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一年间,看婺城如何作答→

日期:2022-06-02 15:26:25 来源:​婺城发布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从婺城主城区出发,往西南走几公里,蒋堂镇沙畈村就到了。走进村里,一排排整齐高大的楼房,一处处精致的美丽庭院,一幅幅生动应景的墙绘,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彰显着新时代农村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蒋堂镇沙畈村,感受这个“移民村”如何成为安居乐业、幸福指数满满的“富裕村”。


从移居到安居

“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坐在自家的院子里,郑文朝回忆起移民前的岁月。

蒋堂镇沙畈村是由原从婺西南山区移民搬迁的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年坑5个村组成。1992年,因修建沙畈水库的需要,沙畈村从山区搬迁至蒋堂镇,至今已有30年。

下山移民后,如何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成为当时村两委的头等大事。在政策支持下,村两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大胆探索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路子,利用新址区位优势及在山区经营林木特长,发挥聪明才智,发展木材加工产业,建设美好家园。

2003年,金华市木材市场由于城市发展需要,整体搬迁至开化村砖瓦厂旧址,毗邻沙畈村。村两委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主动对接市木材市场和开化村木材市场,不断壮大集聚效应,沙畈村木材行业名气愈发响亮,村民们也描绘出了一幅“建水库山青水绿惠及金华人民,居新地人杰地灵共奔小康生活”的新蓝图 。

从安居到乐业

木材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安全隐患较大、锯板机粉尘和噪声污染较大,还有脏乱差等环境卫生问题……曾经的“支柱产业”已逐渐成为了制约村庄发展的痼疾。2015年,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沙畈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252家锯板厂拆除工作,全力为下一步的平台拓展、产业招引等发展建设腾出空间。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多年来,村里始终坚持“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的理念,木材加工的产业转型后,为了帮助村民平稳渡过短期内失去主要经济来源的阵痛,村两委“双管齐下”写好“后半篇文章”。一方面,引导无技术特长的村民到集中木材加工场所继续工作,推荐有专长的村民到镇内企业车间工作;另一方面,逐步带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以山地流转租金、公房租金为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锯板加工和村容村貌整治之后,虽然锯板产业没了,但山里人勤劳的本性却“没丢”,沙畈村人很快又走出了一条来料加工的路子。

徐秋仙家有四姐妹。没有移民之前,住的是矮平房,小时候,四个姐妹挤在一起睡。衣服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再给老三老四穿,一件衣服四姐妹要轮流穿一遍。现在,四姐妹都成家了,儿女都参加工作了。她和老公办了个来料加工点,多的时候有60多人工作,平时也有40多个村民长期在这里做加工,最高的工资能有8000多元一个月。“我自己在致富的同时,能够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我也很开心。”徐秋仙说。目前,全村来料加工业务已带动周边村上千人增收。

从乐业到共富

幸福生活从何而来?回顾沙畈村的发展历程,沙畈村党总支部书记虞锦明认为,是集体经济的崛起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村富不是富,集体富才是真的富。在蒋堂镇沙畈村四村联建综合服务中心,只见园区一幢3层标准厂房内,一家生产铝制零件的企业机器轰鸣,员工们都在各自的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着。据介绍,去年6月,该项目一期综合楼已竣工,并作为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

据了解,2019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五个移民村合并为沙畈村,一跃成为蒋堂镇人口最多的村。在婺城区“强村带弱村”共富模式的推动下,2020年,沙畈村联合泽口、洪村、莲塘三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共同投资建造四村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总用地面积11.68亩,总投资1000多万元,包括三栋综合楼。目前,该项目一期综合楼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期综合楼已完成招标,占地面积17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149平方米,将于本月底开工建设,预计11月底完工。

整个项目建成后,以房屋租金为主要收益方式,能实现村集体年增收超过130万元,将带动其他三个村集体经济增收,实现从“单纯性输血”到“多元化造血”的转变,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实现村民致富推进共同富裕。

据介绍,2021年,沙畈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首次超过500万元,集体资产近5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居蒋堂镇首位。



一片叶子守护“青山”“金山”

走进箬阳乡,映入眼帘的是满眼青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香,随处可见“茶”的影子,茶树、茶山、茶叶初制所……在这里,一片茶叶富了一方百姓。在共同富裕建设中,箬阳乡把茶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打造了“茶香醉箬阳”品牌,一片绿叶子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生出致富“一业”。

