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2月15日,春和日丽。记者来到了位于婺城区琅琊镇徐联村的志寅鸸鹋养殖场,脚步声惊扰了数十只“大眼睛长睫毛”的鸸鹋。它们有的伸长脖子观望,表情呆萌;有的凭栏眺望,等候着主人的到来;更有甚者,撒开两条大长腿狂奔起来。
“鸸鹋性格温顺,只要不受到攻击就不会伤人。像狂奔的这两只,是因为受到一点惊吓的缘故。”养殖场负责人朱潇告诉记者,今年是养殖场建成的第7年,经过努力,目前拥有种鸟存栏400多只,每年能孵化幼鸟3000多只,产蛋5000余枚,年销售额240多万元。
据了解,鸸鹋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也被称作“澳洲鸵鸟”,其寿命在60至70年,一般一年可产肉,一年半可产蛋。“鸸鹋浑身上下都是宝,皮是优质皮革,羽毛可作为装饰物,肉营养丰富,蛋壳可制成工艺品。”朱潇一边抚摸着一只鸸鹋的头,一边笑着介绍。“欧美国家已将鸸鹋产业的开发称之为‘鸸鹋工业’,我们也想把鸸鹋养殖做扎实做出成效来。”
正在说话间,养殖场便道上悄然走来一位“不速之客”。当记者发现时,它已经来到跟前,用大大的眼睛呆萌地盯着记者看。“这只鸸鹋受伤了,为了帮助它恢复,我们给它在场里散步的特殊待遇。目前恢复得不错。”朱潇解释道,鸸鹋是成群或小群生活的,打架等情况都会有,对受伤鸸鹋给予特殊照顾也是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
谈起鸸鹋养殖,朱潇有一肚子经验想分享。不过,创业初期,养殖并非一帆风顺。“刚接触到鸸鹋养殖时,我们遇到过孵化率低、幼苗感冒、喂食、分栏等各种问题,而且还遇到过一次严重的生存危机,当时由于鸸鹋体重增长过快、双脚支撑不住身体导致出现崴脚,那一批鸸鹋只能作废处理。”朱潇说,如今经过实践与摸索,养殖场掌握了从孵化到成鸟的全过程,这也是他们多年坚持的结果。
鸸鹋成鸟或许见到过,但刚出壳的幼苗肯定不常见。当天,记者运气不错,赶上了幼苗出壳时间。走进孵化室,朱潇从恒温恒湿的孵化器里取出一筐墨绿色的蛋,只见几只幼苗已经啄破厚厚的蛋壳,露出毛茸茸的小脑袋,一点一点往壳外钻。不一会儿,小家伙们以一身身酷酷的“条纹装”集体亮相。“刚出壳的小家伙要在25度的温室里住15至20天,然后到10度的温室待一段时间,等到长到羽翼渐丰,就可以分栏喂养了。”
养殖业没有白天黑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当收到来自天南地北的客户投递来的橄榄枝时,朱潇坦言再苦再累也值得。这其中,有杭州客户去年腊月二十五自驾过来买蛋,有湖南客户坐高铁过来订购产品,还有来自黑龙江的客户组团来此考察、意欲合作……截至目前,养殖场的客户已经遍及浙江、湖南、湖北、云南等多个省份,市场销售持续稳定。“疫情三年,除了去年受到物流的影响外,销售几乎都不愁,这也让我们增强了做好鸸鹋养殖的信心。”
不过,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稳定的销售,并没有让养殖场止步不前。“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投入了200多万元完成了提升改造,养殖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朱潇还向记者透露,今年1月,她在抖音开设了直播间,每晚6点半至8点,直播捡鸸鹋蛋,短短1个半月,收获13万粉丝,每日总观看量达到90多万人次。目前,已经有通过抖音直播找上门的订单。
创业不忘桑梓,倾情回报社会。“鸸鹋抵抗力好、免疫力强,容易喂养,鸸鹋养殖前景广阔。”采访的最后,朱潇表示,目前养殖场已经带动当地及周边县市的100多位农户参与养殖,下一步,他们将通过技术支持等方式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同时通过“借苗生钱”的方式,免费借幼苗给低收入农户,帮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