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2021年,婺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全力做好服务站提档升级、全生命周期、移交安置等工作,圆满完成省级“枫桥式”服务站迎检,台账资料获得省厅考评组高度肯定;解决长期困扰北山雷达站官兵的饮用水、生活垃圾处理和执勤道路维修等难题,解决饮用水困难被列入首批省级拥军优属“百件实事”实施清单;《搭建孵化平台 落实优惠政策婺城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很便利》经验做法被浙江日报刊登。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打造“红色”思政品牌,传递退役军人正能量。一是传承红色精神。组建婺城“红色老兵”宣讲团,走进学校、社区、企业、机关、军营、基层讲述百个红色故事,引导社会各界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引领大家见贤思齐,守住党员“红”的底色,淬炼红色初心。目前,“红色老兵宣讲团”已为市区15个机关部门、22所中小学、11个乡镇(街道)、6家企业、2支驻军开展宣讲60余次,覆盖群众6000余人次。4月23日“红色老兵宣讲团”成员张根洪在金华烈士纪念馆为区四套班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二是搭建红色阵地。按照“红色遗址﹢教育基地﹢红色研学”的思路,通过整理烈士故事、维护烈士墓等方式,打造“安地蒋宝贤故居、白龙桥徐文佩烈士墓、沙畈革命根据地”等一批具有婺城特色的红色党史学习教育打卡点。截至目前,浙师大成功打造金华首家高校“退役军人之家”,罗店镇成功打造“党建+双拥之家”,沙畈乡银坑村服务站获评全省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三是激活红色能量。深入挖掘优秀退役军人党员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拥军模范”马淑芳、“雷锋老人”曹荣安等优秀退役军人党员先进事迹,在区主流媒体《今日婺城》开辟专栏专题报道,通过典型选树和榜样带动,充分激发退役军人党员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二)创新拥军模式,走出拥军优属新路径。一是聚焦数字赋能。拓展拥军门店1000余家,成功打造“西市街商圈”等社会化拥军服务商圈。第一时间组织工作人员学习“老兵码”相关操作应用,在全市率先实现支付功能。投入20万元开发“万家香火”平台,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网上祭扫。同时在全区20处烈士纪念设施设置了标识牌(二维码),通过后台实时监管第三方对烈士纪念设施的管护情况,祭扫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烈士生平或者反馈烈士纪念设施破损等问题,经现场核实后由属地进行整修维护。二是强化社会拥军力量。组建“婺城拥军联盟”,完善拥军门店招募书、门店协议、拥军联盟logo、拥军门店管理等,加强社会化拥军力量。以杨思岭社区拥军光荣传统为依托,成立“马奶奶拥军服务队”,继承和发扬志愿者精神,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截至目前,共发展门店1000余家,开展拥军活动20余次。三是精准解难重关爱。协调解决长期困扰北山雷达站官兵的饮用水、生活垃圾处理和执勤道路等难题,其中解决饮用水困难被列入省级拥军优属百件实事。建立常态化联系军烈属制度,走访慰问烈属2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10万余元。开展现役义务兵父母和享受定期抚恤补助的烈士遗属免费健康体检。
(三)构建“尊崇”服务体系,提升退役军人满意度。一是服务管理规范化。以村社为单位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全面做好退役军人“一人一档”工作,并逐人建立电子台账。整合力量组建三级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课活动,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走访慰问。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共建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122支,为1.6万余名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开展“爱心送考”“情系端午”“暖冬行动”等活动10余场。二是服务保障法治化。研究制定《法律政策落实年活动实施计划》,制定重点任务责任分解清单,明确了普法工作责任和目标,细化了具体措施。制作《保障法》要点预览展板,利用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向咨询办事的服务对象宣传解读,不断增强《保障法》的普及率。三是权益维护高效化。迭代升级“红色老兵代办”服务,深化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制度和“轮值站长”制度,定期走访帮扶退役军人,健全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于一体的婺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000余名“轮值站长”,常态化走访退役军人1.6万余次,代办事项178件。
(四)优化就业创业平台,移交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搭建就业创业新平台。协调金华市婺州英才创新园、合丰外包服务产业园、浙江师范大学创业园等创业园区为退役军人提供创业帮扶平台。其中金华市婺州英才创新园和浙江师范大学创业园入选全省首批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针对退役军人创业贷款难问题,与金华银行、成泰银行、中国银行等3家银行达成合作,为退役军人提供“拥军贷”等创业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共有6人办理“拥军贷”,5人进入退役军人创业园创业。二是“口袋党员”清零。在全面摸排自主择业干部党员关系基础上,协调组织、公安、法院、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单位,开展“口袋”党员清清零工作。截至目前,除自动放弃党员身份外,本地自主择业党员组织关系已全部完成接续。三是军人退役“一件事”不断深化。积极主动承担金华市区军人退役“一件事”联办试点任务,发挥微信、APP等信息平台和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作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退役“一件事”的宣传。通过优化流程、增派人员,做到退役报到实操熟练、协同紧密、运行高效。截至目前,“线上+线下”退役报到201人,事项办理时长缩短30分钟以上,实现便捷、高效、精准办理。
