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每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时,中国老百姓便迎来了一个民间流传很久的节日——清明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但没有哪个节日像清明节一样,具有这么强烈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以及人文情韵。清明节,给人的时间感是无限的久远,空间感是无限的广阔,人文情韵是发自无限的内心深处。
二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而为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利、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人文底蕴可以说非常深厚。
历史上第一个跟清明扯上关系的人是古代圣王大禹。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节日,只是刚刚有了清明这个词语。传说,大禹治水后,就用清明来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晋文公重耳没登基前在各国流亡,有一次饿晕了,他的臣子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烤熟送给重耳吃,重耳很感动。晋文公回晋国主政,大赏群臣,忘了介子推,有人鸣不平,晋文公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出仕,背着老母躲进山里。有人出馊主意,让晋文公放火烧山,结果柳树下烧死了介子推母子。晋文公将这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次年晋文公去祭奠,发现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汉武帝时期的落下闳首度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也和这位天文学家有了关联。
唐朝皇帝似乎跟清明节特别有缘。相传唐太宗曾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和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有关。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成清明扫墓了。
韩翃也是唐代诗人,是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有首清明诗很出名,不过此诗不叫《清明》,而叫《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德宗很欣赏这首诗,曾钦点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时有两个韩翃,下属问是哪个,德宗亲书此诗,说就是这个韩翃。
三
节日总是与诗联在一起,清明节也是一样。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我们吟咏这些诗词,就像在与历史对话。让我们放下纷扰的一切,静静地读这些诗词,开启一段美妙的旅程。
唐代诗人杜牧一首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千年惆怅的清明情结,把一个古老节气表达得深入人心,让人在清明时节,想象纷纷细雨,追怀故去先人,让人在杏花芬芳中品味酒香,感受恍然若梦的时光风情。
唐代诗人韦庄有首诗:“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祭扫在古代是清明节的一项非主流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而且在时令上有意义的活动是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唐代另一位诗人张继写过两首《闾门即事》,都是关于清明节的诗作。“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写出寒窗苦读的超然之情。
唐代羊士谔写过一首诗:“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写出在清明时节生机盎然的折柳、踏青之趣。这种种景象,诚如清人杨韫华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宋代写清明的词数不胜数。辛弃疾的“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范成大的“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苏轼的“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处几清明”。李弥大有一首诗:“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有人说,这首诗与杜牧的郁闷情绪截然相反,写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清明画卷,那拱破松软泥土的嫩草,那衔泥筑巢的春燕,那沐浴春雨的鲜花,让清明时节的人们,心境舒爽,在一片美好景色中,享受一派鸟语花香。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他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作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曹雪芹在《风筝》一诗中写到清明:“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写出了童趣,也写出了心灵颤动的愁怨之绪。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在清明节也写过一首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当我们说清明,必然说到文化传承。炎黄子孙一脉相传,大家的血都是远祖所留,地也是先民所开,生命、资源以及千古不堕的文明机缘则是先民所赐。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统节日过得非常有意义,剩下来的就看我们自己是否珍惜传统与努力丰富传统,做好承先启后的工作,完成一代人应尽的责任了。
四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庄重节日,又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唐玄宗曾下诏定寒食扫墓为“五礼”之一,扫墓的风俗便开始盛行起来。在历史发展中,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清明前后,人们纷纷上坟扫墓,在坟前摆上供品、香烛,摆上一束鲜花,这成为缅怀先人的一种仪式。
尤其是到祠堂祭祀先人,更是清明必不可少的活动。根据供奉对象的不同,祠堂可以分为祭祖祠堂、名人祠堂、神灵祠堂三种。
祭祖祠堂,是指祭祀同一血缘的宗族或家族列祖列宗的场所,也包括宗族祠堂。名人祠堂,是给那些做出伟大贡献的大人物(如唐叔虞、诸葛亮)建立的祠堂。一般有贤臣名士祠堂、文人学子祠堂、忠勇将士祠堂、实业人物祠堂、烈女孝子庙等。神灵祠堂,是以某个自然现象(如日月山河)或某个神灵人物为祭祀对象的祠庙。比如山东泰山南麓的东岳庙,便是祭祀泰山神灵的场所,还有海峡两岸祭祀妈祖的众多庙宇。
