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政协首页
  • >政协要闻
  • 婺城区政协“请你来协商”关注全民健康

    日期:2022-09-26 10:29:00 来源:​婺城政协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医疗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如何建设更高质量的“健康婺城”?近日,婺城区政协围绕“守护全民健康,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组织召开“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

    会上,部分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委员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共商健康民生大计。

    疫情常态下做好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李英昌(区政协委员,区新闻传媒中心副主任)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的防疫理念始终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今年国家卫健委又专门就“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正常就医需求”提出明确要求,如何解决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看病就医的“烦心事”,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保证疫情常态下就医有制度也有温度,成为当前政府和卫健部门积极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建议:

    一、加强婺城名医社会面宣传,让百姓寻医更方便。

    建议搭建区级名医平台,建立健全婺城名医评选和管理办法,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名医品牌宣传。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开设名医专栏;借助两微一端打造线上名医品牌;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名医下乡进村等活动,扩大婺城名医知名度,营造名医就在身边的医疗服务氛围。改变过去患者求医,先找医院、再科室,最后医生的老路子,让百姓寻医更有方向更有目标,实现精准就医、就好医、就名医。

    二、加强基层医疗人性化服务,让百姓就医更温暖。

    建议加快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开通互联网医疗、护理、药事服务,形成“网上看病”“在线结算”“送药上门”的闭环式规范管理和服务;进一步优化门诊和住院智慧结算系统,加强志愿者引导服务,提高门诊和住院智慧结算率;依托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设立特色专科专病门诊或专家工作室,提升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诊治能力。

    全区继续大力推进家医签约工作,可以结合辖区内人群结构特点和不同健康需求设计特色“个性化签约服务包”,组建全-专联合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强化诊间随访、促进医防结合,不断做优“两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扎扎实实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强化村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继续开展“送医上山”巡回医疗服务,围绕“互联网+医疗”目标,推行山区“移动药房”,优化就诊、付费、领药环节,实现远程移动医疗和实时用药跟踪;增设送药上山便民服务点,探索新型合作模式,丰富药品和医疗器械种类,提升服务可及性和服务质量,破解山区群众看病用药困难。

    三、加强医保政策同质化操作,让基层用药更应需。

    建议加大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分级诊疗的格局;建议丰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药品目录,实现城区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药品目录同质化,可以更好地让双向转诊落到实处,避免出现大医院出院患者转诊到基层卫生院却没有相应药品的矛盾;应充分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赋予基层医疗机构预算和结余分配方面的自主权,提高机构运行效率。


    施暖心之策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伊胜娟(区政协委员,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

    新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守护全民健康,建设健康婺城,需要人才优先,要以数量和质量两手抓、引人和留人两手硬、用人和育人双促进,大力提升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建立引才绿色通道。

    积极拓宽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人才引入模式,尤其对专科特色的专业团队、专业学科带头人,引才政策可适当放宽,为专门人才或特殊人才引进开辟绿色录用通道。如可返聘金华中心医院的退休主任医师到区人民医院担任业务主任;以备案编制的方式加大对检验人员的招聘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在待遇保障上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强化吸引,对有从业资格、有一定从医经验的医护人员,其工资及补贴待遇可根据职位、从业经验、职称进行划分。

    二、创新暖心留才政策。

    加强人社、财政部门对卫生人才录用、管理、待遇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卫生技术人员“引进后留得住”。关心关爱长年坚持在基层、工作在卫生健康一线的卫生技术人员,如已聘用在区卫生系统临床一线工作10年以上,并取得了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业务技术骨干,实行招录入编,解除其后顾之忧,也可稳定人才队伍。

    三、重视人才梯队培养。

    在卫健局层面成立人才培养导师团和蓄水池。突破论资排辈的人才使用培养方式,以任人唯贤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相结合,将有才能者选派到管理岗位和主要部门,把专技人员培养成专家,把专家吸收进人才团队,从人才团队培养单位负责人。实行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训教育,每年定期组织交流座谈,在导师、后备人才、团队之间相互学习、融汇沟通,可突破专业知识局限,开阔视野、提高眼界。

    四、做好双向育人文章。

    加强医联体帮扶合作,推动“双下沉、两提升”落地见效。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安排相应专家、医技人员固定下沉服务,开展传帮带。鼓励市级医院的年轻医护人员到县、乡级医院工作锻炼,带动基层医院发展。同时由政府出面,打通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单位弹性进修培训的通道,放宽有关条件,加强定向培养,如基层岗位大多“一个萝卜一个坑”,是否能以“周”为单位,安排3-4天进修,留1-2天在原单位上班。也可选调基层优秀医护人员到省、市级医院工作,促进业务知识和诊治水平快速提升。


