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近年来,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的增大,银行、电信等单位的支持,以及铺天盖地的“反诈”宣传,电信网络诈骗团伙的犯罪成本和风险越来越高,一些不法分子便将目标转移到了海外国人身上,特别是海外留学生。
这一人群大都经济富裕,又因身处异地不了解当地相关法律,和在国内的父母沟通不及时,很容易成为骗子们中意的“猎物”。
金华一留学生遭遇跨国“公检法”骗局 受害人A,2022年3月28日其在出国至美国进行学习交流期间申请境外手机号码(未实名),6月份左右,其接到自称驻芝加哥中国领事馆电话(A通过互联网确认并回拨,美国电话),对方声称:广州市公安局查获一批伪造护照,需要对其进行核查。后转接到“广州公安”并添加境外聊天软件好友,发送被查获人员信息,并要求使用视频聊天软件进行视频(无法看见对方)制作笔录,结束后让A等待后续调查,之后A发送信息对方未回复。 11月21日A又接到自称是天津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A通过互联网确认),声称:天津公安局查获一批涉诈的手机号码,告知A涉及一起洗钱案件,并通过境外聊天软件与当事人视频制作笔录,接着将电话转接“检察官”,并通过境外聊天软件发送“逮捕令”(身份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后称可提交资金进行查证,A信以为真将资金转至对方提供的账户内。 12月4日A回到国内,对方以调查名下资产为由要求转账,让其下载某视频聊天软件,并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让A转账,转账完成后对方就让A将使用的手机进行销毁(扔至小区湖中)。2月24日下午2时婺城分局接到高危账户劝阻线索,在无法联系上A后,立即通过A父亲找到A,通过详细沟通A才知晓自己被骗。 整个过程嫌疑人要求A保密,不得与他人诉说,转账过程中均不得其他人在场。 诈骗手法 1.骗子利用公检法等国家机关的权威性极易打消受害人的疑虑。 2.骗子事先非法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加以佐证力证自身“身份”,击破受害人防范心理。 3.骗子之所以将诈骗矛头对准海外留学生或有长期在海外生活经历的人,一是因为大学生群体涉世未深相对单纯,容易轻信他人;二是因为利用护照、签证等该群体最为看重的证件和信用资料为切入点,更容易扰乱受害人正常思路,使他们关心则乱;三是因为这类受害群体与国内亲友联系不便,即使后期被识破骗局,骗子利用国内外时间差早已将被骗钱款转移瓜分。 金华反诈中心温馨提醒 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一定要做好教育提醒,加强沟通联系。 此外,一定要牢记公检法机关不存在所谓安全账户或者核查账户,更不会让群众转账汇款。 同时,公检法机关办案会当面向涉案人出示工作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而不会通过聊天软件展示工作证件或法律文书。 尤其是公安、检察院、法院、海关、医保、物流等部门之间也不会互相转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