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待“星罗棋布、串珠成链”时

日期:2025-03-12 15:55:47 来源:​金华日报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浙中科创走廊版图上又落一子——2月28日,浙师大金华科创园开园。该园位于浙中科创走廊的师大创新城板块,将成为婺城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创走廊是多城跨区域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展示窗口,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浙中科创走廊是省之大计、市之大事,自2022年4月《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以来,我市聚力做强浙中科创走廊,将其视为金华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动力之源。

如今,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核心引擎”成效逐步明显,呈现出“6、7、8、9、10”的创新策源效应,已集聚全市60%的科技企业、70%的高新技术产业、80%的重点研发项目、90%的高层次人才和100%的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走廊对全市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凸显,有力推动全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教科人一体 激活创新内驱力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我市以打造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和省级创新深化试点为引领,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主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一体建设,奋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

2月7日,首批92个省级“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名单公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王凯教授带领的“免疫耐受性肺鳞癌团队”和吴李鸣教授带领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团队”双双入选。“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主要面向我省重点需要解决的多发、高发、疑难疾病,组建优势人才团队,开设专病门诊,协同技术攻关,提高疾病诊疗效果。

近年来,以参与建设“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承载区”省级创新深化试点为契机,浙大四院、“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探索“三院一体”研学医贯通, 促进高水平大学、高能级平台、高层次人才要素互通、优势互补,加快畅通“教科人”良性循环。目前,浙大四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4年获评A+, 排名进入全国前5%; “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有在校生700余人,其中来自47个国家的国际学生193人。

“教科人一体化推进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涉及体制机制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企业界参与程度等,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协同发力。”市科技局副局长陈英表示。

近年来,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我市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围绕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要素,面向创新主战场谋准抓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走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新的实践路径。2024年,我市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0人、青年博士449人、技术技能人才17.1万人、大学生13万人。

不可否认的是,与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相比,我市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依然存在明显短板。

越是瓶颈处,越是突破时。2024年10月,我市出台《高水平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若干意见》,亮点之一便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如统筹高能级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破除流动障碍,推进“资源、人才、政策”贯通;实施校企人才“互聘共享”,促进人才在高校、平台、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探索“产科教人”嵌合式发展路径。

“双创”融合 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一年来,中央、省、市陆续对科技创新作出密集部署和要求,特别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堵点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必答题。”浙中科创走廊指挥部综合协调部副部长黄锡锋表示,要致力做到“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提高整体创新创业水平,赋能十条重点产业链发展。

金华是民营经济大市,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55.9万户,居全省第二。今年市两会期间,“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是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话题,大家纷纷表示要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

此前,围绕产教“两张皮”等矛盾,针对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等问题,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与今飞集团等企业联合投入2.8亿元,建成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打造混合所有制产教综合体,为周边近50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平台共享服务。3月1日,金职大举行2025年教职工大会,发出新发展阶段“六问”。关于“如何在突破关键瓶颈上打好攻坚战”,该校表示“要系统集成,在开放平台建设上提档”,如打造产科教利益共同体、在产科教融合发展上再创新模式等。

又如由金华市聚杰电器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榕器共享智造云平台,聚合大专院校、行业企业和创业者等资源,既帮助大专院校实现科技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又为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解决生产场地、生产设备、财务管理等系列问题。截至目前,平台已服务研发设计类企业20家、制造和贸易企业100多家;孵化20多个创新性产品,实现销售项目10余个,销售收入约1亿元。

成绩固然可喜,但与金华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市相比,我市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还有许多文章可做。市委市政府要求强化科技创新的决心和力度,真正把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2月25日,浙中科创走廊高校院所产业发展联盟第一次全体成员单位会议举行。作为首批联盟成员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16家高校院所将聚焦“小切口”促进“大发展”,推动全市科创平台开展联合攻关、资源共享、信息互鉴,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月27日,我市举行一季度全市科技局长工作例会,提出要夯实高质量科技供给、抓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抓好“双创”深度融合攻坚。“今年,我们要谋划建设‘双创’深度融合示范区。”金华开发区经济发展部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宋文敏说,一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创新驱动能力;二是加大院所科研投入,增强科技供给质量;三是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平台赋能 激发企业创新力

重大科创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区域提高创新能级的坚实基础。要加速创新资源汇聚,形成星罗棋布、串珠成链的创新发展新格局,必须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浙江光电子研究院……近3年来,浙中科创走廊引进和建设了20多家高能级科创平台,科技创新主体总数翻倍增长。如2024年,新认定全省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

2024年,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在赋能产业发展上可圈可点:新增院企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12家,新引育科技企业26家,孵化企业中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9家,新引入的金华微思诺技术有限公司营收突破2800万元。近年来,该院致力于结构性变革我市生物医药与信息电子的人才生态、产业生态,促进有金华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器+产业基金”的产品导向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紧扣“创新驱动、企业牵引、资金催化”发展理念,联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高效高质量促进创新成果转化,长效贴敷式药物输注贴、血糖响应性安全长效智能胰岛素周制剂、轻量化AR智能眼镜等新产品都是标志性成果。

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致力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该院充分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优势,去年与华润三九(兰溪基地)、寿仙谷药业等共建企业联合研发中心11家;围绕院内制剂、医疗器械等领域孵化(引进)中医药科技企业5家,积极引进中医骨科机器人产业化项目;与东元医学检验、吉浙生物等企业签订横向技术输出合同16项,项目总金额669.57万元;功能性眼霜、保健食品、中医骨科机器人、中医四诊仪等产品已开启多代研发。

接下去,浙师大金华科创园将依托浙师大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与多学科交叉优势,聚焦前沿领域,搭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体系,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说,目前学校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51个,将助力浙师大金华科创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夯实重大科创平台底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比如,要认定省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省新型研发机构落地产业化项目70个以上,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

加压奋进,政策先行。今年,我市迭代出台8条科技创新政策,如对新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省重点实验室,每家分别最高奖励200万元;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研发费用符合要求的企业,最高可补助500万元。

短评: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优势越来越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上。

看杭州,“六小龙”震动全球科技圈,其背后是肥沃的创新土壤、完善的政策体系以及兼容并蓄的人文环境等;看温州,将打造大孵化集群作为“双创”融合的关键一招;再看“创新之城”安徽合肥,拥有超级创新成果,其背后是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以充足的雨露、阳光和肥沃的土壤,赋能一粒粒创新种子茁壮成长。

科技创新是金华发展的突出短板,是推动金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破解基础、应用、平台、政策与统筹等各方面薄弱环节,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实现整体进位、全面突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