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2729105237K/2021-02982

  • 文件名称:

    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

  • 成文日期:

    2021-04-07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日期:2021-04-07 15:17:39 来源:区发改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金华市婺城区委关于制定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

    一、忠实奋力答好“重要窗口”婺城高分答卷,开启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婺城区委区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八八战略”,围绕“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工作要求,谋定了“都市经济创新城、美好生活幸福城”的“双城”战略,全区上下拼搏实干、争先创优,高歌唱响“担当赶超、婺城图强”主旋律,高水平谱写了婺城发展的华彩篇章。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到73059元,均较2015年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44.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9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1亿元,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300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创新动能全力提速。金华科技城共建有序推进,县府里·全球科创中心建成启用,建成上海、杭州两大科创飞地;科技创新指数跨入全省第二梯队,提升位次全省第二;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GDP占比达到2.1%,位于全市前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增速达到51.57%;浙江婺城经济开发区获批。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扩面提质,政府职能部门“八统一”事项标准化工作全面完成,“无证明城市”改革扎实推进,高标准建成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金华市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落户婺城,跨境网络零售额排名全省第12。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常住人口超78万人,占市区常住人口总量78%以上,完成全省规模最大的二七区块棚户区改造,老城区迈入高铁新城时代,新城区踏上“二次出发”征程,以优异成绩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和美金华·花满婺城”品牌越来越响,“亲爱的婺城,亲爱的你”城市主题不断彰显,“闻着花香回故乡”的乡贤文化、“婺城一家亲”的家文化和“担当赶超、婺城图强”的图强文化成为推动婺城蝶变的磅礴力量。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婺城两夺“大禹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文体事业繁荣发展。“花满婺城·幸福生活”休闲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参与超200万人次,“山水四项”“中国门球挑战赛”“全国休闲气排球交流赛”“全国钓鱼人运动会”等国家级品牌赛事落户婺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浙江省学习型城市”,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卫生健康大会,举办教育节、护士节,基础教育重点县顺利摘帽、医疗社保全面覆盖,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9.6%,实现困难群体医保参保率100%、困难群体医保补偿到位率100%,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民生保障全面加强。平安婺城、法治婺城、清廉婺城建设全面深化。平安指数走在全省前列,夺得全省首批星级平安金鼎,婺警执法质量连续16年获评“省优”,“七五”普法深入实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不断浓厚;依法行政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率先启动“四清单”“两档案”“两报告”工作,净化政治生态大数据平台荣获“全省基层清廉建设十大创新经验”创新奖,金茶花区乡一体不见面交易系统获市纪委点赞。

    “十三五”时期我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三五”期初确定的3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除去不再统计的2项,28项中有21项达到或超过“十三五”进度要求,13项约束性指标均达到要求,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城乡收入7项预期性指标受国内国际宏观形势、中美贸易摩擦和统计制度体系调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无法如期完成。

    表1:“十三五”时期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2015年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2020年

    年均增长

    2019年

    2020年

    (预计)

    年均增长

    (预计)

    经济总体实力

    1.地方生产总值(亿元)

    245.7

    350

    7.5

    305.38

    320

    5.5

    预期性

    2.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元/户籍人口)

    64222

    80000

    7

    69571

    73059

    5.5

    预期性

    3.财政收入

    财政总收入(亿元)

    37.3

    56

    8.5

    47.1

    44.25

    3.5

    预期性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9.6

    14.4

    8.5

    11.08

    11.1

    2.9

    预期性

    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9.2

    70.2

    〔1〕

    72

    73

    〔3.8〕

    预期性

    5.四大百亿产业总产值(总收入)(亿元)

    610

    900

    8

    预期性

    6.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98.3

    198

    15

    101.1

    109

    预期性

    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286

    365

    5

    360.5

    300

    1

    预期性

    创新发展

    *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1.75

    2.25

    〔0.5〕

    1.9

    2.1

    〔0.35〕

    预期性

    9.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授权量

    252

    292

    3

    180

    257

    预期性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5

    〔2.5〕

    15.11

    20

    〔17.5〕

    预期性

    1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7.3

    9.3

    〔2〕

    9.3

    9.5

    〔2.2〕

    预期性

    1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

    16.3

    22

    〔5.7〕

    预期性

    协调发展

    *12.城市化率(%)

    按常住人口

    74.7

    79

    〔4.3〕

    78

    79

    〔4.3〕

    预期性

    按户籍人口

    46.3

    52

    〔5.7〕

    49

    49.5

    〔3.2〕

    约束性

    绿色发展

    *1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5.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6.耕地保有量(万亩)

    44.13

    44.13

    44.75

    44.75

    约束性

    17.万元生产总值耗地量(平方米)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绿色发展

    18.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9.主要污染物排放(吨)

    化学需氧量(%)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氨氮(%)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氮氧化物(%)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20.空气质量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以2013年为基数)

    56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31

    25

    约束性

    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比例(%)

    72.74

    80

    〔8.5〕

    87.3

    91.5

    〔18.76〕

    约束性

    21.金华江婺城区出境断面(沈村断面)水质

    达Ⅲ类以上标准

    约束性

    22.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58.17

    58.28

    58.28

    58.29

    〔0.12〕

    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284

    298

    〔14〕

    432

    446

    〔162〕

    约束性

    开放发展

    23.外贸

    进出口总额(亿元)

    38.8

    49

    5

    50.6

    55.34

    6.7

    预期性

    其中:外贸出口总额(亿元)

    35.5

    45

    5

    48.8

    53.65

    8

    预期性

    24.浙(婺)商回归投资额(亿元)

    5.85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预期性

    共享发展

    25.城乡收入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5117

    52800

    8.5

    48829

    50645

    7.7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1510

    61000

    8

    57381

    58746

    7.2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921

    27570

    9

    25008

    26560

    8.2

    预期性

    26.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0.4

    〔2.4〕

    1.1

    2.5

    〔5.2〕

    预期性

    2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

    3.1

    〔0.6〕

    3.06

    3.1

    〔0.6〕

    预期性

    28.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22.8

    40

    〔17.2〕

    35.86

    40

    〔17.2〕

    预期性

    29.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2494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1700

    1075

    约束性

    30.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人)

    ≤4

    ≤6人每年

    3

    6

    约束性

    注:1.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照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3.加*指标统计范围包括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4.从2018年开始,四大百亿产业总产值(总收入)不再统计;

    5.从2019年开始,浙(婺)商回归投资额不再统计;

    6.因统计口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无法核算;

    7.进出口总额、外贸出口总额期末数均不包含市场采购数据。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加快实现期,在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大背景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深布局,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金义新区、义甬舟大通道西延、浙中科创大走廊等重大战略落地金华,婺城正处于实现更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关键突破期。以都市区为主体的区域中心化、产业梯度化、城市民本化、治理系统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为婺城“双城”战略迭代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区域中心化格局加快形成,婺城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现代化都市城区发展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深布局,城市群成为高水平参与全球化主平台,有利于积极发挥婺城作为金义都市区核心地位,推进回归主城和拥江发展空间战略,不断强化要素吸引力,从更大范围无缝融入杭州、上海1小时经济圈,更好吸引高层次人才跨区域合作交流,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

    二是产业梯度化格局加快形成,以创新、消费为导向撬动城市经济壮大发展机遇。婺城依托便捷交通、科教人才等资源优势,有利于支撑联动浙中科创大走廊、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等重大战略,突出创新驱动、数字引领、智能制造、大众消费等引领优势,积极构建浙中西部中心消费商圈,打造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重要节点,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竞争格局。

    三是城市民本化格局加快形成,以品质提升、文化赋能带动城市人口集聚、能级提升发展机遇。人力资源竞争将成为城市竞争的基础前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增强生态人文价值为路径,有利于发挥婺城优越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配套环境,为市民提供稳定的就业、较高的收入和平等的发展权利,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成为金义都市区打造和美宜居福地的重要承载。

    四是治理系统化格局加快形成,数字赋能推动改革深化、整体智治发展机遇。以绿色、人本、智慧为导向、运用数字化管理手段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加速现代化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以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化体制改革深化推进,最大程度激活基层发展活力、提升区域营商环境。

    同时也应该看到,尽管都市经济创新城已经开局破题,但高质量发展态势还未形成,产业层次不高、现代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核心区首位度仍然不高、经济总量不大、创新能力不足等短板问题仍然突出;美好生活幸福城建设已经扬帆启航,但与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高品质的城乡形态还没有形成,民生基础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全、能力不够强,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还有待完善,现代化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升,抓深落实的运行体系不够顺畅。要深刻认识当前的发展形势,增强“窗口”意识、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全面把握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找准婺城的新方位,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婺城区推动“都市经济创新城、美好生活幸福城”“双城”战略不断迭代升级,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高品质生活体系、高效能治理体系,以排头兵的姿态,奋力建成“文化名城”“创新名城”“数字名城”“生态名城”“幸福名城”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名城”,成为“重要窗口”建设“浙中崛起”的重要板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城市经济升级,成为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城区。

    ——综合实力更强、创新活力更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力争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以数字变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现代化都市经济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实力和特色领域创新走在金华前列,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区。 

    ——都市能级更高,城乡发展更协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公共服务更健全,百姓生活更幸福。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等,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建成体育强区,“人文婺城”“优学婺城”“健康婺城”“平安婺城”“花满婺城”等幸福城品牌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生态环境更和美,文化发展更繁荣。“村村有花海、乡乡有花道、处处是花园”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化,以全域大花园建设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争创建立。以独特文化魅力彰显文化自信,世界级国家级金名片不断涌现,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整体智治更深入,治理水平更进步。高水平建成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和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全面形成党的全面领导和高效执行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清廉婺城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区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人的现代化为导向,在新征程上唱响“奋进‘十四五’图强新婺城”的主旋律,纵深推进“双城”战略迭代升级、奋力建设“五大名城”,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排头兵。

    (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唱响“奋进‘十四五’ 图强新婺城”的主旋律,深入对接金华“九市建设”任务,推动婺城“双城”战略迭代升级,抓深落实“五大名城”建设,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排头兵。到2025年,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各项指标全市占比逐年提高,GDP增速超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总量达到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10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

    ——文化名城。把“文化赋能”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人文婺城·幸福城”建设为统领,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婺文化的金名片,充分解码、保护和传承婺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新时代婺文化发展体系;不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婺城大地新风尚,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先行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供给,大力发展现代化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婺城文化软实力,形成更多的世界级、国家级文化品牌,打造浙中文化新高地。

    ——数字名城。把“数字赋能”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深度融合,加大数字新基建力度、拓展数字化场景应用、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数字赋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县域治理、深化改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打造数字经济2.0与数字治理2.0版,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新引擎,建设智慧城市引领、智能制造示范、数字产业集聚、全域智治先行的新时代数字名城,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数字新生活等婺城数字经济优势领域,数字经济产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全区网络零售额实现翻番。

    ——创新名城。把“创新赋能”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紧紧围绕思维创新、产业创新、科技人才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大力发展战略型未来产业,构建产业创新融合的发展体系,调结构、优布局,全方位推进婺城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与人才生态最优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上市企业数实现倍增。R&D投入占比、人才总量两大指标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创新指数力争进入全省前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

    ——生态名城。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擦亮“婺城水·幸福城”金名片,建设“百园之城”,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域美丽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良性循环体系基本建立,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指数迈入全省前列。

    ——幸福名城。把共同富裕的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六大幸福城”建设为抓手,建设城乡融合、公平正义、平安和美、美丽富裕,能实现梦想、人人向往的幸福城市。探索建立幸福指标体系,城乡人均收入比差距缩小到2以下、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平安指数始终保持全省前列,打造法治建设新高地。

    表2:婺城区 “十四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

    一级

    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单位

    2020年

    预测值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累计〕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320

    500

    7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9.5

    13

    〔6〕

    预期性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1.1

    15.6

    与经济增长

    同步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109

    176

    10

    预期性

    5

    交通投资

    亿元

    21.6

    35

    10

    预期性

    6

    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

    亿元

    8.4

    14

    10

    预期性

    7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亿元

    9.4

    15

    10

    预期性

    8

    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19.1

    31

    10

    预期性

    9

    制造业投资

    亿元

    10.9

    17

    10

    预期性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00

    421

    7

    预期性

    11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

    78.2

    80

    〔1.8〕

    预期性

    科技

    创新

    12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1

    2.5

    〔0.4〕

    预期性

    13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5.5

    9.9

    〔4.4〕

    预期性

    14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8.5

    12

    〔3.5〕

    预期性

    改革

    开放

    15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

    (不含市场采购)

