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2729105237K/2021-05396

  • 文件名称:

    金华市婺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金华市婺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金华市婺城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

  • 成文日期:

    2021-06-29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婺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金华市婺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金华市婺城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1-06-29 15:09:20 来源:区发改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金华市婺城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完成审查批准,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金华市婺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金华市婺城区农业农村局

    2021年6月3日        

                          

    金华市婺城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三五”期间,婺城区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道路,致力于打造“两山”建设示范区,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全面抢抓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和大都市区建设机遇,贯彻绿色发展和全域景区化理念,建设全省大花园先行区,发展美丽林业。

    一、林业发展基础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地理位置

    金华市婺城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中西部,金衢盆地中部,东经119°18′-119°46′,北纬28°44′-29°15′,东西宽37.3公里,南北长54.9公里,总面积1391.2平方公里。东邻金东区,南毗武义县,西和西南连龙游县和遂昌县,北接兰溪市。它是上海经济区、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结合部,东衔沪、甬、温三个港口城市,西临浙江西部及闽赣皖三省,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是浙江省及中国的重要交通枢纽,闽浙皖赣四省的交通要道,北到省会杭州市径距135公里,为浙江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地形地貌

    婺城区地处浙江省中西部、金衢盆地腹部,地势西南和东北高,分别为仙霞岭余脉和金华山所绵延,多中、低山,中、北部为低冈浅丘与平原相间地形,海拔31-1312米。各类地形以金华江以及上源义乌江为中轴,向两侧呈阶梯式对称分布。婺城区地形以低山丘陵和缓坡岗地为主,兼有部分河谷平原。

    3、气候水文

    婺城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7.9摄氏度,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摄氏度的天气为35天左右,年降水量1400毫米,无霜期为263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062小时,大于10摄氏度的有效积温5500摄氏度左右。冬夏长、春秋短形成四季分明的特点,春末夏初气温不定,盛夏炎热,秋季凉爽,冬季晴冷干燥。婺城区属钱塘水系,水利资源得天独厚。境内主要河流有三江,即武义江、婺江、衢江。金华江是武义江和义乌江在燕尾洲汇合后称金华江又名婺江,由西转西北流,沿途接纳桐溪、乾溪、白沙溪等溪流后于雅苏北出境入兰溪市。安地、沙畈、塔石、莘畈等四条山垄是白沙溪、梅溪、厚大溪、莘畈溪的源头区。

    4、土壤

    婺城区山地土壤分成红壤、黄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四个土类、九个亚类、十八个土属、四十三个土种。四大土壤中红壤约占63%、黄壤占20%、紫色土占15%、石灰岩土占2%。土壤分布特点是:红壤呈水平地带性,黄壤呈垂直地带性,紫色土、石灰岩土呈地域性。其中面积分布最大的为红壤、黄壤,丘陵红黄壤以原积、坡积为主,山垄河谷地以洪积、冲积为主,具有粘、酸、瘦等主要肥力特征,旱季保水性能差,不适于作物高产。全区山地土壤肥力中等偏下,有机质含量一般1-3%,大部分偏酸,少数呈碱性,缺磷、钾普遍。

    5、森林植被

    全区在植被分区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植被区。按海拔可划分四类:海拔400米以下以马尾松和常绿阔叶林为主;海拔400-800米,以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竹林为主;海拔800-1000米,以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以灌丛、草丛为主。全区植被类型分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丛四个植被组型,常绿阔叶林、竹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常绿混交林、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草丛等九个植被型,十八个植被群系。

    6、林业资源

    婺城区林地总面积1277099亩,全区森林面积1216414亩,森林覆盖率为58.28%,林木绿化率62.32%,森林蓄积量423万立方米。林地面积中,乔木林1002243亩(其中乔木经济林3850.95亩),灌木经济林43293亩,竹林167403亩,疏林地156亩,一般灌木林地3475.05亩,未成林造林地6384亩,苗圃地26427亩,迹地4072.05亩,宜林地23646亩(来源于林地一张图最新数据)。婺城区森林树种有83科439种,草本植物70科300种。属国家与省重点保护树种有10余种,其中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榉树、花榈木、凹叶厚朴、樟等。有100年以上古树名木2166株。

    7、经济状况

    2020年婺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2亿元,较2015年增长30.3%;实现财政总收入44.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亿元,增长35.3%;202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9亿元;R&D占GDP达2.1%。工业经济实现高速发展,规上工业企业数、规上工业产值分别达195家、208.3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39.3%和41.9%。实现贸易出口总额74.8亿元,增长110.7%。农业生产保持优质高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3.5亿元,创建省级美丽生态牧场33家,成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0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发展平台不断夯实,五朵“金茶花”华美绽放,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十三五”建设回顾

    1、生态建设积极推进

    1)大力加快绿化造林

    婺城区加快以山地造林、平原绿化和森林抚育为重点的绿化造林步伐,完成造林更新2.2万亩,平原绿化0.8万亩,明显改善了平原区的生态环境。全面实施森林抚育经营,完成森林抚育7.2万亩,有效促进森林结构改善和林分质量的提高。启动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落地上图”面积5081亩,2020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7%,超额完成任务。

    2)加强珍贵彩色森林建设

    婺城区对重要通道、重要景区景点、重要森林休闲区等区域周边的森林实施“造、补、改、育”等措施,全区新植珍贵树75万株,新增珍贵彩色森林6万亩,观叶、观花、观果等彩化森林比重得到提高,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森林树种和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性明显丰富。

    3)推进森林系列创建

    “十三五”期间,配合全市启动金义都市区国家森林城市群试点建设工作,累计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省级森林人家3个,金华市森林村庄68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1个、市级163个、区级229个,极大地优化了人居生活环境。

    4)实施“一村万树”行动

    婺城区积极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大花园建设总体部署,因地制宜实施了“一村万树”行动,目前全区建成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15个,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

    2、资源保护不断加强

    1)加强林地保护管理

    婺城区全面完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积极做好“林地一张图”与“国土一张图”的衔接工作,基本建立了以规划管地的监管体系。强化林地定额宏观调控,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工作,全面叫停涉林造地行为。2011年以来共办理林地项目305项,使用林地面积9658.69亩,征收植被恢复费5725.33万元。

    2)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

    圆满完成“一区两园”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婺城九峰省级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新建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有效解决了自然保护地内现存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

    3)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全面实施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示范工程,逐步扩大湿地有效保护范围,申报莘畈水库湿地为省级重要湿地保护名录,完成婺城九峰省级湿地公园创建,营造湿地保护修复的良好氛围。

    4)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

    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定期召开全区公益林管护部署暨先进表彰工作培训。完成公益林区划落界成果数据库整合工作,新增公益林面积22.27万亩。累计投入公益林补偿资金1.48亿元,直接受益林农4.3万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保障公益林和天然林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加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管理,开展狩猎队监管及食品安全和疫情疫病防控常态化工作,建立全省第一个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的一站式公益保护实践基地。

    6)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

    积极打造金华国际山茶物种园,累积收集山茶物种204个,金华市婺城区东方红林场收集种质资源2471份,其中油茶种质资源1728份为全国之最。培育桂花、杜鹃花新品种47个,位全国前列。

    3、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1)加大木本油料供给

    “十三五”期间,婺城区加强木本油料生产基地建设,更新改造了一批低产低效林,提高了木本油料的精深加工水平,推动木本油料转型升级,新发展油茶、香榧、山核桃等木本油料面积4300亩。

    2)加快竹产业发展

    婺城区通过“一竹三笋”项目提升改造竹林近3万亩,食用笋年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近1亿元。沙畈乡举办笋王评选比赛已连续举办四届,举办“竹笋节”及竹工艺品展示评选活动,累计已吸引游客以及媒体记者近15000人次,推动竹笋销售交易300余万元,打通了竹木销售途径,促进了乡村致富。

