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金华市婺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努力践行“双城战略”,克服了种种困难,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对照2020年婺城区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忠诚担当、勤政廉洁、依法监管、高效服务,全力助推“双城”战略落地成景。现将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市场主体9831户,注册资本(金)125.4亿元,同比增幅17.47%、20.93%;其中企业新增2659户,注册资本115.1亿,同比增幅11.44%、19.40%;个体新增7172户,注册资本10.3亿,同比增幅19.87%、41.10%。新增八大万亿小微企业519家,完成年度任务108%;新增“个转企”105家,完成年度任务131%。通过动产抵押、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股权出质等方式为企业筹措资金33.87亿元。
全年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咨询5116起,解决率99%,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0余份,发布消费警示6篇。深入开展“四品一械”稽查工作,加强产品质量及违法广告执法力度,全年查处案件126起,罚没款221.7万元,其中大要案26起,罚没款98万元,移送公安案件3起。全区食品、药品、化妆品、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平稳。“三服务”奔竞不息、突出担当,今年已收到锦旗8面,我局在小微企业纾困、疫情防控帮扶、“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工作上,上级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防疫为先,一线冲锋彰显忠诚担当
一是迅速行动打好阻击战。成立工作专班,制定《金华市婺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疫情防控工作责任书》、《倡议书》、《致婺城区“六小”行业经营者的一封信》等材料,全员取消休假,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榜样引领党员,党员带动协管员,协管员影响群众”的良好氛围。
二是各个击破打好歼灭战。运用在线视频监管模式,对农贸市场开展全天候非接触式疫情防控网络巡查,累计监测时长800余小时;充分发挥药店“哨点”作用,根据疫情变化对餐饮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排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重点场所及复工企业,保障特殊时期医用气瓶、氧罐安全可靠。
三是坚定信心打好保卫战。在公众号端推送“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等系列报道45期;畅通12315投诉举报渠道,坚决做到快接、快查,开展防疫物资质量专项整治,共查处口罩案件12起,罚没款51万元,移送公安3起,其中销售不合格口罩案件9起,销售未标注生产日期和有效日期口罩案件3起。为涉疫防控企业开通绿色通道,推出“六小”行业复工备案码,创新“你点我送”“你安心复工,我按时送餐”“云客服”“云帮办”“云代办”等便民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的与“疫”俱进。
(二)党建为魂,队伍建设淬炼铁军内涵
一是以政治建局为根本点,强化政治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立起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新要求,激励全体干部坚守服务发展、监管维序、履职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二是以学习教育为深化点,强化基层党建。发挥领导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以上率下带领分局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深化党支部“品牌化”建设,开展“五星三强”基层党组织创建和品牌党支部创建活动,努力实现“一支部一品牌、一单位一标杆”的品牌党支部创建格局,在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勇于担当、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上“走在前、作表率”。
三是以制度执行为落脚点,规范内部运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注重内部管理监督制度建设,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绩效考评制、失职追究制等各项制度,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以制度立规矩、以考核亮实绩。组织全局干部参加“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班”,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加大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
今年以来,全局共选树“闪光婺星”7名,其中两名同志被评为区级“闪光婺星”。编发“使命在心,疫不容辞”专刊7期,宣传“抗疫先锋”事迹25人次,张健等3人获评区级战“疫”先锋个人,城东所获评区级战“疫”先锋团队。
(三)执法为基,秩序维护净化市场生态
一是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开展信用分类监管;按照高、中、低不同的风险等级设置不同的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与专项整治、执法办案、失信惩戒相结合,实施专项整治“上网”工程,将食品安全、文明城市创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项整治与双随机相结合加以有效推进,并与信用监管相贯通,形成“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双随机检查、事后信用警示惩戒”的信用监管闭环。今年以来,全区各部门共通过平台开展行政检查35066户次,其中双随机检查827户次,掌上执法检查率99.98%;跨部门联合检查占比6.74%,实行信用联合惩戒。
