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一、2024年全年工作回顾
2024年,箬阳乡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区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1483”发展蓝图和“一带七心”战略部署,认真学习、学好义乌发展经验。各项工作取得跨越发展,引进落地了农业、林业及新能源等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额800余万元,其中向上争取资金超200万元,社会资本投资超400万元。指标方面,截至11月税收收入114.8万元,同比增幅7.0%。箬阳全乡8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66.43万元,和去年同比增幅26.6%,其中30任务数全覆盖,2个村达50万任务数。
(一)扛旗塑魂,强基优治,党建引领愈加有力
一是基层党建提质增效。组织乡村干部赴义乌城西街道考察学习,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坚持“每周通报、每月一学、每季比拼”的学习模式,强化理论学习。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支部宣讲等学习活动13次,开展书记专题党课10堂。成立“阳帆”宣讲团和“启航”志愿服务队,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代楷模”徐利民事迹等宣讲活动20余场。二是战斗堡垒坚强有力。坚持以赛促干,通过“重大项目赛进度、季度比拼亮成绩”,对全乡干部进行实绩考核,强化干部能力。举办“补课充电”、干部讲堂等专题培训5期,聚焦茶叶、林下中药材和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学习、蹲点调研,强化理论成果实践转化。二是山海协作助力共富。“乾西-箬阳”百镇共建共富工坊平台作用凸显,以党建联建为引领,依托共建力量,整合金婺农业、浙农贸阳等优势资源打造1家飞地农产品展销区,成功搭建两地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帮助箬阳优质农产品以“共富工坊”为跳板走向城区,助力两地人民携手奔共富。
(二)立足特色,深挖资源,乡域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茶产业提质扩面。围绕做大做强“箬阳龙珍”金字招牌,在不断优化和升级产业链的基础上,以“数字茶园”为载体,以“数字+”拓宽成品茶销售渠道,邀请专业团队来箬开展直播带货,单场吸引2万余人次在线收看,销售额破10万元。开发抛荒茶园,以“女企业家+基地+茶农”共建模式引进区女企协认领茶园20余亩,打造共富茶园,实现茶农人均增收1000元。创新延伸茶产业链,引进扎染非遗传承人利用2处闲置农房打造茶染工坊的新业态,范围涵盖茶叶的染色、制作到销售,建成集品茶饮、尝茶点、行茶礼、展茶艺、论茶道于一体的沉浸式茶空间,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二是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坚持打造生态种养“金名片”,吸引乡贤和社会资本返乡合力开发三叶青、黄精、金线莲等中药材生态种植项目,已投资50万元建设900亩林下经济产业园,今年上半年成功试种10亩金线莲,收益达10万元。大力扶持高山蔬果、高山玉米项目,通过特色农产品进机关、共富大篷车等方式,推动玉米销售2万斤,销售额6万元。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在2023年投资540万元,建设1.2兆瓦光伏发电基础上,2024年再次投资160余万元在柵川工业园区金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0.7兆瓦屋顶分布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60万千瓦,两个光伏项目每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近84万元,全寿命周期可收入2000多万元。三是双招双引提升动能。聚焦“一号工程”,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根据产业需要,乡党政主要领导带队赴先进地区考察,先后赴杭州、永康、衢州开化、丽水遂昌、安徽岳西等地开展对接,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邀请5家投资意向企业来箬阳对接洽谈,成功招引1家企业落户箬阳。联合市金投集团,依托第三方平台尝试拍卖高山梯田的使用权,打造高山精品蔬菜基地
(三)统筹规划,深抓落实,乡村建设愈加完善
一是生态环保持续攻坚。更加注重“人防+技防”相结合,依托数字城管指挥系统,重点抓好秸秆焚烧、农村生活污水、水功能涵养区巡查等行业领域排查治理。出动检查180余人次,“七张问题清单”处理生态环保问题6个;全面落实“河长制”,开展巡河360余人次,对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20余次,评选“美丽庭院”达标户31户、示范户16户,全力打造整洁卫生、规范有序、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二是社会稳定不断强化。严格落实“周一听信访、每月有研判、季度有分析”的工作制度,上半年共受理信访事项22个,均调解成功,群众满意率达到100%。加大远离非法集资、防电信诈骗及禁毒工作的宣传、摸排力度,宣传发动安装国家反诈APP,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开展相关活动8场,切实增强群众防范意识。三是安全生产重拳出击。以“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为契机,深化“网格化”治理,确保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前三季度全乡累计开展危旧房、地质灾害点、森林防火等安全大排查312次,共摸排问题隐患224项,问题整改率100%。6月梅汛期强降雨天气,累计转移人员60人次,排除各类隐患20处,全乡伤亡事件“0发生”。联合电力部门对全乡108家茶企、茶作坊开展排查检查,对电气线路老化问题及时整改。
(四)夯实基础,深度实施,民生事业平稳有序
一是做好特殊群体帮扶工作。2024年为全乡低收入农户54户75人发放保障金共计35.1372万元,为全乡145个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共计16.488万元,发放物资30份。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惠及74户困难和高龄老人等弱势群体,为老年人打造了安全便利的居家养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二是做好各项惠民工作。打造“礼堂有礼仪”特色活动,联合结对帮扶乾西乡开展理发、理疗、义诊等志愿活动30余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87人。开展助联体助困项目、乡村老人关爱项目、“童星”箬阳春泥计划等惠民行动,累计普惠群众300余人。高质量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年完成兵役登记27人,大连潜艇学院军校就读学生1人。三是做好下山安居创富工作。今年以来,共发放4批下山移民补助,涉及村民52人,发放金额共计191.36万元,拆除硬隔离房面积共计2430平方。蒋堂移民新村二期第三批搬迁安置人员14户27人,其中选房10套、货币安置4户。同时,全面开展白龙桥安置小区(一期)重点搬迁对象摸底统计,通过召开党员干部群众会议、组织实地考察、逐户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讲政策、解疑惑,尽最大努力宣传推动移民搬迁。