    3)提升花卉苗木产业

    加强新优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努力实现“花农增收、花企增效、花业增长”,花卉苗木经营单位500多家,百亩以上规模化苗圃300家。

    4)加快林下经济发展

    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计划,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模式,构建了“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立体发展格局,突出发展婺城区林下道地药材,林下种植黄精、三叶青、铁皮石斛、金线莲等1000多亩,其中金线莲种植规模位省内前列。

    5)加速森林康养发展

    以金华市婺城区东方红林场等为载体,挖掘林场资源优势,结合研学、旅游、文化等,谋划特色项目,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启动“十乡百村”乡创行动,逐渐形成了一镇一景、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局面,乡村康养旅游蓬勃发展。

    4、森林文化日渐繁荣

    1)保护修复古树古道

    全区完成第二次古树名木普查,制定“一树一策”实施方案,共保护古树239株,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是金华市首个被成功认养古树名木的县(市、区),其认养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全区完成7条森林古道普查工作,修复白沙森林古道12.2公里,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

    2)大力挖掘森林文化

    婺城区结合生态廊道建设,对婺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构建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白沙风情生态廊道、梅溪特色生态廊道。婺城千年古韵和现代风貌亮相《中国推介》,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全面提升。成功创建站前小学、金华市婺城区东方红林场、宾虹高级中学3处省级生态文化基地,发掘和保护了生态文化资源。

    3)加大森林文化宣传

    开展“花满婺城 幸福生活”休闲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开展全域美环境整治百日大会战和“最美系列”评选活动,不断丰富森林文化内涵。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再次聚焦婺城,专题报道竹马茶花和雅畈杜鹃花,助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5、基础建设稳步推进

    1)加强森林资源监测

    开展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暨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完成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完善森林资源“一张图”建设,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整体水平。

    2)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

    完善森林消防储备库,采购无人机、消防车、抽水泵等消防器材,建设森林消防储水池91个,开展消防队伍建设培训,每年开展各类培训演练拉练20余次,切实保障了森林资源和林区安全。

    3)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建立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开展松褐天牛虫情监测,增加油茶炭疽病、竹卵圆蝽、美国白蛾等虫情监测,完成松材线虫病免疫针剂注射、枯死松木清理、疫木除害处理等工作。制定出台《婺城区松材线虫病防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婺城区枯死松树山场清理验收细则》、乡镇枯死松树清理的监督和管理、清理队伍管理制度、现场监管员管理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

    4)加强执法监管力度

    开展使用林地、林木采伐等核查监管,配合上海专员办做好年度使用林地项目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违法占用林地和滥伐林木问题。开展“春雷行动”“绿剑行动”“绿卫行动”等一系列打击林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累计依法查处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案件83起,共计罚款247.7万元。开展森林督查卫片执法,加强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水平和执行力。每年对各乡镇开展征占用林地项目事前事后检查并落实好双随机执法检查,双随机覆盖率和任务完成率达到100%。

    5)积极应对野生动物新冠疫情防控

    全面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滥食野生动物行为,广泛开展野生动物科普宣传,稳妥有序、科学合理、措施有力地开展在养野生动物处置工作,投入处置资金390.52万元。

    表1-1  婺城区“十三五”期间林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现状值

    2020年目标值

    2019年完成值

    1

    森林覆盖率

    %

    57.92

    58.28

    58.28

    2

    森林亩蓄积量

    立方米/亩

    3.13

    3.41

    3.48

    3

    林地保有量

    万亩

    124.5

    126.3

    127.7

    4

    公益林建成面积

    万亩

    77

    77

    77

    5

    木本油料面积

    万亩

    1.8

    2

    2.2

    (三)“十三五”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种质资源库建设成绩位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以来,经过发展培育,新增国家级杜鹃花种质资源库和省级乌桕种质资源库,培育桂花、杜鹃花新品种47个。目前有国家级油茶油桐良种基地、国家级山茶花种质资源库、国家级杜鹃花种质资源库、省级乌桕种质资源库、省级桂花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库数量、质量位于全国前列。

    2、公益林建设成绩突出

    “十三五”以来,努力做好公益林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新增公益林面积222675亩。目前共有公益林面积77.03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3670亩,省级公益林面积76.67万亩,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8.28%,森林蓄积量423万立方米,公益林占有林地面积的60.34%,占比位居全市第一。

    3、木本油料发展位居全市前列

    “十三五”以来,新发展油茶、香榧、山核桃等木本油料面积4300亩。到目前为止,婺城区共增加油茶3980亩,香榧2650亩,山核桃747亩。木本油料新增面积位居全市前列。

    4、林下经济发展具省内特色

    林下经济发展是践行“一亩山万元钱”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林下经济发展逐渐兴起,凭借南部山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野生中草药资源,金线莲、前胡、三叶青、铁皮石斛等中草药林下仿野生栽培在婺城区均取得成功,且经济效益明显。目前已发展林下种植黄精、三叶青、铁皮石斜、金线莲等407亩,其中金线莲种植规模位省内前列。

    5、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2016年以来,婺城区在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上表现出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在2016年、2017年被市松材线虫病防控指挥部评为先进单位。婺城区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方面建设成效明显,婺城区野保站在2018年、2019年度全市野保线工作考核中分别排名第一名、第二名。2020年,婺城区获评国家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优秀单位,婺城区在全市野保线综合考核和“森林浙江”考核中名列全市双第一,婺城区农业农村局获评“森林浙江”建设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6、森林系列创建成绩斐然

    婺城区森林系列创建工作成绩斐然,在2018年森林金华建设考核中,婺城区列全市第二名,并受到浙江省绿化与湿地保护委员会、浙江省林业局联合通报表扬,并获得2018年度、2020年度浙江森林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县,2020年婺城区获评全省林业工作优秀单位,婺城区农业农村局获评全省林业产业先进集体。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浙江建设工作以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婺城区农业农村局作为突出贡献集体两次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区林业建设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部分发展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发展进程存在薄弱环节,亟需有的放矢地进一步加以改进与强化。

    1、林地保护压力日益增大

    婺城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又是浙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随着经济快速腾飞,建设用地急剧增加,亟需林地承担更多供地责任。同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首要条件是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又需要加强对林地特别是重要生态区位林地的保护。因此,林地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使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更加突出,管理难度加大。

    2、森林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

    森林资源的生态基础还比较薄弱,森林质量不高,生态产品供给还相对短缺,尽管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目前全区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林地生产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全区森林生态功能属中等偏下水平。现有森林仍存在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等情况,森林资源结构性矛盾依然明显。

    3、林业产业转型面临挑战

    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缺乏对一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不深。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深加工企业,林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不高;产业营销平台、营销方式较为落后,专业市场带动能力有待提高;花卉苗木企业生产主体以家庭经营为主,企业自主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弱,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竞争优势。耕地保护“非农化”“非粮化”政策出台后,限制了花卉苗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基层基础相对薄弱

    林业基层队伍建设薄弱,林业基层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存在技术专业性不高、业务不熟悉等问题;林业基层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严重。森林火灾形势依然严峻,防灭火能力有待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处于上升期,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加剧。数字化发展有待加快,林业行政审批还需进一步简化优化,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还可进一步提升。林业执法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整体效能有待提高。

    二、“十四五”林业发展背景和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林业、富民林业和人文林业的战略机遇期,林业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一)“十四五”林业发展背景

    1、加快林业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林业建设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2、高质量发展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担负着生产生态产品、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全面推进高质量森林建设,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是新时期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3、森林固碳成为履行国际新承诺的重要途径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发挥森林等生态系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才是气候适应型未来的出路。应积极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建立有效的满足多方需求的合作机制,推动生态修复和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等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做好林业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对增强国家整体适应能力、维护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4、满足人民生态需要为林业发展增添动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地提供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等生态产品,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成为人们盼生态、要生态,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林业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着力构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的绿色家园,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十四五”林业发展机遇

