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白龙桥镇社会救助事项救助标准及流程
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申请条件:家庭人均月收入(含抚养、扶养、赡养收入)低于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20年9月城乡850元/月,逐年调整),且家庭财产符合《浙江省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规定的本区户籍的城乡居民,可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申请程序: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乡镇(街道)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开展调查核实(村(居)委会予以协助)提出初审意见→公示(7日),无异议→公示期满3个工作日内乡镇(街道)将初审意见和材料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确定保障金额;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通过乡镇(街道)告知申请人。
申请需提供材料:
1、家庭成员身份证;
2、填写《浙江省社会救助申请表》并签字同意有关部门对其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
受理机构:各乡镇(街道)
备注:家庭财产主要包括银行存款、机动车辆、公积金、工商注册及参股资金、住房等。
特困人员救助
申请条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可申请特困人员救助。
申请程序:本人(或监护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乡镇(街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审核意见(可视情组织民主评议)村(居)委会予以协助→公示(7日),无异议→乡镇(街道)将审核意见和材料报区民政局审批→区民政局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抽查核实,20个工作日内审批→符合条件的发给《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指导申请人、村(居)委会、敬老院、乡镇(街道)签订供养协议;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并通过乡镇(街道)告知申请人。
申请需提供材料:
1、本人身份证;
2、填写《浙江省社会救助申请表》并签字同意有关部门对其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
3、劳动能力、生活来源、财产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的书面声明;
4、残疾人提供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
受理机构:各乡镇(街道)
低保边缘家庭救助
申请条件:家庭人均月收入(含抚养、扶养、赡养收入)低于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2020年9月城乡1275元/月,逐年调整),且家庭财产符合《浙江省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规定的本区户籍的城乡居民,可申请低保边缘家庭救助。低保边缘家庭申请程序、申请提供材料、受理机构与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相一致。
临时救助
申请条件:本细则适用于金华市区户籍人员,居住在金华市区并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人员,困难发生在金华市区区域内的其他流动人员,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申请临时救助:
一、适用对象
(一)临时救助实施分类救助,具体分为四类对象。
一类对象: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二类对象:市区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
三类对象:除一、二类对象外,因就医、就学及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金华市区户籍人员;
四类对象:居住在金华市区并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人员,困难发生在金华市区区域内的在金就学学生,突发意外事件发生在金华市区的其他流动人员。
(二)以下情形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因交通事故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家庭,符合《金华市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金政办发〔2018〕33号)规定的,按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提供救助,同一事由不再重复享受临时救助。
当年已享受“福彩暖万家”助学项目、慈善助学项目以及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助学项目的,同一事由不再重复享受临时救助。
符合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救助条件的人员,由当地救助管理机构按有关规定提供救助。
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二、申请条件
根据不同的致困条件,临时救助分为支出型临时救助和急难型临时救助两类。
(一)致困条件
1. 支出型临时救助:因医疗、教育等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一定时期内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
2. 急难型临时救助: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及其他特殊困难等原因,造成主要劳动力伤亡或家庭财产重大损失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和个人。
(二)家庭经济条件
一、二、四类对象申请临时救助无需开展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三类对象申请临时救助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 收入条件:家庭成员自申请之日前12个月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去医疗、就学等必需支出金额,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水平。
