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2021年婺城区应急管理局工作总结
2021年,婺城区应急管理局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完善应急救援措施,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1-12月,全区发生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6人,事故起数同比前两年均值下降28.9%,死亡人数同比前两年均值下降14.3%,持续保持全市较低的事故指标控制。今年共启动防汛应急响应5次,8月17日和9月7日,受局地强降雨影响,多个乡镇(街道)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151.77万元。全区未发生森林火灾和群死群伤事件。
防汛工作、森林防灭火工作和危化企业分类监管工作分别获得陈金彪常务副省长和邢志宏市长、高兴夫副省长和原郑余良常务副市长批示。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全喜同志荣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获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
一、重点和特色亮点工作
(一)“三个抓手”促进“数智应急”迭代升级。一是城市大脑-应急指挥平台投入使用。靶向风险监测、事件预警、应急响应、总结评估等应急指挥流程,建成婺城区应急指挥平台,集成物联监测“一张网”,梳理隐患摸底“一张表”,形成资源统筹“一个库”,推动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应急救援由“经验导向”向“数智化”精准管控转变。二是创新应急资源动态管理场景应用。针对婺城区应急资源管理手段单一、末端管控不到位、资源调度效率偏低等问题,结合浙江省应急物资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试点工作,围绕应急物资全生命周期,打通应急体系堵点,建立“一村一码”“一库一码”的动态管理场景应用。三是融合通信实现应急处置可视化。构建“1+1”(现场1盘棋+指挥1张屏)系统化作战格局,通过无人机、移动单兵、布控球等便携式设备实现省、市、区、乡、村五级现场画面的互联互通。6月23日,承办全市首次可视化指挥调度演练,充分展示建设成果和救援效用。
(二)着力构建上下联动的“3+2”执法体系。打通日常检查和监管执法链条,打造应急管理局、乡级应急管理站、体检站“3”联动,日常监管和常态执法“2”结合的执法模式,对安全生产工作主体责任严重缺失的企业开展重点执法,强力推进整改。11月1日起,开展“百日攻坚”专项执法行动,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职、危险作业、安全设备等项目开展重点检查,目前累计参加执法114人次,处罚企业47家次,同比增加123.8%,注销危化经营许可证11家,移送追究刑事责任1人。
(三)积极推进“七张清单”应用。以省委“七张清单”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清单”为抓手,在前期定期报送基础上,印发《关于加强重大安全问题清单定期报送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扩大报送对象范围、提升问题报送质量。前期共主动上报清单问题6项,完成销号5项,1项(文保单位(点)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已完成整改,正在线上销号反馈中;更新部门问题库19项。11月份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清单指数,我区排名全市第三,清单问题晋级数并列全市第一。
(四)项目化推进专项整治落地见效。针对辖区内企业特点和安全生产工作薄弱环节,梳理6大专项整治项目,建立应急管理局、乡镇(街道)、第三方组成的项目组,对危化品企业“低、小、散”、粉尘涉爆作业、高温熔融作业、有限空间作业、液氨制冷、医药化工类企业等6个重点领域开展项目化的专项整治,按照“一企一册一提升”要求逐个指导企业整改。同时根据整治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企业负责人和重点岗位责任人员的专项培训,实现安全技能提升全覆盖。目前已检查企业285家,发现隐患656处,完成整改586处,完成专项培训860人次。
(五)打造应急宣教“重要窗口”。加强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着力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上下功夫。按照”扩面提质、常态长效”的要求,以“四有”为基本标准,完成应急体验馆建设3处,其中在“婺城区政府”站BRT站台选址1处,充分利用其地段的便利性、人流的充足性和场地的开放性,打造婺城区首个“沉浸式”应急宣教体验馆。该馆整体设计与BRT候车亭结合,布局“应急救援、应急救护、消防安全、防灾减灾、交通安全”等五大板块,设置单人地震模拟器、交通 标识翻牌互动、安全知识抢答和模拟灭火等互动区,进一步推进全民安全素养提升。
(六)“三化融合”建立基层防汛责任人培训新模式。一是培训内容差异化,强化课程实效。以基层所急、所需、所惑“点”题,梳理防汛工作内容,广泛征求重点部门意见,采取“订单式培训”,差异化编制三级培训内容及工作要求,邀请省级专家“送教上门”,开展“小班化”教学。二是培训方式多元化,优化效果导向。建立完善培训评估体系和培训激励机制,运用专业辅导、案例讲解、课间抢答、课后考试、授课调研等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巩固基层防汛防台业务能力。三是培训主体扩面化,拓宽对象范围。涵盖区、乡、村三级责任人,并于换届后联合组织部对新上任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部门分管领导开展“婺城图强”大讲堂——应急处突专题培训班1期,今年累计开展18场次,培训各级责任人1820余人,有效打通基层培训“最后一公里”。
二、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聚焦主责主业,统筹兼顾守底线