    1、生态文明制度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国家对林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加。随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林业发展改革的潜力和红利将会不断释放。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本区域和跨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问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种苗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工作总体要求,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着力推进种质资源库建设,夯实种苗发展基础。

    2、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林业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建设“美丽浙江”,推进大花园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这些都与林业工作密切相关。浙江积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要把浙江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生态价值高地。服务好这些中心工作,既是林业部门的重大责任,又是林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需要全力参与,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生态支撑,要牢牢把握,积极谋划,推动林业事业的全面发展。

    3、“四大建设”部署明确了林业建设新任务

    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建设,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现代化浙江建设的主战场和大平台,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林业发展应紧紧围绕“四大”建设,牢牢把握发展重大机遇,加强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提高森林质量,推进城市森林建设,美化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加快自然保护地发展,为浙江“四大”建设作出更多林业贡献。

    4、“浙中花园”建设为林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金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浙中大花园。建设“浙中花园”,是实现绿色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林业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构筑以生态为基、高标准高品位的景观单元。加快建设浙中生态廊道,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成一条以生态为基、以江河为脉,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美丽生态花园,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色彩。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花园建设等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双城”战略迭代升级、奋力建设“五大名城”要求,推行林长制,不断提升林业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现代林业治理能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窗口,为高质量建设“五朵金茶花”“五大名城”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按照生态文明深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要求,突出婺城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绿化美化的功能,将生态建设与景观优化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天蓝山青水绿,秀美和谐宜居”的生态婺城。

    2、坚持城乡统筹原则

    把林业发展规划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协调机制,统筹城乡绿化,共筑生态婺城。加强林业建设功能拓展,推进由生态、生产功能为主向生态、生产、生活、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全面提升山区经济效益。

    3、坚持创新驱动原则

    完善多元化林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合作,培育现代林业科技人才、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提高科学经营水平。依托金义科创廊道,创新驱动,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实现“担当赶超 婺城图强”目标。

    4、坚持绿色富民原则

    服务发展大局,顺应民生需求,发挥财政扶持政策的引领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在绿水青山下寻找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拓宽婺城“两山”转化通道,共创绿色经济,共享生态福祉,使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系统体系更加完善,国土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生态显著改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成,森林灾害防控体系全面优化,重点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种质资源库进一步完善。林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花卉苗木等优质林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林业富民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坚实的生态安全、高效的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化和完善的林业治理体系,林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森林质量稳步提升。新增国土绿化面积106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34%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00万立方米以上,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占比从53.61%上升到55%,实现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疫点数量、病死株数三下降。森林的生态服务、林产品供给和碳汇能力明显提升。

    ——资源保护显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公益林建设规模稳定在80万亩以上,完善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杜鹃花、山茶花、乌桕、桂花等种质资源保护,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富民产业不断壮大。林业主导产业特色更加鲜明,花卉苗木产业高度发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业行业年总产值突破1.2亿元。

    ——森林文化大力繁荣。修复建设森林古道1条,新增生态文化基地3个,建设森林人家3个。

    表3-1  “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末现值

    2025年

    规划值

    备注

    1

    森林覆盖率

    58.28*

    58.34以上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423*

    500

    约束性

    3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立方米/亩

    4.23*

    4.90

    约束性

    4

    天然乔木林保有量

    万亩

    51.3*

    51.3

    约束性

    5

    公益林保有量

    万亩

    77*

    80

    约束性

    6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

    %

    14.29

    14.69

    约束性

    7

    湿地保有量

    万亩

    6.7

    6.7

    约束性

    8

    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占比

    %

    53.61*

    55

    预期性

    9

    林业行业年总产值

    万元

    9410*

    12000

    预期性

    10

    林地保有量

    万亩

    127.7*

    127.7

    预期性

    注:标*的指标为2019年的数据。

    (四)发展布局

    依据婺城区生态山水自然格局,结合城市发展定位,提出婺城区林业发展“十四五”布局为“五个一”,即“一条精品生态廊道建设,一泓饮用水源区保护,一块自然保护地发展,一项种质资源库建设,一大花卉休闲产业示范”。

    一条精品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推进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围绕金华江沿岸两侧为重点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打造美丽生态景观带。

    一泓饮用水源区保护:充分发挥南部森林资源涵养水源的作用,建设绿色屏障,落实沙金兰水库、安地水库、九峰水库、莘畈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与修复,为维护城市饮水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一块自然保护地发展: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明确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一项种质资源库建设: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公益性事业,把山茶花、杜鹃花、油茶油桐、乌桕、桂花、薄壳山核桃等物种资源的保护同开发、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建设一流的种质资源收集基地、一流的品种研发基地和一流的种质资源展示中心。

    一大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厚植并发挥婺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优势,深挖竹马茶花、雅畈杜鹃花、白龙桥荷花、安地桂花、罗店和乾西花卉苗木资源,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美丽经济,打造“村村有花海、乡乡有花道、处处是花园”的花卉经济产业带,打造全域秀美、生态富美、景致精美的长三角花卉休闲产业示范区。

    四、建设任务

    “十四五”时期,婺城区将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林业建设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特征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林业应有的贡献。

    (一)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美化

    1、全力推进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

    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推进山地森林、坡地森林、城市森林、乡村森林、通道森林建设,完成新增国土绿化面积10600亩,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体系,为“花满婺城”添绿,为婺城建设高质量“生态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深度挖掘现有林地造林潜力,重点在白龙桥镇、沙畈乡、塔石乡、罗店镇和箬阳乡种植珍贵彩色森林、引导发展木本油料等经济林,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在新狮街道、罗店镇、白龙桥镇、乾西乡和开发区加强城市新区和新建工业园区绿化,有效增加城市森林面积;推进乡村森林建设,利用村庄边角地、废弃地、拆违地、荒芜坡耕地等土地资源,突出“身边增绿”;结合金华市婺城区交通体系规划,有序推进交通干线沿线及河湖沿岸森林建设,培育景观森林。

    表4-1 婺城区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计划表

    单位:亩

    年度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合计

    绿化面积

    3200

    3200

    2400

    1800

    10600

    2、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加快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碳汇能力,着力构建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9.29万亩。战略储备林建设3.49万亩,在沙畈、安地等乡镇,对资源集中、地域连片、立地条件好的天然阔叶幼林、珍贵树种幼林进行科学培育,加强抚育质量管理,提高单位面积蓄积,培育长周期、多目标、高价值森林;科学开展以目标树经营为主的珍贵树种培育,以杉木近成林为培育对象,在箬阳乡、莘畈乡、塔石乡、北山林场等单位大力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森林和战略储备林;大力开展油料林抚育,重点在塔石、琅琊两个乡镇,针对品种良好但管护欠缺地力衰退,或品种良好,但密度较高,长势旺盛,种间竞争激烈的木本油料林,开展劈抚、施肥、密度调整等抚育措施,提高产出效益,助力国家油料保供战略。建设美丽生态廊道0.6万亩,以白沙溪两侧山体为建设对象,整体设计、连片推进,按照宜林则林、宜补则补、宜改则改、宜抚则抚的建设思路,提升沿线森林景观、夯实森林生态基底,构建一条串联城市与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主脉,在金华江、武义江、白沙溪等水系开展绿道建设,串联公园绿地以及主要人文景点,成为具有景观游憩功能的线性开敞空间,打造生态廊道闭合圈。建设健康森林5.2万亩,在马尾松集中分布的汤溪、莘畈乡、罗店镇、琅琊镇等乡镇,以疫木除治为核心,强化除治质量管理,促进地带性植被演替,打造健康稳定的森林群落。

