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记者 马晓芬 部分照片乡镇提供
在婺城西南部,悠悠桐溪,从时间长河里缓缓穿过,它见证了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述着两岸村民齐心协力奔共富的故事。
沿着桐溪,走进长山乡长山三村,只见一路白墙黛瓦、绿影婆娑,令人心旷神怡。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隔着玻璃幕墙,老远就听到一片热烈的讨论声。村党支部书记李根成与村两委班子,正在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出谋划策。
“如果新项目建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从百万元关口迈向更高台阶,这可是推动村庄发展的大好事。”“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推动项目尽快从落地走向开工。”桐溪畔,铿锵的话语响彻天空,干成事的决心坚定有力,汇成一首嘹亮的“共富曲”,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
打造现代化集贸市场
桐溪蜿蜒,长山一村、二村、三村沿线分布其两侧;长山四村依白沙溪支流东干渠而聚。千百年来,世代农耕生活,让这里积累了深厚的农耕文化;进入新时代,乡村发展驶入“快车道”,现有的公共配套却渐渐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
“啥时候咱村也能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菜市场,让乡亲们买菜方便?”多年来,长山三村村民们心里都藏着一个“菜篮子梦”。原来,拥有2000多人的长山三村没有菜市场,村民买菜只能到附近的长山二村菜市场,但这个菜市场比较小,也只能满足部分需求。为此,有的村民就会坐公交车到附近琅琊镇、白龙桥镇的农贸市场买菜,但路远、不方便。
“一定要解决‘买菜难’问题。”2008年,李根成初任长山三村党支部书记时就向村民们许下了诺言。14年来,村两委班子锚定目标加油干,一方面借助乡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加大力度改善村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谋划民生实事,包括计划建设集贸市场,满足村民们的需求。
采访当日,在长山三村入村口、宽阔的道路旁,一片平整的土地分外醒目。李根成指着它,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乡、村两级规划的现代化集贸市场所在地,总投资2200余万元。市场共有四层,配套有停车场,建成后将覆盖方圆5公里范围内1万多人,既能圆村民们的‘菜篮子梦’,又能为村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
63岁的李根成,说话声音洪亮、办事雷厉风行。通过他的介绍,一个现代化综合集贸市场的雏形,清晰地展现在记者眼前。一层建购物中心,二层发展电商、来料加工,三层、四层引进人员密集型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他还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市场,造福一个村。在带动就业基础上,每年摊位店铺的租金、入驻企业的租金,就是一笔不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乡村经济要发展,项目是关键。多年前,长山三村也是一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仅靠山林、厂房出租以及政策补贴来维系。这一切的转变出现在四年前。2018年,婺城区开始实施石道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区域总面积13013亩,涉及长山乡和琅琊镇共8个行政村。“该项目中,长山三村涉及1200亩土地,每年可获得近90万元稳定的土地收益,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致富。”李根成说。
今年8月底,现代化综合集贸市场完成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即将进入施工阶段。“项目工期7个月左右,今年年底要完成主体工程结顶。”看着眼前这片热土,李根成信心满满地表示,在乡政府指导下,村里成立了万晟集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下定决心把这个富民项目运营好。届时,长山三村每年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迈入第二个百万元大关。村里富了,各项建设更有底气,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会更多。
2
创造下山移民新生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从长山三村党群服务中心出发,穿过几排民房,一个屋舍俨然、道路整洁、风景怡人的“桃花源”映入眼帘。
这里正是长山乡扎坑村、安脚村的下山移民聚居地。2019年,婺城区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扎坑村、安脚村等村合并进长山三村。
65岁的张日成坐在自家小洋房门前,与邻居闲话家常。2003年,张日成全家从原扎坑村搬迁出来。2008年,他家建成了三层半小洋房,全家人欢天喜地入住新居。
“那时在山上, 不要说上学难,就连个‘赤脚医生’都没有,发到高烧也没人治。大家伙为了生计,基本以卖木头、砍柴烧炭为生,饥一顿饱一顿是常事。”对于曾经的生活,张日成记忆犹新。
为了帮助深山农民拔掉“穷根”,改变生活面貌,2002年,婺城区经过充分调研,计划用5年至8年时间实施两万人异地搬迁、下山脱贫。此后,长山乡安脚村、扎坑村等村先后列入下山脱贫计划,实行整村搬迁。
搬出大山天地宽,生活彻底变了样。“上学就在家门口,公交四通八达,看病有卫生院,而且,找份工打打也方便,机会多了很多。”说起下山生活的种种好处,张日成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时间一晃,下山已近20年。这些年中,扎坑村、安脚村的移民与长山三村的村民,早已亲如一家。扎坑村、安脚村,这两个世代深居大山的村落,通过下山移民,彻底告别了深山冷坞里的生活,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安脚老村,区、乡两级也作了安排。李根成告诉记者,安脚老村正依托自然生态及村落资源优势,对原有农房进行更新改造,着力打造精品民宿度假区。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长山三村,还有一个叫石狮子头的自然村。说起这个小村庄,李根成眼里闪着自豪,“去年,小村里安排了100多万元进行了环境卫生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今年还要围绕南山漫道,再投资100多万元,打造旅游特色村。”
由点及面、多点开花,共富的脚步越迈越大。长山三村的村民们携手同行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气势昂扬、歌声嘹亮。
3
建设留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
秋阳暖照,秋韵浓浓。桐溪畔的古樟树,枝繁叶茂,其美丽的倒影与流动的溪水相互映衬,犹如一幅天然的画卷。
几位老者在溪边闲坐,谈及乡村的变化,无不伸出大拇指点赞。
“要我说,村里的人居环境变化真是大。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垃圾都还有呢!如今,啧啧,谁家房前屋后都干净,好得很哩!”
“那可不是?再说现在的桐溪,水清,一点味道也没有,就连夏天也不见蚊子、苍蝇来。”
……
村庄的变化受到村民们的肯定,李根成觉得这是莫大的鼓励,让他们干工作更有动力。
“这几年,基于乡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村里环境卫生、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提升。基础好,再加上乡、村两级全员发动,人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维护,村里的人居环境一年更比一年好。2020年、2021年,我们村连续两年获评婺城区‘五星村’,今年已经获评一次‘十佳村’,只要再获评两次,有望第三次获评‘五星村’。”李根成晒出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成绩单”,脸上满是骄傲。
60岁的村民施友红,听到李根成的一番话,有所触动地说:“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我们村民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是长山三村的种苗大户,为响应非粮化整治的号召,主动退出了30多亩苗木。他说,有这么好的人居环境,有这么好的发展势头,他没有理由在响应政府号召上拖后腿。
从抓项目到促发展,从抓环境到促共富,桐溪畔,这个移步异景、如诗如画的和美乡村,让我们看到蓬勃向上的发展之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继续秉持奋斗的精神,凝聚团结的力量,长山三村的共富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共富曲”一定越来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