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综述】2018年,婺城区辖9镇9乡9街道(其中3镇1乡4街道由金华市经济开发区托管),9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71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391.24平方千米, 全区常住人口78.74万人,户籍人口65.1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2.2亿元,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4.5:21.4:74.1。
财政总收入45.8亿元,增长8.4%,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0.8%;固定资产投资84.2亿元,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6亿元,增长9.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9.2%、7.3%。全区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企业上云”,列入市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11个,万里扬“无级自动变速器”入围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先创能源“智能锅炉物联网云平台”入围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项目,捷特包装“高强度结构材料弹药包装箱”入围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新建小微企业园3个,新增“个转企”91家、“小升规”11家。大力实施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尖峰行动”,新增股份制企业6家、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9家。狠抓“品牌强区”“质量强区”,牵头制定“浙江制造”标准3个,新增省级名牌2个、市级8个。
全年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539.47公顷,实现粮食播种面积9933.33公顷,总产量6.2万吨。实施安地镇、竹马乡特色农业强镇建设项目18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示范性家庭农场4家。实施市级生态循环农业项目4个,创建省级美丽生态牧场14家,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改造提升全面完成。
商贸服务业加速集聚发展,江北核心商业街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培育发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200个,180家企业承诺无理由退货。巨龙温泉旅游度假村、喻斯生态旅游区获评国家AAA级景区,全区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均增长28%。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5%。新增被征地农民参保700人,大病保险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增长20%。 完成“招商地图”编制,引进浙(婺)商回归项目38个,到位资金19.8亿元;内资项目39个,到位资金21.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4.1亿元,增长31.5%。“百企万岗发布人才新政22条,开展“智汇婺城全球引才”进校园”等活动,引进海外院士1名、国家专家4名,新增“万人计划”“双龙计划”等省市领军人才7名。加强与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的对口合作。“婺城汽车变速器及车辆齿轮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获市级认定。获批各级科技立项18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4个。
全区获省、市各类科技立项19项(省10项、市9项),其中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9项;市科技项目8项(工业7项、农业1项)、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培育创新主体能力加强。年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国家级10家、市级1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市级农业科技企业2家。平台建设创新高。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2家。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108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92件,发明专利授权占比17.78 %。
推进中小学布局优化调整,投入2.8亿元实施教育基建工程12个,维修改造学校25所,新改建幼儿园6所,撤并幼儿园13所,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至年末,全区有职业高中1所,普通初中17所,小学31所,幼儿园120所。
实施公共文化“十百千”工程,完成2个重点乡镇(街道)、17个重点村(社区)建设。金华四中、环城二小“24小时悦读吧”投入运营,新建、提升农村文化礼堂30个,举办文明创建、乡村振兴、改革开放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46场。“农民微圈”信息服务“百事通”工程获评国家级“民生示范工程”、省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创建省级卫生村46个,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妇幼健康和计生服务保障持续加强。截至2018年,婺城区有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公立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19个,疾控中心、妇计中心、卫生监督所各一个,卫生技术人员739人,民营医疗机构150家,其中民营医院8家,门诊部23家,个体诊所117个,医务室2个,核定医疗床位731张。全区有25家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4家村卫生室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100%,
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国家饮用水源专项督查、城市黑臭水体专项督查、省级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推进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强势开展十大行业专项整治,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排名提升30位。推进生态廊道建设。金华江、洪源溪、长湖水质改善工程全面完工,婺窑小镇、琅峰印象、白沙文化主题公园建成开园,长山国际设计走廊完成供地,新建廊道沿线彩色林带6.1千米、绿道15千米。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市级森林村庄15个,完成植树造林451.93公顷。推进“五水共治”。琅琊镇、金轮小区、印染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通过省级验收,莘畈溪创建市级“美丽河湖”,实施临江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工程,完成河道整治8.2千米、清淤345万立方米,集中开展治污减排、降尘抑尘等八大行动,空气质量优良率(AQI指数)84.5%,PM2.5浓度降至34微克/立方米。
【重点领域改革推进】2018年, 婺城区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广“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政府职能部门“八统一”事项标准化工作全面完成,主要服务事项实现“中心全进驻”“无差别全科受理”,网上办事100%全覆盖,67%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赋码备案的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实现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成功出让“标准地”8宗。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低效企业出清60家,关停“低散乱”企业(作坊)150家,盘活闲置低效用地72.73公顷。“工商通办”“多证合一”事项拓展至27个,常态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个工作日。推进“十大工程项目”“十大产业项目”,全省集中开工及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达100%。交通运输投资完成16.4亿元,增长22.6%;民间投资完成52亿元,增长16.9%;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完成9.6亿元,增长22.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8.1亿元。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规划全面实施】2018年,婺城区集中组织城乡环境治理、精神文明提升“双十”行动,广泛开展“心连心共创建”等活动,推进“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58.2万平方米、旧厂区18.6万平方米、城中村40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216.6万平方米。在建棚改安置住房5400套。启用智慧城管信息系统,严厉整治交通违法行为,新增机动车停车位2万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启动“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83个,4个乡镇通过省级考核验收,2个乡获评省级样板;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13个、秀美村9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37个,开展“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总面积866.67公顷的石道畈区块连片土地综合开发完成过半,美丽田园示范区、乡村振兴先行区“婺城样本”初具规模。330国道跨宾虹西路立交桥建成通车,衢江航运开发主体完工,金义东城际轨道进场施工,S313(45省道)、235国道金武快速路、杭金衢高速拓改二期、婺城莘畈至武义白姆公路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实效,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60千米。
【重点工程建设】2018年,婺城区完成高铁新城城市设计初步方案编制,铁路新金华站投入使用,双龙北街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全面完工。二七区块开发建设有序推进,铁路文化公园启动建设,解放西路改造全面完工,婺江西路优化改造、工人路、长山街等工程加快实施。规划面积11平方千米的金华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项目启动,完成一期征地33.33公顷,拆除建筑2万余平方米。金华银行婺城支行、区消防大队新营房投入使用,马海路跨白沙溪大桥、金华电业局婺城生产基地主体完工。婺州城市广场完成破产重整。仙源湖旅游度假区40.57平方千米扩容总规获省政府批复,紧扣“一心一轴一环三翼”文旅产业规划,开展招商推介。金华水上运动中心二期投入运营。梅溪流域综合整治基本完成。落实市区“数字经济十条”,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华创新基地产业布局调整有序推进,城北区块信息产业集聚提升,婺星产业基地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云安阁智慧信息产业园开园运营。
【平安建设取得成效】2018年,婺城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成重大安保任务,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连续十三年获评省级“平安区”。“七五”普法实现区、乡、村全覆盖;区社区矫正中心投入使用,在全省首推“码上矫正”信息化立体管教平台,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一批突出信访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开展金融风险防控,加快处置企业“两链”风险和银行不良贷款,有序推进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火灾事故起数同比分别下降56%、6.1%;开展农村道路交通信息化建设试点,创新“两站两员+网格化+信息化”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1.1%、14.3%。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获评省级“食品安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放心粮油示范县”。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全省应急联动实战演练在婺城举行,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全面启用,建成规范化避灾安置点45个,整治农村C级危旧房2634户,提前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三年清零任务。
(朱艳萍 范升元 方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