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金华是浙江省首个“双减”试点地市。从2021年8月成为试点至今,我市出台一系列“双减”教育新规,校内校外齐头并进为孩子减压减负。随着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工作的推进,孩子们因此有了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校内:5项改革入选教育部
典型案例
围绕六大儿童友好中的“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和“发展环境友好”,金华校内“双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先后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双减通”、作业改革、“四权”下放、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和创新编制管理等5项改革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金华研发的“双减通”应用平台入选全省数字社会系统“最佳应用”,今年2月还得到央视关注报道。
金华市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双减通”应用平台是金华为构建数字化作业管理新样态,助力推动金华教育数字化改革而研发的一个应用平台。在金华市中小学校推出的“双减通”数字平台中,将作业与答疑系统合二为一,在学生做作业的同时,可以向老师进行提问,由老师或者AI智能解答。这个数据就有利于形成后续的“学情大数据”,有助于老师以及学生补短的学习,指导学校的教学教研。
对于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作业问题,金华做出了不少创新尝试。2022年,金华市入选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实验区,在儿童友好城市创建过程中,金华各县(市、区)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作业革命”。
作为“双减”重点之一,作业减量提质的核心问题是要减少重复的、机械性的作业,探索出科学的、完善的、基础性的作业。为此,金东区教体局推出了一系列围绕作业设计与作业布置的改革,提出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科学性、有效性。在作业设置时,侧重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难度适宜,不出怪题、偏题。另外,作业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对应学生学习现状,表现出改进教学的有效信息。
围绕“作业革命”,金华各中小学依托各自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研修活动,探索“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多样性,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实现作业设计的学科融合、创新发展,做强做优校内教育。
校外:打造非学科类培训治理
金华样本
据统计,“双减”之初,我市共有各类校外培训机构5160家,其中学科类1124家。经过治理,目前,全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已100%压减,在出台非学科类机构监管标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校园导则、学科类培训机构“清零”、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执法等八个方面实现了“全省率先”,起到了“双减双增”的良好成效——学生学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明显下降,学校主阵地作用和教育质量明显增强。学生课后作业时长下降60%以上,家长支付培训经费负担下降90%以上,学生家长满意率达98%以上。
“一手抓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另一手抓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升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完成学科类培训机构“清零”的同时,相关部门还指导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提质升级,打造非学科类培训治理金华样本。
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创建的过程中,金华坚持疏堵结合,大力推动课后服务项目化、课程化,出台课后服务财政补贴和服务性收费标准,创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星级评定”、进校“白名单”等做法,为学校提供多元优质服务。助力人才培养,打造教师用心、学生舒心、家长放心的“三心工程”。近两年,非学科类机构入校提供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市为国家集训队输送了120多名创新人才。
去年以来,金华全力推进非学科类机构纳入全国监管平台,目前已纳入1648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对于‘双减’,我有两个比较具体的感受。一是家长们的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二是孩子们的时间变多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自身的兴趣。”金华拓想机器人负责人说,“双减”是鉴定一个培训机构内涵的好机会,让底蕴好的培训机构更加壮大,也让家长们选择培训机构时更加方便、安心。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扎实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试点,为全省贡献作业改革的“金华经验”。同时,我市也将持续深化非学科类培训治理等工作,扎实做好“双减”后半篇文章,为金华创建儿童友好城市提供更多精彩蓝本,为全国全省“双减”工作走深走实贡献更多金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