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2056851584G/2022-47293

  • 文件名称:

    婺城区农业农村局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 发布机构:

    婺城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2022-11-04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婺城区农业农村局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日期:2022-11-04 16:59:19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2022年以来,婺城区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扛旗争先、崛起浙中”总要求,围绕区委“1483”战略,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农业“双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共富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建设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夯实“三农”基础,贡献“三农”力量。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自觉对标现代化、共同富裕、数字化改革这些新方位新场景,结合婺城“三农”工作实际,加快变革重塑,聚焦重点突破,多项工作取得亮眼成绩:获评2021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3家,全市唯一;农机“田间实验室”做法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婺城新云采消费助农计划相关工作得到徐文光副省长批示;我区成为全省3家防控野猪危害工作试点县之一;“南山漫道精品线路”入选“浙里田园”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熊猫猪猪·共创共富联盟、绿色小水电助共富获评“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最佳典型案例”。

    (一)实施农业“双强”行动

    1.守牢“米袋子”。把粮食生产夯得实之又实,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15万亩,完成进度79.4%,排名全市第5,其中早稻面积为2.63万亩,同比增长48.6%,累计完成规模种粮补贴发放408万元。

    2.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政策。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面积3.29万亩,完成率44.9%,粮功区调整优化工作稳步推进。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0.3万亩,为省下达任务数的152%,建设任务全部落实到位,完成高标准农田补建2.29万亩,完成率86.7%。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实施面积3.1万亩,完成率43%;农药减量7吨,完成率87.5%;推广配方肥和按方施肥1940吨,达任务数的54%;完成466.8万元年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发放。

    3.拎稳“菜篮子”。蔬菜在田面积11350亩,收获约4800吨,供应稳定;上半年全区出栏生猪6.79万头,同比增长5.03%,存栏生猪10.87万头,同比提高9.61%,猪肉自给率达100%以上。

    4.激活产业“新动能”。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5家,新认定10家农业主体为婺城区2021年度“特色农业十强主体”;成功申报全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区推进项目试点区(全省唯一)、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试点区,共争取中央扶持资金5400万元,到位3081万元;入选省农业“双强”项目3个,总投资1253.50万元,项目进度65%;列入省级重大农业项目11个,开工率72.7%,投资率41%;梳理谋划“三区三线”重大农业产业项目5个,总用地5020.78亩,涉及稳定耕地2035.36亩,其中参与谋划的市级浙中现代农业共同富裕先导示范区建设项目列入省“4+1”重大建设计划。蒋堂镇绿色农田建设项目成为全省首批建设试点,争取省级资金1100余万元,全市三个。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1.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开展农村环境“十佳村、十差村”评选,已开展4批次,评选“十佳村”40村次,十差村33村次,检查问题5.6万个,完成整改5.55万个,约谈乡镇分管领导2人次,村书记4人次;创建星级提升建设9座,完成率60%。

    2.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高质量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为抓手,推进五美联创。“茶花争妍”风景线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带创建,省级资金到位450万元;已完成省级达标村建设18个(任务数:28个),完成率64.29%、完成省级精品村建设11个村(任务数:18个),完成率61.11%。

    3.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竹马乡下张家村作为第一批未来乡村试点村已完成建设,并在浙里办上线,总投资约1800万元。2022年启动未来乡村建设4个,罗店镇大岭村、安地镇雅傅片区、琅琊镇泉口村等3个村列入第二批省级试点且均已在浙里办上线,白龙桥镇新昌桥村为市级试点。

    4.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做好县级应用与省市“乡村大脑”对接,做好“浙农”系列的县级应用,加快“浙农码”赋码,做到应赋尽赋;围绕规模种粮、耕地地力保护等农业补贴的申领、发放,重点谋划“惠农补贴一件事”应用,列入市级“金地惠农”平台惠农补贴模块试点和区第一批数字化改革重点应用,项目已完成部门联审,进入招标环节。

    (三)实施乡村共富行动

    1.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落细落实“飞地”抱团、村企合作“一村一策”等行动。6月底前,3个区级“飞地”项目1200余万元分红已全部分配到村,目前16个省定相对薄弱村全面消除,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45个,完成率21.13%,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35个,完成率16.43%。

    2.推进“两进两回”工作。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完成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52人次,举办与四川道孚县对口援助人才培训班1期,培训22人次;培育农创客170人;农广校中专生培养50人。

    3.推进乡村共富路径探索。积极推动“百团联百村”乡村共富机制,组建100个“驻村帮帮团”,目前已累计开展调研走访50余次,筹措帮扶资金148万元。积极探索旗舰项目引领乡村共富机制,熊猫猪猪两头乌旗舰项目带动乡村共富做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省委书记袁家军现场指导肯定;谋划燕语湖片区共富示范单元建设,完成片区共富联盟创建。

    4.推进乡村四治融合体系。纵深推进清廉村居建设,竹马乡下张家列入省级清廉村居标杆培育对象,获评市级清廉村居4个(罗店镇鹿村、白龙桥郑路村、竹马方下店村、塔石乡东店村),区级4个,今年力争再完成市级创建4个。实现村社“数字三资”全覆盖,我区“取消村集体备用金”问题整改入选市级“七张问题清单”整改示范案例。

    二、存在问题

    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优,婺城三农特色日趋明显、新型农业主体、农创客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亟待突破的短板问题。

    1.“非粮化”整治推进任务艰巨。去年“非粮化”整治对农林牧渔增加值“负作用”持续显现,传统花卉苗木种植区在粮食安全大背景下转型难,家庭户种粮意愿低,整治工作与农民增收矛盾突出,存在苗木复种倾向;整治工作财政保障压力大,当前资金缺口约为2.56亿元,叠加经济形势、疫情、原有政策到期等因素,后续推进压力增大。

    2.村集体持续增收难。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村数过低。婺城区在水源生态涵养区、自然保护区内的行政村有54个,村数占比四分之一,受制于生态红线,自身造血能力弱,有等靠要的习惯,完成村集体增收任务压力大。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步,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提高站位,聚焦重点,突破关键,为推动“六个跃迁”大提升,贡献婺城三农力量。

    1.深化研究,实现政策水平新提升。围绕乡村振兴,在争取中央、省、市政策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好区级“本地政策”。发挥好区级政策“精准”“杠杆”作用,在农业双强、绿色农业发展、乡村经营、特色农业、主体和平台培育、金融支持等方面,围绕主体需求,做强产业,培育特色,与国家、省、市政策打好组合拳,用好区级产业扶持资金,下半年将完成《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下发。

    2.深化对标,拓宽加速竟跑新赛道。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谋划“三农”各项工作,对准省、市跑道,坚持数字化改革引领,在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大版图中,找准符合婺城实际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赛道。今年重点在国家和省级一二三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农业双强、片区组团未来乡村数字化场景建设、标准地改革试点、地理标志保护和茶产业提升(新三农)等方面,找准新跑道、形成新突破口。

    3.深化落实,迈上加速建设新台阶。加快已落地项目的实施,对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省级绿色农田建设、省农业双强等大项目、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定期会商研判,确保政策保障到位、资金支付到位。深化熊猫猪猪和燕语湖两个旗舰项目引领乡村共同富裕单元建设,争创共富典型案例。建立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专班化推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