    呼应基层需求提升医疗机构基建实效

    高旭军(区政协委员,安地镇卫生院院长)

    自《婺城区卫生健康机构布局专项规划(2020—2025)》实施以来,区政府持续加大卫生健康机构的建设力度,先后投入约20亿元,实施了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保院及乡镇(街道)卫生院(服务中心)新、改、迁建等10个项目工程,为构建城乡医疗高质量发展体系奠定了基础。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基层对全区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方面还有期待和呼声,一是整体建设定位的特色化更待鲜明;二是硬件设施配套方面还望规范统一;三是山区卫生院环境落后问题亟待改善,为此建议:

    一、因地制宜,重视机构建设的特色定位。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应考虑“因地制宜、统筹资源、合理配置、特色发展”等因素。实施乡镇(街道)卫生院(服务中心)建设,要根据区域环境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动态趋势和辖区业务总量来确定建设规模,避免医疗用房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根据卫生院的业务特点、“一院一品”专科特色,定位卫生院的基建特色。因基建工程专业性强,建议统一由区城投公司整体代建,实行“交钥匙工程”。实施村(社区)卫生室建设,最好由镇、村统一规划,对已有的村卫生室合理整合,按需控制数量和规模。要加强资源统筹、多功能定位,把民政线的居家养老、文旅线的百姓健身房、宣传线的文化礼堂设置在一起,既方便场所管理,又利于把多类工作结合起来。

    二、平战结合,重视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

    疫情常态化的当下,“平战结合医院”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医院建设新模式,在非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各司其职,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可迅速转化为收治医院。“平战结合”便利于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的功能转化,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升区域整体抗疫能力。在基层卫生院改建工程上,要注重医疗机构入口的体温检测设备、扫码设备、消杀设施与原来的门卫系统、车辆智能化系统结合,一步到位。在医疗机构新建项目上,要设置规范的发热门诊、单独通道,不影响正常群体的日常就医;有土地预留空间的,可规划预留方舱建设空地、核酸采样区,平时作为停车场使用;规划设置物资仓库,用于储备疫情防控物资。

    三、点面兼顾,重视山区医疗设施的提升改善。

    虽然山区地理位置偏远、人口稀少,卫生院业务总量偏低,但为山区百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准不能降低,卫生院环境改善问题不容忽视。目前沙畈乡卫生院存在专业用房紧张,医疗设备有待提升,专业人员偏少等问题。建议尽早安排相关基建项目,给予土地规划用地迁建或原址升级改造,给山区百姓提供一个优质医疗服务环境。


    发挥医联体分诊转诊作用 构建多方联动全链条医疗服务圈

    陈志毅(市政协委员、区疾控中心副主任)

    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以市级大型公立医院为龙头,联合区级各类医疗机构,组成资源、技术、信息、利益共享合作联盟,通过资源上下贯通、诊疗上下联动,不仅能优化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还有利于打造更便利的全链条区域医疗服务圈。根据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发展和工作实际,我们建议依托医联体建设,进一步发挥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作用,更好满足基层群众看病需求,减轻基层群众就医负担。

    一、推行急慢分治,落实慢性病基层首诊制度。

    建议分阶段落实基层首诊制度,现阶段可考虑以“高血压、糖尿病两大慢性病患者”为试点落实基层首诊制度,配套相关政策,把高血压、糖尿病等稳定期患者的首诊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增加群众在基层就诊比例,特殊情况由基层转诊渠道上转。

    二、推行双向联动,理顺数字化平台转诊机制。

    建议升级双向转诊系统,设置基层转诊7天预约平台,以方便基层成员单位通过平台向医联体牵头单位提前预约号源、床位等,如遇急诊患者应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收治。同时由市卫健委牵头、市医保局配合,以考核机制和医保政策为杠杆,促使“医联体牵头单位在7天内及时接收基层成员单位转诊患者”真正落实见效。

    三、推行合作互补,探索全链条特色诊疗服务。

    建议加强市、区医疗机构之间“亲、诚、融、惠”的合作,在金华中心医院与区级公立医院、特色民营医院、乡镇(街道)卫生院(服务中心)之间建立诊疗联动、服务循环机制,真正形成全链条医疗服务圈。一是因中心医院床位爆满溢出的患者,可转由区级医疗机构承接,区级初诊、急诊后的重患再上转中心医院。二是重患在中心医院诊治后,轻症可下转区级医疗机构做后续诊疗。三是中心医院的术后病人可转由区级医疗机构承接,做后续康复、康养,期间中心医院还可回访随诊。通过共享协作,实现多方共赢,既缓解中心医院的考核压力,增加区级医疗机构的业务量,又促进市、区医疗资源充分合理使用,更大程度发挥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也为患者提供更便利、快捷及全方位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