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堤绿树人家小

日期:2022-09-16 09:08:26 来源:​今日婺城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白沙溪水镜光清,水面无风似掌平。春暖锦鳞吹细浪,晚晴黄鸟啭新声。烟堤绿树人家小,云渚斜阳钓艇横。三十六渠饶灌溉,秋田万顷仰西城。”波平如镜,草长莺啼,竹林绕村,流水人家,数百年前,明永乐进士杜桓所作《白沙春水》描述了这样一幅田园喜乐图,而这样的幸福岁月早已在白沙溪畔流淌了几千年。白沙渊渊,因水而兴,因水而灵,澄澈的溪水如甘甜的乳汁,滋养了十乡百村、万亩良田;又似一轮皎洁的明月,点亮了百工之乡,千家灯火,照亮了无数心怀天下的风流名士辗转回家的路。

绵绵山水遥寄亘古冰心

  史载卢文台筑三十六堰,除两岸水患,终其一生,死而后已,孤身归葬停久,功成锦绣,烟火寂寥。但在民间传说与自然山水的交融中,当地百姓赋予了他另一个烟火生命,他如一个寻常人家的好青年,与他的神嫔龙女定情廊桥,有男耕女织岁月如常,膝下儿女成双,也于女儿婚嫁时陷入身为老父亲的彷徨……他又拥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在天灾人祸时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送去安泰吉祥,在水涝干旱时、激流行舟处,燃起暗夜里的一道光,成为农耕民族善文化的坚实信仰。

  “威余破浪将浮海,龙女连环盟莫解。神灵作合本由天,卺合晶宫蛟纳采”,是为白龙古廊桥“白沙结亲”;“……托业开田,昭灵筑堰,常裕民仓足。几点苍山云外矗,见一片白沙潆曲,香粉潭浓,金钗井暖,犹是汉时绿”,是为沙畈“金钗井”娘娘家常;长山乡“十八泉”更是白沙老爷父女俩的杰作……

  传奇人物总是带着神话传说……

  传说一日白沙老爷在溪边听见有人呼救,却不见人影,几番寻觅之下,发现惊呼声由一只黑鸟正在啄食的蚌中传出,遂挥手赶走了大鸟,救了这蚌一命。谁料这蚌竟是蚌仙三公主,为答谢白沙老爷恩德,赠其十八颗神力千年珠,由白沙娘娘珍藏,至白沙老爷的两位千金长成,长女嫁予古方潘氏,幼女则恋上了长山朱氏,朱氏家贫,白沙老爷不允。白沙娘娘私自将十八颗神珠交予幼女,以解家贫,幼女携珠赴长山,白沙老爷尾随而至,途中神珠散落,父女俩齐唤:“宝珠宝珠变变变,变做泉水润农田。”魔力十八珠即化为长山乡十八口泉眼。

  而彼时的白沙老爷是落入凡间的天上星宿,拥有非同寻常的超能量,荒山头上的石人头就是白沙老爷一竿子打下来的,琅峰山峭壁上还有白沙老爷孤掌推山留下的指印。

  旧时,先民出行,多走水路,然撑排前行途中时常遇上风浪,或有性命之忧,百姓皆道是荒山头上的千年石人所为。据说那石人是天上罚下人间的神仙,玉帝令其护百姓安全,将功补过,石人不思悔过,终日以害人性命取乐。白沙老爷得知此事后,撑排前往察看,见石人向其吹气,欲将其没入水中溺死。遂大怒,挥竿取石人头颅。如今的荒山头上,无头石人项上透红,乡人道是石人吃痛,流血至今。

  话说白沙老爷挥竿斩下石人头后,撑排款款前行,荒山头石人的十位兄弟早已在石人山上等待复仇。“人在做,天在看”,善人定然是有善报的。白沙老爷为民除害,雷公公也帮着他。十个石人欲联手杀害白沙老爷时,一阵电闪雷鸣,劈下九个石人的脑袋,把一个石人的脑袋由南面落枕似地扭向了北边。凡事过犹不及,雷公公雷力过猛,震得地动山摇。就在琅峰山即将倒塌的瞬间,白沙老爷伸出手推,手掌变成巨掌,山岩竟被推了回去,白沙老爷又一次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只是如今东面的“双扇门”一带,当时白沙老爷来不及挡回去,塌了一块。

