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2MB1021858T/2022-46846

  • 文件名称:

    金华市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2022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 发布机构:

    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 成文日期:

    2022-10-24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2022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日期:2022-10-24 10:47:54 来源:办公室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今年以来,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全速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提升执法业务水平,全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建设贡献执法力量。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以执法改革为主线,奋力打造执法改革婺城样板

    一是事项综合走在前列。在精准梳理“三张清单”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将全区15个部门24个领域的2117项事项纳入综合行政执法,占所有行政执法事项的44%,比省定目标高24%;在尊重各乡镇(街道)乡情镇貌、执法需要及承接能力的基础上开展差异化赋权,将43项“迫切急需”事项赋权至所有乡镇(街道),566项事项赋权至三个试点乡镇(街道),走出了“符合区情、贴合实际、乡镇认可”的事项赋权新路子。

    二是队伍整合走在前列。在区级层面,将14支执法队伍整合为6支,形成“1+5”(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卫生监督、应急管理)执法队伍新架构,综合行政一线执法力量提升至86%。在乡镇(街道)层面,形成“1+4+X”的队伍架构模式,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和资源,组建17支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以乡镇(街道)为主体开展赋权事项执法,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三是数字化改革走在前列。迭代升级“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协同指挥应用并在全区推广。相较去年同期,处置执法事件由3468件上升至8910件,增长157%,联合执法由345次上升至512次,增长48%,案件处置时间由3.4天降至1.8天,缩短47%,线上移送线索由0条增加至48条,构建了“1分钟响应,3分钟出勤,15分钟到达现场”的指挥调度和事件快速处置机制。该应用已获评省“数字法治好应用”和省“数字司法好应用”及市“数字法治好应用”。

    四是“五维监督”走在前列。以数字化为依托,建立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执法监督、执纪监督、检察监督五大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全省首开区人大对综合行政执法中队长开展履职评议的先例;区政协通过“微协商”活动加速解决一批改革难点堵点;区司法局依法开展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区检察院与区执法局构建“检执联动”五大工作机制,在全省检察系统发文推广;区纪委“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智慧监督平台接入协同指挥应用执纪监督模块,并被省纪委列为试点应用场景。

    五是执法实效走在前列。紧盯群众关切,全面拓宽新增领域事项执法办案覆盖面。今年上半年,办理新增领域执法案件197件,处罚金额164.18万,激活过去三年“零”执法事项31项。兼顾行政执法工作的力度与温度,落实落细“721”工作法(七分服务,二分管理,一分执法),截至5月份,共开展教育劝导30000余次,机动车违停案件较去年同期数量下降23.4%,处罚金额下降20.7%。

    改革工作先后被评为“全省有辨识度有影响力法治建设成果”“全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项目特别项目”“司法部法治政府建设单项示范候选项目”,相关工作得到袁家军书记等省领导的3次批示和肯定,6次在省级现场会、推进会上做典型发言,为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提供了婺城样板。接待各省市区来访调研11次,形成各类宣传报道国家级11篇、省级20篇、市级149篇、区级22篇,立体式宣传维度进一步深化。

    (二)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奋力推进提能强基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执法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成立婺城区行政执法培训中心,创新“集中时间线下学+碎片时间线上学”模式,组织开展执法体能技能大培训、大比武,组织42名新进执法辅助人员开展为期12天的能力素质训练;依托“执法蓝精灵”APP学习平台,动态调整考试题库,加大对《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内容的学习,坚持每月一测,知识理论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建立星级评定机制,根据每月理论测试、半年竞赛、年终比武、工作实绩、党组评定等内容,对执法队员开展星级评定,并将年度星级评定结果作为调整职务、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规范化动态管理。实行执法辅助人员更新换代,优化年龄、学历结构,提升福利待遇,建立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待遇留人。创新推出层级管理制度,根据岗位、业绩等方面设定十个层级,形成“干多干少不一样”和“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目前已淘汰执法辅助人员70余名,新招录大专学历以上、40岁以下人员90余名,实现同一岗位工作满三年以上151名执法辅助人员双向选择和岗位大轮换。二是实施执法中队规范化建设提升工程。对局办公大楼及17支基层执法中队进行重新选址装修,目前11个乡镇(街道)已完成装修;扩容执法装备,启用新式执法记录仪200台;以执法提质工程为载体,多维度提升队伍形象,“党建+治理”,西市街组建商圈联合党委“一圈六方”管理机制,入选“党建引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案例。“特色+品牌”,深化“一队一品”建设,打造“城市红管家”“雷锋中队”等17个特色品牌。“执法+服务”,推广柔性执法方式,梳理288项轻微免罚事项清单,推广“721”工作法,实现轻微违法承诺首违免罚。三是实施执法办案标准体系提升工程。推行教科书式执法,从16个领域各选取1项高频执法事项,编制16本“教科书式”执法指引,在全省率先推出《人行道违停处罚教科书式执法指引》及教学视频;制作标准化执法办案流程图,细化2117项行政处罚事项自由裁量标准;编撰典型案例汇编,收集水务局、文旅体局等5个部门的100个典型案例,从办案流程、取证要素、处罚依据、裁量标准及社会效果等各个方面,为执法办案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实操模板;建立行政执法“电子笔录室”,制作全省首份行政执法签章版电子笔录,实现执法行为公开透明“看得见”、全程留痕可追溯。

