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对市县级人民政府2020年度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的通知》(浙政教督办函〔2021〕4号),我区对2020年度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了自查自评,自评总得分93.6分,申请加分4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婺城区位于浙江中西部,地处金衢盆地,是金华的都市核心。全区辖9乡9镇9街道,总面积139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5.1万人,常住人口79.04万人。全区共有中小学校73所:其中职业高中2所,均为国家级重点职高;初中2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其中民办学校8所;小学42所。义务教育段标准化学校67所。幼儿园206所(其中公办园59所、民办园147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学校)27所。全区有职业高中在校生5706人,初中在校生25311人,小学在校生61062人,在园幼儿36963人,入学入园的“三残”学生有289人。
二、工作成效
婺城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教育“三大优先”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办教育惠民生”的发展理念,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舍得投入,逐个击破教育工作的诸多历史遗留难题,全力跟进婺城“双城战略”迭代升级,助推“五大名城”建设,高位推进婺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优学婺城·幸福城辨识度,形成大抓教育、大办教育、大兴教育,举全区之力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2020年,一举通过第九批“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评估,先后获评“浙江省学习型城市”“省区域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区”及首批“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两书一信”家校共育荣获全国“2020民生示范工程”。43名教师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综合荣誉,25所学校荣登省级以上光荣榜。婺城教育事业发展驶入新的里程,教育质量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主动担起责任,狠抓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区委常委教育专题(扩大)会议8次,形成了以研究部署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党委政府研究教育事业发展的议事制度。继2019年召开教育大会后,2020年又举办了全市范围内的第一个教育节。近几年来,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婺城教育发展十二条举措的通知(婺区委办【2019】90号)》等一系列的惠民教育政策和重要举措,有力推动了婺城教育优质均衡高位发展。同时,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联系学校制度,带头进校宣讲和调研,指导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020年,32位区领导到联系学校开展调研40余人次,帮助学校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履职情况列入相关职能部门、镇(街、区)年度考核。
二是管理措施到位。全面落实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严治党、从严治校,学校党建工作全覆盖,现有学校党组织118个,90%以上的学校书记、校长一肩挑,切实保障了党对教育工作的有效管理。建成了环城小学“党建+温暖教育”、婺城中学“党建+和润教育”、荣光国际学校“红色传承”等一批党建示范品牌。开展“清廉学校”创建,出台“410”清廉学校规范化创建指南,8所学校获评第一批“金华市清廉学校示范校”。
三是督导机制到位。组建婺城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由分管教育副区长任总督学,配备专职督导工作人员7名。出台《婺城区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教育职责(试行)》,明确部门、乡镇街道工作职责。2020年聘请中小学、幼儿园责任区督学83人,进一步健全完善督学责任区划分、专兼职督学聘任等体制机制,实现责任督学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强化行风建设,主动邀约市教育局行风监督员蹲点婺城,开展“督导天网”联合执法行动,上下联动、部门打通,织密教育督导网络。
(二)落实立德树人,狠抓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是立德树人出品牌。围绕“德育品牌”建设,依托“真善美”种子工程,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活动,全方位加强思政教育,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落地。思政课登上央视《新闻联播》,4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德育品牌五星级学校,《婺剧小百科》《十会小学生》《十能读本》等德育校本教材广受好评。“菁莪.家掌通”思政课创新平台,推出万人思政课4次,推送线上课程132期,引起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二是体艺教育出成果。大力推进阳光体育,积极创建“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探索课间操改革,全面发展校园足球运动。婺城“三三二”校园足球模式获得省领导批示肯定,五中、九中在浙江省十二届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总决赛中分别荣获冠、亚军,创造了“一市双雄、一区两超”的新纪录。“婺剧进校园”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区现有省级艺术特色学校4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18所。2020年金华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婺城选送表演类、美术类共24件作品获一等奖。大力推行“天天阅读”,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我区成绩名列前茅,环城二小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获二等奖。积极探索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建立“劳动周”制度,确保劳动教育每周不少于一节。目前4所学校被评为省级劳动实践基地校,17所学校获评区级劳动基地校或劳动实践活动室。
三是课程改革出成效。紧紧围绕“六大核心素养”,开发拓展性课程,以课程改革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学能效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20年省级课题评比中两项课题获得教科院教育科研课题省一等奖,创下建区以来的最好记录;集体备课 “七个强化”经验入选《浙江教育报》典型案例推广。
四是提质减负出重拳。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和金华市十一部门联合下发的“提质减负”等文件精神,重拳出击,开展“学校提质减负”工作专项督查。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创新“提质减负”的方法与路径,以“精准教学、精准学习”为宗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能。开展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给学校排队或进行奖励。
(三)加大投入力度,狠抓教育优质资源的全面增长
一是财政投入只增不减。制定出台幼儿园、小学、初中、中职生均经费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含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经费)只增不减。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30701.149万元,同比增长13.92%。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4845.74元,同比增长13.66%。
二是基建项目大幅增加。“十三五”期间,我区全面启动学校新改扩建工程,实施85个学校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57亿元。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建设,大力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开展配套幼儿园“一园一策”整治,目前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87.23%,省二级以上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到51.2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面为45.05%,实现公办园乡镇全覆盖。
三是教师待遇不断提高。依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保障各级各类教师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休息休假和培训等权益落到实处。2020年,我区教师工资平均增长2.5万元,人均总额达到19.1万元,连续三年实现教师工资和公务员持平。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建立住房保障、健康体检、疗休养等激励机制,修订完善名师名校长奖励办法,开设婺城区名特教师工作室、婺城区青年教师学堂和婺城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后备人选培训班,帮助优秀人才提升综合素质,公平、公正、公开做好初级、中级、高级和正高级教师职称推荐晋升工作。2020年面向社会招聘213名事业编制教师,新录用教师中优秀应届毕业生和区外名师招聘引进占比达54%。