  又说某年,当地遭遇一场瘟疫,猪牛染病,庄稼枯黄,为解百姓燃眉之急,白沙老爷曾化身九旬老翁,前往北山购石灰。北山石灰窑主姓石,生性骄傲,人却不坏,不知白沙老爷到此,顾自调侃“南山毛竹杉树满山堆,不如北山一撮灰”。见是白发老翁,便夸口道:“今天这石头,我让你免费挑,能挑多少算多少。”白沙老爷笑着应声,进了石灰窑,拾起石灰块,丢出窑外,石灰块化为白鸽,飞越北山,落足在南山田头,再化为石灰块,不一会儿,整整一窑的石灰块都“飞”走了。石财主见状,料想此翁定是白沙老爷,忙不迭跪拜。白沙老爷只笑笑,道是一窑石灰的银两都搁在窑洞角落里,说罢,便挑着两担石灰去往南山。夜里,白沙老爷托梦于乡民,道是“田头白鸽变石灰,撒到田里变好肥,又杀瘟虫又长粮,来年金谷堆成堆”。众人次日醒来,果真见田埂上堆满石灰块,便纷纷动手捣碎了撒在田间地头,连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南山多红土,性酸不宜耕,直至今日,“石灰埋田”依旧承载着百姓对“白沙老爷”虔诚的敬仰与祭奠,融于当地的农耕日常。


涓涓小流激荡百工之乡

  一汪清冽的白沙泉奔腾而下,婺城区琅琊镇泉口村得地势之要,将白沙溪进入平坦腹地的第一口山泉引到了家门口。在这里,勤劳的双手取自然之馈赠,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更于数百年前诞生了甘美醇香的金华酒,醉倒了万千文人墨客,把酒吟诗,挥毫泼墨。

  走进泉口村铁店自然村沉睡的古窑址,层层叠叠垒着古婺先贤的智慧。每一片古瓷都在它幽深的光晕里,诉说着婺窑的千年发展足迹。窑火边软绵绵的情歌还在山脚下传唱,当年的烧窑人却不知去了何方。

  铁店村与白沙溪直线距离不足两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产松木,多粉砂岩。自北宋年间(约公元960年),这里便世代有人以烧窑制瓷为生。相传铁店窑址即有三条龙窑。龙窑旁,通常配套有滤泥设施,窑工们采集的瓷土须经碾磨,泡水,通过五道滤口,变得十分细腻,而后风干,方能使用。受气候条件影响,窑工唯有选在秋后气候干燥、天气晴好时方能拉坯、烧窑,土生瓷,窑变常有,风云不定,烧窑及开窑前,窑工们必要祭祀窑神“神农氏”。据相关史料载,婺州铁店的这支窑火持续燃至元代。

  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古代沉船,舱内有陶瓷器一万多件,其中有百余件“钧窑系”瓷器即产自金华铁店窑,包括三足水盘、注子、花盆三个品种。这些铁店窑瓷器即为宋元时期出口瓷。这些婺瓷由铁店窑沿线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钱塘江,去往明州(现宁波),再行出海,对外贸易。2001年,婺州铁店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当地人说,拉坯制瓷,心里想着什么,做出来的就是什么,环肥燕瘦,淡妆浓抹,美态千秋,某年某月某日,某位制瓷人只肯对瓷土说的心思,都藏在这古窑残存的炉瓶杯盏里,也藏在古盏酒壶中。秋九婺窑开,新一炉的瓷器从古窑口流向千家万户。待到冬日严寒之时,酤一两酒,点上红泥小火炉,围炉而坐,且以新火试新酒。

  古窑与古酒,为这个依山傍水的古村铺垫了风雅的底色。走进泉口村,随处可见古树古井,粉墙黛瓦,小家别院。缘溪而行,只听得水声哗哗,鸟鸣啾啾。时不时地,可以闻见乡民家中飘来的炊烟的味道,和着酒香、饭香、花香,在大自然澎湃的气韵中幻化出独具一格的前、中、后味。

  宁静的小村,恬淡的日常,深厚的人文,纯正的工艺,给自然山水染上了别样的风华。小村尽头有一处高坡,高坡上一棵老樟树,占据了古村视野的最高处。千百年来,这是世世代代泉口村人在举目望不见窑火炊烟的年月里,抬首仰望的希望,衣锦还乡的方向。


盈盈水畔濡沐中正家风

  在距离泉口村不过数公里的琅琊镇杨塘下村,至今依旧保留着一座气势宏伟的滕氏宗祠。据《南阳滕氏宗谱》记载:“滕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清康熙年间重修。”宗祠建筑坐东朝西,布局为三间四进,硬山顶。”

  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让滕氏家族江山代有才人出,绵延唐宋数百年。

  那是千年以前的一个寒冬,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即将阔别他生活了数十年的京都长安,告老还乡,南下婺州。临行饯别,推杯换盏,高朋满座,其中不乏名流诗人。赠别诗自来,洋洋洒洒,却写不进这悲欢离合。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众人欢送之下,老人携亲眷家人迈出了留别亭,踏雪而去,将繁华长安留在了身后,留在了他鲜花着锦的前半生。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刘禹锡心中百感交集,挥笔而就,为“登科记上更无兄”全诗新增一首《赠致仕滕庶子先辈(时及第人中最老)》:“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兄。寿觞每使曾孙献,胜境长携众妓行。矍铄据鞍时骋健,殷勤把酒尚多情。凌寒却向山阴去,衣绣郎君雪里行。”

