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十四五”以来,我区紧贴婺城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完善高效能创新生态,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方面积极作为。全区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2021、2022年我区连续荣获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与2020年相比,年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10亿元、增长35%,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71家、增长85%,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15家、增长60.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58%、提高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3.5%、提高10个百分点,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到14.04亿元,年财政科技投入达到规划既定要求,增幅超20%,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52%,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达到9.19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今年可提前完成“十四五”阶段目标任务。
序号 | 主要指标 | 2020年 指标值 | 2025年 目标值 | 中期 完成值 | 2025年 预判值 |
1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9(2019年) | 2.5 | 2.49 | 2.8 |
2 | 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 | 20.77% | 20%以上 | 24% | 20%以上 |
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1.85(2019年) | 2.5 | 3.52 | 3.53 |
4 | 创业投资基金总额(亿元) | 0 | 10 | 10 | 10 |
5 |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总量) | 83 | 180 | 152 | 220 |
6 |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总量) | 354 | 700 | 564 | 700 |
7 | 院士专家工作站(个) | 6 | 10 | 7 | 10 |
8 | 引进高校院所数(家) | 1 | 5 | 4 | 5 |
9 | 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数(家) | 4 | 6 | 9 | 11 |
10 | 新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数(人) | 3 | 7 | 5 | 7 |
11 | 新增高技能人才(人) | 1185 | 9000 | 6725 | 10815 |
12 | 新引进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引进人才数(人) | 16 | 50 | 36 | 55 |
13 | 新引进外国人才(人) | 35(含浙师大) | 50 | 36 | 50 |
14 | 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件) | 6.73 | 10 | 9.16 | 10 |
15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54% | 60% | 63.4% | 63% |
16 | 技术交易累计额(亿元) | 7.4 | 15 | 10 | 15 |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拓展打造创新空间。优化婺城及周边地区的创新空间布局,打造具有影响力和显示度的创新高地。充分考虑区内汽摩配、五金工量具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布局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婺城汽车零配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围绕提升两头乌产业发展,指导婺城区绿色畜牧农业科技园列入省级农业科技园培育名单。同时,抢抓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机遇,在城北、新狮规划13平方公里师大创新城。运用空间重塑理念,依托金华第二水泥厂工业遗址,投资建浙师大金华科技园,科创园一期研发主楼已结顶。积极争取金华产业应用大科学装置核心载体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入户,已聘任专兼职高端科技人才53人,成功获批市重点实验室、省博士后工作站。同步启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金华线站”建设,完成建设任务的50%。积极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申报,与浙师大签订共建协议。启动省级高新区创建,初步形成了创建空间建议方案。
(二)培育发展创新产业。紧扣“招、立、统”三环狠抓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重点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考察项目,先后与北航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联东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抢抓机遇培育氢能产业,开通全市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借力工业土地全域治理,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确保高新产业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十四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累计投资完成29.63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3.4%。
(三)培育引进创新人才。结合科技人才政策,强化创新团队引领,重点实施“领雁来婺”“青年聚婺”“暖心留婺”三大行动,助推人才集聚。“十四五”以来,新引进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36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725人,新进站博士后5人。用好属地高校资源,搭建人才和产业合作平台,形成“百博入企”“工业特派员”等柔性引才的特色品牌。引导企业“请进来 走出去”,先后支持今飞、万里扬、氢途科技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入选市科技婺商人数连续两年居全市首位,1人入选省海外工程师。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73件提高到9.16件。
(四)集聚导入创新资源。加强创新主体培育,近两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占现有总数的47.6%,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5家,占现有总数的40%。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全区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7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比达到3.52%。万里扬、润滑机电分别入选全省首批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修订《婺城区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办法》,区级科技计划项目年均立项30个,市级立项年均推荐30项,积极申报省“尖兵、领雁”科技计划及省新产品试制计划,对各类实施的科技项目落实闭环管理。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每年组织企业参加金华工科会并举办婺城专场活动,先后举办汽车零部件产业云揭榜、青年人才科技创新论坛、“未来科创中心”智能制造成果对接等活动,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
(五)营造优化创新生态。“十四五”以来,两次修订科技政策,研发投入、孵化器等多项奖励政策优于市内其他县市。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2021年投入5366万元,增幅23.4%,全市第二;2022年财政科技投入6693万元,较上年度增长24.7%。以营优环境为导向,做实科技三服务,经常性组织中介机构进行座谈,引导提升科技第三方服务品质。招院引所“一事一议”、飞地、百博入企等科技业务考核评审引入人大、政协、纪委等部门参与监督把关。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推广普惠性创新券应用,每年发放创新券约600万元。结合数字化改革,谋划高企培育一站式精准服务“科企融”平台。积极承办区域创新赛事活动,先后举办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研讨会、合肥光源2022年用户学术年会暨先进光源国际研讨会、“火炬杯”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存在困难
1.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有所增长,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区内新增工业企业不多,从19年开始高企申报连续多年双倍增,可培育的优质企业越来越少,后期国高、省科技中小型企业培育有压力;3.“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4.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匮乏,创新驱动和人才承载力不足。
四、后期举措
1.全力加速高能级平台建设。聚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标杆,出台师大创新城整体行动及南片城市设计两个规划。做大做强现有创新平台,利用联席会议高标准谋划推进师大金华科创园、浙师大数理医学院、浙师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等项目平台建设,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运营、申报”三同步。以婺经开为基础,联动师大创新城,申报省级高新区创建,加强专家实地调研指导,推动全区高新区建设有重大进展。全力推进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引育工作,完成大型仪器采购,多渠道招聘高层次人才,争取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完成金华光束线站(飞地)实验室建设,加快打造创新要素聚集、高端人才汇集的科创智造高地。
2.全力引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聚焦数字经济、生物健康、前沿新材料和智能制造领域,力争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层次定位高、产品制造品质优、规模体系数量大的“旗舰型”领航企业。推动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倍增,构建适应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孵化生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引进企业、高校及院所资源,吸引更多区域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总部和省内大企业集团的区域性总部来婺城设立创新中心,支持杭州、上海、江苏、安徽等“双一流”高校来婺城开展合作办学。
3.全力以赴抓高层次人才扩容。聚焦我区“2+3”产业需求,持续探索高效引才路径。强化双招双引,不断深化“人才+项目+资金”模式,以人员共享、项目共推、平台共建为着力点,推进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协同发力。加大自主培育,进一步加强国家、省特殊支持计划人选的排摸,建立30人的申报储备池,按照科技、人文、教育、技能类别不同,筛选出省特殊支持计划重点申报人选并提前开展申报辅导。壮大引才声势,常态化开展“婺城英才荟”沙龙活动,持续举办各类人才科技活动,营造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4.全力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实施重大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重大创新政策供给,优化和完善科技金融、科技园区、创新创业载体以及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的区级政策。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持续引导众创空间高端发展,推动创新创业载体集聚融合,放大规模效应,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市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加快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新格局,推动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化科技服务联盟,开展技术、人才、专利、标准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