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浙江20个市、县(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

日期:2025-04-29 08:54:13 来源:​浙江日报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近年来,浙江党政军民紧紧围绕 “四个确保”工作要求,以新时代双拥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引领上树标杆、在拥军支前上见实效、在机制建设上求突破,推动形成了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双拥工作发展格局,让双拥优良传统在之江大地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浙江省20个市、县(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分别是: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象山县、长兴县、义乌市、平阳县、平湖市、青田县、温岭市、江山市、嵊泗县。此次受命名的20个市、县(市)正是浙江深化新时代双拥实践的杰出代表。

新征程上,浙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双拥工作改革创新,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共同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为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凝聚智慧和力量。

简要事迹》》》

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市坚持双拥优良传统,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扎实推动“崇军杭州”建设,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更加深厚。先后9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发挥双拥体制优势。杭州市委主要负责人部署落实双拥工作。每年春节、“八一”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部队、烈军属及退役军人活动,全市每年慰问金额超6300万元。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项目174件。出台慈善拥军、大学生参军入伍、退役军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等政策文件20余个。全力支持部队建设。投入2亿元用于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部队科技攻关项目20个。投入3000余万元支持部队营区及阵地建设,投入2500余万元用于城连共建、随军家属未就业补助、黔南州武警支队帮扶项目和解决基层官兵实际困难。倾力解决“三后”难题。完成1087名军转干部和1105名退役士兵安置任务,军转干部实行同职级安置;安置军休干部802人、随军家属642人,帮助军人子女入学1613人。巩固军地军民关系。驻杭部队出动兵力7.2万人次参与亚运安保、防汛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评选“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209名。建成“基层双拥共建点”83个、培育社会化拥军企业和社会组织37个、双拥主题公园29个。全国首发“老兵码”,入驻商家达2万余户,为退役军人提供医疗、交通、消费、就业等高频需求优待优惠。

浙江省宁波市

宁波市作为东海前哨、海防重镇、改革前沿、驻军大市,时刻不忘“国之大者”“军之大事”,军民同心强双拥、军地合力固国防,双拥工作不断创新发展。2023年参加全国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座谈会并作代表发言,2024年参加庆祝建军97周年招待会。

全力打造崇军宁波。坚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市域开展双拥模范创建,大力支持军事设施建设,高效保障部队演训,高质落实军供任务;打造“崇军在线”应用平台,全国率先推行免费乘坐公交地铁、免费游览景区等优待,3000余家企业入驻“崇军联盟”提供“三优”服务,“文化拥军”“双拥模范岛”等特色亮点精彩纷呈。倾力解决官兵愁盼。坚持把好职位、好岗位、好学位留给军人军属,高质量安置2398名转业军官、退役士兵,量质并重强创业促就业成效显著;建成全国领先、全省唯一军地融合办学“八一学校”,落实2386人次享受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安置随军家属394名,全国首创“互联网+”灵活劳务模式,有效破解千余名随军家属就业难题。合力深化军地共建。全国率先完成第三批“城连共建”任务,持续深化“城舰共建”“情系边海防官兵”等双拥品牌。广大驻甬部队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同时,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城市建设、文明创建、乡村振兴中鼎力支持、主动作为,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热切情怀。

浙江省温州市

温州市始终把军政军民团结视为稳定之基、发展之本,聚焦服务改革强军、练兵备战,抓紧抓实双拥工作,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工作格局全面构建。充分发挥双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将“崇军温州”品牌建设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严格落实党委议军等制度,双拥工作列入市对县年度考核,建设双拥共建示范单位1200家、双拥教育示范基地54个。崇军氛围日益浓厚。温州舰入列19年来首次访温开展“城舰共建”活动;投入400多万元为新疆某边防连队建设“新时代双拥活动中心”;10万余名各界人士参与“瓯越双拥情·共筑强军梦”拥军主题活动。拥军支前全面加强。拥军支前工作队伍常态化开展集训演练;温州军供站连续46年保障“零事故”;支持驻温部队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无偿划拨土地636亩,解决实际困难400多件。拥政爱民成果显著。坚持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机制,驻温部队支援地方建设60余项,在各类抢险救灾中转移抢救群众23.8万人次,出动18.2万人次参与防灾等工作。优抚安置落到实处。高质量完成军官、军士计划安置1100名,家属随军随调180名、子女转学就学260名,安置质量居全省前列。梳理“普惠+优待”清单741项,城市公交、轻轨及国有景点向全国退役军人免费。