一是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党委政府抓安全生产工作领导体系,实施安委会“双主任”、“1+6”专委会模式并制定工作规则,充分发挥安委会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和专委会专业统筹、督促推动作用。二是全面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开展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集中治理月行动、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安全生产大排查行动、“护航攻坚”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燃气及相关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等行动,累计排查生产经营单位74327家,发现问题隐患39181处,已整改32559处,整改率83.1%。三是稳步推进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全区18个乡镇街道建成安全生产体检站20个,完成体检站年度考核和新一轮公开招标,对全区1622家工业企业开展安全体检,各体检站按照“红橙黄蓝”四色风险常态实现平台管控,通过传、帮、带,提升企业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能力;每月报送不少于辖区工业企业数5%的企业名单,由乡镇(街道)督促整改,有效解决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和基层隐患排查问题。完善体检站监管机制,建立月度例会、年中比武、年终考核制度,出台绩效评估办法、考核办法,探索差异化体检,打造社会化服务婺城特色。
(二)聚焦重点项目,拉高标杆抓落实
一是坚决打赢“遏较大”攻坚战。制定实施意见,围绕道路运输、建设施工等8大重点领域,绘制风险链鱼骨图,梳理重点攻坚任务206项,具体措施266项,完成率100%。二是完成“基层党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市级示范乡镇创建任务。在罗店镇、竹马乡、琅琊镇和长山乡4个乡镇同步开展市级示范乡镇创建,建立制度健全、责任明确、网格清晰、运行有效的基层安全监管体系。11月18日,琅琊镇示范乡镇创建工作通过市级复核。三是高质量推进安全生产风险普查。按照“条块结合、分类实施”原则,构建安委会抓统筹、各重点领域专委会分工协作、乡镇(街道)分工负责、企业主动落实的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工作体系,目前基本完成8大重点领域风险普查,探索建立“常普常新”工作机制。四是深化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推动避灾安置场所建设项目纳入2021年度“平安婺城·幸福城”建设提升工程,今年完成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70处,超额250%,同步实现可视化覆盖。五是打造值班值守规范化模板。作为金华市应急值班值守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在规章制度、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进一步规范、高效、科学,不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六是落实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按照每半月一次的频率通报我区各主要普查单位的工作进度,目前已经100%完成数据调查工作。
(三)聚焦风险防控,多措并举强保障
一是健全指挥机制有序高效应对。优化“四组三分部”机制,加强各分指挥部指挥协同;理顺预警发布和叫应联动处置机制;建立扩面人员转移机制。精准谋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从根源上解决群众因自然灾害影响生命财产安全问题。二是压实责任整改防汛隐患。汛前督促指导各乡镇(街道)调整基层防汛责任人,并于4月16日在《今日婺城》公示。3月开始,区应急委办牵头深入完成防汛防台隐患大排查和整改工作,下发通报2期、督办单3期。汛前共参与检查4706人次,排查点位2524处,发现隐患111处。三是常态化抓好森林火灾防范。建立森林防灭火会商制度及信息交互制度,召开会商研判会6次,通报森林防灭火案例4个。联合公安、农业农村、文旅体等部门多次开展森林防灭火专项督查,坚持常态化宣传和重点时段宣传相结合。组织开展森林防灭火拉练2次,比武1次,有效提升森林消防队的业务素质及综合防控能力。四是完善基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主汛期前,将发电机、排水泵、卫星电话等“三大件”配送到位,并对18个乡镇(街道),107个防汛重点村和山区村开展防汛抢险装备联教联学实操培训8期,授课对象200余人。制定防汛物资储备标准,督促指导各乡镇(街道)足额储备,争取乡、村两级防汛物资专项资金210万元,配备应急物资柜,进一步规范基层维护、更新、使用等管理流程。五是加强救援力量培育与支持。2021年新培育社会救援队伍1支),组建区级专业森林防扑火队伍1支,增加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2支。科学选址,实现直升机停机坪“零突破”,为开展事故灾害应急救援,加快构建航空救援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六是实战化开展应急演练。以预案为基础,结合区应急指挥平台深入开展“每月一练”,累计组织开展应急拉(演)练7次,参练队伍69支次,参练人数1317余人次,使用装备555件次,进一步提升多兵种、多灾情抢险救援实战水平。
(四)聚焦安全意识,双管齐下提素养
一是紧抓安全培训重质效。深入开展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及“三场所两企业”、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针对性安全培训,累计开班67期,培训3866人。组织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开展应急管理专题培训2期。二是紧扣时间节点重宣传。以全国第20个“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防灾减灾周、“10.13国际减灾日”等为契机,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累计制作宣传展板17块,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开展应急预案演练5场。三是紧盯舆论导向重发声。截至目前,累计发布公众号581条,在《今日婺城》刊发新闻报道34条,在“婺城发布”公众号发布新闻报道13条、“婺城组工”公众号发布新闻报道8条、婺城新闻客户端发布新闻报道73条,“金华应急管理”公众号发布新闻报道33条、“金华三服务”公众号发布新闻报道1条、《金华日报》刊发新闻报道11条、金华新闻联播发布新闻报道1条、金华电视台5条、金华新闻客户端发布新闻报道77条,“浙江应急管理”公众号发布新闻报道3条、浙江新闻客户端发布新闻报道30条、浙江台经济生活频道《壹周风采》发布新闻报道1条、《凤凰新闻客户端》发布新闻报道1条,《浙江之声》发布新闻报道1条。