2. 车辆条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无生活用机动车辆或仅有一辆价值在10万元(含)以内的生活用机动车(车辆价值以车辆购置税发票中计税金额为准)。
3. 住房条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无非居住类房屋(如商铺、办公楼、厂房、酒店式公寓等),但有“居改非”房屋兼做家庭唯一居住场所的除外;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名下仅有1套住房或无房,或者有2套住房,但人均建筑面积低于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当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居民家庭除宅基地住房、统一规划的农村新村住房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无其他商品住房。
4. 工商条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各类企业认缴出资额累计不超过15万(含)。
5. 货币财产条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货币财产不超过当地年低保标准的6倍。
6. 供养人条件:申请对象非共同生活的供养义务人,家庭财产需符合本细则规定的车辆、住房、工商、货币财产四项条件。
三、救助标准
临时救助根据申请家庭或个人的困难程度实行分层分类救助,确保重点对象重点救助,救助资金不得用于各类走访慰问活动,不得平均发放或年底突击发放。具体救助标准如下:
(一)支出型临时救助
1. 家庭成员因患病导致医疗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医疗费用在扣除医疗报销、医疗救助及其他救助后,按下列标准给予临时救助:
本条款仅适用于一、二、三类对象。
一类救助对象,申请日前12个月家庭自行承担医疗费用总额超过3000元的,按总额的50%给予救助,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家庭人口乘以市区月低保标准的12倍。
二类救助对象,申请日前12个月家庭自行承担医疗费用总额超过4500元的,按总额的30%给予救助,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家庭人口乘以市区月低保标准的6倍。
三类救助对象,申请日前12个月家庭自行承担医疗费用总额超过20000元的,按总额的20%给予救助,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家庭人口乘以市区月低保标准的6倍。
2. 接受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不含研究生及以上、军校生)期间,一学年就学相关费用超过5000元的,按下列标准给予救助:
本条仅适用于一、二类对象。
一类救助对象,给予一学年3000元救助金。
二类救助对象,给予一学年2000元救助金。
(二)急难型临时救助
1. 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导致家庭主要劳动力致伤、致残、致死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按下列标准给予救助:
一类救助对象,致伤、致残导致生活自理出现困难需要照护的,按家庭成员人口乘以市区月低保标准6倍给予救助;死亡的按原家庭成员人口乘以市区月低保标准9倍给予救助。
二类救助对象,致伤、致残导致生活自理出现困难需要照护的,按家庭成员人口乘以市区月低保标准4倍给予救助;死亡的按原家庭成员人口乘以市区月低保标准6倍给予救助。
三类救助对象,致伤、致残导致生活自理出现困难需要照护的,按家庭成员人口乘以市区月低保标准2倍给予救助;死亡的按原家庭成员人口乘以市区月低保标准3倍给予救助。
四类救助对象,致伤、致残导致生活自理出现困难需要照护或死亡的,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
2. 因火灾造成家庭财产损失巨大且唯一住房损毁无处居住的,除按前款标准给予救助外,参照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另行给予一次性倒损房屋修建补助,但最高救助金额不得超过家庭人口乘以月低保标准的12倍。
3. 对经区委区政府认定的因其他特殊情形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个人,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额度的一次性救助,但最高救助金额不得超过家庭人口数乘以低保标准的6倍。
四、申请审批程序
市区临时救助申请审批程序参照《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华市区临时救助办法的通知》(金政发〔2016〕34号)第四章申请审批程序有关内容执行,在此基础上,本细则对部分内容作出如下调整:
(一)金华市区户籍的困难家庭或个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救助申请;居住在金华市区并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困难家庭或个人向登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救助申请;困难发生在金华市区区域内的在金就学学生向学校驻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救助申请;突发意外事件发生在金华市区的其他流动人员向突发意外事件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救助申请。
(二)申请临时救助需提供家庭成员身份证、填写《浙江省社会救助申请表》。因病申请临时救助,需提供申请日前12个月内的医疗费用结算单据。因学申请临时救助,需提供《入学通知书》或学费发票。
(三)突出“救急、救难”特点,急难型临时救助在紧急情况下按照“先行救助”原则直接给予救助,并在急难情况有所缓解后补办相关申请审批程序;支出型临时救助要严格按照申请、受理、审核、审批程序,规范落实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重点核查医疗、就学等生活必需的支出情况。实行分级审批,救助金额在2000元(含)以内的,区级民政部门可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审批,但应报区级民政部门备案。
除对申请材料真实性存在异议、申请对象家庭情况较为复杂等情形外,民主评议不再作为必须程序。
(四)各区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均要通过省级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办理临时救助的申请审核以及审批业务。
(五)申请人一年内申请临时救助原则上不超过2次,同一事由不得重复申请。情况特殊的,经区级民政部门认定后一年内可给予两次临时救助。
受理机构:各乡镇(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