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马远军 等 1 名委员:
您(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精准统筹婺城西南山区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西南山区发展是婺城区推进生态功能区统筹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及难点所在。立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紧紧扭住推进山区振兴、产业发展、飞地经济、下山安居创富等重中之重举措,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走出西南山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路子。精准统筹婺城西南山区发展对于推动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推进全区居民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我区十分重视山水林田湖保护和治理工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永久基本农田底线。“水好”是金华城市金名片,全区拥有5座中型水库,是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地表水常年保持在‖类水以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些年,区委区政府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全面落实田长制、河长制和林长制,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增强。为更好保护水源涵养,功能区各乡镇组建了一批护水巡查执法队,配备了30余名执法队员,对功能区进行护水巡查,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沙畈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建立浙江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强化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条例规定,划定水源保护区红线范围,其中水域在正常水位线以下库区,陆域在正常水位线以上200m范围内陆域,不超过库周山脊线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水库库周集雨区范围内除一级保护区外其他陆域及主要河沿岸纵深1000米范围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水库集雨区范围内除一、二级保护区以外其余水域、陆域为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通过分类保护,更好保护水源。
二是做优做强生态有机农业。西南山区因地制宜做足山区“土特产”文章,初步形成了以有机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木本油料、笋竹、渔业等主导特色产业。在粮食方面,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生产面积、产量保持稳定,推进山区稻鱼、稻蛙共生项目建设。在木本油料方面,加快发展油茶、香榧等木本油料产业,推进高标准木本油料生产基地建设。在茶叶方面,强化婺州举岩、箬阳龙珍品牌建设,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与茶旅产业融合,形成茶企、茶农、茶商共闯市场新格局,全力打造浙中茶产业优势区。区政府谋划编制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深化婺城西南山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打好“优势牌”,吃好“生态饭”,推动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山区农民稳步增收。
三是分类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根据《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婺城区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婺区政发〔2022〕16号)文件,依托森林资源,科学利用林地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助力山区林农共同富裕。主要扶持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对新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30亩以上的(功能区范围内10亩以上),按每亩2000元补助;对新发展林下食用菌栽培5亩以上,按每亩3000元补助。在中药材方面,推进“浙八味”、新“浙八味”等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等建设升级,加快道地中药材“三品一标”和“三化”基地建设;鼓励林下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在蜂业方面,加快建设蜜蜂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花粉、蜂毒和蜂胶等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笋竹方面,推进笋竹产业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着力发展笋竹两用林和与竹材加工业相配套的材用林,挖掘各类鲜笋市场潜力,提升笋竹制品加工能力,做精、做强现代笋竹产业体系。南部山区乡镇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山林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山区零散劳动力的就业。
四是适度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整合红色旅游、姑蔑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做好山区“农文旅”文章,切实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一是继续做好山区村庄古建筑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文章,带动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丰富古村落功能业态。二是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提高箬阳瀛头村、塔石百善村等旅游项目的承载力。三是培育引进一批乡创客,发展民宿、特色美食、文创等产业,增强山区旅游的吸引力。四是结合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开发建设野外博物馆等提供研学基地,实现资源整合,通过研学达到价值转化,在保护与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五是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我区积极探索构建森林碳汇收储交易和构建森林“碳汇+”融资体系,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023年南山保护区获批浙江省第二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创建名单,制定《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方案》,实施碳汇精准计量,今年投入50万元进行“浙林碳汇”减排项目开发,基于保护区森林经营数据,选择符合保护区定位与特性的方法学,开发样地监测,计划布设80个左右监测样地,面积约1.5-2万亩,获得监测成果通过第三方核证及省级部门审核,致力于探索森林资源保护与碳汇的转化通道。我们将在参考借鉴省级林业碳汇试点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保护区先行先试,对接发改等牵头部门,协调环保、林业、财政等相关部门配合打通交易平台通道。探索出更适宜水源涵养区的保护方法学碳汇新模式,助推婺城南部山区生态资源转化经济价值。
六是科学引导下山安居创富。整合异地搬迁、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和生态搬迁,在区位优势明显的安置点建设安置小区,从根本上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目前,我区大力实施“下山安居创富”工程,全区已建设7个移民新村,累计搬迁安置1.38万人,已搬迁南部山区四分之一的人口,并通过合理规划安置点、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增加就业途径等措施,实现了“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下一步,加快白龙桥安置小区一期项目建设,摸排新城区、罗店、琅琊等可安置地块情况,谋划新的安置点,同时继续向上级争取加大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山区农户异地搬迁工作。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婺城区人民生产生活诸多问题的调研与关注,针对相关问题,我们将积极关注并处理应对,感谢您对婺城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