品牌茶——“箬阳龙珍”打造金字招牌

在箬阳乡,茶叶采摘已入尾声。近日,罗坪村的茶农陈洪文从茶园采摘了一袋新鲜茶青回来,走进自家院子摊晒茶叶,晾干鲜叶表面的水分。在箬阳乡,像陈洪文这样的“茶农”不在少数。

好山好水出好茶。箬阳乡平均海拔600米,高山林密,云雾缭绕,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质偏酸性,为茶叶生长提供了最佳天然环境。全乡茶园面积4500亩,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茶树,茶青收入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前,箬阳乡茶叶品牌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星辰满天,没有一轮明月”。然而,产业要发展,品牌是关键。

箬阳茶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高山茶品牌。为了打好这张牌,箬阳乡连续举办四届茶文化旅游节,开展采茶制茶比赛、品茶大会等系列主题活动,以茶为媒全力推介茶文化,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累计吸引五万余名游客参加,并积极助力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20年9月,“箬阳龙珍”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拿到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填补了婺城在该领域的空白,提升了婺城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去年4月,该乡举办了“箬阳龙珍”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发布会,谋划做好获评地理标志的后半篇文章;在品牌的推动下,农户采摘的鲜叶和茶企的产品售价明显提升。全乡茶产业产值超2300万元,村民茶叶收入增幅9.4%。

振兴茶——茶青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箬阳乡党委书记罗丹介绍,过去村民是抱着“金砖”哭穷,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也转变了,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理,若要致富就要做好做强茶产业文章。

茶产业是箬阳乡的传统优势产业,是绿色可持续产业,也是箬阳山区村民的致富产业,不仅能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民收入。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带着这样的理念,箬阳乡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首要产业,按照“转方式、强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突出品种繁育,培育经营主体,增强品牌创建,强化数字赋能,借力网络销售,持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箬阳乡通过“箬阳龙珍走进轻轨”、微视等多样形式,持续放大“箬阳龙珍”品牌效应和社会知名度,视频浏览量超50万次。同时联合新时沏等企业,探索研发“抹茶+”等一批新产品,提升茶产品附加值,以新业态助推茶产业发展。

随着“茶叶村”名气的日渐响亮,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这个小山村观光、摄影。抓住这一契机,箬阳乡不断聚焦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努力将村庄打造一批景区村,同时进一步加强箬阳龙珍茶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积极探索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助力共同富裕,励志把箬阳乡打造成为山区百姓的幸福家园和游客的休闲乐园。

富民茶——绿色茶叶成致富“金叶”

这里是天赐的生态资源宝库,如何把面前的座座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成为摆在箬阳乡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必须走生态保护和百姓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路子!”箬阳乡的干部们这样说。于是,传统绿色富民产业——茶产业,成为箬阳乡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选。

青山绿水茶飘香,老百姓有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琴坛村村民钟美芬告诉记者,不光采茶有收入,山上环境好,到村里赏茶采茶的游客越来越多,连带着村里的有机食品都能卖上好价钱。“以前在家门口找不到活干,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有很多挣钱的机会,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箬阳乡坚持因地制宜,锚定“打造浙中茶产业”特色高地,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在茶叶种植和培育上,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现优质茶苗自繁、自育、自栽,大力推广无公害茶生产技术,逐步向绿色、有机茶叶发展。同时通过加大茶叶山流转力度,鼓励茶农流转茶园交由村集体或农业公司统一经营,扩大茶叶生产规模,改造低产茶园,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稳步提升茶农收入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据统计,全乡茶叶销售额从2016年的1600万增加到2021年的2300万,增幅43%;茶农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4000元增加到目前的7000元,增幅75%。


短 评

“下山奔共富,生活更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婺城是金华的主城区、核心区,落实中央、省、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相关精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奋楫争先走在前列,是婺城作为主城区的政治担当,是“扛旗争先、奋楫赶超”的历史使命。一年多来,婺城锚定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的目标,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以“开局抢跑”的心态、“连续奔跑”的状态、“奋力领跑”的姿态,汇聚起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全面提升城市和乡村发展能级,走出了一条具有婺城辨识度的城乡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共同富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