    3、推进城乡绿化美化

    以森林城市群和“一村万树”建设为抓手,加强城市、城乡国土绿化空间均衡利用。结合金华塑造“公园城市”的目标,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小镇公园、口袋公园的公园体系。利用金华山等外围山体打造郊野公园,推进双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长山国际设计走廊等景点建设。结合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依托婺江、长湖等水系以及铁路遗址等文化遗产构建石人山公园、二七铁路文化公园等城市公园,分类打造特色滨水岸线,提供形态多样、类型丰富的景观及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健身锻炼、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等功能,构建彩色生态廊道。强化森林城镇建设,规划期内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争取每个小城镇重点建设一座小镇公园,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开放空间和风貌景观,充分利用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设置口袋公园。持续推进新一轮“一村万树”行动和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建设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个、“一村万树”示范村13个,因地制宜开展水口林、乡贤林、童趣林等文化公园建设,强化乡村绿道、四旁绿化、庭院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开展庭院美化建设,在机关、学校、医院、企业、村驻地、农户等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林果型、园林型、花卉型、垂直型绿化美化,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活动,营造绿化美化新风尚。

    表4-2 婺城区“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计划表

    单位:个

    年度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一村万树”示范村数量

    3

    2

    3

    2

    3

    13

    (二)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与修复

    1、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

    依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编制实施新一轮林地保护规划,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考核评价,推进县级涉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完善森林资源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临时使用林地监管,按期恢复植被。加强森林资源利用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持续加大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推进森林科学经营,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确保全区森林蓄积量达500万立方米以上。

    2、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与修复

    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结合浙江省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强化公益林生态修复,通过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发挥维持森林生态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森林生态功能,严格落实公益林保护管理任务,提高公益林林分质量和主导功能,全面提升公益林建设管理水平,自然保护区内公益林面积增加约3.2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编制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在安地水库、金兰水库、沙畈水库等生态敏感区域实行天然林与公益林管理并轨,确保天然林面积51.3万亩以上,逐步提升天然林生态功能。

    3、着力抓好水源地及湿地保护与修复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管控及生态修复,结合百万亩工程和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大宜林荒山、规划造林地、迹地、其它灌木、疏林地修复力度,加快山坡地退耕还林,加快低效林改造和针叶林阔叶化改造,全面提升水源地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主导生态功能,修复与保护饮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60.6万亩,贯彻落实饮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办法。建立全区湿地分级分类用途管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湿地保护成效奖励和终身追责机制,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以省级重要湿地莘畈溪湿地以及湿地公园为核心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开展小微湿地资源调查,掌握小微湿地分布、面积、类型及其环境现状等,建立小微湿地资源数据库;加大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投入力度,推进小微湿地建设试点,开展小微湿地认定,探索建立小微湿地监管政策;利用乡村优越小微湿地资源禀赋,促进小微湿地保护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让小微湿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美丽风景。

    4、加强野生动植物调查与保护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开展巡护值守和执法检查,严防乱捕滥猎和毁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违法行为。落实野生动物疫情疫病监测站1个,强化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猕猴、黑麂、永瓣藤等重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进一步掌握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种群结构及栖息范围、栖息地状况等,逐步建立全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基础数据库。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施仿野生生境修复,依托森林公园或金华市婺城区东方红林场,建立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中心。制定以“种群调控”为目的的野生动物狩猎管理新模式,建立一支文明安全、技术过硬、操作规范的驱兽护园队伍。开展药用蛇智慧化养殖,创建药用蛇养殖全省品牌。

    5、加快自然保护地发展

    完善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工作,形成最终整合优化方案和勘界成果。启动新一轮各类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区划功能分区,描绘保护地蓝图,指导中长期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积极谋划自然保护地能力提升,深挖自然保护地精华资源,推进资源转化,发展生态经济,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保护地打造成全区生态文明示范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装备,完善提升资源管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应急防灾、基础设施等体系。推进婺城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和申报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启动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三)大力繁荣生态文化

    1、加强森林文化节日宣传

    持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加强互联网平台运用,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创建工作,推进义务植树运动务实、持续发展。创新森林文化宣传方式,加强媒体合作,利用“文化大院”阵地、“每日之花”“婺城旅游”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森林文化,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博物馆、社区文化站馆等的展览、宣传中增加森林文化宣传内容,扩大森林文化受众。提升传统文化节日影响力,结合浙江生态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森林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竹文化节等主题活动,积极推进森林文化宣传教育,扩大传统文化节日的社会影响力。深耕特色森林文化,推进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挖掘婺城苗木(盆景)、花卉、茶花、桂花等文化底蕴,打造北山、白沙溪、安地镇等区域的特色文化区,打造浙江中西部文化特色IP。打造文化系列品牌活动,积极发展茶文化、竹文化、花文化等森林文化系列产品,配套发展森林文化咨询、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打造“花满婺城·幸福生活”休闲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品牌。

    2、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与古道修复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保护好现有的2166株古树名木(一级古树137株、二级古树378株、三级古树1650株,名木1株),落实三级以上古树名木年度体检、生态修复和认养管护,完善动态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提高保护质量。建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按照古树名木保护级别,分级安排落实财政专项经费。加强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管理,将后备的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树、大树(树龄80-99年)统计建档。建设古树名木公园,挖掘全区古树名木资源与文化内涵,推进高质量高标准的古树名木公园建设,形成城市和乡村的口袋公园,建设古树名木主题公园3个。建设森林古道网络体系,保护并提升全区森林古道,贯通现有古道,有效串联镇与镇、村与村、美丽公路、美丽乡村和景点,形成系统、生态、高标的古道网系统。加强森林古道保护修复,加强猪岩、王尖岭、龙皇岗等森林古道的保护与修复,对原有路面进行修复、改建、提升等,修复建设森林古道1条。

    3、推进生态文化基地建设

    完善基地教育设施水平,加强对站前小学、金华市婺城区东方红林场、宾虹高级中学生态文化基地的教育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宣教场所的生态文化传播、教育体验和人文服务功能,营造有温度有品质的生态教育环境。积极创建生态文化基地,结合婺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湿地、森林、历史遗迹等文化内涵,创建生态文化基地3个。加强“全国生态文化村”建设,引导和带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生态文化示范建设,在城市、城郊等生态条件好的区域建设文化景观小品,开辟文化角,保护文物遗址,做到村有特色、镇有亮点。结合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小镇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完善全域全民共享生态空间网络。

    4、充分发挥自然教育作用

    建设自然教育开放空间,结合“互联网+自然教育”,激活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公益和教育功能,着力建立面向青少年、自然保护地访客、教育工作者、特需群体和社会团体工作者开放的自然教育区域。强化自然教育示范建设,以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为主体,积极参与自然教育体系建设,设立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打造具有显著婺城地域特色的自然教育“金名片”。培育多元自然教育主体,加大自然教育投入,鼓励基金会、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和各类志愿者参与和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自然教育服务机构和企业。拓展自然教育交流合作,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及各类公益组织间自然教育理念、技术、模式与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拓展教学资源,变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自然教育课程,打造优质自然教育品牌。

    (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

    1、加强花卉苗木产业示范

    以“一花一产业”为建设目标,做大做强茶花、桂花、杜鹃花、高端景观苗等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创新销售模式,由苗木生产大区向品质花木强区转变。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25个以上,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创新销售模式,做大家庭园艺业,做强节庆会展、花店花艺、网络销售等衍生服务业,鼓励技术、产品、经营模式与业态创新,延伸完善产业链,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强花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继续办好桂花节、茶花节、杜鹃花节等节会活动,实现花卉苗木产业产销信息对接。加强示范推广,加强桂花、杜鹃花等花卉苗木的示范推广,完成罗店西吴花卉苗木展销中心提升工程,推动金兰北线区块花卉苗木发展,推进“花博园”、长三角花木之窗休闲观光产业园、金华市婺城区东方红林场花卉示范园建设,打造长三角花卉休闲产业示范区。培育优质花卉苗木中介服务,以花木之窗市场为载体,探索引进高资质园林设计及施工企业,建立婺城园林设计总部基地。

