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2729105237K/2021-43951

  • 文件名称:

    金华市婺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金华市婺城区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金华市婺城区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

  • 成文日期:

    2021-07-01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婺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金华市婺城区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金华市婺城区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1-07-01 10:09:07 来源:区发改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有关单位:

    《金华市婺城区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是列入我区“十三五”规划编制目录的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金华市婺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金华市婺城区科学技术局

    2016年12月 日


    金华市婺城区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的“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深刻转型的五年,也是婺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婺城区科技工作要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精神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市委“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总战略,抓住机遇,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确保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此,根据《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金华市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十二五”计划完成情况,制订《金华市婺城区科学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婺城区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按照《婺城区科技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安排,婺城区上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架构,逐步推进全区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显现了科技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显著

    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有力地应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众多的科技型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婺城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十二五”期末,婺城区已认定的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国家(省)级18家,市级30家;已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十二五”期间,婺城区共组建并通过认定34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其中省级11家。随着这些科技型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十二五”期间我区各级科技项目立项工作也得到了持续的推进,全区市级以上立项项目达到318项。2015年,婺城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0.6%提高到1.75%。

    科技这种“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加典型地表现在婺城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婺城区引进农业新品种100余个,推广运用新技术或创新模式70余项,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7项,农业成果转化项目22项,认定市级以上农业科技企业21家,市级以上农业研发中心8家。在这些项目和成果的推动下,婺城区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面积达到2000多亩。“十二五”期间,婺城区承担实施了国家富民强区专项行动“奶牛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以及后续项目“奶牛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共计获得661万元的科技补助资金,全面推进了全区奶牛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获得金华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承担实施了婺城区首个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目前拥有35个花卉新品种。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婺城区科技型企业的突出发展,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其本身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还要得益于婺城区各种企业研发平台的大规模建设。截止到“十二五”期末,婺城区建立了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其中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被列入首批现代农业装备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单位,获1000万元的省财政补助。博士后工作站和专家院士工作站各1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4家,市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

    (三)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扎实有效

    “十二五”期间,婺城区致力于产学研的机制创新,积极做好企业与科研院校的科技对接工作,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总体思路,一方面,积极配合市科技局全面推进大专名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引进大批省内外高校携成果进驻金华本土,就地破解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市工科会的科技合作平台,推动全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十二五”期间的五届工科会上,我区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0项,合同标额达5925万元。2015年,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22101.78万元,位列金华市首位。

    此外,“十二五”期间,婺城区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有力提升我区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实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浙江万里扬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进行科技合作,公司先后成立了市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截止“十二五”期末,组织了2批“百博入企”活动,为婺城区8家企业引荐了10位博士入企挂职。博士到企之后,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联合申报项目、专利,进行员工技术培训等,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四)引导科技创新的政策激励切实有力

    为了切实有力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活科研活动,婺城区政府先后修订完善了《金华市婺城区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金华市婺城区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办法》、《婺城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婺城区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婺城区专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及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2015年开始实施创新券政策,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年共发放并使用创新券51.19万元。进一步营造了自主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实施科技创新基金奖励制度,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对认定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市(区)级专利示范企业、各级科技企业、各级研发中心;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项目以及科技合作项目等进行技术创新奖励,共计发放奖励经费760万元(不包括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资助),很好地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

    (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空前

    “十二五”期间,我区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事业迅速发展,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持续提升,知识产权环境持续优化。2015年通过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验收后,正式成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新培育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31家,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8倍,新增省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2家,实现零的突破。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增长,2015年,全区专利申请量2442件、授权量1723件,比“十一五”末期分别增长1.75倍和1.06倍。

    二、“十三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相对于“十二五”来说,“十三五”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形势,由资源和环境构成的双重约束,导致了经济发展也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突破“新常态”的战略路径,科技创新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作用。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婺城区科技发展面临着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双重约束”:一是资源约束。从现已探明的资源储量与人均可利用量来看,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不足5%,铝土矿不足2%,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 /2。当前,中国的石油、天然气与煤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0和1/20左右,远远低于人口占比所达到的1/5,中国已经成为煤炭、钢铁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与电力的第二消费大国,资源已经成为约束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是环境约束。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许多地区和领域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形成了浙江省以“铁腕”手段推进“五水共治”,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以短期阵痛换来长远的绿色发展、持续发展。作为浙江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区同样也面临着这种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

    (二)创新缺力

    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突破“新常态”的唯一路径就是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婺城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十二五”期间各个领域的科技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以地突破这种双重约束,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型企业相对比较少也比较弱。在“十二五”期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只有4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只有58家,产业层次整体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相对于较为先进的兄弟县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是区内的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也不够强烈。很多企业甚至对把人才、技术、新成果送到家门口的市工科会都没有参加的兴趣;三是有的企业经营者对创新人才不够重视,导致企业人才资源不足,人才层次偏低,高层次高技能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育及使用机制都有待完善;四是科技型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资金短缺普遍地成为企业创新的瓶颈。