    亿元

    55.34

    74

    6

    预期性

    16

    出口占全国份额

    0.3

    不降低

    预期性

    17

    实际使用外资

    万美元

    750

    完成市级下达任务

    预期性

    文化

    发展

    18

    文化产业增加值

    亿元

    15

    27

    10

    预期性

    19

    居民综合阅读率

    %

    89.6

    92.5

    〔2.9〕

    预期性

    社会

    民生

    20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个/千人

    3.5

    5

    〔1.5〕

    约束性

    21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7

    95

    95

    预期性

    2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1

    <3.5

    <3.5

    约束性

    23

    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645

    73728

    7.8

    预期性

    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8746

    82394

    7

    预期性

    2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560

    41200

    9.2

    预期性

    26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2:1

    <2:1

    有所缩小

    预期性

    27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常住人口)

    3.1

    4.3

    〔1.2〕

    约束性

    28

    每万老年人拥有养老护理员数

    15

    25

    〔10〕

    约束性

    29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6

    3

    〔0.4〕

    预期性

    30

    人均预期寿命

    79.95

    ≥80

    〔0.05〕

    预期性

    生态

    环境

    31

    单位GDP能耗降低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32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33

    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34

    城市PM2.5平均浓度

    ug/m3

    33

    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约束性

    35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98.4

    96.8

    约束性

    36

    森林覆盖率

    %

    58.29

    58.34

    〔0.05〕

    约束性

    区域

    治理

    37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

    82

    >90

    〔8〕

    约束性

    38

    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

    %

    9

    20

    〔11〕

    约束性

    安全

    保障

    39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

    0.019

    0.01

    约束性

    4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3.23

    3.23

    保持生产能力不下降

    约束性

    注:1. “十四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二、推动“创新名城”全面布局,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与人才生态最优区

    围绕“创新名城”建设,加快人才、平台、企业等资源集聚,优化创新能力布局,主动参与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与人才生态最优区。

    (一)打造群英汇聚的人才洼地

    引进培育多层次人才。深入实施婺城英才计划,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库,积极与海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合作,谋划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才站,支持和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力争5年内实现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突破50名。实施青年英才“聚婺工程”,加大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双一流本科生和硕博士引进力度,力争5年内新增就业大学生4万名,提升在金高校毕业生婺城本地就业率,力争婺城籍在金高校毕业生留婺率达到35%。推动实施“蓝领行动”,积极培育“婺城工匠”“乡土人才”,加快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百千万”企业人才培训工程,建立校企合作、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渠道,力争5年内创建区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以上,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点10个以上。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积极筹办科技人才节、智汇婺城等活动,推动乡贤引才、以才引才。开辟“人才直通车”,制定出台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重量级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特殊人才扶持政策,探索实行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直聘制度。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办法,实现柔性引进人才与本地同类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对接省、市科技新政完善修订区级科技新政,在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探索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方式,改革科研成果管理制度,开展“包干制”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专栏1 人才发展重大政策和人才队伍支撑专项

    一、人才发展重大政策

    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着眼总体性、长效性开展人才引育实绩考核。探索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包容审慎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

    2.创新人才培育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发现、培养和资助机制,建立区级科研项目、拔尖人才名额向青年人才和基层一线科研人员倾斜支持机制。完善卫健、教育、社工等专业技能人才和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引育政策。(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

    3.创新人才服务政策。深化“婺城籍人才”专项服务,扩大人才政策覆盖面,配套出台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等不同领域人才服务保障举措,强化人才金融、卫健、住房等方面保障。积极发挥“双龙人才基金”杠杆作用。(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

    二、人才队伍支撑专项

    1.人才强区计划体系。深入实施“全球人才蓄水池”计划、青年英才“聚婺工程”、“婺城英才计划”、“百博入企”2.0计划、“蓝领行动”等人才强区计划。(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

    2.“金茶花引才计划”新政。实施引进人才购房补助、生活补助、博士后工作补助、来婺求职应聘免费住宿、专业技术人才奖励资助、新增持证社会工作人才奖励、柔性引才补助、大学生创业园补助、大学生实习补助、技能人才培育奖励等新政。(牵头单位:区人社局)

    3.新一轮揭榜挂帅引才机制。排摸企业技术难题,依托“榜单推广大使”等渠道,面向海内外人才广发“英雄帖”招贤,探索以“奖金+股权”激烈的方式,借助“最强大脑”解决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难题。(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经商局)

    4.人才承载平台提质扩容。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汽摩配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深圳科创人才飞地、招院引所等人才承载平台建设。围绕“逐梦婺城”主题,加快搭建人才来婺创业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人社局)

    (二)构建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

    科学布局重点科创平台。借势浙师大、金职院等高校资源,全域打造师大创新城,共建浙中科创大走廊。谋划建设婺州现代科学城,打造城市硅巷,提升城区科创平台水平。以浙师大网络经济创业园、浙中信息产业园区等为主体,加快沿二环路两侧、人民西路西延两侧创新要素集聚,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发展先行区。继续加大招院引所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引进一批“立足婺城、辐射周边”的高校院所。重点推进汽摩配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拓展与上海交大等高校的深度合作,加快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深化与浙江工商大学金华食品产业化研究院的合作层次,在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成果转化等方面创新发展新模式。到2025年,区级及以上各类研发中心达到150家以上。

    全面推进“科创飞地”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主动对接沪嘉杭等地科创资源,实现“孵化在沪杭,转化在婺城”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水平建设县府里·全球科创中心,推动从产业、贸易分工,向要素、价值链分工转变,逐步实现引进上海资源和对接上海市场的双重效应。借力金华(上海)创新中心,鼓励婺城企业在创新中心设立研发机构,吸引上海优秀创业团队项目入驻,加快婺城的产业孵化、科技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度。积极推动在粤港澳设立“科创飞地”,推进高校院所、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智力平台引建,推动科创飞地数量与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双倍增。

    专栏2 重点科创平台

    1.师大科技创新城——依托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创新资源,推进金华市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支持设立基础研究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发展科创文创、数字经济等产业。

    2.金兰科创走廊——按照“金兰同城先行区、创新创业活力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田园城市样板区”总体定位,谋划打造金兰同城产业创新示范区,共同打造滨江创新廊道,形成都市区先进制造西拓的重要增长极,打造成为婺城链接浙中科创廊道的核心区。

    3.婺州现代科学城——依托飞扬小镇、安云小镇、浙师大网络经济创业园等平台,集中布局的大型研发创新基地,构建创新驱动体系,提升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婺城科技创新资源交流与共享,打造全国一流的具有婺城特色的开放性科学城。

    4.县府里·全球科创中心——谋划布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量子通讯、增材制造、5G及区块链等新的数字产业细分领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打造重量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5.浙师大网络经济创业园——依托浙师大的学科建设及科研实力,产学研结合推动青年创业学院、大学知识社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科创平台建设,推动打造成为支撑婺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创业种子苗圃、科技成果转化器。

    6.浙中信息产业园区——结合金华高铁新城建设,以婺星产业基地为核心平台,布局建设信息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推动信息科技领军企业与大院名校政产学研合作,建立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孵化平台。

    (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按照产业、企业、项目、技术、团队“五位一体”布局,推动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成长为婺城发展的“头雁”。 支持高新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具有婺城特色的数字经济、生物健康等企业集群。支持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区内数字经济、智造装备、新材料等行业重点企业共同组建各类研发及创新机构,支持高校专业人才到科研一线任职,为企业攻关立项提供指导,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和各类产学研中心。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五年行动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行动,落实好省市区科技创新政策,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80家以上。

    推动科技合作及成果转化。围绕汽摩配、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检测中心等平台,评选出一批处于国际前沿、国内领先的学术技术成果,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高新产业、推动创新发展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项目。深化“百博入企”“科技特派员三年行动”,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在婺城的转移转化,促进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和成果共享机制。加强军民技术融合,鼓励本地企业承接军用技术转移。

    (四)建立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支持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以企业为主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机构参与共同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婺城优势产业,吸引集聚一批优秀工程师,为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培育、产品集中检测和技能人才培育提供平台。依托飞扬小镇,重点推进打造省级汽车零配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全产业链公共创新服务。全力推进婺城区变速箱及车辆齿轮等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加速创新资源集聚,为产业发展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谋划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设生物健康产业婺城样板。到2025年,打造2个以上产业创新综合体、5个创新创业基地(园区)、5个左右众创空间。

    专栏3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以飞扬智能智造小镇为依托,推进婺城汽车零配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1.重点招引动力电池、电机、动力总成等关键零部件项目,集聚研发、小试、中试等业态,构建产业孵化、技术创新、成果转移等为一体的创新集聚区;

    2.针对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瓶颈问题和中小微企业的共性需求问题,开展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

    3.开展专利检索、政策法规咨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等服务;

    4.提供公共检测、认证认可、技术标准咨询、企业标准制定等服务。

    提升多元化科创服务。推动财政投入向研发领域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科技创新领域,到2025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达到6%。推动培育科技企业融资新模式,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到2025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5%,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加大力度培育引进技术交易、检验检测认证、资产评估、知识产权、研发设计、科技担保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一站式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服务链,力争到2025年全区技术交易额累计达15亿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交易机制,鼓励在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先行先试,共同推进金义都市区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

    专栏4 “创新名城”重大改革和政策

    1.科技城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科技城投入和运营机制,引进国资公司投资运营,进入可持续良性发展模式。(牵头单位:区科技局)

    2.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积极推进跨行政区域的“抱团式”协同创新。(牵头单位:区科技局)

    3.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化政策事前引导和激励,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确保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

    4.修订完善各类科技奖励政策。完善重大科创平台“一事一议”资助政策、科技孵化平台奖励政策、创新主体培育政策、科技攻关项目精准资助政策、企业研发投入资助政策、科技创新券自制政策、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资助政策。(牵头单位:区科技局)

    三、推动都市产业体系迭代升级,打造民营经济强区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重点产业突破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相结合,不断做大做强都市工业,推进基础产业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培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建设民营经济强区。

    (一)做大做强都市工业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牢固树立工业是婺城经济的脊梁,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的理念,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夯实都市工业压舱石。深入实施“尖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扶持开创电气、氢途等企业上市,实现上市企业倍增,培育领军型企业、高成长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用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低能耗新产业,增强工业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引进培育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若干个产业链集群化生产基地。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汽摩配)、现代五金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现代智造服务业,重点打造“231”特色产业体系,不断拓宽婺城工业发展路径。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建成小微园区20个,建设成为浙中都市工业强区。

    专栏5 先进制造业产业链

    1.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聚焦高效节能汽车发动机、高效自动变速箱、高安全、高比能、长寿命动力电池系统等领域,加大关键共性技术与前沿技术开发力度。以纯电驱动和插电混合动力整车技术为发展重点,突破整车设计、动力总成、轻量化等关键技术。突破智能汽车网联化、智能驾驶、智慧交通等领域的技术瓶颈,推动无人驾驶相关技术研发应用。

    2.现代五金产业链。重点发展技术密集、节能环保、附加值高的智能化电动工具,推动高端防盗门、锁技术及装备、复合钢锅等锁具炊具五金制品升级换代,推动现有传统五金工具向更高端、更精密、更节能的方向转型。

    3.生命健康产业链。重点推进健康食品、中药饮片和植物提取物产业,延伸发展中成药、保健品、膏方、中药饮料等,支持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传统优势品种的二次开发,力争打造中药产业集群。

    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进落后产能退出。深入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工作,对标国内一流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实施汽摩配产业智能制造样板项目,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标杆。深化品牌化、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质量革命,支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五金等企业争创“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完善小微企业园布局,推进“低散乱”企业入园。

    专栏6 制造业发展重大改革和政策

    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以1.0版的空间整合、园区集聚、倒逼整治为主导,向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品质化、绿色化迭代升级,着力打造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牵头单位:区经商局)

    2.打造工业园区提升发展2.0版。以婺城经济开发区为重点,通过“优布局创集约园、优产业创特色园、优生态创智慧园、优标准创美丽园、优机制创品质园”“五优五创”载体,力争工业园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以“有发展定位、有入园标准、有集约产出、有专业服务、有洁净环境”“五有”路径为导向,组织开展“成长星、效益星、形象星、服务星、安全星”“五星”园区创建评定,加快产业平台提档升级。(牵头单位:区经商局)

    3.推进产业链共同体建设。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链主导能力、供应链畅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为共同愿景,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或关键环节主导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横向同类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实施三大创新项目:根据全产业链畅通、关键环节掌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目标,支持企业共同体牵头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协同创新项目、技术创新项目、进口替代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一批核心技术产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牵头单位:区经商局)

    4.推进企业码专区建设。打造第一入口:完善企业码应用功能,梳理部门涉企业务,优化应用架构,畅通数据信息对接,让企业“领码、懂码、用码”,把企业码建设成为企业办事和服务的第一入口,着力推进企业码专区管理后台、政务管理系统两大模块建设,加快实现“一码通查、一码通受、一码通办、一码通兑”,打造智能化、一站化、链条化的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生态。(牵头单位:区经商局)

