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彩 年味更悠长

日期:2025-02-06 16:27:30 来源:​今日婺城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春节假期,婺城的大街小巷被新春的喜庆氛围包裹。当非遗与新春相遇,传统技艺在现代的烟火中焕发新生,为年味增添了别样的醇厚。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传承,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怀,在新春的底色上绘就独属于婺城的民俗盛景。

蛇年核雕:指尖技艺绽芳华

岁序更替,雕琢不辍。日前,在金华山智者寺的中国古核雕博物馆内,金华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包加惠正专注地为《玉龙呈祥》蛇年雕刻作品进行修饰抛光。经过数天精雕细琢,历经八道工序,一条栩栩如生、呈盘旋姿态的蛇跃然呈现。

“早在两个月前,我就开始构思这件作品。”包加惠介绍,此次创作的《玉龙呈祥》,每一刀每一凿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通过立体雕刻手法,蛇的鳞片整齐细密,立体感十足,将蛇的形态展现得惟妙惟肖。作品一经问世,便广受顾客赞誉,目前已售出11件。

在博物馆的展柜前,包加惠指着陈列其中的生肖核雕介绍:“这是《龙生九子》,那是《中华龙》……”围绕生肖进行主题创作,是包加惠多年来的坚持。蛇年是包加惠的本命年,更赋予了他一份特殊的情感羁绊,让他对蛇年核雕创作满怀热忱与期待,投注了更多的心血与精力。“蛇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招财与祥瑞,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不仅能展现核雕技艺的魅力,更能借助蛇年的美好寓意,为大家带来吉祥与祝福。”他说。

核雕,是细致入微的艺术。金华核雕传承唐、宋雕绝艺,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其制作工序严谨,选料、画样、粗雕、细琢、修饰、打磨、抛光、打眼……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作为中国微雕艺术的代表之一,金华核雕在包加惠手中传承创新,既保留了传统题材,又融入金华地方文化,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运用娴熟。在2024年第十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包加惠制作的《盘龙》凭借卓越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举斩获金奖。

新的一年,包加惠期望能够创作出更多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核雕作品。对于金华核雕的未来,他有着更大的愿景,“不仅要让金华核雕成为金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更要推动其走向世界,让全球的艺术爱好者领略到中国非遗的博大精深。”

(记者 刘琳婕)

乌饭八宝饭:非遗年食蕴年味

“1、2、3,上链接!”近日,在抖音平台的某个直播间里,一款来自金华乌饭生态庄园的乌饭八宝饭正在热销中。庄园负责人、婺城区乌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桂华告诉记者:“每天至少要生产3万份八宝饭,才能满足春节前后市场的需求。”

蛇年春节,软糯清甜、寓意吉祥的八宝饭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宠儿。在乌饭生态庄园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包装作业。刚出锅的乌米,腾腾热气裹挟着馥郁香气扑面而来,颗颗饱满油亮,闪耀着诱人光泽。边上,一盘盘的红枣、核桃、南瓜子仁、葡萄干、蜜枣、莲子等配料整齐地摆放着,五彩斑斓。

“这就是我们制作乌饭八宝饭的八种食材。”乌饭八宝饭之所以与众不同,关键就在于独特的制作原料——乌米。李桂华现场展示乌饭的制作流程:采摘新鲜的乌叶,将其捣碎出汁后,过滤得到的深色汁液浸泡、蒸煮糯米……他说:“乌饭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食,通过创新研发,我们将这一传统食材融入八宝饭中,让这份古老的美味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一层干果、一层乌米,中间夹上醇厚芋泥或是绵密红豆泥,最后再盖上一层乌米,一份传统口味的乌饭八宝饭就做成了。“除了经典的甜口红豆和芋泥馅外,我们还创新推出了以金华火腿为原料,搭配海鲜干贝、瑶柱等制作而成的咸口八宝饭。”李桂华介绍,为了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乌饭生态庄园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同时发力创新,打造出多款各具特色的八宝饭,比如巧克力口味、佛手口味等。此外,为了让这款象征团圆的八宝饭更好地贴合春节氛围,李桂华把它命名为乌饭团圆饭。

