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今年以来,区行政服务中心围绕“大干项目 大抓落实 大转作风”的鲜明导向,以打造“最优政务环境”为目标,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的速度、力度和温度,促进营商环境和服务效能再提升。1-11月,我区共受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事项56.2件,一网通办”办件率达99.4%,排名全市前列。完成进场交易项目451宗,成交金额372.3亿元。完成限额以上工程建设项目交易190宗,成交金额369.7亿元,节约资金10.8亿元,节约率达2.8%,两次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月度考核中排名第一。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一是完善政务服务评价体系建设。出台《婺城区政务服务能力建设评价办法》,明确九项指标数据采集、排名赋分的细则和流程,推进政务服务能力提升;设置专员实时动态追踪指标数据,累计提醒超期事项3946件,督促相关部门整改差评101件,推动我区办件超期办结率从0.17%降至0.03%,超期受理率从1.07%下降至0.28%,差评件同比下降20.47%。
二是提升高质量“一网通办”指标。全面梳理排查我区在“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办件效率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通过积极对接省厅条线部门,每周晾晒得分和考评激励,推动相关指标争先进位。截至目前,我区高质量“一网通办”率得分91.2,全市排名第3。累计晾晒指标得分21次,合计12个部门提出建议67条,其中采纳13条。
三是迭代更新第三方信息调取协同办理应用。扩展新增部门信息调取内跑等场景,积极对接省司法厅“律师在线”系统,提升全省律师信息共享共通水平。该应用成功入选省第五批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典型案例、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
(二)突出好办易办,推动政务服务延伸下沉
一是推进“办事不出村”改革。加强便民服务场所三化建设,出台村(社)政务服务事项指导目录,扩大“一网通办”覆盖面,推进政务服务2.0平台由乡镇(街道)向村(社)延伸,实现政务服务体系“区乡村”三级贯通。截至目前,梳理下放100项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完成275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的改造提升工作。
二是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加强人员管理,优化提升代办员年龄结构,确保服务不空岗、工作不脱节。强化培训指导,组织开展点对点顶岗轮训,确保每名代办员能用、会用、好用政务服务系统,累计组织329名村社代办员开展业务培训1338场,办理代办业务6万余件。
三是完善基层服务管理制度。出台《婺城区村级便民服务站规章制度》等文件,推动建设66个样板村社便民服务站,将经验做法拓展到全区所有村(社区)。成立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员”星级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星级评定及排名赋分工作,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聚焦涉企服务,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一是着手打造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会同区委改革办制定《婺城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方案》,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增挂“婺城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牌子。通过优化提升现有板块的方式,整合全区涉企服务资源,将一楼大厅原水电气网公共服务专区及外围区域改造为增值服务专区。将二楼投资项目服务板块进行优化提升,打造投资项目“一站式”审批服务中心作为项目服务载体。
二是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提速。建立审批服务专区,精简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将建设、消防、人防等审批事项按照“一次申请、一套材料、一个批件”的模式,实施“多合一”办理,同步推进立项、环境影响评价等事项办理,实现低风险小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3日内办结,平均节约用时50%以上。
三是积极开展中介专项提质行动。严格落实《金华市涉企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提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对资规、建设等12个部门40家入驻网上中介超市的机构进行规范清理工作,共清理完成2家中介机构。召开涉企审批项目中介提质专项行动推进会,引导项目业主在金华市中介超市完成成交198条。
(四)开展专项整治,营造公平高效环境
一是严格落实专项整治和监督检查行动。全面整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组织自查、集中抽查、“回头看”以及集中治理等方式,发现纠治潜在问题,不断完善公共资源交易长效机制,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筑牢制度篱笆。今年以来,累计排查已完成和在建工程项目314宗,查处招投标领域违规线索27条,整改率达100%.
