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暑假,想必不少孩子都会接触各类兴趣班、研学团、夏令营等。有家长发现,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孩子一开始总是充满热情,但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兴趣索然了。
“唉,孩子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啊!”
但家长们叹息的同时也不免自责——该怎样帮孩子让兴趣“保鲜”更久?该如何正确引导,让孩子在兴趣探索中学会坚持?
以下文字来源于一名昵称为“中国高铁少年”的爸爸。在他看来,“三分钟热度”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家长不必过度焦虑,而应理解这是孩子寻找真正热爱的必要阶段。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护好奇心的同时,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坚持精神。
“中国高铁少年”是同学们对儿子的昵称,因为儿子是个不折不扣的“高铁迷”。两三岁时,他就喜欢站在铁道边看飞驰的列车,即便烈日当头也不肯离开。加上每逢假期,我们都会安排高铁出行,不知不觉间,他就对高铁“情根深种”,还在作业本上认认真真写下自己心中的梦想——成为一名高铁总工程师。
说到儿子对高铁的兴趣“保鲜”过程,我作为家长其实也在学习,学习如何成为孩子兴趣的守护者而非指挥官,学着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尝试,学着帮助孩子在适度的挑战里收获成就感。我想,好奇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或许教育的真谛,也藏在那些车轮与铁轨碰撞的韵律里。
高铁梦的萌发,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儿子对高铁的兴趣始于幼儿园时期。那时,由于我和爱人都在杭州工作,他跟着爷爷奶奶住在老家金华,所以周末常乘坐高铁往返金华和杭州。他想更快看到爸爸妈妈,就问爷爷,高铁能不能开得更快一些?爷爷鼓励他说,高铁的奥秘都藏在书本里,你好好学习,以后设计出更快的高铁,那天下许多小朋友都能很快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
那一刻,梦想在他心里扎根。他对高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机会就要买高铁专业书籍和模型,各地的火车博物馆也成了他的必经打卡点。我们也乐于陪着孩子追寻梦想,先后买了100多本专业书籍,也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视频。每天放学,他都会花30分钟“装”进书籍和视频里,不断积累知识。
每个孩子都有梦想,特别是在青涩懵懂的时候,当他展现出某个方面的浓厚兴趣时,家长要及时抓住、积极引导、不断鼓励。
前几天,我们又一次全家总动员,前往四川研学。4天时间里,他坐了6趟高铁,包括“绿巨人”CR200J、“AD钙”CR200J-C、“蓝暖男”CR300BF等列车,见识了8座风格迥异的高铁站。这趟“急行军旅行”不仅是玩乐,更是一次深入的科学探究。这种基于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让孩子主动获取知识,还能培养他的自主学习能力。
亲身触摸体验,“高铁梦”的延伸
接触高铁多了,有一天,他忽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立硬币探究高铁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度。儿子跟我说了想法后,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支持他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实验,并记录数据。
这期间,他选择了不同型号的动车组,亲身体验了商务座、一等座和二等座的不同位置,先后进行了100次立硬币测试,记录了详细的实验数据。通过这些实验,他验证了高铁的稳定性,发现了不同座位的舒适度差异,实验结果还在高铁工程师、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了一份题为《关于中国高铁乘坐舒适度的探究报告》。
儿子在探索,我也没闲着,在杭州、上海联系了多位高铁工程师。之后,儿子会利用业余时间向这些专家请教专业知识,与他们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他的求知欲和专业精神也得到了工程师们的认可和赞赏。
我觉得,暑假相对时间长,是孩子放松身心、拓宽视野、培养兴趣的绝佳机会。我认为,抓住暑期的教育契机,为孩子的成长助力,让其在这个假期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收获成长特别重要。所以每年暑假,我都会带着儿子打卡各大博物馆,加上时下博物馆里的互动体验项目都非常有趣,深受孩子们喜爱。比如前几天刚去探店的“成铁1435形象馆”,儿子一进门就被当下最“潮”的模拟驾驶轨道所吸引。通过模拟操作,他对真实车辆在转弯和过轨时必须减速有了深切理解,也了解了高铁驾驶的基本原理,还学会了如何应对突发情况。这种亲身体验,比单纯看书本知识要生动得多。
每次出门研学和打卡博物馆后,我们也会针对性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儿子去思考,也鼓励他动笔写几篇小日记,记录他的所见所感。动笔的过程,就是对学习知识的再梳理,这不仅帮助他巩固了所学,还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回想这些年,在儿子进行实验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和爱人无论多忙,都会陪伴在他身边,给予鼓励和支持。当他在探究高铁知识,课堂成绩有所波动时,我们也会全力托底,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帮他赶上功课。我认为,学业和爱好不应该是冲突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的双向促进。
儿子的梦想拼图还有大片的空白需要用智慧和汗水去描摹,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通过激发兴趣、营造环境、鼓励探索、引导方向、拓展资源、关注心理、以身作则等策略,帮助他实现梦想。
希望儿子的经历能激励更多青少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一起追风逐浪,一起昂扬成长。(作者系杭州采荷第三小学二年级二班学生王慕清的父亲)
孩子的兴趣培养
不是一场必须赢的比赛
而是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
家长与其焦虑孩子的“三分钟热度”
不如当好观察者——
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而非强行安排
当好支持者——
提供资源,但不施加压力
当好引导者——
帮助孩子学会设定目标、克服困难
而非替他们做决定
真正的坚持
源于内心的热爱
为孩子创造好自由探索的空间
他们自会循着兴趣
在鼓励和成就感中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