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婺城区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重要会议精神,深刻理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新的战略要求,落实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围绕区委“一带七心”战略,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强化数字化改革牵引,高质量推进稳产保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强村富民等工作,扎实开展农业现代化先行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夯实农业基础。现将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区先后取得多项国家级荣誉,获评2021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成功申报全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成功申报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项目、种质资源库和场苗融合林建设列入全国国有林场绩效改革试点等。此外,蒋堂镇绿色农田建设项目列入首批省级绿色农田建设试点、“茶花争艳”美丽乡村风景线项目列入第二批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熊猫猪猪未来牧场列入省级首批“未来农场”、“婺农优牛”通过省数字化改革畜牧先行先试试点项目,非法采伐林木监管“一件事”集成改革列入省级试点、成功举办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成立大会等一系列婺城农业农村省市级亮点纷纷呈现。
(一)聚力稳中向好,实现固本强基
一是紧抓粮食保供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区粮食种植面积8.16万亩,完成任务数的125.7%,总产1.052万吨,完成任务数的131.5%,平均亩产400公斤。完成“非粮化”整治面积7.04万亩(年度任务为7.33万亩),进度96.04%。稳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0.6%,建设高标准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2个,落实全程机械化应用示范基地3个,落实农机创新试验基地1个,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数。
二是注重特色畜牧业发展。全区共有原种场1家,一级种猪场2家,二级种猪场1家,供种能力和质量都位于全市前列。因势利导,通过“引种补贴、贷款贴息、良种补贴”等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硬核利好政策,增强养殖业主增产、补栏信心,能繁母猪存栏数1.02万头,生猪出栏12.47万头。浙江美保龙种猪育种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22年度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熊猫猪猪共创共富联盟获评“金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最佳典型案例”;婺城鸭蛋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评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省“蛋鸭规模养殖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技术推广”现场会在我区金华金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召开。
三是深度推进林业工作。编制完成《婺城区2022年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方案》,完成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落地上图”和自查验收1974亩,完成率116%。完成新增森林管护面积1379亩,完成率102%。编制完成《婺城区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五年实施方案》,全区已上图116043亩,完成率125%。成功申报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省级森林人家1个、省级森林氧吧1个。积极开展全国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完成了60亩的樱花种质资源库建设,收集樱花种质资源105份,完成了150亩场苗融合林的建设。
四是落实渔业产业生态养殖。2022年,我区规模化水产养殖场共26家,尾水零直排处理率为100%,顺利完成“五水共治”尾水处理率考核。全区放流各类水生生物共计1907.08余万尾,完成任务数的422%。经过两年努力,我区顺利验收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工作。金华市加宝丽生态渔业有限公司通过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验收。
(二)聚力高质高效,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农业项目做大引强。全区完成新增农业标准地(含存量转化)项目30个,面积9627亩,已完成目标任务,投资金额1.39亿元。创建全国绿色小水电示范区助推共同富裕获评“金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最佳典型案例”。推进区级产业攻坚项目6个,总投资70234万元,其中2022年计划投资9772万元,截至目前完成总投资7754万元,投资完成率79.3%。梳理谋划“三区三线”重大农业产业项目5个,总用地5020.78亩,涉及稳定耕地2035.36亩。谋划未来五年浙江省基础设施现代化重大建设项目6个,计划投资33.4亿元。
二是都市农业成效显著。婺城区熊猫猪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婺城区“花木之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第四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数量实现零的突破;“箬阳龙珍”列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好乐耕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列入首批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创建名单;制定下发《婺城区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区级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较之前政策增加5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双强”、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经营、特色农业、农业主体和平台培育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政策配套。
三是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持续深化。为进一步发挥优秀主体示范带动引领作用,鼓励农业主体做优做强,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认定区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各类龙头企业29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继续培育“金农好好”农业企业。做强做优已授权使用“金农好好”品牌企业,现有“金农好好”品牌授权农业企业21家,今年新增13家。争取申报省级奶牛全产业链,通知组织相关主体开展市级产业化联合体申报工作。
(三)聚力全域发展,推动美丽升级
一是“千万工程”建设走深迈实。积极开展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创建,深化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带项目建设,建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特色精品村4个、达标村28个、精品村18个。常态化落实每月“十佳村”、“十差村”评选工作机制,累计评选8批次,评选十佳村80村次,十差村52村次,检查问题97304个,完成整改96288个,整改率98.96%。
二是“未来乡村”建设示范引领。持续深化首批省级未来乡村竹马乡下张家村建设,项目进度已达100%。积极谋划未来乡村建设,今年启动未来乡村4个,其中罗店镇大岭村、琅琊镇泉口村、安地镇雅傅片区入选省级未来乡村创建名单,当前均已申报验收,白龙桥新昌桥村入选市级建设试点仍在建设中。四个省级试点村均已上线浙里办,竹马乡下张家村已开通11个功能,琅琊镇泉口村、罗店镇大岭村、安地镇雅傅片区已开通10个功能。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持续开展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创建省级高标准分类示范村4个,完成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站点技改提升任务1个、新建小型农村标准化分拣中心任务1个、农村回收网点建设提升任务3个、五星级资源化站点创建任务1个。
四是“下山安居创富”释放红利。继续实施新一轮“下山安居创富工程”,截至今年8月已完成总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共864套安置房的蒋堂移民新村二期安置小区建设,并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33.7万平方米、共1872套安置房的白龙桥安置小区一期。今年9月完成蒋堂移民新村二期475户1146人安置工作。