    5.绘制工业项目全周期“五色图”。推进挂图作战:对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实行“五色图”挂图作战。按照工业项目管理工作节点要求,紧盯项目进度,按月度、分区域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强化预警监测:定期绘制“工业项目投资地图”,促进项目分布、投资信息动态更新,强化预警监测与分析。(牵头单位:区经商局)

    6.推进数字园区建设。打造园区大脑:利用结合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建设数据存储中心、指挥服务中心,丰富基础服务模块、政府服务模块、安全功能模块,打造园区管理、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高度融合园区大脑。提供智慧服务:面向政务、商圈、社区、厂区等场景应用服务需求,建设园区运营管理平台,整合相关资源,强化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数据,以智能化终端数据整合共享,实现业务协同和决策支持,丰富高品质智慧服务。

    7.推进未来工厂建设。遴选入库名单:以揭榜挂帅方式,每年遴选一批培育创建的“未来工厂”入库名单。强化诊断服务:发挥智能制造专家服务团队和第三方机构作用,对培育创建入库工厂开展诊断服务,对标“未来工厂”建设要素,提升建设水平。推进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智能改造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打造标杆示范:探索“未来工厂”建设,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标杆。牵头制定“未来工厂”建设要素,为“未来工厂”培育创建提供参考依据。(牵头单位:区经商局)

    8.开展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建设五有协会:加快推进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建立有对标标杆、有创新机制、有研究人才、有咨询能力、有服务平台的行业协会。强化核心服务能力。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深入开展行业调查研究,积极向政府及其部门反映行业、会员诉求,提出行业发展和立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参与制订修订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完善行业管理,促进行业发展。(牵头单位:区经商局)

    (二)做优现代都市服务业

    强化商贸经济市区龙头地位。依托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江北老城区和婺城新城区为主导,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向高端化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中介等服务业竞争力,打造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集聚区。重点推进商贸业态创新,以“婺文化”为切入点,将“老街巷”传统文化作为吸引元素,实施“夜经济”样板项目,提升步行街区改造,打造多元、特色、普惠的夜间经济载体。发挥重大平台的支撑效应,依托高铁新城开发建设,发展以金融业、总部经济、生产生活服务业、科技设计服务业等为主体的高端服务业。

    推进康养体验为主体的休闲旅游业发展。着力发展全域康养旅游,推进打造以康养旅居、休闲旅游、主题游乐为主体的休闲旅游业。依托仙源湖旅游度假区和金华山旅游区,发挥山林、溪涧、田野、村庄等山野资源优势,开发药膳美食、中医诊疗、养生课堂等体验产品,强化立体化旅游休闲与康养体验。依托乾西、竹马、雅畈等乡镇生态资源,谋划启动垂钓小镇、时光小镇、郭力垅休闲区等建设,提升发展亲子游乐、旅游观光、康养运动、休闲度假等文旅产业,不断丰富旅游功能结构,合力打造南山漫道,重点培育熊猫猪猪欢乐谷、花博园等农旅融合示范项目,打造个性化、立体化、时尚化的旅游产品。支持打造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设样板,通过挖掘古建筑文化、名人文化、科举文化、街巷文化,融合秀美山水、隐士隐居、书法艺术、田园茶道等元素,高水平推进古子城开发建设、做好雅畈等古镇的保护开发。

    专栏7 农文旅融合休闲旅游项目

    1.婺城花博园。项目位于竹马茶花小镇以北地块,作为示范引领全区花卉产业的科学有效发展,推动花卉栽培与全域旅游联动开发。项目由“集中区+飞地”构成,集中区北至后溪河村、南至金华江、西至济台寺、东至西吴联村,规模为11.04km2;飞地为“嗨,森林”项目范围,规模为0.33km2。

    2.长山国际设计走廊。项目用地面积852亩,建设用地53亩,建筑面积63000m2,打造集国际设计学院、博士论坛、博士之家、博士科创办公室、设计精品工作室、休闲度假酒店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国际设计走廊。

    3.熊猫猪猪欢乐谷。项目占地400亩,采用北欧现代化风格建筑。项目计划建成两头乌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两头乌博物馆、两头乌文创中心、两头乌产业开发研究中心。

    4.中国苗木智慧博览园项目。建设集精品博览园、大数据中心、综合花木示范区、科研院校、花木交流交易中心、园林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型、情景式花卉苗木展示园,力争打造全国性功能齐全、业态完整、精品高端的造型景观花木生产示范园区,实现农业产业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

    5.花木之窗产业园。规模350亩,以花卉、苗木的全产业链为基础,开展花卉、苗木种植,运用线上线下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花卉苗木+电商+物流,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普及花木产业文化,农事体验亲子互动,国际家居花卉博览会。

    6.神农生态旅游休闲养老中心。规划用地2000亩,分乡村休闲旅游区及养老休闲区两大区块建设。

    7.蒋堂镇富硒田园小镇。总规模3975亩,围绕“富硒产业、农耕文化”,以富硒米、油菜、瓜果种植、生产、销售为基本产业链,以文化、游乐、研学、康养为拓展板块,打造成“产业+生活+景观+休闲+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新田园都市。

    8.琅琊镇农旅融合示范产业园。规模1984亩(其中稻虾共生示范片区 905 亩、亲子农耕科普拓展片区 187 亩、水上娱乐片区 141 亩、旅游综合服务片区 30 亩、康体养生片区 456 亩、生态果林片区 256亩),在琅琊泉口、后金建设稻虾共养农旅融合示范产业园,打造金华首个稻虾共养样板园。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前瞻性布局生命健康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创新,培育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和新型疫苗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药物。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制剂国际认证,促进制剂产品向国际主流市场迈进。突破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制约,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医疗设备。谋划建设婺江健康医学实验室、系统免疫与预防医学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好浙中生物样本库,积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

    谋划布局前沿领域新材料产业。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的重大需求,谋划发展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打造高能级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平台和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以绿色化、新型化、高端化为导向,全力打造以高品质汽车轻量化新材料、新型能源新材料、先进建筑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积极发展氢能源产业。依托氢途科技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重点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推动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孵化氢燃料电池产业。全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要素有机整合,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装备、运营、研发整条产业链。谋划布局加氢站建设,争取推进在公交等领域推广应用。

    (四)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围绕贸易服务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工业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批发市场线上线下融合等数字贸易服务,推进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坚持高效、生态、高质导向,以组织化、品牌化、标准化、电商化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以“一花一产业”做好茶花、杜鹃花、桂花、茉莉花、高端景观苗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花木之窗产业园,全面提升农业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打造都市农业新亮点,打造长三角花卉休闲产业示范区。 

    构筑产城融合平台体系。按照“突出重点、集中优势、整合提升、提高能级”的原则,整合临江、栅川工业园区,推进婺城经济开发区高水平建设,打造创新策源地、高端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向城市功能、创新要素集聚的高新技术园区转型。按照“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理念,推动高铁新城打造品质一流、特色魅力的都市经济创新城。全面建成飞扬智能制造特色小镇,积极打造特色小镇2.0版,培育一批有领航作用的龙头企业,整体提升特色小镇发展质量。完善小微企业园布局,拓展小微企业发展空间,推进小微企业园“一园一业”建设,争创全省星级小微企业园、特色示范园区。

    专栏8 重点产业平台

    1.浙江婺城经济开发区——区域面积15.37平方公里,分临江、洞溪、婺新三个片区,围绕“空间提升、产业提升、形象提升、效益提升”目标,着力培育“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四大产业集群,构筑“高端制造、科技创新、配套服务”三大功能,建设浙中乃至浙江高端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区、对外开放先导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到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

    2.高铁新城——以智能化、精品化、舒适化为方向,以城市综合体为依托,大力发展智慧经济、数字经济和楼宇经济,汇集高端教育、医疗、购物、健康、文化和休闲娱乐等资源。

    3.特色小镇——飞扬智能制造小镇:重点打造以5G应用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龙头的数字园区,加快形成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构建产业孵化、技术创新、成果转移等为一体的集聚区。

    4.小微企业园——以工业强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为依托,促进优一批、转一批、提升一批,创建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到2025年推动建成15个小微园区。

    5.城北跨境电商产业园——规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西起迎宾大道,东至东市北街,北起二环北路,南至环城北路。以跨境电商企业为重点,兼顾孵化一批科创文创、数字经济、网红经济、区域电商企业,实现跨境电商产业、数字产业、娱乐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工业3.0版落地实践,形成浙中跨境电商集聚中心。

    6.浙中信息产业园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为原则,以“一区多园”形式布局,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建成集信息服务、产品研发、科技创新为一体的数字信息产业基地,高水平打造浙中城市群信息产业集聚中心。

    7.华东联运新城婺城现代物流中心——依托铁路竹马货场,婺城港区乾西作业区,G60高速婺城出口为核心,打造华东联运新城婺城区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中心。

    8.南山国际慢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仙源湖旅游度假区为龙,推动燕语湖国际垂钓中心、熊猫猪猪欢乐谷等文旅项目建设,高品质打造“南山漫道”旅游风景线。

    9.现代农业产业平台——全力打造花博园、新新精品水果产业园、蒋堂富硒田园小镇、花木之窗产业园、石道畈浙中现代农业园、琅琊稻虾共养农旅融合示范园等六大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1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四、推动“数字名城”全业赋能,打造浙中数字经济先行区

    围绕“数字名城”建设,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婺城经济、社会、政府全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城市引领、智能制造示范、数字产业集聚、全域智治先行的浙中数字经济先行区。

    (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一号产业”

    加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促进企业向“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制造、管理、营销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全力助推“企业上云”,全面推动云应用软件和服务在企业中的应用。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汽车零部件、五金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推进临江园区实施产业数字化改造样板工程,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化车间”“物联网工厂”“未来工厂”项目。支持浙师大网络经济创业园发展,重点打造网络经济技术研发、技术企业孵化、文化创意设计、咨询培训、中介服务的平台功能。

    专栏9 “数字名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

    1.数字田园建设工程:制定分类扶持政策,广泛开展建设项目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数字茶园、数字菜园、数字养鱼场、数字养殖场等建设,到2025年,数字田园建设项目试点示范全面开展,成功打造一批数字田园建设标杆项目和示范项目。

    2.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工程:推进5G+、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数字化溯源体系和市场监管体制建设,到2025年构建全面有效的农产品质量数字化可追溯体系。

    3.工业互联网应用能力建设工程:大力扶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机器人等技术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到2025年基本建成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完成1万个以上工业APP企业应用,全区制造业数字化有效推进,个性化定制的智造能力大幅提升。

    4.服务业线下线上融合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大力发展新零售新业态,全面推动消费新模式新服务,到2025年实现全区移动支付全覆盖,新零售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化新消费新模式新服务不断涌现。

    5.智慧商圈建设推进工程:针对人流密度大、交互体验需求强、消费带动效果明显的核心街区和商区,加快推进三维视觉数字孪生场景构建、数字内容服务赋能和沉浸式交互体验,实现线下商业空间的人群引流和体验增值、提升商业空间的价值平均化、促进商品的购买转化,打造线上和线下融合、虚拟和现实融合、交互和体验融合的新型智慧商区数字化消费娱乐新模式、新场景和新体验,到2025年完成3-5个城市智慧商圈建设。

    培育数字产业化新业态。构建以跨境电商为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创文创、网红经济等协同发展的“1+N”产业体系。推进休闲体育、网红经济、文化旅游与社交电商等的跨界融合,大力培育数字泛娱乐新业态。突破发展跨境电商,依托城北跨境电商产业园、合丰外包服务产业园,重点吸纳跨境电商企业、数字贸易平台型企业、贸易便利化平台、云仓型仓储物流平台、供应链平台、支付结算平台、海外贸易展示平台、网络分销平台,完善跨境电商服务链生态,拓展金融、物流、国际税务、知识产权等增值服务。做精做优电子商务,加快电商第三方服务业以及电商营销、电商物流等细分领域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服务业电商平台。高水平建设浙中信息产业园区,建成集信息服务、产品研发、科技创新为一体的高端信息产业基地,结合高铁新城建设,谋划筹建金华市数字经济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安云小镇,推动网络安全培训、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大数据挖掘、政务云发展,支撑金华打造成为全国网络信息安全及大数据的先行示范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创新网络经济+农业+媒体平台融合的运作模式,推动若干线上特色农业产品品牌。

    专栏10 数字经济平台优化提升工程

    1.城北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推进工程:加快推进城北跨境电商产业园规划与整体发展运营解决方案,采取综合政策加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工作力度,推进专业化托管运维方式,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投入运营。

    2.浙中信息产业园整合优化建设工程:推进浙中信息产业园管理体制与平台运营模式创新,理顺各类资产财产与利益关系的关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大托管共建力度,强化主导产业清晰化,加快提升园区战略能级。