二是开展药械化监管。全区现有药品生产企业4家、医疗机构制剂室2家、药品经营企业184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1家、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87家、二类医疗器械备案179家;药品器械使用单位(医疗机构)378家;化妆品生产企业18家、经营单位1000多家。在日常监管的基础上,结合春安行动、医用防疫物资、“药剑”、疫苗联合、医疗美容产品、化妆品等专项整治行动,做好许可验收、飞行检查工作,力保全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依托“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开展活动1000余次,其中完成送药单数500余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次,惠及群众过万人。探索单体药店转型连锁门店相关工作,为单体药店转型实现“经营不停、药品不退、医保不断”,目前已有23家单体药店转型成功。
今年以来,共监督抽验药品85批次(中药饮片31批次),完成56个批次化妆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在全省婺城率先实现乙类非处方药行政审批“承诺制”改革,全省现场会在婺城召开,相关工作得到省药监局副局长陈魁的高度肯定。截至目前,全区共通过承诺告知办理新开办8家、换证变更9家,已完成现场核查12家,未发现违反承诺告知事项行为,乙类OTC经营审批承诺制实现率达100%,为企业户均节省时间成本15天以上,培训效率提升70%,形成完整的“审-管”衔接监管闭环。
三是聚焦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评定和企业年度自查报告,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对上年度119家生产企业100%开展风险等级评定。强化乳制品等四类地产食品、固体饮料等高风险食品专项整治,查处违法添加、虚假标注、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案件10件。依托“浙冷链”系统全链条管控高风险冷链食品,共激活主体104家,赋码81295张,扫码88666次,列全市第二。深化“以网管网”,落实餐饮第三方平台主体责任,实行线上线下同质化监管。加强养老机构食堂与校园食堂监管,建立健全与民政、教育部门的信息互通机制。顺利完成了春节、“两会”、中高考、公务员考试等餐饮保障工作,以“零失误、零投诉、零事故”的成绩提供了餐饮保障。
今年以来,共立案查处违法添加、虚假标注、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案件35件,其中流通领域25件,罚没款23.89万;生产领域10件,罚没款14.26万;检查养老机构14家次,检查学校及托幼机构206家,查处案件2起。启动全市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新三年行动(2020-2022),完成6家小作坊和小微企业开展“5S”改造提升。
四是推进特种设备监管。强化重大节假日期间特种设备监管工作,对火车站、商场、超市、医院、游乐场所等人员密集的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进行了重点排查,共检查单位571家、检查设备953台,发现隐患53处,100%整改。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法宣传工作,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金华市电梯安全条例》260余册。开展特种设备数据库数据清理工作,以公告注销形式注销冗余设备344台。开展叉车智慧化监管试点工作,现已有5家企业的5台叉车安装了智慧化监管设备,设备试运行状况良好。完成电梯物联网建设102台,按需维保电梯86台,延长检验周期调整72台,应用安全分类评价系统应用激活企业576家,应用重大风险隐患日志管理信息系统完成排查企业475家。
五是加强工业产品监管。制定2020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以“5.20计量日”“质量月”等活动为载体,维护计量安全,开展产品质量宣传。推进防疫物资专项整治,抽检口罩产品34批次,熔喷布4批次,一企一策建立档案;共查处口罩案件18起,查获不合格口罩11.4万只,涉案金额170万元,目前已结案17起,移送公安3起,罚没款65.1万元。开展打击非法加油站点及成品油质量问题专项行动,抽检流通领域车用柴油4批次,油库柴油1批次。聚焦重点热点,开展县域块状产业产品质量风险排查、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对蜂窝煤、玩具 、服装、安全帽等民生相关产品的进行抽检,提升监督抽查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共查处案件11起,罚没款4万元。
(四)服务为本,发展促动拓展营商高地
一是深化智能审批,开办时限再压缩。全面推行全程电子化平台、钉钉移动审批平台应用,通过QQ、微信、电话咨询热线等方式的即时指导。在全省率先启动企业开办智能办探索,打造智能化登记企业开办2.0升级版,借力智能申报、智能审批,重构审核流程,减少人工审查,注册申报提速50%,登记审核提速80%以上。截至目前,已通过智能审批机器人办结2789户。
二是创新“云服务”,服务质量再提高。推出企业微信+网上窗口的“云窗口”模式,提供线上帮办、全程代办、证照代寄等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窗口受理同速同效,有效优化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利程度,营商环境暖心度不断提升,咨询能力较之前扩容5倍,共计完成云代办、帮办2864件,群众满意度提升5个百分点,达到97.2%,居全市前列。
三是延伸服务网络,移动服务再突破。上线全省首辆“伊心一意·三服务”直通车,开启政务服务“反向跑”改革,搭载5G技术的移动办照平台实现企业办事零跑路,针对科技创业园、规模化市场等集聚地点进行移动办公,现场受理、审核,打印证照,实现企业办事零跑路,形成“无远弗届、无微不至”的服务最小单元格。截至目前,“三服务”直通车已累计出车10次,发放各类证照364份。
四是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经营范围更规范。落实涉企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明确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对应的经营范围表述,理清证照对应关系,区分一般项目和许可项目,使经营范围填报由自己填、叙述式、合并写升级为自主选、概括式、分类标。强化注册登记和许可审批的衔接,及时将相关信息推送至主管部门。截至目前,已完成12469家企业经营范围规范登记。