三、2025年工作展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做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紧扣“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要求,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围绕箬阳乡2025年发展任务和具体目标,乡党委、政府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心一意谋发展,以高分答卷、优异成绩回馈组织重托、回报人民信任。着力抓好四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坚定不移走党建示范红色引领之路,激活高质量发展全新动能
一是压实责任,突出党建引领。始终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最大的政绩来抓,进一步强化“主业意识”“主角意识”。村干部要自觉发挥“关键少数”和“头雁作用”,想在前、干在前,切实做到为民为在实处、担当担在难处。二是强化阵地,夯实党建基础。用好党员“三色管理”机制,对“党员+家属”持续家访,组织赴廉政教育基地现场学习,谋划多种形式党员警示教育活动,联合交警、公安、律师等力量,在主题党日开展法律法规宣讲,以最全面宣传确保教育提醒入脑入心,全力扭转党员违纪违法比例较高的局面。深化技能型政府和技能型干部建设,强化全域党建联建机制,持续开展“干事赛跑”和业绩比拼晾晒活动。三是着力创新,激发党建活力。坚持围绕经济发展抓党建,丰富“党建+”活动形式,依托婺州街、供销社两大飞地工坊,打造1个产品展示区、2个农产品展销台,利用“电商播课”招募乡村运营CEO,具体组织产销工坊的日常运营,打响共建共富品牌IP,推动党建与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抓实各村自谋消薄项目,争取每村必有“造血”项目。
(二)坚定不移走产业升级跨越发展之路,做强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
一是立足品牌,打造“婺南高山茶第一乡”。围绕“箬阳龙珍”金字招牌,推动茶产业迭代升级。联合师大总裁班、市区企业家协会、部分商会开展“我在南山有亩茶园”认领活动,扩面打造500亩连片共富茶园,同步推出品茶制茶、茶艺培训等权益;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推进连片600亩茶园宜机化改造,推广手持式单人采茶机采收谷雨茶和夏秋茶,提升采茶效率;在今年开发制作黑茶和新茶饮原料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单季茶向三季茶扩容,深化与骆驼九龙等武义、松阳茶叶加工企业在培训、收购、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探索引进茶叶精深加工工艺,打开茶食品、茶饮料领域产品的原料市场。二是立足生态,推动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继续联动“社会资本+村集体+农户”,探索村民林权入股+村集体投资入股方式,深入推进900亩林下经济产业园建设,通过阿里、金汇阳光等第三方平台继续招引客商与村集体共同出资,投资种植黄金、三叶青,助力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和收益分红;招引客商投资300万元打造笋竹加工基地,从竹林流转环节出发,抚育管理、笋干烘干厂改造、变压器安装架设、设施设备采购齐步跟进,延伸竹产业链。三是立足共富,实现飞地经济迭代升级。谋划在1.2万平方米厂房屋顶装设2.2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机组,投资额660万元,年产生收益约90万元;探索谋划异地储能,在组织赴遂昌县高坪乡实地考察学习储能消薄模式的基础上,经对接磋商,与1家企业达成储能电站建设意向合作,安装3个容量200度储能柜,总投资额100万元,年效益28万元。
(三)坚定不移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之路,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基础
一是推进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坚持把民之所盼作为施政所向,强力推进重点民生实事,紧扣群众需求,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关注好下山移民户后续生产生活,服务好搬家拆房、补助发放等后续工作。与区安居创富办、蒋堂镇、乾西乡、白龙桥镇等单位密切配合,围绕共建八条跑道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大人力技能培训及农产品的互产互销,通过展会、集市等形式拓宽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二是推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以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主阵地,围绕“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结合传统节日、“晒秋活动”“茶文化活动”等重大节点,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民、返乡青年、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创业就业服务。抓好低收入家庭、特困供养对象、高龄和失能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工作。
(四)坚定不移走平安和谐绿色发展之路,营造高质量发展优质环境
一是以底线思维抓实安全生产。坚决扛起统筹发展和安全责任,突出抓好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台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化解、大清零,坚决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挥乡应消站作用,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以大局意识抓细社会稳定。深入开展普法活动,持续推进平安婺城、法治婺城建设。规范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扩大公共法律服务有效供给。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稳妥推进重点群体、人员信访化解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解综合机制。三是以生态理念抓好绿色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空气污染联防联控,常态化开展禁渔、禁燃宣传和巡查,推动生态环保领域违法行为高效查处,全面推进河长制。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