    (二)加快数字社会建设

    推进生活服务数字化。推广数字生活场景应用,推进商业网点、文化场馆、旅游景点等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数字生活新服务、灵活就业、远程办公,推广无人超市、智能便利店、无人货架、自助售货机等“无人经济”新模式,发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网上家政、网上市场和网上培训等新型业态,推进建设“移动支付区”,基本建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数字社会新生态。

    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推动智慧城市管理、数字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应用场景布局。全方位拓展“智慧+”公共服务,形成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智慧应用的城市智慧生态系统。充分应用大数据资源,汇聚重点公共区域、重点行业领域,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全联网。优化和丰富各类城市运行数字指标的呈现形式,完善全区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一张图,强化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数据支撑,完善公共安全智能防控体系。

    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强化乡村治理数字基础能力,加强乡村治理基础数据库建设,深化“基础治理四平台”信息系统,推进乡村治理主体数据库建设,打造乡村事务与治理基础平台。推进村民村事数字化在线化,全面创新村民数字化参与方式和激励机制,推进村民发起活动参与乡村事务数字化,推动乡村在线行为数据库建设,以数字贯通乡村治理的“最难最后1米”。推进乡村基层权力运转可追溯、透明化,强化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促进自治、智治与制治的协同融合,以数字化的手段,探索创新现代化的“后陈经验”,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三)深化数字政府建设

    深化政府服务数字赋能。有效整合各部门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管、一网通办、一网通服”,更大范围统筹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更大力度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以数字赋能推进掌上政府、掌上审批、掌上监管、掌上执法,线上线下联动,推进各级部门移动办公,探索全流程线上办理。创新推动“两掌一大脑”建设,推进“一件事”集成改革。积极推进掌上执法、“县乡一体、条抓块统”与基层治理“四个平台”更好衔接协同,形成精准监管机制。基于公共资源基础支撑平台和政务云数据中心,推进集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协同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监测监管应用分析平台建设,有效增强政府科学决策数字化支撑,加快促进经济管理与市场监管数字化应用。

    推进城市大脑婺城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应用,按照金华城市大脑整体框架,加快婺城区数据驾驶舱建设,协同推动城市大脑架构落地运维,全力推进城市数据中台建设与迭代。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各领域各场景智慧应用,加强市政智能化部件终端、城市物联网设施、城市管理智能化应用等系统集成,形成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新标杆项目。加强各类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互通,提升快速响应和高效联动处置能力,建设运行应急安全智能应用体系,加强城市一体化运行监控和联动指挥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区和智慧社区示范,全力打造智慧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积极开展未来社区试点,有序开展无人驾驶区试验,支持有条件的街道乡镇开展智慧社区建设。

    专栏11 全域整体智治先行推进行动

    1.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工程:加快全区政府各部门数据共享融合,加快向企业和社会有序开放,强化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有效支撑,到2025年,政府各类数据实现充分共享有序开放,政务数据共享率大幅提升,达到70%以上。

    2.城市空间场景数字孪生建设推进工程:推动行业领先的高精度大空间三维数字地图信息采集和建图技术解决方案征集与应用,加快激光雷达、工业相机、无人机、手机等多种视觉信息采集设备推广,推进城市线下现实空间与线上虚拟空间数字孪生建设,打造以线下空间数字化为基础,新型沉浸式大空间AR体验为核心城市数字孪生运营平台,到2025年城市数字孪生场景空间大幅增长,有效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区建设,打造形成5个城市数字孪生示范项目。

    3.城市数据驾驶舱建设推进工程:按照数据中台模式打造高能级信息数据共享平台与城市数据驾驶舱,有力支撑数字应用场景项目规模化落地、持续运维,推进存量与流量数据自动汇集融合共享,到2025年高能级、迭代运维的城市数据驾驶舱建设基本建成,打造成为省级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4.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推进工程:加快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广,创新村民参与方式和激励机制,以村民高比例高频度参与乡村事务为重点,有效促进村民参与活动在线化、乡村事务透明化,到2025年乡村治理数字化全面推进,形成城市乡村整体智治同步、全域智治先行的新局面,成功把乡村治理数字化打造成为“重要窗口”的标杆性成果。

    5.未来社区(乡村)建设推进工程:加快推进数字社会、数字乡村建设,广泛开展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设项目试点示范,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2个左右省级未来社区试点、若干个未来乡村建设。

    五、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浙中消费中心城市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大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创新投融资机制,有效扩大投资空间,多渠道强化“制造+市场+全球配送”的外贸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实施更高水平开放,打造浙中消费中心城市。

    (一)大力促进消费升级

    促进传统消费扩容提质。以古子城、西市街、银泰百货、第一百货等为主要消费中心,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提升发展万固广场、万泰广场等新兴消费增长点。提升近郊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积极引进专业店、专卖店、特色餐饮、品牌娱乐、金融机构、文化服务机构等,丰富和更新商贸业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吸引更多区域大中型民营企业总部和省内大企业集团的区域性总部来婺发展,推动重点楼宇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优化特色化专业化市场的培育与建设。

    积极打造新消费热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围绕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对象下沉、消费领域拓宽、消费结构升级等重点,激发消费新动力。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协作。把握市场下沉趋势,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绿色供应链,提高农产品电商化水平。挖掘金华“煲”等各类美食文化,擦亮两头乌猪肉、箬阳龙珍茶叶、无抗鸭(蛋)等名片,倡导“浙中享健康”,支持养老、家政、康养等新型消费的培育壮大,加强汽车、家电、餐饮、旅游等传统消费金融支持力度。

    创新发展多层次消费平台。促进电商、微商、网络直播等线上消费平台健康发展,高标准布局建设新型消费商圈、智慧商圈、高品位步行街,构建“智慧商业+实体商业”模式,推进省级智慧商圈试点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示范街、示范点,推进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创建,打造“6+X”消费地标,擦亮“婺城夜生活”消费旅游的新名片。加快建设“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积极搭建智慧物业平台,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对接各类商业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圈,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

    (二)扩大有效投资空间

    推动投融资主体做大做强。加快高速公路、内河航道、铁路等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深化投融资改革试点建设,加快投融资平台重组整合和做大做强,推进国企改革,发展壮大婺城城投、交投两大国有集团公司,积极拓宽市场化经营渠道,增强国有企业造血能力。推动投融资平台存量资产证券化,转型构建一批专业化新型资本运作平台。鼓励与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基础设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母基金,用于支持与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的各类子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杠杆效应。

    以重大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婺城高铁新城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布局建设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投资统筹,优化资源配置,谋划引进标志性项目和领军型企业,保障重大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提升产业投资促进竞争力。全面推进“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力争一大批标杆性、旗舰式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实现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零突破。

    专栏12 重大建设项目工程

    “十四五”期间,婺城围绕“双城”战略迭代升级,奋力打造五大名城,谋划安排数字名城、文化名城、创新名城、生态名城、幸福名城等重大建设项目140个左右,力争完成全区重大项目投资850亿元以上。

    1.“数字名城”安排重大项目5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10亿元左右。

    2.“文化名城”安排重大项目2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50亿元左右。

    3.“生态名城”安排重大项目35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110亿元左右。

    4.“创新名城”安排重大项目35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250亿元左右。

    5.“幸福名城”安排重大项目45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430亿元左右。

    创新审批及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制定和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的配套政策和监管机制,推出一批面向社会资本的新型投融资模式试点项目。

    (三)实施更高水平开放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与长三角城市在交通、产业、平台、市场、要素、服务、生态、机制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提升我区发展能级。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推进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充分利用浙江师范大学资源,加强与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学习、交流和战略合作,打造科创要素对接服务平台,加大国际顶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主动接轨沪杭两地科技创新优势资源,持续深化双方在科技、人才、项目间的合作交流。积极对接长三角人才劳动力资源,推动企业岗位和人才共享。通过降低人才税赋,吸引高端人才。

    全力打造浙中现代物流枢纽。聚力打造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枢纽,联动衢州合力推进与江西、安徽、福建交通物流、贸易领域建设对接,共享平台优势、共推项目建设、共办合作活动。积极对接“义新欧”班列开展跨区域合作,合理布局物流基地、分拨集散中心,提升班列西向集货能力,建设西向贯通皖赣湘鄂等腹地的沿长江南岸综合物流大通道。大力发展陆上、海上、网上“三大通道”,提升婺城企业“买全球、卖全球”能力和水平,协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提升金义国家物流枢纽辐射带动能力。

    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外贸主体优化升级,支持中小企业聚集主业提升专业化水平、开展特色化探索。强化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开展品牌并购,提升婺城区出口产品竞争力,推动品牌产品走向世界。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额占比,主动参与“品质浙货、行销天下”工程和“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工作计划,提高婺城区出口优势的五金、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等传统产品向科技研发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若干个出口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市场份额大和技术创新领先的国家级、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支持优势产业参与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园区),谋划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建立若干中小企业海外中心。

    打造中非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区。发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对非研究权威和优势,积极举办“走进非洲”对话会、“村长与酋长交流平台”“非洲文化人士互访计划”等活动,推动中非智库论坛会址落地金华婺城区。依托浙师大孔子学院、中非智库论坛等国际化平台,着力培养一批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人才,推动中非双方众多领域的合作,提升婺城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六、推动都市空间体系迭代升级,打造现代化都市核心区

    推动更大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聚力引领作用,落实五朵金茶花布局,建设特色化、多元化城镇节点,提升都市风貌品质,打造实现梦想的幸福城镇。

    (一)推动区域同城一体发展

    推进金兰同城发展。以金兰创新城为重点,谋划打造同城产业创新示范区、文旅联动区、滨江创新廊道、金兰科创走廊、西部健康产业廊道等同城化板块,形成都市区先进制造西拓的重要增长极、G60科创走廊的西延主阵地。谋划建设金兰智创园,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前沿新材料、商贸物流、全域影视文化旅游、金融商务、教育产业等领域的产业链合作,推进产业布局与招商一体化。谋划共建金华港,加快实施兰婺遂公路、上华至琅琊公路、金兰轨道交通等项目,开通金华江水上巴士线路,推动综合交通一体化。建立完善社会民生领域跨区域供水、公交、医保、教育、文化、旅游等合作统筹机制。

    专栏13 金兰同城发展重大举措

    1.谋划共建金华港

    以婺城-兰溪港为核心港区,推动婺城罗洋作业区、乾西作业区和竹马货场等与兰溪嘉宝物流园、方下店作业区等资源整合、一体化发展,强化装卸储存、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等基本服务功能。拓展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临港产业聚集等功能,提高现代物流智慧化水平,按三级标准建设兰溪马公滩至金华三江口约26公里航道。推动形成通江达海航道网,从衢江、兰江经富春江船闸往东,直达宁波上海,往北可经钱塘江进入京杭大运河水系和长江沿线。

    2.谋划建设金兰智创园

    谋划建设金兰智创园,推动婺城经济开发区临江片区与兰溪开发区江南片区对接,围绕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按照共同产业链错位发展思路,合力共建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共建金兰创新共同体

    共建金兰创新走廊,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建立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围绕关联度较高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推动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共建,加快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设置,谋划共建产业研究院,深化人才资源合作共享。

    4.“三廊”交通互通工程

    串联金兰沿线各大创新平台,沿金华江、金兰中线和G330打造“滨江创新廊道”。串联健康产业园、度假区等,沿上华至琅琊公路,打造“西部健康产业廊道”。依托建金高速、319省道等,串联新兴产业园、金义都市新区,打造“东部新兴产业走廊”。

    合力共建都市主城区。推进婺城-金义新区协同发展,积极对接金义综合保税区,建设城北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展跨境电商平台专场资源对接,提高跨境主体孵化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自主品牌,加快打造跨境电商百亿产业,形成浙中跨境电商集聚中心。推进婺城-金华开发区产业平台联动,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及先进装备产业集群,壮大“大婺城”经济总量。围绕古子城、湖海塘、婺城新城区等重点板块,共同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精品城市建设,联动金华山、九峰山、仙源湖等旅游节点,合力打造全域旅游线路,共建大健康、大农业、大文化、大旅游的新产业发展格局。

    (二)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

    优化“一江双城四带”总体格局。把婺江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轴线,全面迈进婺江时代,完善“一江、双城、四带”规划布局,围绕婺江打造带动婺城高质量发展的“中轴线”;统筹做强老城区有机更新和新城区高质量“二次出发”两篇文章,推动新老城区融合、联动一体发展,合力打造婺江沿岸绿色生态景观带、滨水宜居城乡带、都市经济产业带、便捷通畅交通带。以街道为核心构建都市核心发展圈,加快推动以高铁新城建设为主体加速“中部崛起”、以古子城历史街区活化为主体加快“东部繁荣”、以婺城新城区建设为主体推进“西进开发”和以城北区块“退二进三”为主体助推“北部振兴”。

