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2729105237K/2020-41784

  • 文件名称:

    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

  • 成文日期:

    2020-10-10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日期:2020-10-10 09:46:29 来源:区发改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婺城区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构筑发展新优势,建设“都市核心、生态之区、人文之城、宜居福地”的重要时期。按照中共婺城区委《关于制定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政府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今后五年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准确把握形势,明确未来发展新目标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实施“工业强区、商旅兴区、生态立区、城乡统筹”战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持续改善民生,“实力婺城、活力婺城、生态婺城、和谐婺城”建设取得新成效,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2015年,全区实现区属地区生产总值245.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6%;区级财政收入8.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3%;进出口总额5.85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98.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7%。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汽摩配、五金工量具、医药化工、建材、纺织服装、彩印包装、食品等七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以信息经济、商贸流通、休闲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稳步推进,空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竞争有序、便民利民的现代化城乡商贸流通新格局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市首位。农业“两区”建设扎实推进,跻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已形成万亩茶花基地、万象花卉基地、十里桂花长廊、婺州举岩茶叶基地和千亩高山蔬菜基地等一大批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主体的农业主体不断壮大。产业平台加快构建。新城区产城联动发展取得突破,万里扬、巨龙管业先后成功上市;仙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提质扩容规划获省政府批复,仙源湖真正成为市民休闲度假胜地;浙中信息产业园科创大厦投入使用,电子商务产业氛围不断深化。

    2. 城乡统筹稳步推进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新城区商业核心圈商业服务业项目加快推进,人居新城初具形象。江北老城区更新全面启动,二七新村改造强力推进,三江六岸景观进一步提升,城市市容环境明显改善,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城市治堵有序开展,“数字城管”初显成效,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中心镇培育工程深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档改造加快,省级中心镇(白龙桥)、市级中心镇(蒋堂)和区级中心镇(琅琊、安地)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已形成。以“花香婺城、幸福家园”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一批精品村庄、秀美村庄,村庄规划、环境整治、饮用水改造、村道硬化、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提升改造有序推进。山区脱贫成效明显,通过产业扶贫、下山移民、金融扶贫、结对帮扶等途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提速欠发达山区脱贫进程。

    3.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道路交通网络不断改善,杭长高铁顺利开通,高铁金华站顺利投入运行,区域发展进入高铁时代。一环、二环全面贯通,330国道迁改、杭金衢高速拓宽、汤莘公路及衢江航运工程有序推进,金兰中线城际直达公交开通,农村路网进一步优化。浙北-福州特高压输变电工程、220KV“双龙-乾西”、110KV琅琊变等一批重要电力设施建成并投运,被命名为省级新农村电气化区。金丽温输气管道工程顺利推进,南网金华燃机支线全线贯通。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新城区、仙源湖度假区等重点区块的雨、污水管网及自来水管网等基础配套建设基本完成。中央财政追加拨付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竣工,新增灌溉面积超万亩,荣获全国水利先进集体、省水利“大禹杯”铜奖、省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

    4.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严格项目准入机制,印染、造纸、化工、电镀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基本完成。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已基本实现全部关停。“五水共治”有序推进,实施“一河一策”制,完成厚大溪、莘畈溪等河道治理工程,白沙溪中小河流治理、桐溪河道整治、沙金兰功能水源污染整治、莘畈水库引用水源污染整治等工程扎实推进,水质和周边环境明显改观。大气环境治理有效推进,PM2.5浓度下降明显,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33天。“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双清”行动等工作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成效突出,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10个、市级12个,市级生态村277个,森林覆盖率达到58.6%,莘畈乡被评为省首届最美生态乡镇,安地、琅琊、莘畈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1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2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以内,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扶贫帮困和移民安置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政策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54家,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8%,成功创建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保障性住房工程稳步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99%以上。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完成新一轮学区布局调整,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全面落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基本完成,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全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优秀。实现村级文化活动室、村邮站全覆盖,成功举办桂花节、茶花节、油菜花节、民俗文化艺术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基本形成,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平安婺城、法治婺城”建设深入推进,创建“四个体系一张网”综治工作新模式,“白龙桥经验”在全省推广,被评为国家十大平安城市,授予省平安区银鼎荣誉称号。

    6.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行政区域调整顺利过渡。“四破攻坚”成效初显,“四张清单一张网”初步建成,简政放权取得成效。启动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丰银小额贷款公司建成营业。创新发展取得新飞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取得新业绩,对外贸易取得新发展,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外贸结构逐步优化,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幅增长。

    表一:“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0年

    完成情况

    “十二五”纲要目标

    2015年实绩

    年均增长

    2015年目标

    年均目标

    结构调整

    生产总值(亿元)

    191.1

    245.7

    8.6

    300

    9

    人均生产总值(元)

    39948

    64222

    8.5

    63000

    9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7.4

    69.2

    [11.8]

    58

    [0.6]

    财政总收入(亿元)

    26.34

    37.7

    9.7

    42.4

    10

    区级财政收入(亿元)

    5.97

    8.2

    11.3

    9.6

    10

    自营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6.59

    5.9

    12.9

    11.6

    12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111.7

    286

    20.7

    225

    15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9.4

    98.3

    20.1

    [500]

    15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0.6

    1.75

    [1.15]

    1.2

    [0.6]

    城镇化水平(%)

    60.5

    74.7

    [14.2]

    63左右

    [2.5]

    民生改善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2.2]

    0.47

    [2.2]

    -

    [2.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2.37

    -

    4.5以内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029

    41510

    10.8

    40000

    1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470

    17921

    11.7

    16000

    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0.01

    3.39

    -

    6以内

    -

    公共服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7.6

    10.4

    -

    18

    -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95.8

    95以上

    -

    95以上

    -

    资源环境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236

    284

    [48]