五是鼓励创新,托举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相继召开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部署会、规上工业企业召开2020年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专题培训会,强化质量标准引领。高效完成2019年规上企业标准化统计监测填报工作,填报审核率达到100%。注重品字标企业培育库的建设,完成品字标培育库企业10家,今年共新增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6个,发布浙江制造标准2个,第一梯队完成浙江制造品字标贴标 “四个百分百”全覆盖。组织相关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参加全市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布活动,我区选派企业山山烘焙获得三等奖。
全区知识产权市对区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其中,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8件,完成率132.05%,排名全市第二;新增知识产权贯标企业4家,新增专利PCT国际申请28件,完成专利质押额1.483亿元,完成商标质押登记6067万元。新增金华市专利示范企业4家,完成金华市酥饼行业协会品牌服务指导站建设,金华市锦绣国际家居市场江北分市场获评省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今年新培育并申报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燕语湖”,新培育地理标志商标“竹马茶花”。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行政认定驰名商标3家,省级商标品牌示范企业2家,市级商标品牌示范企业8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专利示范企业51家,凝聚起婺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民生为要,民呼我应筑牢放心屏障
9项民生实事工作已100%完成。一是抓好“菜篮子”。加快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完成3家省放心市场创建任务,3家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延续认定,2家“五化”市场完成改造。二是装好“药箱子”。建成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2个,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13家。三是护好“毛票子”。成功培育放心消费单位1764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214家、放心工厂210家、放心消费商圈1个、放心化妆品示范经营单位10家。四是管好“菜盘子”。5家三星级食安办通过现场验收,并完成公示,等待省级命名;改造提升农村家宴放心厨房13个,43家中小学和等级幼儿园“阳光厨房”完成建设、等待验收。
二、2021年工作思路
(一)重点谋划三条主线
一是以“十四五”编制为抓手,谋全局发展。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分析婺城市场监管系统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优劣势,准确把握“十四五”发展的主题主线,着眼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构建,重点在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市场监管机制等方面,做好有序监管、服务发展这篇新文章,确保开办企业、注销企业、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和信用监管、知识产权活力等评价指标持续向好,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以省局“四大战略”为抓手,谋重点工作。全面实施“政治建局、法治立局、科技强局、改革兴局”四大战略,自觉锚定“重要窗口”建设目标,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原则和首要任务;深入推进法治市场监管建设,切实把依法行政的要求贯穿在执行和落实的各个环节;持续加强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工作的激励力度,牢固树立创新工作导向,开展“创新奖”评选,积极谋划一批具有婺城特色的改革举措。
三是以“党建+”为抓手,谋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着力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结合市场监管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措施,推动党建发挥服务中心工作职能,促进市场监管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干部成长工程,开展职业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色培训,不断增强队伍的战斗力。
(二)持续打造三大体系
一是打造优质透明营商体系。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规范衔接登记经营范围与申办经营许可,强化涉企经营信息归集共享,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争提升30%以上的审批服务效能。推进小微企业首贷户试点工作,拓宽、畅通政、银、企交流途径,在政策指导、信息互通、融资服务等方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打造“服务零距离、办事一站通”的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发展新平台。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办点建设,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
二是打造放心正义消费体系。依托社会管理网格深入开展消费教育,举办5场“放心消费教育大讲堂”进校园、进老年活动中心、进企业、315权益日宣传等活动;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提炼一批具有婺城特色的放心消费样板,建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社会监督机制;以“多元化调解,链条式维权”目标,完善消费维权渠道,发挥平台的协同作用,扩大消费维权义工队伍,构建消费纠纷调解社会化格局,将调解机制向基层延伸,建立消费维权绿色通道;整合消费者投诉渠道,规范投诉受理范围,及时受理投诉举报,做到消费投诉“事事抓落实、件件有回音”。