浙江省湖州市

湖州市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广泛汇聚军地资源力量,扎实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已连续9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压实“一把手”责任体系,双拥机制运行顺畅,始终做到双拥议题、双拥经费保障、支持军队建设、优抚政策落实和军属难题解决“五优先”。支持部队不遗余力。全市各级投入12亿元、保障用地近3000亩,支持部队训练备战急需项目。投入490万元为结对共建边防连队新建多功能文体中心。打造“戎耀南太湖”品牌,每年两次组织立功受奖官兵带家属游美丽湖州。服务“三后”用情用力。军转干部全部安排参公以上岗位;逐年提高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事业岗位安置比例,2024年达61.05%。投入600多万元在部队营区建设“双拥社区”“拥军港湾”,满足就业服务、子女托管等多样化需求。依托“慈善暖军心”基金救助困难军人军属累计1362户926.8万元。军民共建勠力同心。驻湖部队积极协调土地置换审批支持地方交通主干道建设;开展义诊、植树等活动121场次;出动官兵1.37万人次支持地方抢险救灾;协助开展国防教育154批次3.1万余人次。市及各区县均成立社会化拥军协会,自发建立8个拥军奖项。全国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在湖州免费乘坐公交车,在全市63个3A级以上景区和1500家商铺享受专属优待。

浙江省嘉兴市

嘉兴市坚定扛起革命红船起航地政治担当,聚力打造“崇军嘉兴·军耀南湖”新时代双拥工作品牌,连续5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党建引领浓氛围。党政领导、军地合力、社会参与,高质量推进双拥工作。发挥“红色根脉”资源优势,打造省、市国防教育基地29个、“双拥印迹”研学路线18条,开通“崇军号”城市电车、81路公交等拥军专线,举办红色故事宣讲400余场,吸纳“崇军联盟”商家1968家。军民同心共奔赴。投入1.2亿元帮助驻嘉有关部队办理拥军实事22件,包括建设50套公寓房、40余亩营房等,高质量完成拥军支前和军供保障任务,投入500万元与西藏某边防连队结对共建。落实拥军优抚政策,全省首创并连续15年为现役义务兵父母免费体检,连续16年累计投入139.6万元慈善救助驻嘉部队官兵家庭475户。转业军官实现100%安置到行政(参公)岗位,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100%安置到事业和国企岗位。矢志为民促发展。驻嘉部队积极助力地方建设发展,圆满完成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建党百年庆祝活动、杭州亚运会、进博会、抗击台风等重大任务,推进军民合用“嘉兴南湖机场”项目建设,投入130余万元为结对村建成光伏发电厂、军民连心桥等民生设施,开展军警民联防联治,组织军营开放日等拥政爱民活动400余场,完成学生军训10万余人次,“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在嘉兴蔚然成风。

浙江省绍兴市

绍兴市构建“立足绍兴、面向全国、服务全军”大双拥格局,打造“你为国尽忠·我代你尽孝”双拥品牌,谱写新时代双拥工作胆剑篇,已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七连冠”。