    落实“五朵金茶花”功能布局。推动乡镇-街道组团化、片区化聚合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效融合发展格局。以“城北门户、新城区门户+西二环轴线”为组团,依托师大经济圈,打造以信息经济、科创研发、文化产业等为主体的“科创文创”之花,塑造城市门户形象。以“高铁新城、二七区块”为组团,打造以金融业、建筑业、生产生活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等为主体的“高端服务业”之花,建设城市新地标、新客厅、新社区。以婺城新城区为核心,打造以数字城市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的“智慧经济”之花,积极推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场景实践,建设未来城市样板。以“临江栅川+龙蟠+界首区块”为组团,打造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主体的“智造材料”之花,加快省级经济开发区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和新兴装备制造业发展。以“西南七乡镇+古子城+金华山+竹马”为组团,打造以仙源湖-金华山旅游度假区为两头、古子城为中心、南北呼应的“休闲旅游”之花。

    专栏14 “五朵金茶花”布局引导

    1.“科创文创”之花。规划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围绕师大经济圈,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园区“退二进三、退低进高”,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实现跨境电商产业、数字产业、娱乐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工业3.0版落地实践。围绕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重点发展科创研发、文化产业、信息经济等相关产业,同时完善休闲娱乐、城市商贸等配套产业,持续推进万固综合商贸体和西陇水库凤凰谷两大项目。

    2.“高端服务业”之花。规划面积约11平方公里。按照站城一体理念,建设高铁新城,形成体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城市发展新核心。依托铁路文化带、滨江文化风光带、长湖休闲带、南北绿轴建设,注入休闲观光、生态保育、文化创意等功能,打造城市新地标、新客厅。依托长湖中心、高铁枢纽站布局商贸、商务、会展、创新、居住等功能,加快发展商业综合体、总部楼宇、特色商业街区、星级酒店、文化会展中心等项目。重点打造站前商业商务平台、凤凰山文化休闲平台、长湖湾现代服务平台、婺江北数智经济平台、北部文旅科教平台等五大产业平台。重点发展商业服务、临站商务、文化休闲、科技创新、总部办公等产业。

    3.“智慧经济”之花。规划面积13.78平方公里。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意经济、服务经济,探索实践“数字治理+数字生活”,全力打造新型智慧之城。以低环境影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能力为指向,做大做强智慧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数字经济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实现“数字治理+数字生活”新场景,形成覆盖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慧防灾等方面的智慧支撑体系。

    4.“智造材料”之花。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以低效用地二次开发为基础,以建设小微企业产业园模式,以汽摩配、五金工量具等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以制造装备、新材料为主体,推进智慧应用、智能制造、智能物联等企业集聚,以平台化的运营和专业化的服务,引进、孵化、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项目。以婺城经济开发区为主平台,有力提升产业承接能力,提高区域综合服务能级和品质品位。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5.“休闲旅游”之花。规划面积约920平方公里。北部以“古子城+金华山+竹马”为重点,发展古城游览、山水观光、花卉农旅等产业。推进金华山、双龙洞等传统景区由旅游观光向度假体验转变,丰富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集生态游憩、康养度假、文化休闲、乡村旅游等功能为一体,打造浙江山水度假新标杆。南部以“省级仙源湖旅游度假区+西南7个乡镇”为重点,重点发展度假养生、观光农业、户外运动、生态教育等产业。引导各乡镇挖掘自身特色,从各色花卉、生态环境、健康养生、休闲体验等方面特色化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一村一景,一镇一品的旅游新格局,塑造婺城魅力乡村旅游品牌,打造都市区康养休闲后花园。

    (三)提升精品城市品质风貌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精心描绘城市“品质美”,统筹旧改新建,打造“婺州老味道、城市新品质”现代化都市核心区。积极创建高铁新城“未来社区”省级试点,推动二七区块凤凰涅槃,重点建设铁路文化公园,打造城市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推进小码头片区功能提升、人民广场地标打造,打造金华城市文化名片。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推动黄金苑等安居工程。提升婺城新区建设品质,优化路网体系,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地下综合管廊、防洪排涝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教育、文化、消费等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乡管理精细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提升城市景观风貌。融入金华“三江六岸”总体滨江格局,推进沿江建筑立面、沿江护岸护坡整治,建设金华江、武义江、白沙溪等水系绿道建设,打造滨水景观轴和步道景观带,联通全域绿道体系,形成生态廊道闭合圈。积极构建“百园之城”城市公园体系,打造二七铁路文化公园、长湖湾公园、河盘翠舞公园等节点公园,依托小区组团建设百个“口袋公园”,使“推窗见绿、开门进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推进双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长山国际设计走廊等景区公园建设,全力推进高品质南山漫道美丽风景线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打造“美丽交通圈”。

    专栏15 重点区块重大建设项目

    1.高铁新城

    长湖湾公园——高铁新城核心公园,环城西路以西、解放西路以北,总面积约284亩,包括湖面扩充、公园绿化铺装、公园内地下停车场及配套公共建筑。

    河盘翠舞公园——婺州北街至环城西路沿江公园,公园占地约153亩,建设漫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布局绿道驿站1个,过江慢行桥1座。

    2.二七区块

    铁路文化公园——包括园路、广场、景观构筑、绿化改造、停车场、基础照明、休闲建筑等。

    八栋历史保留建筑加固改造工程——金华老火车站、金华老火车站售票处、金华面粉厂粮仓旧址、金华第一粮库、金华老火车站机务段机修房、金华老火车站机务段蒸汽机房、金华老火车站机务段修理机房、金华老火车站青砖水塔等历史建筑进行加固。

    3.婺城新城区

    水上运动中心——婺城新区二环西路荣光国际学校以北,婺城大桥以东,婺江南岸,包括赛艇、皮划艇、小轮车、轮滑场馆的建设。

    婺城区文化艺术中心——总面积4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核心区块提升改造工程——婺城新区核心区块绿化景观提升、新建景观构筑物、景观小品等配套设施。

    (四)发展多元魅力城镇节点

    推进中心镇及小城市培育。以罗店、竹马、乾西、白龙桥、长山、琅琊、蒋堂、雅畈等乡镇为链,形成聚合发展的组团发展模式,构建城乡融合紧密型发展圈。突出白龙桥省级中心镇和蒋堂市级中心镇建设,强化集镇对城市功能的承接疏导和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深化小城镇综合治理,加强城镇环境卫生整治、城镇公共秩序整治、乡容镇貌整治以及城镇景观设计。进一步加强城镇功能建设,着力提升区域产业集聚、商贸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的统筹能力。

    推进美丽城镇、特色小镇建设。着力彰显城镇“示范美”,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景观风貌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卓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辐射能力强”的省市级样板和达标乡镇。建立5分钟邻里生活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30分钟村镇生活圈和城乡片区生活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域覆盖。深挖各地历史底蕴,融入好水好山与特色文化,加快白沙文化创意园文旅综合体、龙乾大桥桥头公园等项目建设,提升改造集镇老街、古民居、祠堂,打造有故事的小镇、有记忆的街区、有特色的院落,形成安地美丽城镇、竹马茶花小镇、雅畈婺窑小镇、琅琊康养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品牌。

    七、推动“花满婺城”乡村振兴,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以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聚力振兴“花满婺城”乡村特色农产业,推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新时代和美乡村风貌,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营主体,健全城乡融合机制,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一)振兴乡村特色农业

    加快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白龙桥、蒋堂、琅琊、长山为重点,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形成以水稻为主、水旱并举的粮食生产格局,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下降。建设好以琅琊、蒋堂、长山、白龙桥为主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蔬菜产业的技术升级、品牌升级。推进农牧结合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提升发展茶花、桂花、油茶、茶叶、富硒农产品、毛竹等特色产业。推动苗木主产区向品质花木强区转变,提高水果品质、做强果业品牌。鼓励生态条件良好的西南山区发展高山有机茶,打响箬阳龙珍茶产业品牌,建设好金华市婺城区茶叶加工中心。支持西南山区建立笋竹两用林基地,提升竹笋产业品牌。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坚持高效、生态、高质导向,以组织化、品牌化、标准化、电商化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花博园、花木之窗、“美丽田园”农业综合体等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加快推进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创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创新特色农业保险产品,提高农业产业保障水平。抢抓数字技术下沉乡村的风口,以新技术为支撑、新业态为引领、新产品为切入点,突出农产品整体形象包装、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和品牌打造,做好农产品“上云”、农民数字技能培训等工作。积极培育农村电商,建成电子商务专业村5个以上。

    大力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全面推进“三产融合”示范园建设,大力开展推广林下经济“一亩山万元钱”等经营模式,打造都市农业新亮点,全面推进熊猫猪猪欢乐谷、花博园等农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南山漫道”美丽乡村文化产业带。支持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业态。大力发挥仙源山水、花卉博览园、桂花休闲园、南山精品村、浙中水源地等农旅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景区景点依托型、特色产业支撑型、高山避暑纳凉型、科普体验观光型、民俗民族风情型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力争年接待人次提高到300万人次。深入推进网上农博建设,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与市场,创新消费场景,营造全天候消费氛围,办好茶文化旅游节、桂花节、茶花节、杜鹃花节等节庆活动。

    专栏16 特色农业发展导向

    1.做足“花”的特色。依托花卉资源优势,以“一花一产业”为建设目标,拓展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做大做强茶花、桂花、杜鹃花等“花经济”,打造长三角花卉休闲产业示范区。

    2.做足“林”的特色。大力推动南山自然保护区启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深挖林下经济内涵,推广“一亩山万元钱”等经营模式,以种植金线莲等优质中药材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婺城特色的高品质、高口碑的农业品牌,打造全省最大的林下经济保护地。

    3.做足“粮”的特色。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夯实浙江省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新型主体实力,促进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稳定,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推进非粮化整治行动,让“良田”真正回归“粮田”。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以新型农业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导,全程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23亿斤以上。

    4.做足“畜”的特色。坚持畜牧业绿色发展理念,启动生猪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生猪产业链,以两头乌猪肉入选欧盟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为契机,带动地方物种繁育,力争到2025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到6.8亿元,年均增长2%,占农业总产值达30%。启动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优化村庄空间布点体系。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和拆迁撤并四类,差别化推进乡村发展,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存量资源盘活、基础设施投入、特色产业培育等行动。推进开发一批“小而精”的特色乡村旅游节点,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规范、乡风浓郁的美丽乡村精品村,力争90%以上的行政村符合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标准,打造百个幸福村庄婺城模板。深入实施“四十百千万”工程,持续推进A级景区村庄创建,A级景区村庄率达60%以上。

    构建乡村连片美丽示范带。有力推进美丽庭院、美丽村庄、美丽河湖、美丽廊道建设,高质量打造“南山漫道”风景线、茶花争妍风景线、诗画白沙风景线、桂花飘香风景线、花木长廊风景线等五大风景线,开展“一村万树”等行动和森林村庄建设,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全面开展村庄生态化有机更新和梳理式改造提升,加强村民建房质量和风貌管控,建设带有地方特色的婺派民居。推动乡村记忆工程,加强农村宗祠古建、名人故居、古树名木、堰坝堤塘、民间故事、嘉言懿行等各类有形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提升乡村新型基建设施。探索乡村5G创新应用,加快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用好智慧农业平台,加快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公厕生态化、农村家庭厕所卫生化、生产经营单位厕所清洁化,实现农村无害化厕所全覆盖。

    专栏17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1.集聚提升类村庄。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在婺城区原有327个行政村(不含罗店镇)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整合为215个行政村庄的基础上,基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

    2.城郊融合类村庄。指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重点包括白龙桥镇、罗店镇、乾西乡、长山乡、竹马乡等邻近城区的乡镇。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加强村庄服务城市产业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能力,加快村庄治理向城镇管理水平看齐。逐步推进城中村、城郊村的整体拆改,加快向城市社区转变。

    3.特色保护类村庄。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重点包括塔石上阳古村、雅畈集镇、安地镇项村、喻斯村、岩头村、竹马乡下张家村、长山乡杨里村、莘畈乡大立元村、琅琊镇上盛村、泉口村、雅畈镇汉灶村、塔石乡珊瑚村、蒋堂镇开化村等历史文化村落和特色乡村建设。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全面保护传统村落格局、自然生态肌理、历史风貌等整体空间形态,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民族村寨、农业生产遗迹等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原住居民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在保护村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的同时,合理兼顾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4.搬迁撤并类村庄。指位于生态保护区内的村庄,以及规划不再保留的空心村、城中村。重点包括箬阳、塔石、莘畈、沙畈等乡内部生态脆弱、防灾能力弱、山区分散布局的村庄,引导人口向乡镇所在地、中心村、产业发展集聚区集中,对原有土地空间,严格限制新建活动。