    (三)以执法业务为抓手,奋力当好平安婺城建设排头兵

    2022年上半年,我局共办理一般程序案件600件,其中新领域案件办理209件;简易程序案件共计办理件1211件,其中新领域案件办理18件。审批窗口共办理行政许可861件,摊点占道15件、泊位占道5件、临时占道381件、店招联办460件,帮助百余位线下办事群众解决审批材料不齐等问题,实现材料数据网络跑。一是打响蓝天保卫战。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整治,排查餐饮油烟店1943家,发现问题402个,已全部整改到位;开展路面扬尘专项整治,查处未覆盖遗洒案件6件,处罚1900元;开展垃圾、秸秆焚烧专项整治,发放禁止焚烧宣传单1908份,制止乱焚烧548起,查处乱焚烧案件4起,处罚1100元;全域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发放“六小行业”公开信1812份,“六小行业”摸排建档332家,一般程序案件1起,处罚金额合计400元。二是全力保障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生产活动,在燃气管理、建筑工地、防汛减灾等方面保持高压严管态势。燃气管理方面,开展瓶装燃气专项督查行动6次,督查商家291家,发现问题156起,下发专项督查问题清单6次,立案查处59起,金额计29050元,开展执法检查数累计5941次,发放限改302份。建筑工地方面,共计检查施工工地40多处,现场制止中海九樾项目工地、西华寺改扩建项目工地、白龙桥宾虹星城项目工地、河盘桥安居工程项目工地等施工噪声扰民80余起,受理住建局移送案件5件,预处罚金额109200元,与建设部门开展疑难案情专题研讨会议12次,防汛减灾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在应急防汛期间实行安全隐患排查日报,共计出动防汛检查人次2000余人次,检查800余处,发现安全隐患93处,皆已整改到位。三是推进“三改一拆”工作。本年度“三改”计划建筑面积合计63.62万㎡,其中城中村改造面积11.16万㎡;旧住宅改造面积40.46万㎡;旧厂区改造12万㎡。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城中村改造10.98万㎡,完成率98.38%;旧住宅改造26万㎡,完成率64.26%;旧厂区改造6.22万㎡,完成率51.83%。抓好迎亚运“两路两侧”违法建筑专项整治,坚决拆除安全控制区内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合计0.33万㎡;落实安全评估和主体安全责任,全区累计共拆除违建合计面积13.42万㎡,疫情下完成全年市级要求拆违目标的53.69%;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和集约节约用地,目前完成当年拆后土地利用面积4.64万㎡。

