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创新平台提能增效、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创新成果突破转化等一系列行动,主动融入浙中科创走廊发展格局,加快推动师大创新城起势成势。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势赋能,提速科创走廊建设。1.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起草制定了师大创新城实体化运行优化方案,组建了师大创新城提质攻坚专班,明确了由婺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实体化运行主体和婺城区城乡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建设市场主体的实体化运行机制。2.重大平台进一步提升聚能。浙师大金华科创园整体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入园管理办法已制定,并同步开展招商。浙江光电子研究院获评省新型研发机构,取得“等离子消杀冷链集装箱”等2项重大突破成果;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金华光束线站已完成建设并成功试运行。3.重点项目进一步有序推进。2024年师大创新城实施项目17个,年度计划投资16.62亿元,1-12月完成投资18.34 亿元。其中科创强基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实现重大突破,1-12月完成投资5.5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的167.4%,全市排名第3 ;浙师大科技园获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秀示范基地并获评中阿G60合作发展促进中心参访基地。
(二)夯实基础,加快创新主体培育。1.指导创新主体研发投入。设立无研发投入企业、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投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三张清单,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专项辅导。2024年1-12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占营收比重3.43%,从年初2.89%持续提升。根据省统计监测数据反馈,2023年度我区R&D投入强度为2.82%,与永康并列第3;提升幅度全市第3。2.加强科技企业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分类建立企业申报库、预备库和培育库,通过专题培训、政策宣传、实地把脉等方式逐家辅导,缩短了申报周期提升了成功率。2024年来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8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3.提升研发机构设置。抓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鼓励企业积极整合研发场地、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和研发专用设备,沿着“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企业研究院”的研发平台体系进阶跃升。列入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创建名单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推荐省级研发中心4家,备案市级研发中心27家;万里扬股份及万里扬智能制造分别入选全省创新能力500强。积极谋划双创载体建设,鼓励科创平台提升运营实力和孵育实效,智汇橙产业园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协同配合,力推产学研用合作。1.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对接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打造“百博入企”等柔性引才品牌。2024年累计选派入企博士35人,协助企业研发项目立项超300项。引导企业通过揭榜挂帅平台发布技术榜单120余件、成功揭榜12项。推动企业技术输入输出,全区完成技术交易输出额登记2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17亿元的目标任务。2.促进成果转化。对重点企业、重点成果进行动态跟踪,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共36项,较上年提升24%。着力加强校地资源双向融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生态。3.开展双创活动。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先后举办“金心助企”科技沙龙、师大创新城首届科技夏令营、师大创新城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等,搭建学校、科研单位、企业的沟通交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联合区科协在宁波联合举办全区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专题培训班,推动干部改革重塑、能力提升走深走实。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婺城将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加快补齐短板,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做深做透科技创新“两篇大文章”,努力打造标志性成果,为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一)建强核心平台。高水平建设师大创新城,发挥浙师大金华科创园引擎作用,通过扶持政策、科创基金、配套服务等吸引优质科创企业、项目向婺城集聚。支持浙江光电子研究院申报全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金华光束线站正式启用。
(二)深化主体培育。坚持把企业作为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巩固创新主体培育链,力争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
(三)夯实研发基础。推进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研发经费投入“双提升”,健全研发投入网格化联系服务机制,构筑“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企业研究院”的研发平台进阶体系,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到10.7亿元。
(四)推动成果转化。深化“揭榜挂帅”机制。探索设立校地、校企、政企等多渠道的成果转化基地,积极举办各类科技业务提升和技术对接活动,力争新增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3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保持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