    (三)壮大集体经营主体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支持以特色种养业为基础,以生态加工业、休闲旅居业、文化创意产业为补充,创新村经济合作社、工商企业多元参与经营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大对农民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农村青年返乡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国家级试点工作,整合提升50个产业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育1家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骨干型合作社、2家以上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为主体组建的合作社、7-10家规模成员数20个以上,年经营收入100万元以上的示范社。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好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指导和就业政策落实,加强村级就业平台建设,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展培训服务,创新培训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建立高素质农民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一支懂科技、善创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农民工稳定就业率和劳动技能水平,至2025年,全区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人以上。

    提升农户增收能力。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充分挖掘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推动农村旅游经济、生态经济、文创经济、养生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深入实施农民持股计划,大力发展合作经济,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补齐农民财产性收入短板。构建促进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强产业帮扶力度,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旅游帮扶、电商帮扶、科技帮扶等帮扶模式。

    (四)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研究制定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办法,提倡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方式参与工商资本开发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推动耕地连片流转,形成农业“标准地”地理图和项目库,精准落地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推广“集地券”模式,推广“共享农屋”经验,实行台账式登记、交易流转等做法,探索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推动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赋予和实现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能,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支持发展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保障农户共享增值收益。加快农村集体资产和股权信息化平台全覆盖,全面落实集体资产台账、成员和股权的信息化管理。完善股份经济合作社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决策科学化和分配合理化,适当引进战略投资。

    建立完善“两进两回”机制。持续深化“十乡百村”乡创婺城行动,大力实施“两进两回”,实现“一村一品”“村村有乡创”。以村域为基础平台,深入推进“双富”工程,推动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流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加大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院等科研团队交流合作,开展高级农技专家联村强科技行动,打造高能级农业科创平台。积极争创省级“星创天地”,开展青年“农创客”“新农人”培育工作,积极引入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创策划,引导私营企业、民营资本、各类行业组织赋能乡村发展。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统筹机制,以“双下沉、两提升”为主线,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分级诊疗格局,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全面推行“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实施农村幼儿园补短板提升工程。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文化下乡”“文化礼堂”等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金华斗牛、金华山歌等文艺精品创作引导和扶持机制。

    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西南山区移民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融合发展产业消薄、物业消薄、服务消薄等消薄模式,重点推广“飞地抱团”“千企结千村”和“一村万树”绿色期权等成功模式,推进农村集体资源社会化配置。实施“下山安居创富”工程,推进西南山区下山移民五年计划,加强移民要素保障,探索移民养老保障机制,做好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区214个村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总收入7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的村比例超过50%。

    八、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升级,打造浙中综合交通枢纽节点

    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力建设金华市域交通西门户、浙中综合交通枢纽节点。

    (一)构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围绕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量子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泛在信息网络。深入完善婺城区5G网络基站体系,优先落实高铁新城等重点区块公共区域5G基站网络全覆盖,在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展馆、工业园区、旅游景点、机场等公共设施场所优先布局。深入实施宽带婺城、云上婺城建设,统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持续推进光纤入户和无线城市建设,推进“感知城市”物联网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窄带物联网和万物互联建设。

    加强智慧应急设施体系建设。发挥数字和大数据在应急统筹指挥中的技术支撑优势,大力建设公共卫生、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地下空间、特种设备、消防火灾、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领域应急数字驾驶舱,消除治理盲点。打造智慧应急指挥大厅,积极推动应急资源的统筹整合,横向联通各部门监测预警、视频监控等信息平台,纵向实现区、乡各条线信息传输及时、指令传达有效。建设多元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设施,提升应急指挥的科学化水平和突发事件处置的效率。

    专栏18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5G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出台支持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主城区、重点产业园区、港口、重点旅游区等区域的5G网络场景化按需部署,推动5G网络规模商用;加强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重点推进政务、教育、媒体、金融等领域的IPv6规模应用。

    2.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结合智慧婺城建设需求,拓展搭建一系列智慧城市运行及智能化产业融合的应用场景,打造国内领先的融合应用先锋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生产制造效率和民生获得感。

    3.工业互联网基础支撑。鼓励重点工业园区建设高质量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促进基础电信、互联网、软件服务、工业制造等各领域企业联合开展工业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制造能力、专用软件、算法模型、信息系统等多样化、规模化的云服务能力。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地工业企业依托现有互联网域名系统及物联网标识系统进行升级,建设公共标识解析服务平台及产品信息数据库,提供面向工业的标识注册、解析、查询、搜索、备案、认证等服务能力。

    4.数字应用场景“十百千万”工程。以婺文化、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实体经济、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普惠金融、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为重点,全球全国征集基础上精心打造应用场景项目,并加速向全行业领域、全空间场景推进。加快制定数字应用场景项目库分类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形成精品库、重点库、储备库等;建立健全分类精准施策政策体系,如招商引资、财政金融等;至2025年,累计培育30个标杆应用场景、200个示范应用场景、1000个成熟应用场景,入储备库10000个应用场景。

    (二)提升综合交通网络枢纽体系

    构建多元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抢抓金华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大交通新基建机遇,拓展便捷直通周边中心城市的铁路、高速公路,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水上运输通道,形成布局合理、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一港一轨四高四干五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格局。加快推进金建铁路、金义三四线等重大项目,谋划金华至南平铁路、金龙城际、金华至黄山铁路,构建以金华站为核心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枢纽内部便捷立体换乘。推进金武永东、金兰轨道交通建设,加速推进甬金衢上高速、规划330国道、金西中央大道、货运北线等谋划项目的落地实施,构建“六纵六横”的城乡公路干线路网。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智能化、公交一体化服务水平。

    专栏19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点

    1.“一港一轨四高四干五联”对外综合交通体系

    “一港”是指婺州港及航道工程(罗洋作业区、乾西作业区和衢江航道、金华江航道);“一轨”是指铁路和轨道工程(金建铁路、浙赣铁路外绕、金义东轨道、金武永东轨道、金兰轨道、金龙轨道);“四高”是指G60杭金衢高速二期拓宽工程、甬台金衢高速、金千黄高速、金遂高速;“四干”是指南山大道(规划330国道)、虹戴公路二期(S314省道)、兰婺遂公路(S215省道)、货运北线;“五联”是指上华至琅琊公路、白龙桥至长山公路(华龙南街南延)、八达路至长山公路(八达路延伸)、白沙公路至龙乾南街(白沙公路北延)、北山大道。

    2.“六横六纵”的城乡公路干线路网

    “六横”是指北山大道、规划省道义乌至江山、虹戴公路、白汤下线、南山大道、货运北线。“六纵”是指G235婺城至武义段(金华至武义快速路)、S313省道(45省道)金华至兰溪段、规划G330国道、蒋罗公路、吴兴至龙泉公路(兰婺遂公路)、白沙公路。

    3.完善三大水运货场作业区建设

    启动衢江、金华江航运开发二期项目(杭金衢高速公路桥-义乌环城南路桥),加快推进婺州公铁水联运港、加快打造婺城三大物流集聚区(竹马物流园、罗洋物流园、乾西物流园),水运项目总投资94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1.81亿元。

    大力打造现代物流枢纽体系。以“G60高速婺城互通-金兰快速路-金华江航运-铁路货场”为串联,加快婺城区内江河港口与浙中公铁水联运枢纽港联运体系建设,成为华东联运新城重要组成部分、义甬舟开放大通道重要节点。重点启动衢江、金华江航运开发,推动沪昆铁路、金千铁路、竹马铁路货场联通,加快婺州公铁水联运港、竹马货物集散区、罗洋作业区、乾西作业区建设。积极开展公路港物流承接合作,开拓各物流园区之间有效、快捷的物流衔接,打造集公路、铁路、水运于一体的物流枢纽产业集聚区,研究义乌铁路西站协作港、合作区的联运通关。

    全面提升城区交通治理服务水平。加快城区主干道系统改造升级和立体化发展,建立级配合理的道路网体系,促进微循环系统顺畅运行。积极打通婺江西路、人民西路、华龙南街、金江南街、紫金南街等断头路,谋划启动乾西与临江工业区连接工程,解决宾虹西路、解放西路、金竹路等肠梗阻问题,着力建设婺城互通、龙乾大桥和龙乾北街等城区道路。扩大城市公交、客运班线等运输服务网络覆盖面积,推动城北罗店等纳入城区公交网络,谋划建设城北老城-婺城新区快速公交,加快工业园区公交专线建设。深入实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程,加快推动智慧治堵、智慧公交、智慧停车等智慧交通建设,实现对全区综合交通的智慧化管治。扎实推进“平安交通”建设,强化水陆运输、施工养护等领域专项整治和安全检查。

    (三)完善水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加强水源地管理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积极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实现规划需水、水库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抓好饮水安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水资源保障能力。推进全区面上水库山塘提能保安行动,做好桐溪水库(新建)前期工作,加快山下吴水库扩容项目建设。推进江河治理骨干工程防洪圈闭合,对金华江、武义江、桐溪、北山水系等防洪能力较为薄弱的河段综合治理。抓好防洪减灾工作,提高婺城水安全保障能力,至2025年,城市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重要集镇和万人万亩以上的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

    专栏20 水利河湖重大项目

    1.绿色小水电扶贫工作。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区创建,实现婺城区经济薄弱村“消薄”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截止2021年底,婺城区所辖水电站绿色小水电创建率100%,水利部评审通过率60%;所辖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100%;通过资产整合,积极助力500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基本解决近100个经济薄弱村消薄。“十四五”期间总投资4.5亿元。

    2.白沙溪幸福河湖建设。拟新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展馆;白沙溪全域生态治理,堰坝复古修复,做好保护与利用;做好沿线景观提升,重点打造白沙八景,争创国家水利风景区及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十四五”期间总投资3.5亿元。

    3.乌溪江引水工程大型灌区(金华片)“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续建配套乌引总干渠明渠10.405km;续建配套支渠4.8km;渠系建筑物提档升级42座;改造排水工程4.354km;新建管护设施1处,改造管护便道3.603km,新建下渠坡21处;智能化升级改造(信息化)工程1项。“十四五”期间总投资1.28亿元。

    4.山下吴水库扩容。新建山口冯水库至山下吴水库连通隧洞,山下吴水库从目前的195万方扩容至513万方。“十四五”期间总投资4亿元。

    5.桐溪流域综合治理。包括桐溪综合治理、青塘水库景观提升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总投资2.6亿元。

    6.长湖、北山区块水环境整治。乾竹泵站改造提升、长湖引水、乾西马淤涝片整治及北山水系整治。“十四五”期间总投资3.5亿元。

    (四)优化绿色多元能源保障体系

    建设现代能源保障网络。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统筹推进高容量高能级布局电力设施,促进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项目落地。培育智慧用能新模式,发展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优化完善电网、燃气管网、热力管网和其他能源网络,满足清洁能源电源的可靠接入,实现能源便捷流动、灵活调运、供给安全。合理规划加油站布点,与用地规划相衔接,将加油站建设纳入城市用地规划管理。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施集中供热。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不断提高城乡天然气利用水平。落实地方政府储气责任,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城市燃气企业为主体的天然气应急储备调峰体系。

    九、推动“文化名城”全域盛兴,打造浙中文化新高地

    围绕“文化名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施文化繁荣提升工程,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婺文化金名片,提供品质多元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浙中文化新高地。

    (一)建设文明城市标杆区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弘扬“信义和美、拼搏实干、共建图强”的新时代金华精神。实施“基层理论宣讲名师”打造工程,深化打造“润‘婺’有声”理论宣讲品牌,完善多层次宣讲体系。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程,推进文明实践阵地与农村文化礼堂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深度融合。构建志愿者联盟,形成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化思政课“进乡入村”“e党校”“和美乡村”百姓群,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常态化制度化。完善“一哨双‘生’”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文明城市创建升级。探索建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全国首个“幸福婺城”指标体系。抓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执行,深化“我爱婺城·市民参与年”活动,打好“宣传造势、基础设施提升、城乡精细管理、精神文明、文明出行、标杆示范、志愿服务、群众发动”八大攻坚战,办好婺城邻居日活动,持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行动。

    唱响精神文明品牌。构建以“亲爱的婺城,亲爱的你”的城市主题文化,“闻着花香回故乡”的乡贤文化,“婺城一家亲”的家文化,“担当赶超 婺城图强”的图强文化、“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拼搏文化、“崇德向善”的好人文化等新时代鲜明的婺文化标识。选树一批“担当赶超、婺城图强”典型人物,为突出贡献人士颁发“金茶花”奖,继续举办“草根奖”,办好“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婺城”等系列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引领群众热爱祖国,永远跟党走。创作一批讴歌时代、催人奋进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文化力量凝聚共建“双城”合力,持续打响“和美金华·花满婺城”城市品牌。