党建文化构建双拥共建体系。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抓双拥,组建359支双拥服务队常态化联系新兵家庭,慰问1500余名边海防官兵,落实442名军人子女教育优待,退役军人、随军随调家属100%安置到位,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承办全国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现场推进会,获批全国退役军人事务员培训评价试点城市。4年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双拥相关经费32.98亿元。传统文化铸造双拥工作品牌。传承“枫桥经验”“胆剑精神”“孝德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胆剑印记·双拥国防”主题路线,绍兴舰成为全省首个以设区市命名的导弹驱逐舰。深化军人荣誉体系建设,激励青年踊跃参军,大学生新兵比例超90%,大幅提高军功奖励力度,2100余名绍兴籍官兵在部队立功受奖。驻绍部队投入450余万元帮扶结对村消薄增收,5万余名退役军人、驻绍部队官兵组成“越州兵锋”志愿服务队在亚运安保、应急处置中大显身手,军政军民团结持续巩固。数字文化打造双拥服务平台。建设“军人e家”数智系统,推进军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线上线下共融互通,突破拥军时空限制,实现“码”上就医、出行、游玩、购物优惠优先,平台年访问量1000万人次。

浙江省金华市

金华市服务练兵备战、聚焦官兵关切、提升服务质量、协调军地互助,双拥工作成效显著,连续5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服务练兵备战。新一轮创建以来,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亿余元置换土地9000余亩,建设部队联合训练场;累计投入8.5亿元用于军民合用机场改造,飞行区等级从4C级提升至4D级。提供优质服务。创立“拥军联盟”,全市7000余户商家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提供优惠高质服务;全域成立爱国拥军促进会、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累计募集资金2100余万元,惠及3万余人次;创新打造“戎创中国”创业服务品牌,举办退役军人创业大赛3届、专场招聘141场,累计发放各类帮扶贷款3100余万元;建成全国首家军营专属社区黄泥岭双拥社区。聚焦官兵关切。转业干部100%安置行政编制(含参公),转业士官100%安置事业、国企编制(65%事业、35%国企),军人子女100%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行政、事业身份随军家属当年度100%对口安置,无就业意愿随军家属100%发放补助金。支援地方建设。驻金部队积极参与文明创建,累计捐款135万元、无偿献血300万毫升、集体志愿服务320余次;98名现役军官踊跃投身国防教育事业,担任中小学国防教育副校长;涌现出“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96717部队等一批优秀典型。

浙江省衢州市

衢州市作为浙西红色革命老区,迭代“衢州有礼”尊崇工作法,在全社会形成“党政主导、军地互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新时代双拥新格局,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坚持党管双拥不动摇。站位双拥“一把手工程”,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双拥服务中心,健全联动、联席、联心机制,推动双拥工作责任上肩、制度上轨。市县一体全域推行礼送新兵入伍、礼迎老兵返乡、礼赞立功受奖、礼遇军人军属、礼贤先锋模范、礼敬英雄烈士等“崇军六礼”仪规仪程,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批示推广。聚力备战打仗不掉队。推出3轮军地互办实事,投入1.5亿元建成26项基础设施,实行城舰共建12条,设身处地为驻衢部队排忧解难。制定服务保障驻训部队6条,4年累计军供保障700多批次,实现全国重点军供站“三连冠”。突出崇军优待不断线。推出拥军优属“十件实事”、专属优待“百项清单”、崇军商家“千店行动”,全省率先推行公交景区“双免”、现役军人父母免费体检等举措,让崇军看得见、摸得着。驻衢部队奉献“第二故乡”,近4年累计出动官兵、民兵近10万人次,遂行急难险重任务。确保双拥氛围不降温。集中打造10条红色线路、5个双拥公园、7条崇军荣誉街,投资近1.6亿元筹建衢州烈士纪念馆。推出“双拥之声”“永不褪色的军功章”等专题专栏专刊,开展双拥运动会、“六十佳”典型选树、“小白杨”法律进军营等双拥活动,让“南孔双拥”在三衢大地蔚然成风。

浙江省舟山市

舟山市历来是海防前哨、驻军大市,先后9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狠抓“四个聚焦”,持续保持双拥工作蓬勃之势。