中国是礼仪之邦,每逢重大节日,国人便会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示敬畏天地,不忘先祖。
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到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因为柳树得春气之先,在冬春转换之际,它最先吐出新绿,因此能带来好运,因此就有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清明节,从来都是死亡与新生交织、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
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活动,以锻炼身体。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我国传统的踏青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接春天的明媚阳光。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清明时节是一年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时段,此时天空中云的数量较少,地面因受热快而回暖迅猛,导致气流上升,形成上冷下暖的云层,为放风筝提供了足够的升力。另外,古代放风筝又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清明节,很多人会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进入清明节气。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到了此时万物清洁明净,因此称为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气候逐渐转暖,降水增多,草木繁茂,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五
很多地方在清明节的时候都会有吃青团子的习俗,尤其是在南方的地区。青团因色如碧玉,口感糯韧绵软、肥而不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说有一年的清明节,江苏有位农民正忙着在自家地里耕田,忽听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来,抬头看时,只见清军队在追赶穿一身太平军服装的军官。这位农民急中生智,上前帮军官脱下军服,用脚踩入泥底下,再让他把身子往水田里一蹲,变成浑身泥浆后站起来,一手扶犁,一手挥鞭,耕起地来。
清兵追来,看到的是打着赤膊、满腿泥浆的农民在耕地,不像太平军军官,然而狡猾的清兵又一想,前面是湖泊,不可能从湖上插翅逃走,就在附近添兵设岗,四处查寻。机智的农民示意军官暂时不要进村,自己想办法给他带点食物充饥。
回到村里,农民见清兵四处搜寻,村口还有清兵检查每一个出村人的竹篮里有没有给太平军军官带吃的东西。农民想若带米饭或面食怕是不行,那么带什么食物去呢?他正低头思索时,不小心一脚正好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挑着担子到了村口。哨兵见水草中夹着圆滚滚软乎乎的东西,看不出是米粉做的,也没有进一步查问就放行了。军官待四周无人时,一边犁地一边吃起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等到天黑后,他便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原来,他是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将军陈太平。李秀成见他平安回来,喜出望外。
为纪念那救命的青团,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此后,太平军打到哪儿,吃青团的习俗便流传到哪儿,清明节食用青团也至此流传开。
青团,它用艾草汁和糯米粉来做,口感香糯绵软,有一股青草的香气。这种艾草可不是中医艾灸使用的那种艾蒿,而是一种当季野菜-田艾(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清明时节的野菜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多吃可以预防流行疾病,因此人们喜欢用田艾做青团和艾粑吃,也常把田艾叫作“清明菜”。
吃青团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寓意着团圆,也是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其的思念之情。另外,青团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糕点,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淀粉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能够补充人体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六
清明节对每个人来讲都有不同的意义,让人内心世界有所感触。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临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举国上下为祭奠先烈、过世亲人而忙碌着,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每个人的情感,以缅怀那些在天之灵魂,告慰过世的先烈、亲人。所有的情感在清明时节释放,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推动社会继续向前迈进。
著名的历史学家阎崇年认为,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节日,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又有融入欢乐的愉悦赏春;既有追思先人的忆旧悲酸,又有清新明丽的欢庆景象。当然,清明扫墓是普遍的民众社会心理。这种心理特征是“感恩”。西方有感恩节,中国的感恩节就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伦理文化价值,应是“感恩”二字。
“清明节”就是燃烧的火把,代代相传,而且会一直传递下去。今天我们祭祀祖先,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赞美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为他们树碑立传,这证明我们没有忘本,没有辜负他们的重托,高举他们的旗帜前行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完成先烈、亲人的遗愿,让那些在天堂上的亲人得到安息,得到慰藉。
清明就是纯洁,感恩天地自然、感恩父母、感恩中华古圣先贤、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现在国家法定放假三天,此三天里高速公路都免费通行,是为了方便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感恩故人,这也是孝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