    (二)打响“人文婺城·幸福城”品牌

    注重城市形象塑造。在城市公园、沿江绿道、城市雕塑、城市建筑、公共标识等方面导入区域文化元素,在历史文化街区、诗路沿线非遗、古村落等地进行立体式文化传播。定期举办“花满婺城·幸福生活”休闲文化旅游年和“跟着非遗去旅行”等文化艺术节、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引导具有婺城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参加国家的各种展会、博览会、交易会、网上展示会和跨境电商推介会等,利用各种交流平台提升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打响婺文化金名片。实施文化基因挖掘研究工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深入推进以地方革命史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白沙文化为代表的灌溉文化、以金华山儒释道文化为代表的北山文化等专题研究。积极推进婺城诗路文化带建设,以“一山一水一城一花”为基点,打造“白沙八景”、婺州窑、千年古子城、百年婺剧、艾青诗歌、黄宾虹书画、黄大仙茶文化等城市名片,提升婺城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婺文化城市IP。加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基地的培育和建设,促进非遗文化代代传承。培育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引入中国美院、浙江传媒等院校资源,开展“文艺名家工作室”评比活动,为文化品牌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专栏21 白沙古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项目

    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建于公元27年,包括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2020年,白沙溪三十六堰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浙江省第六个、金华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做好六大保护利用工程。做好白沙溪全域生态治理,保护堰坝复古修复,做好保护与利用,包括白沙溪文化解码工程、白沙溪八景工程、白沙溪生态廊道工程、白沙溪古堰坝修复工程、白沙溪钱塘诗路e站工程、白沙溪“花满婺城ž幸福村”等六大工程。

    2.实施白沙八景建设工程。做好沿线景观提升,重点打造包括“龙桥映月”“宝塔摇铃”“白沙古堰”“琅琊峰回”“铁店遗韵”“双湖烟雨”“乌云桥渡”“涧道雄关”等白沙八景,争创国家水利风景区及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三)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提升新城区文体中心服务功能,谋划实施公共图书馆、老年大学、青少年宫、市民活动中心、婺城文化艺术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区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拟新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展馆,建设独立建制的区非遗展示馆。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农村文化礼堂三级管理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婺文化”平台机制和数字文化建设。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把握杭州亚运会金华分赛区建设和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在金华举办机遇,加快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完善全域全民健身空间网络,加快建设基层休闲体育公园、体育设施场地,加快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社团等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鼓励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

    培育特色文体活动品牌。以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实施文化惠民活动为主线,打造文化大过年、“跟着非遗去旅行”等文化活动,持续打响心写婺城、视觉婺城、乡村音乐会、文艺走读等特色公共文化品牌。加快形成覆盖工业园区的现代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体育消费。精心打造高品质婺城赛事,培育国际性赛事。全力办好2022年杭州亚运会分赛区、省运会赛事,持续打响“山水四项”公开赛、莘畈毅行、婺城区半程马拉松等特色户外运动赛事品牌。积极组队参加省市体育比赛,选拔优秀体育竞技人才。

    (四)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稳妥有序推动传统文化市场化转型,以“婺城制造+婺派文创”振兴文创产业。扶持壮大“互联网+”文化企业,完善浙中信息产业园区“一区多园”产业布局,做优五星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园,着力培育婺州文化数字化创新基地、数字教育基地和数字人才孵化中心。推进“南山漫道”美丽乡村文化产业带建设,形成以安地南山桂谷、雅畈婺窑小镇、长山国际走廊、琅琊康养小镇、蒋堂富硒田园小镇为代表的文旅特色小镇。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探索“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农业”“文化创意+制造业”“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多种形式,提高区域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围绕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休闲旅游基地、精品线路、优秀项目建设,创建休闲旅游新风尚。创新“体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开发运动休闲项目,促进体育消费,加快体旅、体医、体教融合发展,打造省体育现代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推进农旅体产业协同发展,建设一批农旅一体化产业平台,积极推进长山国际设计走廊、两头乌产业文化园、花博园、十里荷花长廊等农旅项目落地,支持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业态。

    专栏22 “文化名城”重大改革和政策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实施文化设施建设达标提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优质供给,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区文旅体局)

    2.健全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文旅资源整合利用机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文旅市场融合发展机制和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区文旅体局)

    3.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创新优质内容生产机制,打造主流移动传播平台,促进区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4.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出台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政策。(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产办〉)

    5.文艺精品创作引导和扶持政策。落实《金华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不断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积极性,推动我区文化精品创作发展。(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体局)

    十、推动“生态名城”全景落地,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围绕“生态名城”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方位推进“花满婺城·幸福城”“婺城水·幸福城”建设,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打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建设浙中生态廊道核心区

    加大自然保护地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深化卫生城镇、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建设,打造山水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科学划分功能分区,明确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婺城九峰省级湿地公园、塔石梨树源省级森林公园、白沙溪等重点区域红线管控,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沙金兰、安地、九峰等水库水源保护区保护力度,加强湿地保护。推进“一村万树”三年行动,建设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抓好天然林、人工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作,建设覆盖城乡的森林生态系统。严格保护粮食功能生产区,遏制粮食功能生产区土地“非粮化”现象,让“良田”回归“粮田”。深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重点推进区域保护修复,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持续保护水环境生态。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实施堤防加固、生态修复、打造河湖样板、建设景观节点。重点做好“白沙溪ž三十六堰”申遗后半篇文章,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打造世界级“幸福河”。实施城区河道生态景观化改造、河湖水系连通、农村水系激活工程。积极开展沿线违法养殖场、采砂场、小加工作坊以及其他企业污染排放等专项整治,同步开展沿线行政村污水治理工程。加强污水综合治理,全面完成生活小区类、工业园区类和其他类污染源进行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建设,争创省级污水零直排区。

    推动生态景区整合提升。南部生态涵养休闲旅游区运用“田园渗透、山水入城”发展策略,以仙源湖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加快推动南山漫道建设,谋划郭力垅康养旅游休闲度假区,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北部金华山旅游区加快双龙洞、黄大仙等相关景区提升整合,推动花博园建设,打造集“旅游观光、三教文化、生态休闲”等城郊综合型旅游景区,做优竹马“烂漫茶花”、罗店创新孵化等特色乡镇组团。谋划郭力垅、青塘、麻吉垄等一批小型水库的水利风景区建设。

    (二)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大力开展工业炉窑污染治理专项行动、VOCs综合治理、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废气、移动源废气、扬尘污染综合管控,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创建清新空气示范区。持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深入实施“河长制”行动。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推进有机肥使用,减少化肥使用量,重点推进农业“两区”土壤污染治理试点,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处置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典型废弃物回收利用,建设“无废城市”,争创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区。

    加强污染防治管控联动。加快构建全域“三线一单”管控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精准管制,精准确定生态环境准入条件,严格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强重点行业和产业的规划环评,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举措,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完善跨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健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强化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进行环境监管执法,建立企业自证守法和环保部门监管执法并行的监管模式。建立覆盖全域环境监管信息平台,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检查执法及多部门业务协同管理水平。

    (三)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低碳装修、低碳生活,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矿山、绿色医院等“绿色细胞”创建。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推广普及节水、节能器具。完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推广建设生态公厕、生态洗衣房。建立健全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倡导绿色文明生态殡葬,全面推进以骨灰堂、树葬等为切入点的节地生态安葬。

    强化清洁循环生产方式。强化工业清洁生产,严格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的执行力度,健全相关支持政策,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建设和改造。促进服务业绿色发展,鼓励快递、电子商务、外卖等领域使用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物流器具。健全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利用等环节管理和技术规范。

    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优化能源消费、水资源、建设用地等要素总量和强度“双控”,实行基于能耗、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差别电价、水价和土地使用税,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倒逼高耗能、高耗煤落后企业、产能、设备的淘汰和退出。加大存量用地盘活挖潜力度,推动低效土地的再开发再利用,推进县域、乡村、园区有机更新。坚持“亩均论英雄”,强化点上高强度开发,高质量建设“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专栏23 “生态名城”重大改革和政策

    1.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改革。深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积极推广GEP核算、生态资源使用占补平衡、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两山银行”等创新举措。(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2.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地上地下系统治理机制,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作机制,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环境监管。(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

    3.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推行与GEP考核相挂钩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牵头单位:区财政局)

    4.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围绕用途管制规则、监测评估体系、协同机制、实施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建立自然生态空间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强化国土空间准入。(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5.节水促进政策。深化水价综合改革,推动水资源税改革,健全节水奖励机制,探索水资源产权改革,拓展节水融资模式,落实水效标识制度,完善定额管理机制,健全用水监测统计制度等机制。(牵头单位:区水务局)

    (四)树立生态品牌推动价值转化

    构建“花满婺城”品牌体系。做细“花满婺城”全域旅游品牌,开展“花朝节”等花艺、花食、花情、花舞系列活动、产品,集成休闲娱乐、观景赏花、美食购物等旅游品牌。做响“花满婺城”花卉苗木产业品牌,逐步推进区域内花卉苗木产品标准化、品质化和规模化经营。做特“花满婺城”乡村建设品牌,结合竹马茶花、雅畈杜鹃、安地桂花、塔石油菜花等各乡村特色花卉,建设河道路花艺、庭院花艺、花果林园、苗木盆景等特色景观,开展花木交易、加工、研发、观赏、种植培训等产业,形成一村一景、一镇一品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构筑立体组合营销体系。加强品牌视觉形象宣传,在标志性旅游节点、旅游宣传品、各类农产品上宣传显示“花满婺城”形象标志。开展多渠道品牌宣传活动,利用旅游大数据科学分析研判旅游市场,打造集广播、电视、报纸、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互联网+”新技术渠道相结合的“花满婺城”营销体系。积极探索自主营销与合作营销、委托营销、代理营销相结合的多元营销模式,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

    专栏24“花满乡村”建设类型和思路

    1.花 文化乡村。主要包括后溪河、贤里、毛村等村庄,以现有村庄内生文化为核心资源,以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结合花卉主体,融合康养度假、民宿等功能,注重将花元素融入室内外设计、景观打造等。

    2.花 生产乡村。主要包括西吴村、双林、罗大门、大舍塘、方下店、下张家、牛长坑、麻园、张都等村庄,依托现有花木果园产业,开发以花木果园生产为基础,结合整体景观塑造,融入技术科普、生态观光、水果采摘、加工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花木生产、观光、体验村。

    3.花 服务乡村。主要包括竹马馆、西宅村、汪山头、邵湖头等村庄,突出集镇的服务资源,围绕花木生产、旅游产业拓展物流、交易、旅游人口餐饮、住宿、娱乐等相关服务链,形成花木产业服务设施集聚村。

    十一、推动“幸福名城”全民共享,打造共同富裕新家园

    围绕“幸福名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打造“优学婺城·幸福城”“健康婺城·幸福城”,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等现代化服务水平,打造人民满意的民生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加快“优学婺城·幸福城”建设

    加快学前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启动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公办园比例,提升民办园品质,加快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建设,将农村幼儿园建设列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对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民办幼儿园,采取生均公用经费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到2025年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薄弱幼儿园改造提升全面完成,全面建成城乡全覆盖、布局合理、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全力打造基础教育最强区。优化基础教育均衡布局,谋划推进在洪源区块、城北区块、黄金苑区块、三联区块等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教育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青春中学、环城二小、婺城小学白沙校区、安地镇中小学校、雅畈小学、金华九中、十六中、金华五中、十七中、白龙桥二小等扩建工程,推进金华五中成美校区、城西九年一贯制学校、白龙桥四小等中小学新建工程。大力实施名校示范工程,推进集团化办学和教育共同体建设,加大力度输出名校办学理念、教育方法、先进管理和优秀教师。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和干预,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强化师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做优“两书一信”家校共育品牌。大力实施“互联网+义务教育”,深化“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工作的“婺城模式”,精准助力“扶”弱校,加强对支教教师在岗考核管理,倡导和鼓励名校名师到薄弱学校“种教”,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力打造职业教育最强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围绕紧缺技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订单式”培养人才计划,推进职业教育“三名工程”建设,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扩大金华实验中学规模,紧贴智能制造、数字产业、现代农业等实践领域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形成职业教育生态群,形成品牌效应。推进普职融通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加强老年教育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保障。建立健全供给充分、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老年教育网络,布局建设一批老年大学等活动中心。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丰富办学形式与内容、均衡老年教育资源配置,推动老年教育城乡融合发展。倡导乡镇利用文化礼堂举办老年学堂,畅通老年人学习渠道。鼓励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资源、课程、师资共享,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为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及养老服务机构等提供支持。

