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致富经”

日期:2024-09-27 10:10:56 来源:​今日婺城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初秋时节,微风轻拂。9月24日,记者跟随婺城区箬阳乡干部敖可兴,来到海拔900多米的罗坪村智慧茶园。茶园一派忙碌,茶园轨道车运载着上百斤有机肥在茶园穿梭,工人们忙着修剪茶树、除草,再将运送到手边的有机肥堆放到茶树下。天气刚刚转凉,智慧茶园便抢抓有利天气和时间,紧锣密鼓开展茶园管护工作,为明年的茶生产打好基础。

罗坪村智慧茶园总面积约128亩,投资420万元,茶园拥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喷滴灌系统、轨道运输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实现“机器换人”,每年提高效益超过3万元。“高山茶园山高坡陡上下难,给运输鲜茶叶、特别是搬运肥料造成不便。现在有了山地轨道车,最多能载500公斤,秋冬季向山上运肥料,采茶季向山下运茶叶,方便又省力,大大提高了高山茶园的管理效率。”茶园负责人、婺城区茶叶行业协会会长李文鸿告诉记者。

“智慧茶园”的打造,是箬阳乡发展“装备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生态绿色化”茶产业新模式的探索,撬动茶产业“智产”提速,推动箬阳茶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不远处,大应村的玉米种植基地,村民正忙碌地采摘玉米。颗粒饱满的玉米在阳光下散发出诱人的光泽。“今年的玉米长势非常好,亩产800到1000斤,往年亩产能达到800斤就已经不得了。”村民吴玉升说。

在政府的支持下,今年,大应村集体流转出了30亩山地用来种高山玉米。高山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这里出产的玉米口感和风味更加出众,一经上市就深受消费者喜爱。据悉,大应村的高山玉米今年总产量近3万斤,为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箬阳乡立足自身地理优势,坚持从“土”“特”“产”上谋出路、求不同、下功夫,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茶叶、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逐步构建起“一村一品”的山地特色农业融合发展总体布局。积极谋划“产”上集群延链,谋划打造800亩笋竹生产基地、200亩中药材生产基地、100亩高山蔬果基地和20亩毛竹粗加基地,提升山区农产品精加工水平,预计带动村集体村民年增收超130万元。

距离箬阳乡40多公里的浙江康灵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这个看似和箬阳乡毫不相干的地方却是箬阳乡琴坛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远程“小马达”。俯瞰康灵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一片片光伏发电板,镶嵌在企业厂房顶,无声地汲取着太阳光,源源不断释放出绿色能源。飞地光伏,不仅点亮了城市,更点亮了山区“共富梦”。

箬阳乡虽地处偏远山区,同时又是饮用水资源功能保护区,辖区内发展存在着非常大的局限性,但是箬阳乡敢想、敢破、敢干,跳出山区发展局限,大胆尝试飞地光伏项目,避开发展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推动资源要素精准配置,打开了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思路。这不仅点燃了区域内的经济活力,而且为跨区域经济合作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线声音】

“立足区域优势,深挖特色资源、抢抓发展红利,把农特产业发展好,是‘强村富民’的有效途径。”箬阳乡党委书记丁成表示,深入学习贯彻区委八届六次全会,就是要结合箬阳发展实际,通过挖资源、创品牌、拓渠道,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同时,跳脱山区发展劣势,科学合理谋划发展项目,打开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