    2、强化木本粮油供给保障

    围绕国家粮油安全,积极发展油茶、山核桃等木本粮油产业,全面提升木本粮油产品供给能力。加强木本粮油基地建设,扩大油茶、山核桃、油橄榄等乡土优势品种发展规模,引导低产低效林更新改造,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品种优良、管理精细、生产标准化的高效木本粮油生产基地,新增木本粮油基地4000亩。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深入推进木本粮油食用、医药、保健和工业应用等功能开发,大力研发和推广木本粮油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全产业链建设,以木本粮油基地为依托,通过创新经营机制,集聚生产要素,推介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木本粮油种植、加工、流通、旅游观光等全产业链发展。加强良种选育,加大良种采穗圃和育苗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木本粮油种苗育、繁、推机制,扩大良种壮苗生产供应。加大补助力度,加大对新造油茶、山核桃、油橄榄等木本粮油补助,提高木本粮油产品质量,提升亩均产量。

    3、提升竹产业发展水平

    提升竹林培育水平,调整竹林、竹种结构,扩大毛竹笋用林比例,继续推进“一竹三笋”项目,提高毛竹笋材两用林高效培育与复合经营技术水平。培育现代竹林基地,支持选育优质专用竹品种、研发高效栽培技术,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毛竹材用林、笋材两用林基地。实施退化竹林改造,对重要生态区位的抛荒竹林进行生态抢救性修复,清除老竹、死竹、倒伏竹,推行竹子与珍稀树种或彩叶树种混交种植,逐步将重要生态区位毛竹纯林改造成竹阔混交林。提升竹产品研发水平,鼓励优质竹产品及加工技术、加工工艺研发,支持竹原纤维、竹活性炭、竹木板材等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做好竹材加工的综合开发利用。扶持一批竹产企业,支持发展一批以竹林定向培育、竹产品初加工或专业化生产、竹产品营销为特色的竹业企业,创建有文化内涵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4、培育森林康养产业

    完善森林康养基础设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森林康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森林康养功能要素配置,增强森林康养支撑体系的可进入性、吸引力和承载服务能力。积极创建森林康养基地,推进金华山、双龙洞等传统景区由旅游观光向森林康养转变,加强白门线最美风情大道、白沙溪最美河流、南山漫道美丽风景线建设,丰富康养类型,构建森林休闲康养基地2处。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森林康养产业,支持医疗保健机构、养老机构等相关行业经营主体参与森林康养项目建设和经营,培育一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森林康养企业与知名品牌。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加强仙源湖旅游度假区示范带动,开展康养旅居,激活民宿经济,推动乡村旅游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丰富森林康养产品,依托古城游览、山水观光、花卉农旅产业发展,积极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谋划启动垂钓小镇、时光小镇等建设,加强森林康养食材、中药材种植培育。深化跨领域合作,加强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强化“视觉婺城”赋能,发展集医药、卫生、养老、旅游、教育、文化于一体的森林康养新业态。

    5、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持续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模式,建设一批高质量示范基地。推广“一亩山万元钱”高效复合经营模式,引导茶叶、板栗等经济林基地套种薄壳山核桃、香榧等树种,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林下道地中药材,重点发展前胡、金线莲、铁皮石斛、黄精等林下野生药用植物种植,建设一批林下道地中药材高质量示范基地。优化生产经营格局,重点扶持一批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提升组织专业化程度。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形成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林下种植基地连接加工企业的“订单林业”市场机制,探索构建林下经济种植、加工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的质量安全。健全林产品种植培训机制,推荐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加入浙江省林下经济协会,促进行业与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收集各地示范模式、编写各类林下品种栽培技术手册,推广给全区林下经济专业户作为参考资料。每年不定期邀请省市林、农、牧等部门专家,就一些林下经济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授课、现场指导,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到2025年,全区发展林下种植5400亩,林下养殖1000亩。

    表4-3 婺城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计划表

    单位:亩

    年度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林下种植

    1000

    1000

    1100

    1100

    1200

    5400

    林下养殖

    200

    200

    200

    200

    200

    1000

    6、优化林产品营商环境

    加快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投资氛围。推进“互联网+”营销模式,开展“农村电商特色镇引领”计划,鼓励与邮政、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农村劳动力从事电商创业。强化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商贸、供销、电商互联互通。办好桂花节、茶花节、杜鹃花节、三月三、晒秋节等节庆活动,邀请知名度高的电商企业,通过与林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搭建网络直销平台,推动网上农博建设,开展直播带货,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提高农产品电商化水平。持续做好会展经济,积极组织参与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中国(金华)苗交会等大中型会展,拓宽林产品展销渠道。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加强对“花满婺城”品牌的研究、建设与传播,推进森林食品品牌标准化建设,把小品牌、散品牌、弱品牌整合成区域性森林食品大品牌。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科学有效的林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模式和监管机制,推进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区、乡镇、村(企)三级的监管网络,完善区级林产品质量可追溯平台,加快数字技术在林业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领域的应用,形成完整链条的农产品质量数字化溯源体系。正确引导民间投资方向,免费向民间投资者提供项目、信息、市场等服务,指导投资者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林业产业,释放民间资本潜能。

    (五)加快推进改革创新驱动机制

    1、深化林业各项改革

    紧紧围绕林业数字化改革目标,深化数字化平台开发,以移动端浙里办、浙政钉、“掌上林业”为基础,全面建成掌上办事、办公、治理系统,强化部门协同合作,推进审批系统数据共享和行政审批“掌上办”,优化林业涉企、涉产政务办事流程。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在全区铺开林业股份制改革工作,确保广大林农受益于林改。探索新的林权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介入流转,积极引导林地经营权股份制流转,鼓励大户流转;继续深化林业金融改革;扩大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发展范围。创建林业股份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完成省市布置的狩猎改革任务。

    2、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提升林业科技创新水平。依托金义科创廊道建设,全面推动婺城区林业发展“动力转换、结构转型、方式转变”,谋划推动五朵“金茶花”计划,合力“西南7个乡镇+古子城+金华山+竹马”组团打造“休闲旅游”之花。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一号产业”,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上持续发力,打造林业产业数字化改造样板。筛选一批长期制约林业科学发展的瓶颈性技术难题,集中力量开展重点科研攻关。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生态评价等林业科技标准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政府购买服务意识,广泛利用创新创业新资源,提升婺城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双城”战略迭代升级。

    3、创新林业种业发展

    加大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殖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实施国家级山茶花种质资源库项目,打造国家级桂花种质资源库,提高核心竞争力。继续开展珍贵彩色树种赠苗植树活动,组织实施以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为主的苗圃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加强现代化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完善种质资源库建设,深入开发潜在特色种质资源,加强杜鹃花、山茶花、乌桕、桂花等种质资源保护,梳理评价与开发利用潜在特色种质资源。加快开展重点树种的种质资源评价和新优品种选育,设立新优品种奖励基金,持续推动传统名花、优良乡土植物、食药用花卉等新优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进一步完善公益性造林种苗供应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国土绿化种苗保障订单育苗制度。加大林木良种补贴力度,加强良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现代化设备设施提升,推进种苗基地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公益性造林优质种苗保障能力。

    4、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以优质山茶花、杜鹃花繁殖及栽培技术推广为示范,加速现有科技成果熟化与转化,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项,促进林木新品种、新技术在林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加强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及媒体等平台传播实用技术,加强林技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各类专业队、经营大户等培训。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实施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建设一批品种优良、栽培高效的林业科技园区和示范点。围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木本粮油、花卉苗木等产业,加快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发挥省科技特派员作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完善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毕业生到基层农业推广机构工作,补齐乡镇农技推广岗位人员缺口。加强农技推广人员能力建设,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5、推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