    总之,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我区科技发展尚未具备充分的创新能力,技术层次偏低,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有效提高,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推进。

    三、“十三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主线,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组织,“攻关、示范、推广”一条龙统筹的要求,以“四大百亿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为路径,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引进科技资源,增强政策扶持效应,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证作用,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创新原则。创新,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大发展理念。追求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凡是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体系总是和科技创新紧密相关,因此,追求科技创新,追求科技创新的高度,进而占据产业制高点,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是本区科技工作的第一原则。

    ——普遍原则。一是在内部要尽可能地使所有的企业单位都有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实际活动,二是在外部要尽可能地拓宽为婺城科技发展作出各种贡献的工作面,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助推本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内外两个力量的双向互动,使科技工作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构筑科技进步的基础。

    ——强化原则。首先强化政府对科技的工作力度,提高科技工作的财政投入;其次是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下,强化企业等单位对科技的投入,强化企业科研院所中心等的建设,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此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最终逐年提高R&D在GDP中的比例。

    ——“供给侧”原则。在追求高尖端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企业日常应用性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于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条件上的科学普及和技术改造,扎扎实实地推进企业日常应用性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引进、消化、培育等科技创新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供给能力,以扎实稳定的“工匠精神”做精做优企业,做成行业的“隐形冠军”,奠定基于企业现有基础和条件的科技创新的市场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以“四大百亿工程”的“供给侧改革”为战略布局,深入实施,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动力,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增强政策扶持效应,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的局面。

    ——科技作用进一步突显。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力争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较2015年翻一番,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1家;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300家以上。

    ——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财政对科学技术经费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一个百分点以上。积极引导企业以及全社会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5%,年均提高0.1个点。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以上。此外,到2020年,力争全区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新增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市级科技孵化器、省级科技孵化器数量较2015年翻一番。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成功研发新产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创新券或财政奖励。“十三五”期间发明专利授权量力争达到年均增长3%以上。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搭建政府(科技小镇)、行业(产业平台)、企业(研究院所)三个层面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体系。特别要加快培育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继续加大力度开展“百博入企”、“百企入校”、“双龙计划”以及博士后院士工作站等活动,对合格的挂职博士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十三五”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在“十三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的指导下,以总体目标为战略导向,结合科技部门的工作职责,我区在“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结为以下的六大工程十八大行动:

    (一)科技型企业培养工程

    1、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行动。落实“创新”的发展理念,鼓励区内外的学校、院所和企业科技人员在婺城区自主创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在本区创业等激励政策。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双龙计划”等人才计划,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团队携成果来本区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 

    2、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科技型企业行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大数据应用等在近期能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大技术和产品,加大对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每年分行业培育提升一批科技型企业。

    3、择优扶持做强高成长科技型企业行动。重点抓好强优重点骨干企业、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一批重点培育对象,积极鼓励骨干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孵化派生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小升高”的重点服务对象,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备选库,在技术创新、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推动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好现有支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政策,继续在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建设几个重点企业研究院,支持其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些关键技术,掌握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主导产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研发一代、探索一代”的技术创新机制,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并吸引集聚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创新产业链,引领带动全区全行业企业创新转型发展。

    (二)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工程

    4、众创空间和特色小镇培育行动。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为创业团队、创业企业提供包含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等在内的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各种类型的众创空间。建立财政补贴机制,完善众创空间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吸引聚集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项目的对接,加强专业化服务,形成规模化的创业导师辅导队伍,帮助创业人才和团队创办科技型企业。

    利用现有“环保小镇”的建制,再利用本区现有的产业优势,布局建设公共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与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嫁接,建立与现代经济相吻合的产业和服务体系,推进各类科技小镇建设,培育发展并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

    5、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行动。支持企业利用闲置旧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以“专业化、企业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有条件的学校院所利用闲置土地、房产建设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与各种类型众创空间、加速器和高新园区的对接,打通科技创业服务链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6、产业园区科技水平提升行动。在相关园区内,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主要任务来抓。按照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发展特色、完善区域布局的要求,引导相关园区积极争创省级高新园区。积极利用浙江师范大学等院校资源,深化与浙江师范大学的合作,联合共建大学科技园。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集成创新”的发展理念,培育“婺城基因”的“工匠精神”,扎实推进本区企业的科技的精益化发展。

    (三)完善科技服务

    7、技术“供给侧”改革行动。加快建设科技市场,拓宽科技企业利用信息平台获得先进适用技术的渠道,推动科技企业与各种学校院所之间的对接与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推进网上网下结合的科技市场建设,结合本区“四大百亿工程”的产业发展,依托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金华市技术转移中心以及金华市科技大市场的平台,拓宽科技型企业获得先进适用技术的渠道,推动科技型企业与各类学校院所的对接与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易转化。