聚焦强化服务备战能力。无条件支持新移防部队建设,改善海岛哨所执勤、生活条件,保障省外部队濒海训练35批次,主动研练无人装备、智慧海防等新质新域支前力量。聚焦发挥保驾护航作用。部队广泛参与海岛共富行动,支持甬舟铁路、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审批,新增口岸开放面积112.5平方公里。携力抗台抗旱,出动官兵3.2万人次、车辆2000余台次,巡回海岛义诊群众8000余人次,被誉为“海岛守护神”。聚焦提升服务保障效能。安置转业军官113人、安排工作退役士兵136人,行政、事业岗位随调家属100%安置落实,就近就便入学1110例,高标准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措施。创设随军家属高质量就业制度,帮助169名随军家属实现稳定就业,年均发放未就业补助1000余万元。军属子女医疗费用跨军地结算、军人岛际交通优惠等海岛拥军项目每年惠及近30万人次。聚焦打造崇军舟山品牌。投入2600余万元改扩建舟山烈士纪念馆,依托东海云廊等海防文化集群开展国防教育受众达60万人次,兵员征集率、大学生占比居全省前列。打造崇军联盟、拥军车队等社会化拥军力量,每年开展科技、文体、金融、法律等拥军活动近200场次。

浙江省台州市

台州市树立“和合双拥”工作理念,积极创新,用情服务,深入扎实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打造军政军民团结奋进时代新篇,先后6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高标准构建双拥文化宣传崭新格局。创作红色影视剧《碧血黎明》《冰雪尖刀连》《我的大陈岛》《最幸福的人》等,宣传本土双拥故事;建成双拥公园32处、双拥示范街24处、拥军公交专线23条,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选树1名“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两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两名“浙江省最美拥军人物”,全社会双拥氛围浓厚。高质量解决部队与地方急难愁盼。全市成立20支拥军支前工作队伍和18支专业保障队伍,工作预案完善;投入近2亿元支持部队建设;全国首创转业军人“数智安置”模式,安置数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驻台部队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搜救受灾被困人员8190人次,结对困难村镇8个,建设帮扶项目15个。高要求实现社会力量拥军全域覆盖。365家单位、企业与部队结对共建,与8000余户军人家庭签订拥军协议,科技、法律、文化、教育拥军活动深入开展;深度打造“和合拥军生活圈”,近1900家拥军志愿服务站覆盖所有乡镇街道;11家拥军社会组织年均开展拥军活动400余次。全国首创异地商会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跨省建站,异地服务”;全省首家挂牌设区市级荣军康复医院,为优抚对象提供专属服务。

浙江省丽水市

丽水市作为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在伟大浙西南革命精神激励下,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薪火相传。

忠诚使命,构建双拥工作崭新格局。始终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视为老区军民共同的使命和荣誉,形成党政军主导、军地民共建、全社会参与的“大双拥”格局,举办第五届“红军长征论坛”,推动“丽水舰”成功入列,保持军转干部进公务员队伍、安排工作退役士兵进事业和国企单位、军人子女进优质学校“三个100%”。军地累计互办实事286件,开展共建活动500余场次。求是挺进,践行爱军强军光荣使命。投入2亿多元用于军供设施升级、战备公路修建,投入1.36亿元建优民兵训练基地。每县建立崇军示范商圈(街区),“拥军联盟”入驻商户达1255家。首创新兵欢送暨“从戎之剑”赠剑仪式在全省推广,构建全省首个革命老区红色服务体系示范带,建成全省首个未设军供站市应急应战军供饮食保障社会化协作基地,推动全省第三所荣军优抚医院落地,拥军题材歌剧《畲山黎明》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植根人民,赓续军民团结优良传统。驻丽部队年均捐资50余万元帮扶13个经济薄弱村,累计出动11万人次投入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转移抢救群众6.5万人次。军地共同谋划推出革命遗址红色体验点533处、红色研学线路103条,以“红绿”融合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

