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今年我们报送五位老师,最终四人获评,‘通关率’在我市各县(市、区)遥遥领先,在全省也是很不错的。”教师节前,说起今年新晋的四名浙江省特级教师,婺城区教育局局长李刚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难得的是,小学三个特级均与金师附小有关,在附小校史馆特级教师墙上,22位老特级身边又多了三位新特级。
教育是婺城区的一张“金名片”,而教师是教育优质发展的根本。该区一直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教育人才发展环境,多措并举满足不同潜质人才成长,建设多样化创新型人才队伍。
近年来,婺城区通过教坛新苗、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名师、杰出教师等五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队伍梯队,逐步建立金字塔型人才体系,促进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目前,婺城区在岗省特级教师16名,省教坛新秀21名,市教坛新秀81名,市名师名校长20名,市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130名;区杰出教师12名,区名师名校长74名,区教学能手110名,区教坛新秀450名。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四名新特级的成长故事。
陈晓英:在“赛场”快乐奔跑
学生口中的她,是可爱可敬的“晓英姐姐”;家长眼里的她,是无怨无悔的学科领路人。金华四中教务处主任陈晓英从教23年,在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上闯出了一片天地,曾获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华市最美教师、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等称号,名副其实的学科骨干、语文名师。
除了几年外调支教,陈晓英基本是在四中度过的,她在学校的关怀中成长,在教研组的强力引导下发展。校长童桂恒表示,是不停的比赛、公开课“逼”着陈老师快速成长,而选择这样艰辛的“赛道”,对本就很辛苦的初中老师来说并不容易,特别是多年的坚守与拼搏。前瞻性的专业引领是必不可少的,拜师省内专家、区级名师培养“导师制”、校级“蓝青工程”师徒结对等,“用理念引领,用课堂说话”,是助推成长的最好平台。
个人成长离不开团队强大。金华四中语文教研组是“全国巾帼文明岗”、金华市优秀教研组,这里名师辈出,成绩斐然,曾培养了金华市第一位初中语文特级教师张震雷;培养了两位省级教坛新秀潘丽云、陈晓英;还有四人曾获得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同事间氛围融洽、积极上进,大家努力工作、优雅生活,“人不能肤浅,课不能庸俗,教学不能粗糙”。
陈晓英曾以《借力·接力·给力》为题,回忆自己在四中的成长历程。“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可以活成一种传奇。身在这样的教研组,耳濡目染、汲取吸收,就是借力成长;至少我从这里借了三种力:幸福力、教研力、文化力。”
韩峰:“三进三出”金师附小
从教25年,从城市到农村,从普通教师到校长,百年名校金师附小是他的从教起点和成长摇篮。10年间,他先后在四所农村学校留下足迹,而从金师附小“三进三出”是他最大的能量源泉。
韩峰师范毕业后,教过很多课,后因学校需要当起了专业的“电脑老师”。他敬畏专业、孜孜以求,不断精进,这门课名称就变换了好几次,今年开学就叫“信息科技”也。他觉得,教师要时刻保持学习,不落后,不被时代淘汰,不仅由于信息科技学科飞速发展的特性,也是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需要,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韩峰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项目化学习,清单化精准实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最近三年,他20余次受邀浙师大、同济大学等院校及各级教研室,为国培省培计划及各类培训做讲座或公开课,听课人数达2500余人次,广受好评。他在专业成长方面乐带徒弟,乐于和青年教师共同成长。示范、引领、带动、辐射是辛苦的付出,更是甜蜜的获得。
“把孩子放在心中央”“每个孩子都是宝”是韩峰对教育的坚定信念,更是有力的行动。从百年名校到农村小学,他正逐梦办一所理想的乡村学校。如今,他在虹路小学努力做好四个课题,即校园文化、彩虹农场、小秀场和青年教师成长。
周伟英:不断学习,形成自身教学特色
1995年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周伟英一直专注语文教学。以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为课题,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保持成长——这是她从教27年来感悟最深的一点。
众所周知,识字写字是低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曾经,识字教学是周伟英最没有底气的一个板块,因为面对那些汉字,自己也是知之甚少。于是,就会死板地让学生记住,或想当然地凭经验教,或任凭学生自己想出一些五花八门的办法记诵。比如识记“始”字时,学生自己编出“一个女人站在台灯旁边”,她曾经是给予鼓励的。细想起来,这样的识记方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它根本诠释不出我们祖先造字时的文化内涵,当然也没办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汉字。
于是,在接手第四批一年级时,周伟英心想:我再也不能这样瞎教。机缘巧合,一次“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专题培训,给了她很深的触动。这位老师教的是“朝”这个字(出示甲骨文写法),“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差不多和小草那么高,月亮还挂在天上,这个时候就是‘朝’”。原来,我们的汉字是如此有趣,它的形和义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从那以后,周伟英开始如饥似渴地寻找相关的汉字资料,慢慢积累汉字学知识,把大量时间投入常用汉字的梳理、钻研。她多次利用寒暑假时间,自费到云南、深圳等地求学,只为真正地学好汉字字源,传承汉字文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逐渐形成了以“部首识字”为特色的教学风格,通过识字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如今,她编写了相关教材,发表了10余篇文章,出版专著两本,开展市级以上识字教学讲座30余场,先后荣获浙江省春蚕奖、金华市名师、金华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婺城区拔尖人才等10余项荣誉。
滕俊玲:像尖毛草一样成长
尖毛草是非洲大草原上非常神奇的一种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半年后,当雨水到来之际,它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三五天时间便会长到两米的高度,成为草地之王。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尖毛草其实一直都在疯长,但疯长的只是根部,长度往往超过28米,无声无息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滕俊玲觉得自己就像是尖毛草。她一毕业就被分配在农村完小——古方小学,那里条件十分艰苦,几乎什么课都要教,但她依然像尖毛草一样默默地生长。
看到同事的字写得好,每天备课的时候练字,一笔一划地练习;听到同事的普通话很标准,就利用一切开口的时机练习普通话……在古方小学的八年,她不断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学习与人为善的胸怀,认真做事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都为她今后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6年,滕俊玲阴差阳错地参加了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结果一鸣惊人,一举夺得金华市一等奖,并被评为婺城区教坛新秀。同年选调入金师附小,成为专职科学教师。她知道自己半路转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此她更加努力地学习。在婺城小学的两年间,她一个人承包了所有年级的科学课,为了尽快成长,她订阅专业杂志,在网上自学,并积极向王伟文、张根兵等师父学习。
2009年,滕俊玲被评为金华市教坛新秀,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2019年被评为金华市名师,2022年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像尖毛草那样成长,老老实实地下功夫,默默地积蓄能量,不断地壮大自己的根基,奇迹就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