  这一场雪中行,迈出了他人生的分水岭。前半生,他是太子右庶子滕珦,掌侍从、献纳、启奏,上柱国,赠户部尚书、银庆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后半生他是婺州白沙溪畔滕氏家族的一位慈祥长者,令族人,诉官府,率百姓,治水护堰,并将一脉好家风永续传承。

  “训我族人,存忠义心,忠图报国,义薄云天,大仁若此,大爱无疆。训我族人,行孝悌事,考必竭诚,悌宜锡类,各尽其道,天理伦常。训我族人,出为好官,从政务廉,爱民务宽,为下为上,惟此心丹。训我族人,处为良士,志大宜纯,品端斯美,常作夜思,时怀愧耻。训我族人,守法奉公,早完国赋,不欠丝忽,令行禁止,共营治世。训我族人,诚信处世,诚以修身,信以立命,心同金石,诺出如山。训我族人,谦和待人,骄满多尤,暴戾多厉,逊让温良,到处无弊。训我族人,敬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妯娌相亲。训我族人,睦族厚邻,邻惟吾近,族惟吾亲,急堪惠顾,远亦依因。训我族人,怜孤恤寡,寡无夫焉,孤无父者,用恤矜怜,随力施舍。训我族人,不论四民,敬业好学,毋惮苦辛,克兢克勤,上进不辍。训我族人,友须三益,直谅多闻,一堪胜百,交遊既多,务当慎择。训我族人,抚济贫士,人失其所,罔可容身,投宿途遇,勿问旧姻。训我族人,或幸拾遗,还人财物,毋稍迟疑,即己推度,何用深思。修身齐家古训留香。训我族人,务尚节俭,俭入奢易,奢入俭难,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训我族人,莫生贪饕,一萌贪念,遂从众衍,败廉丧耻,罔或不颠。训我族人,小怨毋记,一朝之忿,睚眦何伤,仁慈宽厚,上感穹苍。训我族人,大德必报,不必亲姻,何论交好,虽久必酬,岂徒慰劳。训我族人,扬善种德,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忠善传家,久而弥昌……”山高路远,运河汤汤,由北往南,从冬到春,船过无痕,车马留辙,一路上,他终于不再是雄辩庙堂的显贵达官,只是一个读尽人世间、名作滕珦的沧桑老者,他用一生的光阴在脸上雕刻下道道皱纹,也在心里写下了这浩然正气的人世箴言。

  这人世箴言于此后成为《婺州滕姓祖训族规族训十九则》,被世世代代奉于宗祠内。宗祠几经修缮,梁柱爬满斑驳,祖训族规族训却于九州大地熠熠生辉。至今尚留有《白沙滕氏名人录》,讲述了滕氏后人的一段段佳话。“逐:滕珦长子,唐贞元二十一年明经及第,宰长洲,时人歌曰:‘朝判长洲,道不拾遗,人不孤。’皆谓有汉叔辅遗风。后擢侍御史。著有《文武折中论》行世。育三子,均进士及第。”“迈:滕珦次子,元和十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知嘉兴,擢侍御史。除台、睦、楚、吉、江等州刺史,加大中大夫,勋至上柱国,累银青光禄夫,加太尉。与贺知章、杜牧等名流颉颃。育有十子,登进士者七。”“中正: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入为殿中侍御史。太宗即位,擢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宋太祖谓其‘秉性耿直,执法坚刚’。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年卒,年八十四,赠太师。”“白:官至吏部尚书,累赠太尉、开国公。以诗名于时。”“玄晏:官至工部侍郎,清者敢言、力精求治,莅任有声,士民思之如思父母。”“宗谅:字子京,历至殿中丞,天章阁侍制,知岳州、苏州,勋阶朝散大夫,上柱国,赠金紫光禄大夫、少师。”“珙:官至枢密院都丞、朝请大夫。清正爱民,提举浙西,属岁旱煌,有令:民而不种之田,难以自食,官不征苗,主不收租,格主其税,史传其效仿胡公大帝越有定科,浮财、物力等钱,大为民害,格为代输求免科。”“瑞:官至江南东路兵马都监、武节大夫。幼陷于虏,及长,忠率众归朝,后使虏,颉颃以笏击虏。”“伯祥:定天瑞,号乐善,平生好为善事称疳药滕家嗣族叔祖宗显……”

  “春风秋月携歌酒,八十年来玩物华。已见曾孙骑竹马,犹听侍女唱梅花。入乡不杖归时健,出郭乘轺到处夸。儿著绣衣身衣锦,东阳门户胜滕家。”遥想当年长安城外的那场宴席,白居易作赠别诗《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仿佛成了后世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