    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楚、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规范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保障国有林场土地、财产和其他资源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大森林游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有实力的工商资本参与国有林场建设,盘活林场闲置管理和生产用房,进行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发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绿色生态产业。支持国有林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和成果应用。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着力实现林区小班的可视化、精细化、网络化管理,提高林场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引领林场向“智慧化”迈进。

    (六)夯实林业基础保障

    1、推行建立林长制

    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建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总林长的林长制架构,明确各级林长管理职责,严格执行林长日常工作制度。健全运行机制,严格执行林长日常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林长会议制度、信息公开制度、部门协作制度和工作报告督查制度,确保林长规范履职到位。组织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规划计划,强化统筹治理,推动制度建设,完善责任机制。组织协调解决责任区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依法全面保护森林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组织落实森林防灭火、重大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和措施,强化林业行业行政执法。严格考核奖惩,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2、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

    加大森林防火宣传,积极引入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在重点地段设置大型防火警示牌。开展森林可燃物、野外火源调查及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估分析,建设森林火灾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在自然保护地内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构建一体化的立体林火预警监测系统。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和风景名胜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建设骨干森林消防队伍,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森消合一”消防队。加强部门协作,与气象、传媒等部门紧密合作,提升预警预报水平。持续推广使用“防火码”微信小程序,加强入山人员管理和火源管控。加强森林防火基础建设,开展“引水灭火”工程建设,在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周边,建设蓄水池50个,引水管道15000米。

    3、加强病虫害防治能力

    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和宣传体系,强化林业灾害防控,加强外来的检疫性和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扑灭。实行领导责任制,将松材线虫病监测、防治等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松材线虫病除治力度,做好枯死松树清理工作的技术指导与清理质量检查,加大重点生态区域和重要景观节点区域松树的保护力度,在双龙风景区、塔石乡、琅琊镇、雅畈镇等相关乡镇对古松树实施打孔注药,在新狮街道杨家相村、尖峰山松材线虫病防控示范区松林内利用噻虫啉喷粉防治松褐天牛,建设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示范点,拔除一个松材线虫病疫点乡镇,逐步实现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疫点数量、病死株数三下降,加强松毛虫害、油茶炭疽病、卵圆蝽虫、美国白蛾等病虫害监测。举办业务知识培训会议,加强测报人员业务培训。

    4、推进林业数字化建设

    深入应用5G、移动互联网、无人机、3S、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覆盖的智慧林业立体化感知体系,利用5G、IPV6、SDV等新型技术,为林区管理及公众提供无线网络服务。持续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和森林督查工作,提升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时效性与准确性,实现森林资源数据实时更新。加强湿地资源监测,湿地矢量数据分等级纳入“一张图”,充分利用用地项目资料,结合年度湿地调查,领先全省,率先实现湿地资源数据年度监测。推进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和监测内容,定期发布监测报告。探索开展南部塔石、沙畈、箬阳等乡镇以及重要水源地周边开展生态环境监测。

    5、加强林区道路建设

    林区道路是改善林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集约经营水平高低的标志,建设高标准的林区道路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 面临的迫切任务。围绕油茶、竹林、林下经济和杉木产区,高标准推进林区道路建设,强化规划设计引导,科学提升林区道路建设标准,提升林道路面等级,加宽林道路基路面,提高林区道路网密度,完善林道辅助设施,满足生态保护相关要求。

    五、示范建设工程

    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是实现“五大名城”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着力实施以下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引领全区林业高质量发展。

    (一)百万亩国土绿化工程

    以城市森林、通道森林建设为主,统筹协调山地、坡地、森林发展,科学编制年度实施方案,重点完成河盘翠舞公园、接力塘公园、高铁新城“四好公路”绿化建设项目和木本油料产业建设项目,新增森林面积1.06万亩,其中2021年建设3200亩,2022年3200亩,2023年2400亩,2024年1800亩。

    1、城市森林建设。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扩大建成区核心片林规模,加宽河道、道路沿线绿化带,提高公园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绿地中乔木林比重,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小区和企业庭院的绿化美化活动,利用好拆违、改造土地以及城区周边山体,开展单位绿化和郊野公园建设,打造特色网红森林,扩大民众绿化福祉。

    2、通道森林建设。围绕金华江两岸精品生态廊道建设,协调推进主要交通干道、乡村公路、河流周边通道森林建设,加快通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弃渣场、露天矿山边坡的复绿和景观修复。

    3、山地森林建设。充分挖掘山体宜林地、一般灌木林、疏林地、残次林资源,通过造林、补植、抚育等措施发展山地森林,加大珍贵彩色林、一般用材林、近自然林建设,改善森林景观,提升森林质量,提强化森林生态功能。

    4、坡地森林建设。科学利用坡地资源,合理优化坡地森林,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方便、开发潜力好的地块加大香榧、油茶、茶叶等经济林发展力度,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对立地相对较差、分布零散的地块,选择珍贵乡土树种开展造林绿化。

    (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通过战略储备林建设、美丽生态廊道、健康林建设三大内容,逐步提升森林景观,快速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质量稳定在全省前列。

    1、战略储备林建设。完成中幼林抚育2.19万亩,以珍贵阔叶幼林、天然次生阔叶林为主要抚育对象,通过加强施肥、补植、劈灌除草等人工促进措施,增加抚育次数,加快成林成景进程;选择立地条件好的采伐迹地、宜林地种植珍贵树种,树种以楠木类、榉树、赤皮青冈为主,对杉木近成过熟林进行间伐抚育,保留合理密度,加强施肥,培育大径材;完成木本油料抚育0.3万亩,通过松土施肥、密度调整等措施,培育3个高效培育示范基地。

    2、美丽生态廊道建设。完成美丽生态廊道建设0.6万亩,在蒋堂镇、琅琊镇、沙畈乡重点实施,以白沙溪及两侧山体为生态主脉,以宜林地、它灌、退化松林、杉木林、竹林,以及茶园为建设对象,通过规模造彩、直接补彩、间针添彩、定向育彩、平面竖彩五大方式,全面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打造四季有景的美丽长廊。

    3、健康森林建设。完成健康森林建设5.2万亩,按照“减针促阔、防病除疫”的原则,严格执行疫木管理办法,以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为核心,遵照疫木除治技术规范,提高除治质量,梳理林下空间,培育地带性阔叶树种,新发地和疫情孤立点采用主动改造方式,提高阔叶树种比重,打造安全稳定森林群落,实施区位围绕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情况展开。

    (三)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保护区各项管理制度,逐步推进保护措施。根据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完成管护系统、巡护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科研监测系统、公众教育系统、防灾减灾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保护区基本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保护管理项目。建设保护区管护站点5个,门禁6处,新建入口标志1座,安装界碑界桩,完成指示性标识和警示性标识系统构建,完成巡护路网建设;完成野生动植物生境和栖息地保护修复,植被恢复60亩,竹林阔叶化改造200亩。

    2、科研监测项目。完成科研站建设,配备相应的科研设备;完成300亩珍稀植物园及相应管护用房建设;建设自动气象站点1个,负氧离子监测点2处;完成生态监测体系,完成固定监测样线4条、大型固定样地1-2个、珍稀植物监测样方2个;建立保护区管理信息决策系统,为保护区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3、公共教育项目。建设科普宣教室1处,宣教展示材料制作安装,新建1处野外宣教点,配备解说、观测、观察等设备。设立10处宣教牌(栏)。构建保护区内部网络系统,建立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完成保护区科普宣教片、宣传册、展示解说性标牌等宣传解说材料。

    4、防灾减灾项目。加强林火防控,建设防火物资储备库(房)一处,森林防火瞭望塔一座,配备扑火装备50套。加强地质灾害防控,对影响管理站点、管护设施、巡护路的地段设置防护堤、护坡、警示牌等防护设施。加强有害生物防控,配备完善检疫设备。提升银坑村医疗服务能力,配备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和野外救护装备。