    8、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行动。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推广知识产权质押、政策性担保、履约保证保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融资力度。有关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科技贷款的,政府给予一定的利息及保险费用的补贴。

    9、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行动。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项目咨询、知识产权、标准和质量品牌、人才培训等服务。鼓励相关学校院所的科研仪器设备向企业开放服务。

    积极联系对接国内高校和院所,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专家服务制度和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合作机制。鼓励各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派遣科技人员赴本区企业挂职工作,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面向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素质培训,推动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职工技能的全面提升。

    (四)科技政策激励工程

    10、“创新券”推进行动。深入推进利用“创新券”购买公共服务,建立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运行机制,逐步推进“创新券”在委托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降低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成本。

    11、科技体制改革深化行动。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特点,认真总结科技改革创新的实践与尝试,探索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总结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验,为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作出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与改革。探索“科技经纪人”制度,为引进高尖端的优质科技资源奠定制度基础。

    12、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落实行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效能和市场监管水平,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合力,明显遏制各种侵犯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的行为。大力促进本区知识产权拥有量的平稳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各类商标、各级名牌拥有量稳步提升,企业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的数量有新的增长。

    (五)农业科技发展工程

    13、农业科技推进行动。加强全区六大农业主导产业(粮油、果蔬、花卉、畜牧、水产、茶叶)薄弱环节的科技攻关,着力推进产业各环节的技术配套,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一是加快设施农业的科技发展。加强设施农业的基质与材料的研发与示范,带动设施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基地建设。“十三五”末,耕地设施栽培面积、喷微灌技术应用面积比“十二五”末提高20%以上。二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科技水平。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转化加工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企业。“十三五”期间认定市级以上农业加工科技企业6家,组建农业研发中心3家。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每年实施科技成果不少于3项。

    14、“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构建行动。围绕“五水共治”行动,重点支持农业系统水循环利用、耕种节能、农业物质循环利用、废弃物的资源化、可再生资源的直接还田、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污染物减控等的技术实施水平,提高生态安全型与循环节约型的农业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继续实施好国家富民强区专项行动——婺城奶牛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带动婺城区奶牛产业转型升级。

    15、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推进行动。科技特派员结合乡镇产业发展需要和农业科技需求,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围绕基地建设抓特色农业,围绕农民需求抓培训,把科技特派员、农民、农业企业紧密联系。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团队特派员,积极创建省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

    (六)科技惠及百姓工程

    16、公共卫生技术宣传普及行动。结合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强化乡镇社区医院相关技术的引进、吸收与提高工作,不断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化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提升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同时,还要健全预防保健信息网络,完善相关疾病的监测、预报和控制的操作系统。积极参与老年病防治及老年健康保健技术,中医诊疗技术的宣传、普及和整理,降低相关灾害疾病对我区的危害。

    17、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引进运用行动。重点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系统评估生态恢复等技术引进和运用;强化水气污染控制与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具体实践及其应用性创新。突出节能和减排两大主题,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循环与再生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与发展。

    18、公共安全技术引进运用行动。围绕和服务于可能的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为提高政府公共安全监测预警、指挥处置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检测以及溯源等技术的引进及其运用。继续推进防震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积极为气象、水文、泥石流等的灾害防御提供科技支撑。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等方面的宣传,加强和完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婺城台站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学校的防震减灾演练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应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总之,“十三五”期间,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路径,培育一大批具有“婺城基因”的科技型企业,在最新的高尖端科技发展领域有婺城区科技型企业的身影,同时也通过基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静态创新”培育“工匠精神”,扎实并壮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基础,使婺城区的科技型企业在数量突破的基础上再达到质量上的突破,是婺城区“十三五”期间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

    五、“十三五”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不断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机制,把科技进步指标纳入各部门、乡镇年度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科技工作职能,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增强各级领导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培育各级领导对科技创新工作的事业感和行动欲。

    (二)健全政策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研究制定我区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发挥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大科技奖励力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企业,以利益为纽带加强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激励环境。

    (三)加大财政投入

    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切实保障各项重点工作稳步实施。健全和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绩效。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立项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方式和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鼓励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力度,强化技术和成果转移的审核机制。加大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促进专利权交易市场发展。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业务,拓宽资本与项目的对接渠道。

    (四)加强产权保护

    一是加大相关政策宣传,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推进专利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介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专利试点企业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推动企业专利工作全面开展。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执法机制,严厉查处和打击侵权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二是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面向广大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和各级干部,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完善科普工作联席制度,加快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

    (五)强化对外合作

    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种长期、稳定、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着力加强与杭州、上海、江苏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实现与长三角的科技融合,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框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设立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基金,定期公布合作研究项目指南,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与我区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学术活动开展对外联系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