浙江省象山县

象山县大力弘扬双拥光荣传统,助力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连续7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

展现双拥工作“大格局”。把双拥工作纳入县域发展长期规划,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落实、社会参与、军地合力的新时代双拥工作格局;全方位保障部队演训,将极具开发价值的区域提供给部队使用;支持部队在象山各项工程及院校分校区建设;投入数亿元用于建设战备公路等军事基础设施。当好练兵备战“服务队”。每年海训季,渔民主动让出作业区,村委会、学校腾房让院,企业拿出厂房供部队入住,形成“部队练打仗、群众练支前”独特风景,涌现了某行政村连续多年保障部队驻训等拥军典型。浓厚爱国崇军“好氛围”。安置转业干部、军士、随军家属77人,协调军人子女入学165人;全省首创“荣军医站”,为现役、退役军人提供医疗服务;大力推进渔山舰、高塘舰“城舰共建”;“老兵”131南京舰9月落户运营,累计接待游客近万人次。谱写军民互助“鱼水情”。在战区部队支持下,金七门核电、“东海1号”养殖工船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近300批次驻军部队主动参与海上执法、防台防汛等工作;部队官兵积极参与“崇军杯”篮球赛、军民环湖跑等“八一”系列活动。

浙江省长兴县

长兴县是革命老区、驻军大县、安置大县,双拥基础扎实,已连续3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政策性支撑坚定有力。创新“4321”阳光安置模式,历年来转业军人安置工作平稳顺利;投入专项经费为驻地部队立功受奖官兵发放奖励金,激发练兵备战热情;设立“慈善暖军心”救助金,惠及困难官兵家庭;推行社区工作者岗位定向招录军属模式;开展免费为义务兵父母和烈属健康体检活动;军人子女入学入托严格按政策享受优待。社会化拥军积极有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拥军优属工作,形成了由600余家拥军企业门店组成的“崇军商圈”,推出惠军公交、免费景点等优待项目,拥军朋友圈不断扩大。拥军企业带头捐资出力,帮助驻长兴部队推进建设发展,在改造部队营区设施、改善高山连队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双拥社区与军属坊服务平台持续引入拥军企业商户,打通了服务“最后一公里”。融合式共建务实有效。驻长兴部队深度融入地方建设,累计捐款80余万元,参与无偿献血3000余人次,资助结对困难学生30余人;军地合力打造“共富工坊”等共富基地10处,带动军属300余人就业。

浙江省义乌市

义乌市以守好“红色根脉”的政治自觉,持续擦亮新时代双拥工作“金名片”,已先后7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筑强军兴军大业。积极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先后投资8.5亿元对义乌机场军用区域进行改造升级,保障部队战训、方便官兵生活。全市14个镇街、12家市属国企与驻义乌部队、“义乌舰”等22家单位结对共建,社会各界每年开展拥军活动150余场。传鱼水情深大爱。4年来累计安置军转干部123人、转业士官120人、随军家属109人,帮助369名军人子女优质入学。将驻义乌官兵纳入慈善救助范围进行常态化困难帮扶。按义乌最高标准为驻义乌官兵及家属发放租房补贴。成拥军崇军大势。创新实施现役军人家属解忧帮困、烈属长关爱、“温情告别”四个一、“义兵向党”等10余个社会化崇军优抚项目。搭建“拥军联盟”平台,提供免费公交和医疗、购物、停车等优惠优待,“义起崇军”蔚然成风。新建占地2.6万平方米的标志性双拥·国防主题公园,开通3条双拥公交专线,4所中小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行拥政爱民大道。驻义乌部队全面支持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高质量发展、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杭温高铁建设等重大项目,每年参与大型活动安保5000余人次,参与治安防控、国防教育等活动100余场。通过军地共同努力,全市经济持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浙江省平阳县

平阳县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坚持与部队官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奋力谱写新时代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双拥”新篇章。连续两次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县。