四是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以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弱校的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共建立14个中小学教育集团,4个学前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依托集团化办学平台和区域推进“集体备课”工作,婺城原创的“4同”教学范式快速推广,38所学校参与省“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项目,一年来共完成400余节同步互动课堂,开展了300余次网络教研活动,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浙江教育》对我区“互联网+义务教育”作了典型报道。义务教育段学校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小学0.234,初中0.222,全部达标。
五是校园安防全面加强。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综治责任机制,完成校园“三防”建设和安全防范建设“四个100%”,筑牢校园防疫防护墙。率先实现食堂4D管理全覆盖,推进“智安校园”建设,织密防溺水、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防护网”。逐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制定并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43个,每季度学校分组交叉互查;教育部门联合公安、交通、卫生疾控、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整治,全年开展应急演练197场次,应急联动处置9次,处置率100%。
(四)规范管理手段,狠抓教育依法行政的全面落实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制定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情况记录和归档制度,对出台的重大决策根据《金华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学校章程,健全民主管理监督制度。以课堂为主渠道,落实普法教育,提升师生法治意识,全区共有29所学校被评为“金华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二是严格控制进校活动。出台《婺城区教育局关于规范中小学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2019年下半年区级进校园活动目录》等文件,进校园活动实行清单管理,禁止未经教育部门审核备案的竞赛活动进入校园或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严禁商业活动进校园。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审核备案制度,严格审查APP的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
三是规范社会办学行为。修订金华市区中小学幼儿园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随迁子女应收尽收。严格执行公民同步招生政策,婺城“阳光招生”得到市纪委、省教育厅肯定。认真贯彻落实省民办教育“1+7”政策,出台《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婺城区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婺区政发〔2013〕1号)等文件,并落实到位。严格执行《浙江省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按时完成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到民办中小学任教分年度清理规范计划。出台了《婺城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方案》,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协作、联合执法、属地管理、社会监督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机制,经验在全省介绍推广。建立公布婺城区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并录入全国管理服务平台。创新校外培训机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制度,提高培训机构管理人员能力水平。
三、亮点做法
(一)百亿项目集中开工,一张蓝图绘到底。
2020年“第一期百亿”项目(20个)集中开工仪式在金华五中成美校区举行,市委书记陈龙,市教育局局长楼伟民参加开工仪式,并为新校区奠基,一锤定音敲定婺城教育三年基建规划,大手笔、大投入、大项目推动婺城教育基础设施高效、快速、大幅度提升。该年度婺城全区共评出4个项目建设“骏马奖”,婺城教育占2席。所有完工的教育大项目均获“钱江杯”“双龙杯”。
(二)花满校园环境育人,文明校园全覆盖。
以“花满校园”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为契机,全域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养成培养,做优“一校一品”,校园“硬化、绿化、净化、美化、文化”水平快速提升,“文明精品示范校园”比例全市第一,区级以上文明校园全覆盖,文明创建工作两度获评市骏马奖。
(三)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两书一信”出品牌。
首创“两书一信”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推进“四层三级”家长学校进阶学习体系建设,开展“家庭教育三百工程”评比等,全面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成效。目前,全区已发放“书信”3万多件,举办入学通知书发放仪式100余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10万余次,有效协调疏导家教冲突500多场,满意度达95%,跟踪服务对象112户,精准帮扶率达90%。“两书一信”的创新做法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媒体的关注。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在专报信息作出肯定批示,省教育厅已工作经验交流信息上报教育部及全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国妇女报》头版刊登“两书一信”工作案例报道,并以内参稿上报全国妇联。
(四)校园足球班班开展,班级联赛全铺开。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联赛,推动校园足球全面普及。连续十届举办全区性的校园足球联赛,校园足球愈来愈热,成效显著。2020年浙江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三个组别中,婺城代表队分获两冠一亚;省十一届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金华九中夺冠。浙江省十二届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总决赛,金华五中、金华九中分获冠军、亚军,创造了“一市双雄、一区两超”的新纪录。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当前我区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短板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仍然明显,教育投入总量相对不足,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够等等。下一阶段,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政府统筹职能
一是加强有效投入。进一步增强教育优先发展意识,优先保障教育经费,确保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增加公办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学前教育,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二是强化各级各部门办学职责。加大对区级各部门、乡镇(街道)等在教育规划、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育管理等方面职能的考核,有效落实各级各部门的办学责任,确保教育项目优先建设。三是提升教师待遇。依法充分落实广大教师和编外教职工工资福利等,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做好教育资源规划
一是做好充分调研。根据人口分布及流动状况、教育设施配套情况、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统筹优化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科学制定区域教育布局规划。二是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实施《2019—2022年婺城教育基建项目实施计划》,扎实推进教育基建百亿工程。拓宽办学合作渠道,打造“浙中教育高地”,解决我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三是锤炼名师队伍。深化教师五级梯队培养制度,推进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打通教师成长“快车道”。同时,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扩大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
(三)扩容教育优质资源
深入推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和城乡教育共同体向农村和各类教育延伸,加快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中的覆盖率;继续扩大与浙师大的合作,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的优质资源,推动全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建党百年,红船初心。婺城区将坚定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立足新起点、审视新形势、对标新要求,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进一步打响“优学婺城·幸福城”品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