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双城”战略迭代升级为抓手,深入开展“四攻坚四争先”行动,昂扬“担当赶超,婺城图强”的干事精神,一年来创亮点、保供给、提动能、促共富、优环境,不断将深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工作,为构建“三圈一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而努力奋斗。
一、2021年度工作总结
一是强特色,创亮点,“五大名城”更靓
1.示范试点树标杆。东方红林场被列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单位,全国三家,全省唯一;金华紫兰食品有限公司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厂名单,全市唯一;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优秀区;成功申报三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县项目,全市唯一;蒋堂富硒大米水果省级特色农业强镇通过验收;第一良种场被省厅认定为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2020年生态沟渠评分全省最高;熊猫猪猪国际牧场和动物检疫申报点(洗消中心)被选为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参观点;承办第十二届中国茶花博览会;全市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和美乡村现场会多年来首次在婺城召开;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垃圾分类)、美丽乡村两项工作考核分数全市第一。
2.数字化改革立潮头。全国第一家全数字化5G智能养殖中心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建成开园;“跟着节气游乡村”(琅琊镇卢文台治水节)列入全省数字化“先行先试”应用场景目录;成功打造全省首个全域覆盖的农村环境数字化平台;畜牧业数字化工作、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在全省作典型发言;国内首个药用蛇“数字化、溯源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养殖企业落地开园,预计年销售收入3亿元,实现税收1200万元。
3.获评获奖展形象。我局推送金婺农业“鸭蛋绿色无抗养殖”项目在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上获得成长组二等奖和最佳人气奖,全市唯一;金婺农业蛋鸭无抗养殖项目在全国农业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上获得第27名,挺进决赛;在金华市首届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上,我局干部获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选送中国花卉博览会展品,获金、银、铜等奖项10项;永根公司申报的花卉苗木新品种11个通过初审,4个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新品种权证;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前期重点工程成为全省首个新建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列入省林业重点工作任务。
4.信息宣传奏强音。政务信息国办采用1篇,省级采用9篇。森林防火经验获高兴夫副省长批示,畜牧经验获刘小涛副省长批示。婺城农业农村工作经验6次在浙江卫视上进行宣传,25次登上《农民日报》、《浙江日报》、《金华日报》等国家、省、市级报纸。
二是保供给,强基础,“花满婺城”更实
以讲政治的高度,落实生产保供工作,在不断发挥婺城传统农业大区优势基础上,全面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亿元,增速1.04%。生产保供量稳质增。2021年全区完成粮食种植面积6.77万亩,预计总产2.42万吨,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10%;蔬菜产值3.90亿元,同比增长21.48%;生猪保供已提前完成12万头存栏的目标任务,通过改造提升,释放生猪产能1.5万头。“双强”行动、“非粮化”整治工作稳步开展。制定高位奖励标准,推进“非粮化”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已上报完成整治面积 3.11 万亩,年度整治任务全面完成。结合实际落实“双强行动”,2021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52%,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01%,建成高标准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个,高水平农艺农机隔合示范基地(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2个。林业种苗工作持续深化。完成3300亩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工作,为年度任务的103%。完成2800亩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中战略储备林和美丽生态廊道建设任务;种植林下经济690余亩,推广种植各类良种650亩。我区的林业产业成效受到省林业局领导高度肯定。渔业产业生态养殖持续推进。成功入选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培育名单,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已放流各类水生生物共计1553.5万尾,为放流任务数的4倍多。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202亩。
三是促共富,强管理,“幸福婺城”更优
不断在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探索合理增收机制,落实好各项促共富政策。进一步完善消薄机制。启动新一轮“消薄”攻坚提升三年行动。截至11月底,全区村集体收入2.01亿元,经营性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45.18%。全区总收入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其中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60个,同比增长93.55%。相对薄弱村全部消除;蒋堂镇开化村小微企业园项目为全市单村投资最大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进一步强化“三资”管理。采用“六统一”模式,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即统一三资管理队伍、统一派送硬件设备、统一规范工作场所、统一三资管理制度、统一数字系统应用、统一公开模式,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全范围、全流程管理。进一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启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项目8个,安排资金3428万元;稳步开展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确保全年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3%以上;绿色小水电为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累计分配资金138万余元;实现农户小额普惠贷款签约41688户,签约率47.65%,全市领先。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安全监测。2021年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6个,新增产品数达到全年任务数的5倍,位列全市第二。完成各级监测样品数591个,合格率99 %以上;严格落实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四是提动能,强谋划,“乡创婺城”更活
聚焦聚力“十乡百村”共创共富·“七色花”7+X行动,一批批优质乡创项目落地,给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农业项目带动能力越来越强。通过农业“标准地”模式招引项目187个,面积5.53万亩,投资10.16亿元,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地”改革样板。金华市药用蛇智慧化养殖项目”招商成功,已完成一期投资建设,成为国内首个药用蛇“数字化、溯源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养殖企业。农业产业品牌越来越响。以做强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为目标,大力开展“花满婺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完成“三十六堰”农产品区域商标注册、进一步擦亮“婺城六宝”金字招牌。通过开展“三十六堰”优选产品推介活动、举办“箬阳龙珍”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发布会,将箬阳龙珍茶向全国推介。继续培育“金农好好”农业企业,现有“金农好好”品牌授权农业企业21家,2021年新增6家。农业主体品质越来越优。完成区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工作,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7家,省级2家,市级11家,区级14家。申报省级产业联合体一家(茶叶)。落实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截至10月份,已注销“空壳社”178家。(已注销和在走注销程序合作社共计220家)