(五)落实普惠加优待,强化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一是建立困难帮扶人员信息库。充分共享民政局困难退役军人数据信息,依托退役军人事务综合管理平台及时更新困难退役军人“一人一档”信息数据库,建立困难退役军人“一对一”帮扶台账,明确帮扶责任人及帮扶措施,今年以来共收录了45名低保、低边、特困人员数据。二是开展专项医疗救助。严格按照救助对象及标准审核救助人员,分两批救助2020年1月份以来因病住院医疗费支出数额较大的退役军人,截至目前,共救助131人,拨付386900元救助款。三是落实好临时救助。为进一步做好临时性、过渡性的帮扶援助,今年按照各乡镇(街道)信息采集人数30元/人的标准下拨救助款,截至目前,共计拨付41.1万元。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总体趋好,但仍然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权益维护力度有待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工作历史遗留问题多,时间长,难度大,稍有不慎,处置不当,极易引发不稳定。二是创业就业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部分退役军人还存在缺少专业技能、学历不高、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三是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村(社)一级服务站部分工作人员还存在专业知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够的问题。
三、2022年工作思路
(一)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一是加强党员管理。完善待安置期退役军人党员管理“八个一”工作法,形成党员学习、日常教育管理、业务培训三个方面标准和课程体系,固化经验做法。二是突出作用发挥。积极选树“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模范”等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宣讲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退役军人良好氛围。三是开展选树宣传。积极开展“最美退役军人”等先进典型培育选树,宣传优秀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大力宣传退役军人正能量,彰显退役军人为党、国家和社会做的贡献。
(二)持续深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完善保障体系。以“枫桥式”“示范型”服务站创建为抓手,不断优化组织管理、工作运行、能力提升,实现服务保障体系从“有”到“优”。多举措提升“退役军人之家”使用率。二是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业务培训、大比武、大调研等方式,努力建设一支懂政策、精业务、善服务的高素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队伍。对军人退役“一件事”进行全环节、全链条、全要素梳理,健全军人退役“一件事”项目清单,优化军人退役报到体验。三是优化权益维护。持续做好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权益代办服务,积极构建“基层网络、社会参与、志愿服务”三位一体权益维护体系,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队、关爱协会等作用。
(三)持续提高移交安置质量。一是落实移交安置政策。逐步提高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质量,积极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健全军人退役“一件事”项目清单,优化军人退役报到体验。二是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发挥退役军人学院作用,深入挖掘开发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为退役军人提供满足退役军人、招聘单位等多方需求的培训项目。三是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创新推广“互联网+退役军人”就业新模式,健全完善退役军人创业园建设,鼓励退役军人通过平台就业创业。
(四)持续做好优抚政策落实。一是全面保障优抚对象。落实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伤残人员、“三属”、在乡老复员军人、参战参试退役人员等优抚对象政策保障。完善临时救助、专项医疗救助制度,开展分类帮扶。二是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在西市街、杨思岭社会化优抚工作的基础上,创新社会化优抚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困难退役军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三是做好烈士纪念褒扬。全面完成烈士纪念设施建设、修缮工作,实现全区烈士纪念设施规模、位置、烈士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充实烈士英名录。在清明节、八一、9.30公忌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好纪念活动,做好烈士遗属走访慰问工作。
(五)持续推进双拥工作品牌化。一是推进双拥制度化。把双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落实党委议军会、双拥专题会等制度,积极开展军地互办实事活动。积极开展送教育、送文化进军营。二是关心关爱军属。在军人子女入学、军属就业方面提供支持,做好义务兵父母及享受待遇的烈属免费体检和走访慰问工作,增强军人军属的获得感。三是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区)。深化“百企千店助国防”工程,推进“婺城拥军联盟”建设,推广“老兵码”,挖掘社会化拥军力量,在全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创双拥模范城(区)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