    (四)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奋力推进执法效能迭代跃迁

    坚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迭代升级“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协同指挥应用并在全区推广,实现了行政执法工作的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一是信息“一网汇聚”。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基础信息”“投诉举报”“智能感知”等数据模块,连通行政许可库、机动车数据库、地理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汇聚基层治理四平台、数字城管、12345热线、行政执法随手拍小程序等投诉举报信息,共享“雪亮”工程、无人机巡察、油烟监测等前端感知数据,形成了多源头、多渠道、多手段的信息收集新格局。二是事件“一网统管”。建设“事件总览”“AI执法”“智能派件”“限时办结”等模块,依托燃气监管、渣土车管理、危化品监管、烟道治理等X个特色场景应用,打通机动车监管、危化品运输监测等10个治理系统,运用大数据、AI算法等技术,建立主动感知、信息提醒、限时整改、检查督促的闭环,实现事事有处置、件件有结果。三是执法“一网智办”。建设“一键指挥”“智能裁量”“案卷评审”等模块,实现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可溯化。依托执法记录仪实时显示执法人员、执法车辆的行动轨迹和位置信息,实现执法资源就近调度,建立健全了快速反应机制,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四是监督一网覆盖。建立五维监督体系,创新数字监督,强化内部监督、联动监督。设立“电子监察室”,贯通区纪委“智廉智律”监督平台,在智慧监督“AI巡兵”模块中接入全区执法人员信息,设立31项监督指标,确保执法行为公开透明“看得见”、全程留痕可追溯。系统上线以来,对近三年2万余起案件进行全面体检,发现异常案件913件。

    (四)以冲锋陷阵为己任,奋力做好疫情防控保障

    一是以上率下,班子成员坐镇抗疫一线。局长坐镇白龙桥中队一线指挥,其他班子成员驻扎乾西乡、长山乡管控区,确保每个重点区域1名班子领导负责。全局人员接局指令后,按照“三就”原则奔赴一线。就地集结,管控区的白龙桥中队、乾西乡中队、长山中队,全员15分钟内转入“战时”;就近抽调,城区中队、山区中队等75名执法队员30分钟就近增援到位;就地转化,开具通行情况说明45份,1天内协调封控在家队员20人返回中队,5名管控区队员就地转为属地志愿者,确保人员到岗到位。二是以快制快,迅速处置应急突发事件。针对4月20日白龙桥中队次密接的突发情况,我局迅即行动,1小时确定上报白龙桥中队29名队员为次密接对象并进行管控,当晚完成全员转运。4小时调整集结4个直属中队和城中街道、蒋堂镇、沙畈乡等乡镇(街道)部分中队力量62人进驻白龙桥中队,接替开展白龙桥镇综合行政执法和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局机关留守人员全员参与白龙桥镇外围卡点24小时轮转执勤,确保减员不减士气、减人不减进度。三是以人为本,真情服务凝聚抗疫合力。局党组始终坚信“付一片真情换一颗真心”。面对中队缺物少食的现状,采购被褥320条、方便面560箱、八宝粥195箱、矿泉水160箱、雨衣480件、一次性内裤320条,运送防疫物资1600余套,确保一线队员物资充足。对家住兰溪、武义等地的执法队员,协调办理车辆通行9张,接送困难队员往返家和单位两地,允许孕期、哺乳期、生病不适队员居家办公。对被隔离人员由所在中队逐个进行沟通,做好人文关怀,做到人隔心不隔。全局人员上下同欲,坚守在抗疫一线。四是以事为鉴,重塑模式克服防控难点。疫情防控的难点在于队员的自身防护。我局深度复盘一线队员被隔离的情况,重塑疫情防控模式。源头治理:全局所有人员按照区域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人员除执勤、保障任务外,原则上不得外出。确有特殊情况,由单位统一派车接送。创新方法:结合一线经验,创新了“一二三四”工作法(一牢记:疫情防控安全要牢记;二戴好:戴好口罩、戴好手套;三提醒:提醒二米安全距离、提醒规范佩戴、提醒不要聚集;四必做:必喷杀、必洗手、必测温、必报告),降低个人接触风险。督查考评:每日对16个点位的值班纪律、履职尽责、个人防护、作风形象等方面进行见人见事的督查通报,以“红脸出汗”的方式督促单位及时整改、深挖根源、举一反三,确保疫情防控要求落实在末端。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全面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