实际上,李桂华的创新不止步于乌饭八宝饭。依据不同时节,他相继推出系列乌饭新品。“春节期间集中精力做乌饭八宝饭、乌饭年糕、乌饭香肠,端午时就主打乌饭粽子,中秋佳节自然少不了乌饭月饼……”李桂华表示,这些产品不仅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也吸引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关注。

据悉,2024年“金华乌饭”被浙江省商务厅评定为“味美浙江”城市地标美食。目前,乌饭生态庄园的产品已经覆盖了全国24个省份及4个直辖市,并且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多个电商平台拓展了线上销售渠道。特别是抖音平台,已成为其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这段时间,我们的乌饭八宝饭光是线上平台就卖出去25万多单咯。”李桂华乐呵呵地说。

蛇年春节,乌饭生态庄园在传承非遗魅力的同时,为千家万户的团圆时刻添上一抹浓浓的年味儿。诚如李桂华所言:“这团圆八宝饭,可不单是一道美食,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更寄托着对阖家团圆的深深期盼。”

铁店窑文创:古窑新韵产业兴

“我们的铁店窑文创产品,种类丰富、各具特色,有前一天刚烧制的白沙景长颈瓶,有小狮子茶宠、生肖蛇瓷盘,有乳浊釉主人杯、茶海、茶洗、茶盏、茶炉……”在琅琊镇白沙卢村仓里自然村的一处工作室里,新农人吴金萍正对着镜头介绍各种铁店窑文创产品,为自己的抖音号、视频号上传产品视频。

今年37岁的吴金萍,是琅琊镇泉口村铁店自然村人,从事铁店窑陶瓷制作4年。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铁店古窑址”在该村及其周围的山坡上。该窑址是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年代上起北宋、下至元代。近年来,该镇掀起铁店窑复苏热,常年活跃着一批制陶人。吴金萍就是其中之一。

采访当天,吴金萍介绍完产品,就对着一只福蛇迎春酒樽雕刻鳞片。“我们工作室有多个抖音号、视频号,仅白沙号粉丝就超5000人。而且,不乏网红产品,像长颈鹿茶炉浏览量超35万人次,大象茶炉浏览量近4万人次。”她告诉记者,网上的流量带动线下的销售,2024年铁店窑产品企业、私人订制销售旺,明星产品频现。

在吴金萍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一款雅致的莲花炉。“这款炉分多个部分,其中茶器外层涂有乳浊釉,显出莹润之色;茶器装饰有两头乌茶宠,为品茶增加不少趣味;莲花部分显得清新脱俗,花瓣上还能烘烤花生、番薯、桔子等小食。”她笑着告诉记者,这款莲花炉很适合围炉煮茶,十分受客户欢迎,仅剩在工作室的这只也已被订走。

与莲花炉的清雅不同,一旁的镂空牡丹摆件显出温婉的气质。她介绍:“里面插上灯泡后,就是一款精美的夜灯,光从牡丹镂空处透出,柔和、温馨;也可单纯作为摆件点缀案台,增加环境的美感。”

除了私人订制,企业订制也成风尚。在展示台上,各种神态的两头乌陶瓷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们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安静乖巧,还有的调皮淘气,煞是可爱。“它们都是企业订制产品,可作为伴手礼、门店展示、办公环境装饰之用。”吴金萍说,动物是有灵性的,要通过不同材质捏、塑、刻,把神态塑造好。同时要注意细节,比如野猪鬃毛硬,就要体现出鬃毛的质感。

说话间,新一炉铁店窑陶瓷出炉了。吴金萍戴上防烫手套,一一揭晓了陶瓷“盲盒”。“灵蛇盖碗、福蛇摆件,主人杯、品茗杯……都烧出了期待的颜色。尤其是茶花香插,烧出的釉色特别美,令人惊艳。”她一脸喜色,与记者分享起感受。

眼下,铁店窑,穿越千年,历久弥新。发展铁店窑陶瓷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正当时。“目前,工作室有4个成员,制陶瓷、画釉彩、拍视频,大家分工合作,业务量不错。”吴金萍说,2025年,希望带动更多村民加入振兴铁店窑的队伍中来,一起建非遗小工坊,打造属于琅琊自己的“小景德镇”,推动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