    5、基础建设项目。加强供电与通讯设施建设,新建视频监控和门禁处输电线路和通讯光缆;完善5处站点供水设施、污水设施及绿化美化。

    四)东方红林场国家油茶油桐良种基地、国家山茶花种质资源库建设工程

    1、东方红林场国家油茶油桐良种基地建设

    金华市婺城区东方红林场国家油茶油桐良种基地在东方红林场琅琊林区,以收集保存培育木本油料种质资源为主要发展方向,2006年开始重点建设浙江省经济林种质资源库;2009年1月油茶油桐良种基地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之一。为进一步增强林场良种基地发展的后劲,结合浙江省、婺城区以及东方红林场实际,结合林场良种基地建设基础,规划建设国家油茶油桐良种基地。

    (1)续建(现有)项目种质资源测定保存与管理。良种基地现有面积1280亩,主要树种有油茶、油桐、乌桕、山核桃及薄壳山核桃等,包括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区338亩、油桐种质资源收集区61亩、山核桃及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收集区277亩、香榧种质资源收集区25亩、乌桕种质资源收集区25亩、油橄榄和油用牡丹种质资源收集区12亩、油茶采穗圃100亩、薄壳山核桃采穗圃40亩,油茶试验林172亩、白沙枇杷试验林150亩、山核桃及薄壳山核桃示范林80亩。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区、采穗圃、试验林,示范林日常林分管理;加强油茶采穗圃管理,重点进行疏伐改造,重点管理长林4号,40号、53号,淘汰长林166号,腾出土地改建油茶杂交子代林、红花油茶和红叶乌桕行道树绿化示范林;种质资源性状测定与评价。另外良种繁育圃70亩,主要进行良种苗木繁育及信息化、自动化提升管理工作。

    (2)新建(规划)项目内容及规模。良种基地新建面积150亩,其中新建油橄榄种质资源收集区50亩;薄壳山核桃示范林50亩;油茶示范林50亩。木本油料树种包括油茶,油桐、乌桕、薄壳山核桃、山核桃及其它油料种质资源,以补充收集为主,重点新增油橄榄种质资源50份,少量补充收集油茶及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其他木本油料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以审定良种为主。

    (3)基础设施及附属工程。为开展科学实验,新建科研实验用房、基地内辅助设施维修、设备工程建设。新建科研实验用房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三层钢混土结构。主要设技术培训室、科普展示室、标本样品陈列室、档案室、实验室等。建设作业道4公里,宽3-3.5米,进行砂石路面维修。

    2、东方红林场国家山茶花种质资源库建设

    种质资源是林业种苗的基础,在2020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加强种质资源建设。为了响应市政府振兴茶花产业的号召,“十四五”期间将在婺城区东方红林场建设规模为350亩的金华国际山茶花种质资源库,计划收集物种210个以上,栽种山茶品种1500个以上,收集木犀属物种15个以上,栽种桂花品种170个以上。将茶花种质资源实现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建设、高效化运作,使育种平台切实得到构建,育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良种资源进一步得到丰富,良种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良种使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良种的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1)种质资源收集项目。继续调查和收集分布于国内外的山茶花物种天然种质资源和栽培品种,对于珍贵、稀有濒危山茶花以及具有优良和特异性状个体资源进行全面观察、选择和收集。

    (2)扩繁与保护项目。对珍贵稀有、濒危的,对生境苛刻不易存活的以及难以收集的山茶花原生种和栽培种进行重点繁育保护。建设苗木大田培育区、苗木设施繁育区、盆栽展示区,建设面积276亩。

    (3)研究与开发项目。建设山茶花科技试验中心,配套组培、温室、贮藏、实验分析等相关生产设备;建立山茶花种质资源信息保存库。完善道路系统、喷灌系统、供电系统;完善病虫害防治设备等。

    五)富民产业发展工程

    发挥婺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美丽经济,打造“村村有花海、乡乡有花道、处处是花园”的花卉经济产业带,打造长三角花卉休闲产业示范区。

    1、中国苗木智慧博览园。浙江大美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在竹马乡水角垅水库旁建设集精品博览园、大数据中心、综合花木示范区、科研院校、花木交流交易中心、园林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型、情景式花卉苗木展示园,力争打造功能齐全、业态完整、精品高端的全国性造型景观花木生产示范园区,实现农业产业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花木之窗产业园。通过资源整合,盘活用地存量,创建婺城花卉苗木转型升级平台,打造“花满婺城”样板园,塑造金华花木文化“金名片”。

    3、花博园项目。推进花博园建设项目,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振兴、景区创建、美丽乡村、环境提升五大工程。规划面积13.14平方公里,打造集花木产业升级创新区、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花满婺城郊野生态乡于一体的“长三角花卉休闲示范区”。

    4、茶花精品园项目。筹划建设国内茶花品种最多、最全的茶花精品园,积极拓展茶花产业链,开发以茶花为主体的永生花、金花茶、茶花精油等衍生品,丰富“茶花经济”,打造金华茶花新招牌。依托竹马乡以茶花等花卉苗木为主的特色产业,打造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销售、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茶花观赏园。园内主干道以“四纵二横”走向建设,园区道路长1950米,均铺设沥青路面;另设游步道282米,彩色混凝土园路1340米,从高空俯视园内道路形成茶花状。

    5、琅琊镇山茶油产销基地。立足本土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优质山茶油种植区建设,引进高品质油茶加工生产线,填补婺城区油茶籽处理及加工的产业空白,配套冷库、展厅等设施设备,加强“三十六堰”优选农产品品牌推广等。

    6、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全区发展林下经济种植5400亩,包括林下种植前胡、金线莲、黄精种植、三叶青等,发展林下养殖1000亩。

    7、药用蛇智慧化养殖项目。项目占地约60亩,建设接待防疫、智慧化管理、蛇类养殖、蛇类养殖实验、蛇类产品应用展示、后勤保障等六大功能区。项目建成后,药用蛇饲养品种6个以上(五步蛇、银环蛇、乌梢蛇等),打造成国内首个药用蛇“数字化、溯源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规模养殖药用蛇的品牌标杆。

    六)森林灾害防控工程

    加强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建设数字森林系统。大力推进森林防火设施建设,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

    1、数字森林系统建设项目。利用林业基础数据,结合区乡村实地数据上传、无人机航拍、野外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实现疫病、火源精准定位,数据实时传输,建立全过程森林病虫害、火情、疫木除治、受灾情况等相关历史数据档案,构建全省领先的平安森林监测预警管理系统。

    2、森林防火项目。结合全国自然灾害隐患点普查工作,开展森林可燃物、野外火源等普查工作。持续推进“以水灭火”工程,在火灾隐患区,建设网络化生物防火林带20公里以上,建设蓄水池50个,引水管道15000米。

    3、野生动物保护项目。结合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组建一支区级野生动物驱兽护园服务队,统一在婺城区开展“种群调控、驱兽护园”行动。

    六、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高质量森林婺城建设,健全配套政策,落实责任考核,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宣传引导,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林业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林业发展,及时协调和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规划要求,编制年度计划,切实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积极谋划建设高质量林业现代化,切实发挥大局意识,各负其责,通力协作,积极支持,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管理保障

    加强对森林法等林业法规的执行力度,依法实行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与管理,使林业生态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加强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及其管理的常态机制。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开展林业建设绩效评估,切实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适时调整工作任务,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人才保障

    加大林业队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建立涉林从业人员培训制度,持续加强林业从业人员和林农进修、培训。出台林业乡土专家奖励政策,支持青年、乡贤等“两进两回”人员创业。加快营造林、防火、采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专业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加快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伐区调查设计等中介机构建设,提升中介机构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财力保障

    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政策,将林业建设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加大对绿化造林、森林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资本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积极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强化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保障,优化资金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廉政风险防控能力,保障规划落地见效。