二是探索实施“评定分离”改革试点。成功申报浙江省“评定分离”改革试点,明确深化改革目标,从定标程序、定标要素、风险控制方面,完善招标人内控和监督机制,统一定标要素、定标原则,实现招标人的权责对等,全面深入推进“评定分离”工作。今年以来共完善“评定分离”项目18宗,成交额超330亿元。
三是持续完善制度规则体系。督促招标人对依法必招项目招标文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严格落实浙江省评标专家考评制度,推动依法必招项目省库专家抽取率达100%,组织业主对省综合性评标专家库专家进行信用评价管理,开展一标一评。今年共对2名专家进行考核扣分。
(五)聚焦降本增效,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
一是切实降低招投标交易成本。全面应用金融服务超市。为招投标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积极推广使用电子保函,持续降低企业经营性成本。累计服务企业5707次,释放投标企业资金压力11.74亿元;彻底清理历史沉淀保证金。委托第三方公司详细逐笔核查2013年以来的投标保证金,累计清退64.2万元;推动取消各类交易服务费。从10月30日起停止收取交易服务费,每年可为各方交易主体减轻负担超过400万元。
二是全面推行远程异地“不见面”评标。紧跟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互联网+”的变革趋势,加强与温州、绍兴等地的对接沟通,推动优质专家资源共享共用、平台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评标效率。全面加强信息公开,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全程公开、留痕、可溯。全年共协助2个项目主场开展远程异地“不见面”评标,完成副场项目50个。
三是持续提升交易平台服务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联合多部门组建项目推进服务团,实行重点项目前置服务,主动对接,提前介入,为项目业主提供政策咨询、程序引导、业务指导等前期服务,规范高效推进投资项目落地。助企服务团已前往13家单位,现场服务27个项目,累计代办投资项目事项70余次,减少企业跑腿180余次。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聚焦增值服务,推动服务效能再提升
一是优化企业服务中心。承接省、市、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各项任务,持续完善项目、金融、人才、法治等九大板块,力争全区所有涉企服务事项实现100%入驻,实现企业需求“一个口子”受理、流转、督办、反馈、考核。按照“1+2+N”的组织架构,探索构建2个企业服务分中心,n个企业服务驿站,推进“民营经济32条”落地见效。
二是构建增值服务制度体系。完善工作管理考核机制,强化对进驻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管理考核;完善常态化协同会商机制,通过驻企员日常走访、专项督查、需求座谈会等形式,搭建对接平台,拓展政企沟通渠道;完善服务闭环管理机制,确保“疑难杂症”诉求及时回应。
三是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改革。持续推动区级权限办事事项向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延伸,建优建强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全市80%以上个人政务服务事项可在乡镇级办理,100项以上高频民生事项可在村级帮办代办。强化区、乡两级政务服务队伍建设,推进行政办事员职业化改革,实现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二)聚焦改革创新,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
一是继续创新迭代“第三方调取信息协同办理应用”。探索该应用在家政、零工、服务政府投资项目等领域的拓展应用,实现新应用场景的全面上线和推广,为市场主体减轻信息甄别成本,进一步规范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推进应用的推广,积极对接省、市部门,充分发挥应用在相关领域的示范作用,争取纳入省各项改革清单。
二是持续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整合公共服务企业及相关要素资源,完善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推动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提速;聚焦项目所需的水、电、气、通信等要素,建立项目要素保障库,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增值服务,保障投资项目高效落地,实现全流程项目审批提速20%以上。
三是持续推动项目审批中介服务提质。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明确办理时限、工作流程、申报条件、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政府投资项目全程使用金华网上中介超市平台,实现金华市网上中介超市年度成交量在300条以上,推动项目审批提速提效。
(三)聚焦闭环管理,推动招投标环境再规范
一是提升招投标领域数字监管能力。探索打造婺城区基层限额以下工程智慧监管系统,形成信息化、智慧化、数字化监督管理闭环体系,着力开辟微权力监督新路径。深入开展农村基层限额以下工程智慧化监管试点工作,学习温州永嘉成熟模式,努力成为全省先行、金华示范、婺城特色的限额以下工程监督实践样本。
二是稳步推进“评定分离”改革省级试点工作。积极推行“评定分离”方式,从源头规范采用“评定分离”方式的政府投资项目数占比不少于30%。在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招标人负责制,督促招标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程序、决策约束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现招标人权责统一。
三是开展招标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协同多部门常规联合检查工作,重点突出对小额工程项目过程管理资料检查和建设单位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巩固跨部门协同监管。通过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监督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强各部门对市场主体行为规范的研判、分析能力,提高对交易项目不规范行为主体的震慑力度。
金华市婺城区行政服务中心
202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