见证了这条以酒为名的婺城古巷,如一位侠客,在战火纷飞的年月燃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与力量。

02

抗战胜利后,胡步蟾继方豪之后任金华中学校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扛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大旗,担负起金华教育发展的重任。胡步蟾编著出版了我国最早的大学《生物学》教材(合作,1924年)、第一部教育部审定高中师范《生物学》统一课本(1934年)、第一本有关人类优生和遗传学专著《优生学与人类遗传学》(1936年)、第一部血型学专著《血液型》(1936年)。

金华中学即金华一中的前身,简称“金中”,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丽正书院改为金华中学堂。抗战期间,学校曾先后搬迁至金华澧浦、长庚,武义俞源,缙云金竹、棠慈等地,于1946年迁回金华鼓楼里。学校大门后又改开在酒坊巷。

金兆梓、方豪、胡步蟾、王宗元……在代代校长的接力下,金中百年,人才辈出,著名画家黄宾虹,一代报人邵飘萍,世界著名数学家、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樊畿,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最早《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著名作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诗人艾青……无不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了鲜明的足迹。

当年,学校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金兆梓、曹谦、胡步蟾、施伯侯、冯品兰、赵情之、赵镜元、黄善楷、方四海、徐汉源、金玉湘、陈松平……他们学有专长,识人擅教,呕心沥血,著书立说。金兆梓著《国文法研究》《实用国文修辞学》,曹谦著《文学概论》,施伯侯著《初中物理》《初中化学》,黄善楷著《英语文法专辑》,赵镜元著《中国地理》,金玉湘、陈松平办画展,出版画册……

金华沦陷后,为弦歌不辍,抵制日伪奴化教育,“金中”人背铺盖,穿草鞋,翻山越岭,穿过敌人封锁线,到穷乡僻壤,山坑冷坞继续办学。虽生活十分清苦,缺吃少穿,住祠堂、庙宇,但“金中”人坚决拒绝日伪中学的各种引诱,无一人变节,“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方豪在《浙江日报》上发文:“查本中学全体教职员,于金华沦陷后,虽未能悉数跳出魔窟,但皆能一秉忠诚,难苦自励。一面为生活所迫,虽身充贩夫走卒,而仍安之若素,乐道不倦。亮节高风,非惟为当地父母所共见共闻,抑亦为当政当局与夫主管机关所奖许”。金中人誓言“家乡不重光,坚决不回城”,虽身在山区,却胸怀天下。老师献身教育,“为抗战育人”,呕心沥血。学生刻苦读书,“为抗战成材”,勤奋努力。“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山峦层叠,连绵起伏的括苍山下,在好溪水畔,抗日歌声响彻云霄。金中师生课余跋山涉水宣传抗日,兴办夜校。英语教师叶鹤龄之子叶克强在途中不幸遇到日寇,因拒绝带路而壮烈牺牲。金中学生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莘莘学子投笔从戎,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壮志少年勇攀高峰,支撑起时代的脊梁……

03

时光荏苒,昔日风雨飘摇的中国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大道。胡丰也从曾经的垂髫小儿变为耄耋之年的花发智者,追寻着儿时的记忆,字字珠玑,描画下活跃在金华历史上的一个个伟大的身影,编撰成书。

谈及成书过程,胡丰感慨万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传承历史,我们这代人就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这就是我写老金华的记忆《老碎影》《老先生 》《老风俗》书的目的和选材出发点。”

胡丰介绍,《老先生》这本书有几个特点:第一,书中人物都是土生土长的金华已过世的名人;第二,以近现代名人为主,书中共介绍54位名人,历代金华名人只选了9人,近现代选了45人,许多都是第一次入传。这是因为历代名人早已有记录,可尽量避免拾人牙慧,重复赘述,而为近现代名人列传,正是我们这代人的任务;第三,以理工类为主,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往多以文人传记为多,科学家少,而此书中严济慈、胡步蟾、朱壬葆、胡步青、冯泽芳、金祖孟、金国章、陈士橹 、季文美……都是著名的科学家,为年轻人学习科学家精神树立榜样。

“民有疾苦,刺史当言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岂能用百姓的血染我红顶?”“好官自我为之”“家乡不重光,坚决不回城。”“於境知足,於学知不足”“不说假话为荣,不说真话为耻”“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安贫乐道,志在前程,为国争光”……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仿佛镌刻在历史画卷里的不朽铭文,也是闪耀在《老先生》这本书里的满目星辰。

胡丰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打开名人的书读到更多的是艰辛坎坷、失败、跌宕、奋力、攀登、成功、奉献……他们的足迹,所创造的业绩,书写了壮丽的史诗,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先行者,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高尚品行、可贵精神是我们后人挖掘不完的富矿。写先贤的事迹,犹如与先贤同行,聆听他们的教诲,如沐春风,如听战鼓,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振奋。”

【学者简介】胡丰,笔名楠生、古月、直言。浙江金华人,政协金华市第一、二、三届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出版个人专著《苇草絮语》《胡丰诗选——拾贝集》《心湖漪澜》《舌尖乡愁》《欧洲行》《印象美国》《老碎影》《老先生》《老风俗》等散文集、诗集。曾受到中国侨联表彰,荣获先进个人称号,并授予“爱国奉献奖”奖牌和荣誉证书。

【推荐书目】《老金华的记忆·老先生》,中国文史出版社,胡丰  著 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