党管双拥强保障。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将双拥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领导挂帅、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双拥工作有力落实提供坚强保障。拥军崇军氛围浓。建成国防教育步道、长廊6400米,国防教育(双拥)主题公园26个,投资3.3亿元建设青少年营学基地,成立“崇军平阳”拥军联盟超180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双拥共建活动,唱响全民拥军主旋律。县退役军人事务局3次荣获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军地联动固国防。投资2.1亿元建成投用南麂岛电网、供水等工程,解决垃圾转运、营房改善、进岛快递等部队“关键小事”超百个,部队“用电、用水、出行、就医”难题成为历史。成立“关爱退役军人”专项基金,资助困难退役军人1431人次,每年发放救助金、物资100多万元。驻平阳部队先后出动官兵、民兵等1.2万人次投身乡村振兴、抢险救灾一线,挽回地方经济损失超2.5亿元。优抚安置举措实。足额发放抚恤补助金和慰问金,投资6061万元打造全省最大县级光荣院;设立5亿元退役军人创业专项基金,移交安置速度、随军家属货币安置金额连续4年温州市第一。

浙江省平湖市

平湖市有6个驻军单位,7次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3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双拥传统底蕴厚实。

备战打仗强服务。投入约3036.5万元用于武警中队新营房搬迁及训练场馆改造、市民兵训练基地规范化建设等驻平湖部队硬件提升,办理路面照明设施安设、信息化设备提升、图书赠阅等一批实事。2024年承办保障武警浙江总队“新时代按纲抓建基层示范先行”现场会、嘉兴军分区民兵规范化建设推进会任务。特色共建固团结。高标准完成军地互助事项50余件,开展野炊比武等共建活动40余次。为驻九龙山部队开通“周末出行直通车”,2家公立医院为部队送医上门,命名1家“崇军医院”。驻平湖部队积极支持地方环境治理、防台防汛等,累计出动车辆1000余台次、兵力1900余人次,海军某部连续12年无偿献血20余万毫升,涌现出水上救生尖兵一等功臣戴晓蝶等一批先进典型。崇军风尚遍城乡。设立5条双拥研学路线、25个国防教育基地,浓厚社会拥军氛围。成立全省首家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关工委,帮助军人和退役军人子女健康成长。深化社会化拥军工作,市民企拥军协会成立16年拥军不停步,4年来累计投入拥军经费58.43万元,退役军人企业家冯荣华个人出资100万元设立“崇军基金”,奖励帮扶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58人次,市社会化拥军、青少年“航天精神”崇军教育经验做法在《中国双拥》杂志报道。

浙江省青田县

青田县立足侨乡实际,将“侨资源”与双拥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富有侨乡特色的拥军服务,持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整合阵地浓厚氛围。以侨乡进出口商品城和农业文化遗产为核心,串联拥军服务资源,打造侨乡崇军服务示范带,设立双拥示范街,吸纳超200家“崇军商家”,为现役和退役军人提供购物优惠等多项服务。汇聚侨力深化服务。拓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支脉,借助海外侨团力量,为海外退役军人提供多类服务。创新“百个侨领结百户”机制,“一对一”帮扶203户困难现役和退役军人家庭,涵盖医疗、就业、教育等多方面需求。深化侨乡拥军服务,推动侨团、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军地联谊等社会化拥军活动,凝聚侨力构建双拥共建良好局面。促进互动办好实事。聚焦部队所需,投入7000余万元帮助驻青田部队改善训练、生活条件。重视解决部队官兵“后路”“后院”问题,4年来,高质量安置6名随军家属,43名安排工作退役士兵100%提供事业岗位。驻青田部队也积极支持地方建设发展,参与义务劳动3000余人次、抢险救灾4000余人次、民生保障500余人次,为群众做好事实事60余件,开展军训1万余人次。