    一是更大力度强化统筹协调。优化区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公室机构设置,强化对全区行政执法工作的统筹协调、规范指导;6月底前出台“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和行政执法工作考核办法,将行政执法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重点抓好(婺区委发〔2022〕12号)和(婺区委办〔2022〕27号)两个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深化专班运作,推动形成“周例会—月通报—季拼赛”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的规范指导和裁判研决,7月底前制定行政执法部门与纪委监委、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二是更大范围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在省委办公厅复函的基础上,按照“应划尽划”的原则,进一步细化拓展执法目录清单,建立执法目录总清单+综合执法清单+专业执法清单,加强对目录清单的动态化管理,体系化、动态化、标准化管理目录。加快市区文化旅游领域执法事项划转工作,理顺罗店镇行政执法体制;按照年度执法计划,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综合查一次”,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等关系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分领域梳理群众关心关切的突出问题,按照“随机+定期”模式开展集中专项整治。三是更加科学设置“一支队伍”。按照“1+4+X”队伍架构统筹推进17支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落地生根,实行合署办公,整合乡镇(街道)各类执法资源,统筹开展辖区执法工作,集中行使赋权执法事项。进一步压实工作主体责任,推动区级执法力量下沉到位。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网格管理体系,强化动态巡查,落实监管责任。加大乡镇(街道)执法办案指导力度,通过专题培训、学法考试、专项执法等举措全面提升乡镇(街道)赋权事项的执法办案率和领域覆盖率,助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再提升。四是更高水平推进行政执法数字化改革。加大“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协同指挥应用在全区的推广力度,迭代数字执法平台,推进综合监管执法事项100%上平台,实现审批、监管、处罚、监督、评价全链条一平台智办,构建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迭代指挥执法监管方式,优化整合雪亮工程等前端感知网络和数据,建设行政执法智慧算法中心,建立58种算法模型,推进“数字化+、信用+、新技术+执法监管”,实现自动督办、自主矫正。7月底前将垃圾分类等8个领域的非现场执法率提升到50%以上,推动瓶装燃气等30个执法监管一件事应用落地见效。五是更高标准推进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行政执法教育培训,完成执法培训师资力量组建,分级分类开展执法业务培训;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9月底前全面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执法队办公场所建设,创建17个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特色品牌;持续深化“四全”培养体系建设,实施好执法队伍提能强基“三大工程”,让前期好的制度设计“活”起来,锻造一支“高素质、精执法、善作为”的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六是更大范围产出改革成果。进一步总结提炼婺城改革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加大与浙江大学、省委党校等研究部门合作,完成两期专项理论研究,形成一批硬核理论成果;7月底前,完成第三次群众满意度调查,在调研调查中扩大改革知晓面,增强群众获得感。

    (二)全面深入推进“无违建创建”

    一是加大数字化应用,开展创先争优行动。基于排查核实农房建筑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排清违建底数,切实建立建好建全违法建筑数据库。充分借助联村干部、网格员力量,实行违建每日巡查监管及痕迹管理机制,按照划定的县乡村三级网格,落实新增违建管控工作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此外,要畅通渠道,鼓励群众建言献策、监督举报,提升“社会化”水平,全方位构筑新增违建防控的“天罗地网。二是聚焦“两路两侧”整治,迅速开展违法建筑排查整治工作。在上级要求规定期限前对“两路两侧”违法建筑开展全面整治。尤其突出涉及我区的亚运通勤公路两侧,坚决做到建筑控制区内和用地红线范围外侧可视范围内违法建筑应拆尽拆,同时规范做好建筑垃圾清运等扫尾工作,确保拆得彻底、整得干净。三是加快“督查整改”落实,加强督查整改反馈工作。实地对各乡镇(街道)开展轮流走访,积极沟通交流,并现场就有关调查情况、整改进度等情况进行了解,掌握第一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落实交办。督促各乡镇(街道)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做好抽查督查问题点位、交办督办单等涉及问题的整改处置工作,及时反馈。

    (三)做精做细执法本职业务

    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的整改销号,时常“回头看”;开展扬尘专项整治,加强我局职能内违法行为的巡查和查处力度,对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推进餐饮油烟整治,开展智慧餐饮油烟工作,逐步从试点向全区推广;严查露天焚烧,严控垃圾、落叶、秸秆露天焚烧行为,及时制止、及时教育、及时处罚;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继续加大执法中队辖区“六小行业”日常排查和监管,摸排建档、宣传教育、违法处罚,多措并举。二是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继续压实责任,始终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不放松,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筑牢全区安全生产防线,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全面加大新领域执法办案。加大对新划转领域事项的执法工作,特别是要加大对划转前处于零执法状态而群众关注度又极高的事项的执法,积极拓展新执法领域的案源。同步结合“首违免罚”等理念,积极探索柔性执法模式,确保行政执法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积极与各监管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监管和处罚的合力,畅通部门间线索移送,提升检查转处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