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金华市婺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4日
金华市婺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过去五年,我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力推进了我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未来五年,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推进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根据《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浙江省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行动纲要》《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金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结合婺城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改革为动力,奋力担当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任务。按照“奋楫赶超争先,奋进共同富裕,凝心聚力建设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工作总要求,以“拼搏实干、争先进位”的奋斗姿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不断开创婺城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健康婺城和体育现代化强区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以系统理念和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促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标准化、均等化、智慧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健身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科学健身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基本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3.5%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4.5%以上,全民健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方式;争创省级体育现代化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坚持扩容与提质并举,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根据《金华市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实施《婺城区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扩大乡镇(街道)、社区(村)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的地域范围,通过租赁等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土地,新建居住小区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优先建设山区、偏远乡村,以及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布局各类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设施,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均衡、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发改局、区教育局、区建设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资规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充分、合法、安全利用高架桥下等空间建设体育场地设施。重点推进体育公园及体育设施进公园建设,针对不同人群需要,合理配置场地设施,利用文化礼堂等场所增加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供给。建设省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2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5个、百姓健身房50个、足球场(笼式足球场)5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村级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等5个,努力创造条件,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100%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的健身需求。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将已建、新建的体育场地设施100%纳入全民健身地图管理平台,提升全民健身体育场馆设施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模式,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支持公共体育场馆专业化、社会化运营,增强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活力。(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发改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建设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资规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
积极培育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形成一批特色赛事与活动品牌。鼓励结合传统节庆活动、法定节假日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开展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身活动。促进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由城镇向乡村延伸,提升广大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便利性与积极性。以创建省级体育现代化区为契机,推动社会足球、篮球、马拉松、电动冲浪板、皮划艇、赛艇等时尚运动项目的发展。(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区残联、区教育局、区人力社保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完善全领域、全覆盖的体育赛事体系。在亚运会、省运会期间和后亚运、省运时代,打造金华山水四项公开赛、燕语湖网红垂钓大赛、莘畈毅行大会等品牌赛事,年平均举办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50场以上。创新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思路,丰富办赛主体,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赛,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云赛事”等赛事活动形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办赛。组队参加省内外群众体育赛事,引进一批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关注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区残联、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资规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提升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倡导和宣传“全民健身动起来”“运动要讲科学”健康理念。健全体质监测网络,为不同人群提供标准化体质测试,推广个人运动健康档案和运动建议服务。强化广大群众科学健身意识,开展“科学健身、健康你我”科普宣传周活动,举办“科学健身、促进健康”健身讲座,推动科学健身知识“进社区、进家庭”,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提升健康管理能力和健身运动技能水平。(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卫健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加强全民健身“双员”队伍建设。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技能和健身指导技能培养,提升专业化水平,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服务系统,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注册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服务率达到30%以上,每年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五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进农村)培训及活动50场以上。推广基层体育委员工作制度,构建基层体育委员组织体系,开展线下与线上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打通基层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卫健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推动全民健身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实施体育社会组织“深耕工程”,新成立区级单项体育协会5个以上。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至行政村(社区),实现乡镇(街道)“1+8”组织模式(1个体育总会工作站和8个以上备案体育社区社会组织)全覆盖。扶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健身团队等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加强非奥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建设认定工作。(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民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加强体育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体育社会团体依法依规独立运行。力争获得社会组织等级评估5A级的体育社会团体达5家,3A级以上体育社会团体覆盖率达到65%。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改革,促进体育组织实体化发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积极探索推动通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以奖代补、建立体育社团专项扶持发展资金等方式,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协会)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事项,以及运动项目的规划管理、赛事组织、行业标准制定与认定、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按照规定方式和程序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民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五)促进全民健身多元融合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建立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培养学生熟练掌握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完善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赛事体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校内外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组织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体育俱乐部、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支持学校体育活动指导、培训和服务。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文旅体局)
推动“体卫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形成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将体育健身与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相结合、体育指导员与健康指导员服务功能相结合,形成体卫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依托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群众定期开展体质测定与运动风险评估,提供体育健身方案与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推广个性化运动处方、运动方案和实时健身建议。探索国民体质测试纳入健康体检范畴。(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文旅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促进“体旅融合”。发挥婺城山水资源优势,结合“美丽河流”建设,充分利用山体水系等体育旅游自然条件,推广水上运动、龙舟、登山、攀岩、赛车、极限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优秀项目、精品路线和示范基地。培育金华市“体育+”特色村(居),体育产业(运动休闲)基地/示范基地。推进全民健身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将百姓健身房、体育赛事等办到文化礼堂,让文化礼堂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发改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六)推进全民健身数字化改革。
以“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加快智慧体育建设,提升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广“互联网+体育”全领域应用,完善户外运动电子地图,加快构建集导航、预约、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智慧健身与全民健身新业态、新技术结合。充分利用“一码通一机游”服务平台,以健身人群为基础,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全民健身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大数据局)
发展“体育+”“+体育”等新业态、新技术,推进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运动场、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实现“5G+健身器材、设施物联网智能管理应用”。发挥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体域网、体育场馆设施智能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以及获取锻炼者精准量化锻炼数据、体质健康数据方面的功能,注重百姓共享、共用,为锻炼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性服务。(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大数据局)
(七)弘扬全民健身体育文化传统。
总结婺城全民健身的历史进程与文化传统,丰富全民健身文化建设成果,传承和发扬全民健身文化精神,发挥以文聚力、以文化人的功能,夯实和扩大全民健身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探索建立集收藏、学习、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平台与教育平台,记录全民健身发展历程中的人物、事件,发挥示范、引领、教育功能。开展群众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收藏评选展示活动,“健身明星”“运动达人”等草根体育明星评选活动,征集全民健身标识、宣传口号、宣传主题和全民健身海报。整合纸质媒体、电视网、互联网等媒介资源,打造全媒体体育宣传平台,努力讲好健身文化故事。(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新闻传媒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宣传和推广“全民健身日”专题活动,营造健身锻炼全民参与、全民健康的氛围。宣传全民健身系列赛事及活动,依托品牌体育赛事,融合自然及历史文化,深度挖掘弘扬赛事活动的“红色文化”“婺文化”。借助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百姓身边的“百佳社会体育指导员”“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草根健身达人”等一批健身典型。(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新闻传媒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形成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保障体系。
(二)健全联动机制。落实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督查督导工作机制。发挥教育、卫生、文化、宣传等部门的综合作用,明确政府、部门、社区、乡镇、团体和个人在推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权利、义务、责任和任务,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三)保障经费投入。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切实保障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扶持资金的数量,提高使用效率。落实税收和场地优惠方面的扶持政策,调动、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拓宽供给渠道,保证持续增加全民健身经费投入。
(四)完善治理体系。将全民健身作为政府、社会、企业、团体、个人同一目标下多方协作的公共事务,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点联动、共建共享的全民健身共治格局。以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基本遵循,严格落实全民健身各项法律、政府规章和标准,将法治化、规范化贯穿于全民健身发展全过程。
(五)实施考核评估。将全民健身工作业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各级政府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水平。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实行年度总结、中期检查和终期评估制度,跟踪分析本实施计划落实情况,及时反馈整改,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