五是优环境,强落实,“生态婺城”更美
坚持全区“一盘棋”理念,以更高标准,进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扩大美丽乡村创建广度。以承办和美乡村现场会为契机,全面展示婺城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现有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63个,省级示范美丽乡镇5个,美丽乡村风景线4条,完成“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茶花争妍”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申报工作。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力度。打造全省首个全域覆盖的农村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全域数字化监管;全面落实“党员联系农户”和“党员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制度;持续开展“十佳村、十差村”评选,2021年已完成评选125个村次。积极开展美丽系列评选工作,运用“一房一厕一终端”科学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农村阳光堆肥房技改提升和处理终端数字化提升。推进“下山安居创富”行动进度。不断加强移民要素保证,确保“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蒋堂移民新村二期总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共24幢864套安置房,可安置1300人,年底可建成安置;确定规划新的安置地块,首期用地154.2亩,预计建设总面积30万平方米,可提供约2000套安置房,建成可安置5200人左右。
二、下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好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数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要求,树立全区一盘棋意识,以“双城”战略迭代升级为总抓手,全面落实“四攻坚四争先”行动,为全力构建“三圈一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绘就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婺城新图景作出农业农村贡献。
(一)聚焦提质增效,致力农业产业更壮大
坚持以高效、高质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守牢“米袋子”。2022年,将继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继续做好“非粮化”整治工作,确保2022年全面完成全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任务,并积极探索“田长制”,构建粮食生产功能区长效管护机制,合理建设配套粮食烘干中心、育秧中心等社会化服务中心,提升粮食种植保障水平。深化“双强行动”,2022年争创机器换人示范镇1个,新增创建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2个,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二是拎稳“菜篮子”。坚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生猪存栏量,打造省级奶牛集聚区,开展数字化创建,提升养殖场机械化水平,谋划熊猫猪猪两头乌二期建设。着力推动“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农业主体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提高我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聚焦增收共富,致力农村农民更富裕
大力实施“七色花”行动、“双富”行动、“下山安居创富”行动,运用“共创共富十二法”,推动共同富裕。一是走出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2022年,做好智博园、蒋堂富硒花园产业园、新新精品水果产业园以及“三农”新基建省级试点等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积极申报省级以上激励项目、集成创新示范建设项目,做大做强我区特色农业产业。下一步配合发改部门创建乾西乡省级特色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和乌啦乌两头乌国际牧场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制定婺城农业“标准地”改革方案,打造农业“标准地”改革婺城样板。持续深化“婺城智农”数字化工作平台建设,形成1平台+N应用场景架构体系,推动天、地、人一张网现代智能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等领域深度融合。二是优化婺城产品“好牌子”。2022年,做强“三十六堰”农产品优选、“箬阳龙珍”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做优已授权使用的15家“金农好好”品牌企业;做精“办百节 销百货”线上线下农产品出村进城活动,搭建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办好农民丰收节,积极参加省农博会、华东农交会等各类农产品展会;做好“婺城六宝”品牌营销,提高知名度。三是鼓足低收农户“钱袋子”。到2022年底,力争实现全区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2022年全区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40%以上。2022年实现普惠签约“村村达标”新增签约3.8万户。全面落实“下山安居创富工程”,争取五年搬迁安置山区群众1万人。2022年完成蒋堂移民新村二期安置,安置1300人;推进白龙桥安置小区首期建设,争取2024年建成安置5200人;启动货币化安置和白龙桥安置小区二期建设,再安置3500人。
(三)聚焦全域和美,致力人居环境更优美
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化建设。一是致力和美乡村“全域美”。2022年将以争创美丽乡村标杆区为目标,计划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33个、精品村9个。计划到2025年,每年建成未来乡村1个,全区100%的行政村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标准(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精品村标准),提升美丽乡村风景线1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1个,省级特色精品村4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个;打造从南山到北山的花满婺城 幸福生活圈全景图。二是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时时净”。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十佳村、十差村”评选,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继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终端技改提升工作、阳光房产物深度资源化利用研究。
(四)聚焦环境和谐,致力生态保护更全面
严格实施生态保护管控体系,不断深化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一是继续开展森林体系建设。2022年,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3200亩、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8000亩,完成省、市两级验收;完成2个“一村万树”示范村创建。二是推动南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全面实施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前期重点工程项目,确保保护区内管理有站点、巡护有路线、野外有宣教、预警有监测、应急有设备、活动有宣传,全面提升保护区各项管理水平,推动南山自然保护区争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