三是打造积极向上创新体系。突出标准引领,推动标准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级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推进、协调配合的先进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行动,年内新增“浙江制造”标准2项以上,累计数达到10项以上。创新质量供给,深入推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和质量信得过班组活动,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力争全年开展质量管理培训3次以上,现场观摩活动2次以上,推进10家以上组织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指导1家以上单位申报市政府质量奖。强化品牌驱动,年内力争通过“品字标”认证企业2家以上,累计数达到8家以上。坚持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相结合,加大品牌侵权监督、检查和查处力度,探索建立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监管和司法维权保障多管齐下的品牌保护体系。
以超额完成年度考核工作任务指标为引领,继续做好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政策宣传培训工作,加大专利示范(优势)企业、驰名商标、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培育力度,力争增加国家专利示范企业1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专利示范企业3家、市专利示范企业5家、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1-2家,新增国内注册商标6500件;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面提升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运用、管理水平,实现知识产权抵押融资6千万,新增知识产权贯标2家;以婺城区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引导行业协会等积极培育、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通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力争新申报1家地理标志商标;积极谋划浙江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区创建工作,力争新增商标品牌服务指导站2家,大力提升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运用、管理水平和意识。
(三)聚力实施三大行动
一是实施智慧监管行动,探寻数字赋能。持续推进“智慧市场监管”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监管中的作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职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市场监管的智慧化转型,实现精准、高效监管。采用网络监测、视频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方式,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手机 APP、执法记录仪等开展移动监管,提升现场执法监管效率。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推动部门数据共享,实施信用联合惩戒,倒逼市场主体自我纠偏并持续改进。大力推进综合执法、协同监管,加快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监管机制,依托数字监管系统,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执法监管体系,最终实现多元化监管主体与多重监管手段并存。
二是实施“一支队伍管执法”行动,强化梳理衔接。我局将在综合行政执法“一盘棋”的新格局下,做好监管事项清单梳理、监管责任明确、加强流转衔接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专业执法队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法治思维,在防疫物资抽检、“亮剑”重点领域消费安全、开展广告宣传和打击传销执法、高效完成扫黑除恶重大政治任务等方面持续赋能,持续推进食品、药械化、质量技术、知识产权、打击走私等领域市场环境的向优向好,为打造与“重要窗口”相适应、具有婺城辨识度综合行政执法样板和法治政府建设金名片作出市场监管应有的贡献。
三是实施平安护航行动,坚守安全底线。启动全市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新三年行动(2020-2022),推动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浙冷链”系统的应用及推广,推动流通领域食品溯源管理,争取培育1家中型超市的生鲜食品实现电子追溯体系建设。增强餐饮主体自我风险管控能力,提升餐饮质量安全管理能力水平,落实餐饮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管的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12+1”项目建设;2021年末,新增至少7个达到三星级规范化管理要求的乡镇(街道)食安办;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达到4.5批次/千人,其中市场监管部门抽查量不少于3批次/千人。深入开展药械化市场专项整治,不断完善药械化风险管控机制,加强药械化信息化监管工作,努力提升药械化监管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特种设备超期智慧监管平台,降低特种设备超期未检率;加大电梯领域安全监督检查,强化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管理;推动重点监控单位开展分类分级自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