    (二)推进“健康婺城·幸福城”建设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启动新建区中医医院、区康复医院康养大楼、区人民医院传染病院区、区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等项目建设,补足资源配置短板,改善全区医疗机构软硬件水平。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培养力度,重点加强区级医院骨外、妇产、儿科、中医康复、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等学科建设,通过定向培养、人员招聘、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等多途径补充基层医技人员。依托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城市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慢性病专科专病门诊或专家工作室,组建全-专联合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多途径强化基层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增加区级质控中心数量,总数增加至15个。质控工作制度更加完善,活动开展更加丰富,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明显提升。 

    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启动区公共卫生防控中心、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完善卫生应急硬件基础,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及时修订和动态调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救援预案,优化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把市、区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医联体建设发展,医联体内设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落实公共卫生职能。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深化医疗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大医疗、预防保健、院前急救等智慧化应用投入和管理,持续改善群众健康服务体验。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为百姓提供便捷的网上医疗服务。加强卫生监督数字化监管,扩大实时、智能、全程数字化监管覆盖面,初步形成全流程智慧化卫生健康闭环管理。

    专栏25卫生健康领域重点项目

    1.婺城区中医院建设项目。按二级甲等标准新建婺城区中医医院,主要为门诊楼、住院大楼及配套设施建设。

    2.婺城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工程项目。新建婺城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包括医疗服务、传染病防治、保障系统与院内生活等功能区。

    3.婺城区康复医院改扩建工程项目。规划新建两幢康养大楼及配套附属用房,并对周边道路与绿化进行提升改造。

    4.婺城区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项目。规划新建门诊保健大楼、住院大楼等,总建筑面积约56600m2,总投资约5.16亿元。

    5.婺城区公共卫生防控中心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在白龙桥镇建设公共卫生防控中心,同时在婺城区蒋堂镇、雅畈镇、竹马乡建设公共卫生防控分中心、应急分中心。

    6.婺城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及疾控中心改扩建项目。计划对已建疾控大楼、综合楼进行装修改造,建设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新建一栋实验楼。

    7.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工程。包括安地镇、乾西乡卫生院迁建工程,琅琊镇、长山乡卫生院改扩建工程,罗店镇中心卫生院北山院区及医养结合综合楼建设工程,塔石乡卫生院维修改造工程。

    (三)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巩固无欠薪城区创建成果。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深化“民工暖心帮”系列活动,针对就业困难重点人群,每年组织专项招聘会,发动企业开设爱心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建档立卡人员。深入推进外出劳务对接,在就业帮扶、创业服务、人才培养等各领域加深跨区域政企合作。大力开展线上招聘活动,借助“就在婺城”等就业服务官方平台,实现互联网招聘本土化。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多举措促创业就业。

    提升养老服务发展质量。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白龙桥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加快发展智慧养老,实施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建成“三级联动”区级智慧健康养老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扎实做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一步突出社会化管理在退休待遇中的作用和地位。创建一批企退人员社会化管理示范社区,擦亮企退人员社会化管理家服务品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实现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救助制度,加快“1+8+X”大救助体系建设,全面实现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加强支出型贫困救助。到2025年全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14000元以上。弘扬扶弱助残文明风尚,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扎实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商业补充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服务保障制度,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全力推动青年优先发展。强化青少年政治引领,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大规模组建“青马学习小组”,深入实施“真善美”种子工程。成立白沙溪三十六堰少年研究院,制定“一堰一研”一五计划。持续深化共青团改革,开展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实施“双百双提升”行动,贯通组织成果向政治成果转化的通道。健全团干部管理机制,推动团员青年“三亮三比”,加大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度和社会参与度,持续开展“红马甲进网格”行动,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网格化。增设青年联络站(点),建立青年群体组织联系平台。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拓展未成年人权益表达渠道,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专栏26 “幸福名城”重大改革和政策

    1.探索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按照融合、共建、协作等模式,探索建立覆盖全区中小学的城乡教育共同体。(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2.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综合改革。完善应急指挥、精密智控等七大机制,健全公共卫生法治、应急医疗物资保障等六大体系,推进应急人才队伍、生物实验室等五大建设。(牵头单位:区卫健局)

    3.“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推进药品耗材采购供应保障、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方式、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薪酬制度和综合监管等联动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牵头单位:区医保分局、区卫健局)

    4.完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策。建立中医医保、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管理体系,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健全中医药临床优势评估机制,完善财政投入、人才建设等政策保障体系。(牵头单位:区卫健局)

    5.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政策。围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建立用地指标倾斜、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保障。(牵头单位:区文旅体局)

    6.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政策。完善医养康养签约规范和价格政策,加大社会力量兴办医养康养结合机构的税收、政府投入、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医养康养商业保险发展。(牵头单位:区卫健局)

    (四)提供优越舒适的居住保障体系

    推进危旧房改造与保障房建设。建全城镇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与城市有机更新政策,创建未来社区、智慧社区(村庄)。同时探索在安置房安置进行分级、区块统筹安置、自愿选择、级差平衡等创新,加快探索完善集体土地建设市场制度,积极推进农村老旧房改拆建。合理规划,有序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新城区330国道以南企业“退二进三”。积极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及既有社区电梯、节能改造工作。创新安置模式,保障搬迁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到2025年,拟建成安置房15000套以上。

    专栏27 老旧小区改造及安置房建设重点任务

    1.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成城东、城中街道62个老旧小区改造。

    2.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完成城东、城中街道76个老旧小区的沿街立面改造、雨污水管网改造、道路改造、车位增设、绿化提档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

    3.续建类安置房项目:西郊一期,建设安置房354套;鲍杨项目建设安置房1700套;五星田里建设安置房678套;西郊二期建设安置房397套。

    4.新建类安置房项目:黄金苑建设安置房2682套;西郊三期建设安置房808套;三联项目建设安置房4800套;车头项目建设安置房2200套;上天师项目建设安置房1700套;勤俭二期建设安置房450套。

    提升公共租赁房保障能力。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制机制,逐步放宽准入门槛,扩大住房保障受益覆盖面,重点加大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外来务工群体的政府保障力度,努力满足其他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推广租赁补贴保障,因地制宜提高货币补贴标准。加强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水平,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公共租赁住房。加强公共租赁住房数字化运营水平,依托全省城镇住房保障信息系统,打通跨部门数据流通渠道,完善分级、分档的弹性住房保障动态监管机制与住房退出机制。

    确保住房市场可续均衡发展。紧紧咬住“房住不炒”定位,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压实房地产平稳发展的主体责任。优先满足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统筹住宅用地供应,加强商品房销售价格管理,科学合理增加商品房供应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城镇房屋基础数据库,注重加强住房存量、居住水平、住房需求、产业前景等前瞻性问题研究思考,着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到2025年,建筑业产值增至100亿、房地产销售面积累计200万平方米。

    十二、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打造现代化治理婺城样板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瞄准“一件事”集成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县域治理现代化婺城样板。

    (一) 建设“两优一高”区

    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抓改革。深入实施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2.0版,完善降本减负长效机制,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审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积极探索涉企“全流程”和“全周期”服务机制,持续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提速提质。推动电子证照普及,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事项全覆盖、跨部门领域联合监管,做到“进一次门、查多件事”。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创新创业园区,并实行优质项目即评即时落地机制,进一步提高“双招双引”工作效率。

    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抓改革。高效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坚持竞争中性原则,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企业紧急事态应对制度,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畅通企业诉求和权益保护的反映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激励机制,健全企业治理机构、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分类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探索实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混改+上市”战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围绕人民群众满意抓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评判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反馈提升机制,构建服务评价、数据上报、差评回访、整改反馈全流程闭环工作体系,以用户评价倒逼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和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深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改革,借助信息化手段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专栏28 “两优一高区”重大改革项目清单

    1.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头单位:区经商局)

    2.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3.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牵头单位:区财政局)

    4.推进“区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牵头单位:区委改革办)

    5.推进审批监管协同改革。(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6.创新“信用+”体制。(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7.推进全域集成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级试点。(牵头单位:区行政执法局)

    8.推进区乡一体不见面交易系统改革。(牵头单位:区行政服务中心)

    (二)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

    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深化“标准地”制度改革,探索“企业拿地即开工”,实现“标准地”模式招商常态化,深入开展“标准地”事中事后监管试点,全域推广农业“标准地”改革。加强“亩均论英雄”机制考核,深入开展“亩产倍增”行动,完善存量土地盘活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低效闲置土地的处置利用。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和监督服务规则。

    完善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提升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增强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金融供给,全面实施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推动金融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集中。打造特色金融业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制定和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的配套政策和监管机制,推出一批面向社会资本PPP等投融资模式的试点项目。强化对“三农”信贷的正向激励,继续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

    完善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入实施“人才新政2.0版”,突出市场导向、需求导向,紧密围绕五朵“金茶花”产业发展计划,提供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创新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和载体,拓宽引才路径,积极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中介引才媒介作用,激发在外引才站点主动性。实施以“两进两回”机制为核心的农村主体更新工程,推进新乡贤工作,扩宽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渠道。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优化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机制。

    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培育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鼓励大数据、互联网、知识产权等新兴资源要素在资本形成、流通交易、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尝试。建立完善数据确权、定价和市场监管运行机制。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和审查机制,推动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

    (三)打造平安建设示范区

    深化“信用婺城”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联动十大场景案例为引领,全面拓展应用领域,建立信义婺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公共信用指标体系、综合监管责任体系、评价、联合奖惩及信用修复体系,实现全方位征信、全数据入信、全社会用信,打造婺城信用应用特色品牌。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对信用监管的支撑作用,建成整合政府和社会机构信用信息的公共信息平台。

    加快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以“六方协作”为基础推动高校现代治理,完善区、乡、村三级基层治理体系,深化“雪亮工程”和“天罗地网”监测防控系统建设,抓好“智安”建设、流动人口管理创新。深化“浦江经验”“龙山经验”婺城实践,完善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制度,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深化“无信访积案区”创建。积极培育平安类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规范化水平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强化红色网格作用发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全面完成乡村两级矛调中心(站)规范化建设。推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乡镇全覆盖,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

    全力保障社会稳定安宁。全力构建大平安体系,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化“八个早”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健全重大事件预警机制。锚定构建以“8+N张名片”为引领的现代警务模式,建立健全风险处置化解责任机制,大力推广“基层党建+应急管理标准化”模式,形成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程序简便、多部门参与的平安工作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健全舆情应对智治体系,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八大行业”专项整治,提升“一三六”应急处突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加强大宗物资战略储备,构建统一高效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四)推进“法治婺城”纵深发展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统筹推进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形成依法治区规范化系统化整体化推进机制,不断提高依法治区能力和水平。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能力,加强法治婺城建设的政治、组织、宣传、队伍、人才、科技、理论、智库等方面保障,抓好党内法规实施,坚定推进依规治党。

    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健全规范性文件工作机制,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争创“法治浙江建设示范区”,为建设“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贡献婺城力量。实施执法提升工程,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树立婺警“全国执法示范”标杆,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实施“两官”履职评议,促进司法公正。建设“数字法治”“智慧法治”,加强科技、信息化保障。

    加强综合行政执法。推进婺城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及全域集成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全面建成全覆盖政府监管体系、全闭环行政执法体系、全智治数字执法体系、全流程执法监督体系、全方位协同联动体系、全链条综合执法能力提升体系,打造具有婺城辨识度的综合行政执法样板。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贯彻实施好民法典,积极服务地方立法。支持法律服务社团高质量发展,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与矛调中心深度融合,打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打造“婺城普法”金名片。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信用婺城,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专栏29 法治婺城全领域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

    推进“区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全面开展优化区乡权责界面、动态调配编制资源、推行乡镇“模块化”运行模式、推进全域集成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推进集成联办“基层治理一件事”、深化“机关内部一件事”改革、推进政务服务2.0全域通办改革、打造“三服务·婺城家服务”2.0版、打造基层治理“一中心”、推进“全科网格+微网格”建设、打造“党建+”综合体金名片、加码“城市大脑”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三通”场景化应用融合、推动干部下沉“精准化”建设、建立干部选任“闭环式”机制、构建干部考评“360度”体系等18项重点任务,全面实现推动全区党政机关高效协同,实现基层治理从“事”向“制”“治”“智”转变。(牵头单位:区委改革办)

    十三、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奋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度,进一步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推动规划目标有效实施。

    (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各级党委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带领群众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健全规划执行考核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抓好工作落实。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重视规划纲要的统领和指导作用,认真制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全力推进规划纲要实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规划纲要推进机制。

    (二) 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强化发展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健全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区域和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发挥发展规划统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时空安排功能。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重大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等。提高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 全面推进落实事关全区长远发展的大战略、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政策、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跨区域大项目。

    (三) 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强化项目和政策的绩效导向与结果导向,确保如期完成。加强政策保障,及时制订和出台相应规划实施政策措施,建立完善重大任务要素保障和全程监管机制,统筹安排资金、人才、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各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健全规划实施检测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完成规划目标。

    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高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先行市排头兵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