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态共富产业带” 同心绘就全域新图景

日期:2023-02-03 10:50:15 来源:​婺城发布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在婺城区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们围绕“一带七心”战略布局,立足各自领域,就如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着力打造“生态共富产业带”积极建言献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水资源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至关重要。”人大代表汪云根是沙畈乡白沙源村党支部书记,他深知水源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他建议,政府部门要迭代优化水源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白沙溪美丽河湖建设,并用好沙畈乡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林地资源等,持续放大生态效应,鼓励推动土地流转,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扎实做好农业生态、有机、特色产品。另一方面,山区乡镇都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小水电资源丰富,汪云根建议,将所有行政村列入区绿色小水电消薄扶持范围,促进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真正使广大群众从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绿色福利。

近年来,婺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建设,奋力提升文化能级、生态能级,通过对水环境进行整治修复,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为基、产业为本、文化为魂,倾力做好“三生融合”文章,致力于打造一条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带。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人大代表盛素燕表示,近年来,琅琊镇对标“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打造品牌生态旅游镇,举办多场体育赛事,引来了游客、搞活了经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活力。她认为,绿水青山是琅琊镇的发展“底色”,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引进农旅体精品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挖掘利用文化、民俗、生态等资源,促进文旅产业与山水生态融合,打通山水生态共同富裕新通道。

一江水墨,风雅婺城。如何借力婺城自然山水资源禀赋,驱动乡村振兴同样成为今年“两会”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政协委员沈根新提出,婺城南山自然生态保护良好,水资源品质更是位列全国前三,加之沿线分布着诸如客家文化、白沙文化、古窑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古村落,金华本土的“宽慢”文化融于乡野农耕,成为人们享受安逸生活的精神给养。自然与人文加持,让这片土地成为大健康、艺术乡创、文化旅游等现代新经济蓬勃生长的肥沃土壤。

他提出,政府可统筹规划南山片区“慢生活”文化经济综合体,红色引领,生态为基,引入艺术创客工作室,配套从硬件设施、人才扶持、项目孵化到平台搭建的服务与支持,充分融合当地饮食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古村落文化等,打造叫好又叫座的美丽“航母”。

政协委员潘丽娜则以雅畈镇为例,对“生态共富产业带”建设在“在地文化”保护与孵化方面提出了建议。她提出,雅畈镇位于武义江畔,史上繁华市井也因水而生,是典型的古代码头商业古镇。这里不仅容纳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宝贵的婺派古建文化,还形成了民风开化、兼容性强的在地文化。时至今日,雅畈老街上依旧有不少民间文艺团体以及手工匠人,他们共同构成了雅畈在地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她认为,打造“生态共富产业带”,发展婺水文化经济,对保护、孵化并且凸显在地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不论是丽江的一盏风月,还是西湖的一宵残雪,它们得以成为响亮的文化符号并长久焕发活力,其关键就在于实现了与在地文化的有机融合。政府应当基于在地文化,对相关主题活动多一些政策扶持,对基层文艺爱好者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