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在全国上下欢度假期之际,位于婺城区塔石乡的百善百草园内,五六十位村民正在为黄精、粉防己、岗梅等中药材除草,现场一派忙碌。“今年是我回乡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第7年。”百草园负责人陈建平告诉记者,基地共种有中药材2000多亩,累计投入2400余万元,建成物联网数字化种苗繁育中心,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增收。
与此同时,在婺城区莘畈乡井下村,村支书张建连正入户与村民商量土地流转事宜,为推进婺城区北京同仁堂合作种植示范点建设助力。“我们村的生态环境好,土壤品质优,深受北京同仁堂的认可。”张建连说,示范点建设落地,将为村庄产业发展、荒地利用、村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中药材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又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千金方”。婺城西南山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环境优异,发展中药材有先天优势。近年来,婺城区依托西南山区,通过聚焦产业培育、深化龙头合作、延伸产业链条等多项举措,强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中药材产量达387.2吨,产值2847.6万元,同比增长270%。
产业培育关系着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发展根基所在。婺城区持续加大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组织重点乡镇农业分管负责人赴磐安专题调研,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成功引进磐安种植大户5家,共建技术合作示范基地4个,推动安地、琅琊等8个乡镇首次引种浙贝母、元胡、太子参等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
深化龙头合作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年上半年,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负责人来婺城考察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双方已签订《婺城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及种植加工技术规程编制合同,初步选定有机贝母、白术示范基地各1处,完成示范点土壤重金属检测工作。“为加快项目进程,我们于9月底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吸纳了9位社员开展分工协作。”陈建平说,目前土地流转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
产业链条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婺城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打造中药材生态圈。连日来,在百善百草园内,药草如茵、药香弥漫,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感受传统中药文化的魅力。该基地围绕“康养+休闲+教育”功能定位,积极发展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形成集中药种植、加工销售、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产业增值和品牌提升。今年基地预计产值超2000万元,实现村集体每年增收1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