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明显。持续推进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项目落地。与浙江大学考察队进行科考项目,发现永瓣藤成片出现,证明生长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召开省级植物学会探讨班,在保护区内新发现两个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鹅掌楸与四川石杉。
(四)聚力强村富民,推动改革创新
一是乡村共富支撑更强。做好“一村一策”促增收。立足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全区213个行政村年初均谋划了“一村一策”增收计划,通过物业租赁、“飞地”抱团、山林、水库等发包、闲置土地、闲置农房流转等形式,促进村集体增收。现已实现全区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全覆盖;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109个(任务数108个),村数占比为51.17%;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45个(任务数43个),村数占比为21.12%。开展旗舰项目引领的共同富裕单元建设,重点谋划了民企带动的三镇九村熊猫猪猪党建共富行动和国企带动的二镇七村“燕语湖”共富示范单元建设,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城乡要素对流,引领带动乡村共富。2022年新增扶持两批共9个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涉及6个乡镇17个村,拟安排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共计1196万元,为村集体造血引入“源头活水”。进一步强化3个区级抱团项目的运营管理,拨付1222.84万元分红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二是改革试点推进更快。大力实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以农业“标准地”+农业“双强”改革为主,以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两项改革为辅,试点范围涉及蒋堂镇前源、许里和蒋堂村,以我区“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强村富民改革列入市级试点为契机,推动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建成以前源村为核心的蒋堂镇富硒田园综合体,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区级层面以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为重点开展“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工作试点,今年先安排500万元撬动奖励资金。
三是乡村治理步伐更稳。发挥清廉村居建设抓手作用,深化拓展农村领域行业治理,创建市级清廉村居4个,新申报市级4个,完成区级标准型清廉村居申报91个。实现村社“数字三资”全覆盖,我区“取消村集体备用金”问题整改入选市级“七张问题清单”整改示范案例。强化乡村数字化改革,一方面做好省级统建应用承接和数据归集,全区生产主体入库率、生产主体激活率、农资店覆盖率、阳光公开率、农村财务月结率等均为100%。另一方面,强化自主开发特色应用,2022年自主开发特色应用4个,试运行1个(农耕地管理系统)、处于开发阶段3个(婺农补贴、非法采伐林木监管一件事、婺农优牛)。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婺城区农业农村局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讲好“三农”故事为使命,立足实际、稳中求进,从婺城的区域位置优势和山水林田湖生态优势出发,以城乡融合促进城乡要素对流为发展主题,以大项目带动为抓手,主动与省、市部门对接,大力实施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强村富民和农业数字变革等专项行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一)克服瓶颈阻碍,实现农业优化迭代
一是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实施系列耕地保护工程,做好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2023年计划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426亩,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粮功区集中连片建设,同时落实好区乡村三级田长制,确保“非粮化”工作长治长效。
二是全面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充分利用已建成粮食烘干中心、育秧中心等社会化服务中心,更具实际情况合理建设配套相关社会会农事服务中心,提升粮食种植保障水平。2023年计划投入1560万元,做好好乐耕农事服务中心二期、老盛农事服务中心、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宜机化改造项目、金婺蛋鸭产业农艺农机融合示范试验基地等农业双强项目。因地制宜,创新“稻虾共养”“粮食+经济作物”的模式促农增收,破解“非粮化”整治与农民增收矛盾。
三是围绕区位优势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2023年做好绿色农产品比例提升,鼓励有机农产品认证,预计投入有机肥推广补贴资金600余万元,做优扶强有机肥生产,加大肥药两制改革。推动2个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的美丽田园建设,加大五大水库水源涵养区内生态农产品品牌创建,北山盘前、塔石岱上等高山蔬菜基地建设。
(二)坚持标本兼顾,实现乡村共建共享
一是打造未来乡村先行示范。通过“一统三化九场景”建设,为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治理做好示范,增加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做好竹马乡方下店村、莘畈乡祝村村、罗店镇鹿田村、新狮街道沙溪村、长山乡卢家村省市级未来乡村项目,深化“茶花争妍”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谋划望山隐庐—南山慢城、沙溪示范园、熊猫猪猪、燕语湖、蒋堂下山移民等未来乡村片区。
二是深化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迭代升级,做好婺农补贴一件事、浙农系列应用等省市级数字化应用建设、维护与迭代,推进3家数字农业工厂(天下正方农业、大宸农业、百善农业)、1家未来农场(金婺农业)等系列项目。运用大数据平台精准实现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区、镇、村三级联动不断巩固提升整治成效。
三是构建“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格局。推进提升基层智治能力工作,协调推进建立以智治为支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城乡基层智治体系。增强农村文化礼堂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应用和长效建设,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阵地管理。
(三)立足发展所需,推动农民共创共富
一是深化强村富民改革。2023年用好市财政三年不少于1亿元支持市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继续做好“农业标准地+农业双强”市级试点工作,出台《婺城区全面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组织机构、经营合作机制、共富帮扶创新、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农业创新驱等内容,压实16家“强村公司”、40个“飞地”抱团项目、“乡镇共建强基”、“百团联百村”等4大专项行动。
二是加快大项目招引和落地。2023年谋划总投入23.5亿元,重点实施下山安居创富白龙桥安置小区(一期)项目,熊猫猪猪二期,万里神农省级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和水稻全产业链项目,谋划并实施浙中现代农业共富先导示范区项目,“燕语水韵”—燕语湖二期共同富裕示范带创建,做好国家级奶业整县提升(10个子项目)等重大项目。
三是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机制,完善低收入农户保障体系,应保尽保、应纳尽纳,做到兜底保障工作全覆盖。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数字化管理机制,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和结对帮扶机制,为低收入农户增收注入新动能。
四是着力推动人才聚合。深化“两进两回”行动,构建“新型农业主体+‘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户融入农业龙头企业、产业联合体开展合作经营。推进乡村振兴“智汇金农”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农民工转移就业、岗位技能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力度。2023年计划完成1000人的实用人才培训工作,200人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