    (五)宣传保障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种渠道,将林业建设成全社会参与的共同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林业,提升文化自觉,培养行为规范。强化舆论宣传,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宣传报道,提高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意识,逐步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友好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营造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支持和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附表1  婺城区林业发展“十四五”示范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额

    (万元)

    总计

    228962.2

    一、百万亩国土绿化工程

    30778.5

    1

    城市森林建设

    以城市森林、通道森林建设为主,结合金华江两岸精品生态廊道建设,统筹协调山地、坡地、森林发展,科学编制年度实施方案,重点完成河盘翠舞公园、接力塘公园、高铁新城“四好公路”绿化建设项目和木本油料产业建设项目,新增森林面积1.06万亩,其中2021年建设3200亩,2022年3200亩,2023年2400亩,2024年1800亩。

    24600

    2

    通道森林建设

    5800

    3

    山地森林建设

    336

    4

    坡地森林建设

    42.5

    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9534

    1

    战略储备林建设

    完成中幼林抚育2.19万亩,以珍贵阔叶幼林、天然次生阔叶林为主要抚育对象,增加抚育次数,加快成林成景进程;选择立地条件好的采伐迹地、宜林地种植珍贵树种,树种以楠木类、榉树、赤皮青冈为主,对杉木近成过熟林进行间伐抚育,保留合理密度,加强施肥,培育大径材;完成木本油料抚育0.3万亩,培育3个高效培育示范基地。

    2094

    2

    美丽生态廊道建设

    完成美丽生态廊道建设0.6万亩,在蒋堂镇、琅琊镇、沙畈乡重点实施,以白沙溪及两侧山体为生态主脉,以宜林地、它灌、退化松林、杉木林、竹林,以及茶园为建设对象,通过规模造彩、直接补彩、间针添彩、定向育彩、平面竖彩五大方式,全面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打造四季有景的美丽长廊。

    1200

    3

    健康森林建设

    完成健康森林建设5.2万亩,以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为核心,梳理林下空间,培育地带性阔叶树种,新发地和疫情孤立点采用主动改造方式,提高阔叶树种比重,打造安全稳定森林群落,实施区位围绕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情况展开。

    6240

    三、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800

    1

    保护管理项目

    建设保护区管护站点5个,门禁6处,新建入口标志1座,安装界碑界桩,完成指示性标识和警示性标识系统构建,完成巡护路网建设;完成野生动植物生境和栖息地保护修复,植被恢复60亩,竹林阔叶化改造200亩。

    1500

    2

    科研监测项目

    完成科研站建设,配备相应的科研设备;完成300亩珍稀植物园及相应管护用房建设;建设自动气象站点1个,负氧离子监测点2处;完成生态监测体系,完成固定监测样线4条、大型固定样地1-2个、珍稀植物监测样方2个;建立保护区管理信息决策系统,为保护区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400

    3

    公共教育项目

    建设科普宣教室一处,宣教展示材料制作安装,新建1处野外宣教点,配备解说、观测、观察等设备。设立10处宣教牌(栏)。构建保护区内部网络系统,建立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完成保护区科普宣教片、宣传册、展示解说性标牌等宣传解说材料。

    350

    4

    防灾减灾项目

    加强林火防控,建设防火物资储备库(房)一处,森林防火瞭望塔一座,配备扑火装备50套。加强地质灾害防控,对影响管理站点、管护设施、巡护路的地段设置防护堤、护坡、警示牌等防护设施。加强有害生物防控,配备完善检疫设备。提升银坑村医疗服务能力,配备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和野外救护装备。

    350

    5

    基础建设项目

    加强供电与通讯设施建设,新建视频监控和门禁处输电线路和通讯光缆;完善5处站点供水设施、污水设施及绿化美化。

    200

    四、东方红林场国家油茶油桐良种基地、国家山茶花种质资源库建设工程

    4309.7

    1

    续建(现有)项目种质资源测定保存与管理

    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区、采穗圃、试验林,示范林日常林分管理;加强油茶采穗圃管理,重点进行疏伐改造,重点管理长林4号,40号、53号,淘汰长林166号,腾出土地改建油茶杂交子代林、红花油茶和红叶乌桕行道树绿化示范林;种质资源性状测定与评价。另外良种繁育圃70亩,主要进行良种苗木繁育及信息化、自动化提升管理工作。

    578

    2

    新建(规划)项目内容及规模

    良种基地新建面积150亩,其中新建油橄榄种质资源收集区50亩;薄壳山核桃示范林50亩;油茶示范林50亩。木本油料树种包括油茶,油桐、乌桕、薄壳山核桃、山核桃及其它油料种质资源,以补充收集为主,重点新增油橄榄种质资源50份,少量补充收集油茶及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其他木本油料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以审定良种为主。

    78

    3

    基础设施及附属工程

    为开展科学实验,新建科研实验用房、基地内辅助设施维修、设备工程建设。新建科研实验用房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三层钢混土结构。主要设技术培训室、科普展示室、标本样品陈列室、档案室、实验室等。建设作业道4公里,宽3-3.5米,进行砂石路面维修。

    351.7

    4

    种质资源收集项目

    继续调查和收集分布于国内外的山茶花物种天然种质资源和栽培品种,对于珍贵、稀有濒危山茶花以及具有优良和特异性状个体资源进行全面观察、选择和收集。

    974

    5

    扩繁与保护项目

    对珍贵稀有、濒危的,对生境苛刻不易存活的以及难以收集的山茶花原生种和栽培种进行重点繁育保护。建设苗木大田培育区、苗木设施繁育区、盆栽展示区,建设面积276亩。

    1328

    6

    研究与开发项目

    建设山茶花科技试验中心,配套组培、温室、贮藏、实验分析等相关生产设备;建立山茶花种质资源信息保存库。完善道路系统、喷灌系统、供电系统;完善病虫害防治设备等。

    1000

    五、富民产业发展工程

    181100

    1

    中国苗木智慧博览园

    在竹马乡水角垅水库旁建设花卉苗木展示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当地经济、就业、文旅、投资等社会效用。

    100000

    2

    花木之窗产业园

    通过资源整合,盘活用地存量,创建婺城花卉苗木转型升级平台,打造“花满婺城”样板园,塑造金华花木文化“金名片”。

    56000

    3

    花博园项目

    推进花博园建设项目。规划面积13.14平方公里,打造“长三角花卉休闲示范区”,率先启动花卉苗木智慧博览园、花木之窗产业园建设项目。

    13500

    4

    茶花精品园项目

    筹划建设茶花精品园,开发以茶花为主体的衍生品,丰富“茶花经济”,打造金华茶花新招牌。打造绿色生态茶花观赏园。

    2500

    5

    琅琊镇山茶油产销基地

    立足本土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优质山茶油种植区建设,引进高品质油茶加工生产线,填补婺城区油茶籽处理及加工的产业空白,配套冷库、展厅等设施设备,加强“三十六堰”优选农产品品牌推广等。

    1800

    6

    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全区发展林下经济种植5400亩,包括林下种植前胡、金线莲、黄精种植、三叶青等,发展林下养殖1000亩。

    2500

    7

    药用蛇智慧化养殖项目

    项目占地约60亩,建成后,药用蛇饲养规模达10条,品种6个以上(五步蛇、银环蛇、乌梢蛇等),打造成国内首个药用蛇规模养殖的品牌标杆。

    4800

    六、森林灾害防控工程

    440

    1

    数字森林系统建设项目

    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体系,构建全省领先的平安森林监测预警管理系统。

    250

    2

    森林防火项目

    开展森林可燃物、野外火源等普查工作。持续推进“以水灭火”工程,建设网络化生物防火林带20公里以上,建设蓄水池50个,引水管道15000米。

    90

    3

    野生动物保护项目

    组建一支区级野生动物驱兽护园服务队,统一在婺城区开展“种群调控、驱兽护园”行动。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