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近日,由婺城城投集团投资建设的浙师大金华科创园项目现场,一栋栋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工人们加班加点进行最后工程收尾工作,一个高能级科创孵化平台正蓄势崛起。“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浙师大金华科创园整体项目已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开园筹备、招商引企等各项工作正稳步有序推进,园区制定《浙师大金华科创园入园管理办法》并同步开展招商,目前在谈意向企业30余家,12家企业完成入驻申请,其中3家企业已注册园区先导区。”婺城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傅英杰介绍。
浙师大金华科创园项目是师大创新城的核心先导区,对婺城进一步加强教科人一体、科产贸融合、院校企协作具有重要意义。
浙中科创走廊是金华未来发展的“发动机”,而师大创新城是这台“发动机”一廊六城的“一城”。作为金华的主城区,近年来,婺城扛起“主城区”担当,以师大创新城为承载区,聚焦创新平台提能增效、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创新成果突破转化、创新技术攻坚突破等一系列行动,主动融入浙中科创走廊发展格局,加快推动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提速成势。
作为婺城院校企协作的典范,浙师大金华科创园项目将依托浙江师范大学丰富的高校资源,按照“区校融合”发展模式,聚焦“智慧教育、人工智能、科创文创”等领域,构建集项目孵化、创业教育、基金投资、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创平台,打造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
在婺城,像浙师大金华科创园项目这样的院校企协作新模式并非孤例。
在宝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来自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的学生张新明正在师傅郑军伟的指导下进行模具钳工岗位的实操。和张新明一样来自该学院的大学生共有30名,他们因参加婺城产业人才学院于2024年9月底推出的浙赣“蔚蓝计划”项目来到婺城学技能。项目周期共5个月,学生们第一个月在婺城产业人才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化精密制造产业园接受集中业务培训,到企业实操2个月后,再回到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学习2个月。
婺城产业人才学院由婺城区人力社保局牵头建设,婺城城投下属区人才发展集团运营管理,是浙江省首批8个试点的产业人才学院之一。该学院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需求,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三位一体”,政府、高校、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四方联动”的人才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学院已为5家重点企业培养紧缺技能人才100余人,培训技能人才2000余人。
在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中,如何破解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两张皮”难题?婺城紧握科技创新“金钥匙”破浪前行,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2024年,宝琳科技入选省先进(未来)技术创新成果名单,婺城全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7人、位列全市第3,新增青年博士36人,新增大学生14700人,创历史新高。
“婺城近几年在科技企业培育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来共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6家,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婺城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鼓励企业积极整合研发场地、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和研发专用设备,沿着“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企业研究院”的研发平台体系进阶跃升,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位列全市第1,首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申报成功。
日前,在位于乾西工贸区的浙江八达电子仪表有限公司,科技感满满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该公司搭乘科技创新快车,跑出了发展新速度,于2024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正是婺城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生动体现。
科技型企业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婺城积极争取重大政策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体系,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推动更多企业上市,为婺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眼下,科创浪潮正在婺城大地澎湃激荡,风正好扬帆,奋进正当时。未来,婺城将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探索建立浙师大创新创业种子池、师大创新城孵化池、婺开区培育池,打通从项目“入驻—孵化—培育—上规”全生命周期的链条,实现“育种在浙师大、孵化在创新城、成长在婺开区”,奋力打造浙中科创走廊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