浙江省温岭市

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海防一线,具有光荣的双拥传统,连续八届蝉联省级双拥模范城。持续建强“海上民兵远洋侦信船队”,深化打造“益戎义善”慈善拥军和“岭尚老兵”服务品牌,创新推进“城旅共建”“城艇共建”,双拥底蕴不断厚实。

军地同心,一张蓝图。完善顶层设计,设置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50个,结成共建对子47个,建立共建基地7家;安排优抚安置经费5.31亿元,服务保障驻温岭(包括“温岭艇”)驻训官兵的演习演训任务。崇军传统,一脉相承。追寻明朝戚家军温岭籍将领季金以“松门卫”英勇抗倭、红十三军二师温岭创建等光荣足迹,全市建成国防教育基地和青年民兵之家200多处,双拥文化阵地与主题街区连珠成串,氛围浓厚。退役关爱,一以贯之。5年来安置转业军官51名、军士206名、随军家属3名,行政、事业占比75.7%;设立关爱基金,帮扶困难退役军人解决生活难题,走上“共富路”。军民鱼水,一生情谊。驻温岭部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协同抗击“利奇马”等超强台风;武警温岭中队接力照顾孤寡老人林文锦39年,被评“最美武警”“浙江好人”;泽国镇“曙光迷彩·泽里传承”入选国家级“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志愿服务项目;退役军人辛宏权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浙江省江山市

江山市持续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军政军民同心协力,不断擦亮“江山双拥”金名片,先后6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全力扛起政治责任担当。坚持地方“一把手”抓双拥,把双拥工作列入军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党管武装工作。设立“双拥工作科”和“双拥工作服务中心”,成立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建成省级枫桥式服务站68家。全力服务部队备战打仗。紧贴部队实战化演训,完成过境、驻训保障任务50余次。投资2500余万元为驻江山部队、现役军人办实事14件。开展拥军支前演练2次。90多个军民共建单位活动丰富多彩。全力保障官兵切身利益。转业干部行政编安置率达100%,安排工作退役士兵事业编安置率近70%。安置随军家属14名,帮助117名驻江山部队子女高质量入学。全力开展双拥活动。部队官兵积极投身驻地乡村振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为6个结对帮扶村投入资金20余万元,植树造林500余亩。累计出动官兵近1万人次参与地方急难险重任务。全力打造双拥优质典范。培育选树叶祥飞、江书修等一批双拥典型、模范。《拥军优属 军民共建》微视频荣获全国双拥作品征集“三等奖”。引资1.5亿元打造占地297亩国防教育拓展训练基地。建成省级以上国防教育基地3家,国防教育特色和示范学校7所。

浙江省嵊泗县

嵊泗县充分调动军地双方独特优势,深度激发军民同心原生动力,努力谱写新时代蓝海离岛双拥新篇章,先后5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拥军优属扎实有效。连续26年坚持县级负责人和部门联系驻军制度,高位运行双拥协商机制,保障拥军优属工作有序开展。协助部队解决科研项目22个,将传统渔场、核心景区提供给驻军驻训部队练兵备战,投入4000余万元支持部队海防执勤码头等6个国防项目建设,每年划拨80万元保障驻军旅游旺季伙食,特拨415万元用于驻军家属楼改造及文化休闲设施升级,专设5个国企编制解决随军家属就业难题。拥政爱民积极有为。驻地部队大力支持废旧场地建设渔俗馆、篮球场等公益设施,举办红色课堂、军营开放日等活动70余场。建立军地青年志愿者队伍,参与公益活动150余次,献血179人次。坚持军警民联防,出动500余人次抢险救灾,救助群众51人,减少台风等引起的灾损9000余万元。海岛双拥氛围显著。推出全国现役军人、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及驻地官兵家属免费游览县域收费景区政策,吸纳百家优质商户助力离岛“崇军联盟”优待项目落地,投入50万元实现双拥公园、望海公园等宣传阵地连点成面,设立退役军人专属机关事业及国企就业岗位3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