三、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乡镇(街道)基础性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推进效率有待提升。乡镇(街道)应急管理站人员不足、精力不够、业务不精等问题长期存在,与目前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不适应、不匹配的情况明显,在隐患排查整改、工业企业安全在线、危险化学品经营使用动态管理系统使用等工作推进中力度不够,效率不高。
二是应急管理执法力量薄弱,制度设计和执行有待优化。公安、交通、建设、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生态环保、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执法工作不均衡,安全执法行动聚焦执法重点不明显,重检查轻处罚,未形成检查与处罚并重、整改与闭环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执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发挥不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和执法典型案例媒体曝光力度不够,安全生产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未形成。
三是应急抢险救援能力不足,机制构建和装备配备有待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尚未满足真正抢大险、抗大灾的要求,如遇点多面广的大灾,现有专业救援队伍不足以及时应对。如北山森林防火工作职权界限不清,安全投入和基础设施不足,且无专职森林消防队伍。需进一步建立市级层面的北山管理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科学、有序的“北山救援”模式。
四、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的总体思路是,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实践要求,贯彻落实中共金华市婺城区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全力落实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赶考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建设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贡献应急力量。
(一)以“遏较大”为目标,夯实安全基础。一是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系统架构“3+8”工作体系,结合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和“遏较大”攻坚战,压实基层责任。二是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以试点为基础,以基层“党建+网格”为载体,发挥乡镇(街道)联企干部、安全生产体检站、机关部门驻企服务员等多维“触角”,在全区工业重点乡镇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三是继续推进专项治理项目化开展。保持重点领域的高压态势,强化精准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常态治理,全面改善辖区企业的安全条件和本质安全水平。四是刚性落实应急管理执法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切实解决执法“宽松软”问题。聚焦重点,密切行刑衔接,力争重点行业领域打击“危险作业罪”明显突破。
(二)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应对准备。一是开展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以完善落实防汛防台工作责任制为核心,以风险精密智控和闭环管控为重点,以数字赋能基层防汛能力提升为手段,进一步巩固提升极端情况下“乡自为战、村自为战”能力,更高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全覆盖”。2022年底前全区275个村(社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全覆盖,同时推进避灾安置场所可视化建设。三是加强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进一步建强区、乡、村三级应急物资体系,补充配备移动式便携升降灯、水陆两栖车、移动卫星基站等区级装备,建立村级紧急避灾安置点并配齐应急物资。
(三)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重塑应急流程。一是推动区应急指挥平台迭代升级。加强区应急指平台一期的实战应用,与城市大脑同步推进二期建设。二是着力建设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场景应用。结合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更新,推进应用向乡、村延伸,实现一体化贯通。三是打造安全生产数字监管的婺城样板。推动建设安全生产“一码一图”数字监管平台,实现风险四色分级防控、企业“一码通管”、隐患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