    283

    [47]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

    0.7

    完成目标

    完成目标

    [-18.5]

    -

    主要污染

    物排放

    化学需氧量

    -

    完成目标

    完成目标

    [-12.5]

    -

    二氧化硫

    -

    完成目标

    完成目标

    [-18]

    -

    氨氮

    -

    完成目标

    完成目标

    [-14.1]

    -

    氮氧化物

    -

    完成目标

    完成目标

    [-20]

    -

    注:(1)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完成数、预测值均为当年价。(2)因区域调整,指标总量目标失去意义,建议以增速作为参考。(3)[]内数据为累计数。(4)2015年自营进出口总额统计口径有变,剔除了市场采购部分,此外还有区域调整因素在内,总量与2010年不可比。(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逐年减少是由于参加社保人数逐年增加,该数据与转参社保的人数相加已超18万。

    (二)发展环境

    1. 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经济格局再调整、投资贸易规则再构建、增长动力再发现三大基本趋势,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兴起。我国也从一个高度依赖外需的国家向内、外需求均衡拉动的国家转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实施;自贸园区正在布局;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加快。从浙江省来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发展动力转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空间体系重构期和治理方式转型期的新阶段。在此宏观背景下,婺城发展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随着“义新欧”班列的开通,义乌成为丝路经济带的一个新起点,金华也明确了“丝路节点”的战略地位,婺城可以通过借梯攀高,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上争得优势。

    二是“互联网+”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金华市将信息经济作为推进市区转型升级、赶超发展的“一号产业”,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婺城区作为市区信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战场,“十三五”时期将进一步深化“互联网+”驱动,大力推进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为婺城“十三五”期间优化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发展,弯道超车提供难得的发展良机。

    三是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把金华—义乌都市区作为全省第四大都市区进行培育。加快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既是加快形成全省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实施全省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浙中赶超崛起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金华将加快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型,金华-义乌都市区的建设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作为金华市区的核心区,婺城既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另外,浙中城市群轨道交通金义东线项目的规划建设,还将进一步强化婺城交通优势和发展机遇。

    四是系列重大改革试点提供的机遇。通过多年争取,金华先后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省级层面改革试点,其深入推进对于婺城突破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发展活力具有重大积极意义。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域经济综合体制改革等带来的较为丰富的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用地指标、区域空间等成为“十三五”时期婺城赶超发展的重要机遇。

    五是市区重点特色平台建设机遇。金华市《市区重点建设与赶超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的市区八大特色发展平台中,婺城有其三,分别是婺城新城区、江北老城区和仙源湖度假区,在市区七个重点功能区块建设中,婺城也有其三,分别是西客站交通枢纽及二七区块改造、古子城文化旅游区、市区旅游度假区(基地)。这些重大项目将在“十三五”时期得到全面建设,将有力推进婺城自身建设和外部环境的改善。

    2. 面临挑战

    “十三五”是婺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新老问题、新旧矛盾互相交织,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转型难度大。市区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在新的实辖区域内,不仅经济总量规模比较小,而且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产业层次不高,主要以“低、小、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少,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提质增效任务艰巨。二是城乡差距较大、统筹发展困难多。城乡发展不平衡,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期待与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东北地区与西南山区发展的落差尤为明显。箬阳、沙畈、莘畈、塔石、岭上等仍是全省的欠发达山区乡,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难度大,防灾减灾能力较低。三是要素约束趋紧、区域竞争压力大。周边地区崛起的竞争压力加大,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土地供应短缺,建设用地需求矛盾突出。人才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婺城区作为金华市区核心水源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环境容量较小,水源地生态建设和保护压力加大。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抓牢“八八战略”这一总纲,紧紧抓牢“引领新常态、共建都市区”战略主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扣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心任务,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商旅兴区、生态立区、城乡统筹”四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两富、两美”婺城打下坚实基础。

    贯彻落实以上指导思想,必须“突出一条主线、推进两大转型、注重三个加快、坚持四大战略”。

    1. 突出一条主线

    即突出“创新发展”主线。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将“创新发展”摆在婺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要大力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广聚创新资源,拓展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技术研发、成果应用、产业发展纵向集成创新,融合商业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领域的横向集成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 推进两大转型

    一是产业转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浙江省七大万亿产业、金华市五大千亿产业,坚定不移打好倒逼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突出以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婺城分区、金华信息经济集聚区、浙中信息产业园区等为重点的主平台建设,扶优扶强,强化“亩产论英雄”机制,重点发展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实施产业高端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是城市转型。要紧抓全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机遇,加快形成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方式。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以集聚经济、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为核心,着力破除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约束,以城市更新改造为切入点,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结构优化、市容市貌优美和城市功能提升。大力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强城市能级,提升辐射带动力,实现婺城“美丽蜕变”,成为精品城市的典范。

    3. 注重三个加快

    加快布局调整。主动适应市区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按照“功能分区、专业集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结合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和重点产业布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整体竞争能力,加快构建“一带”、“两城”、“三区”、“多点”的区域整体空间发展格局。

    加快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统筹布局基础设施、重大产业,推进分工协作,塑造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改革开放。坚持用改革突破发展瓶颈制约,更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社会活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上海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提升开放的广度与层次,主动对接发达地区,更好地融入金义都市区经济圈,构筑互利合作新格局。

    4. 坚持四大战略

    工业强区战略。工业兴则婺城兴,工业强则婺城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婺城抢抓发展先机,融入浙中城市群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实现错位发展,建设“两富”婺城的关键。要全力抓好一批事关长远、技术含量高、经济支撑力强的工业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提振工业经济力量,提高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此来提高全区综合竞争力。

    商旅兴区战略。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一批文化、旅游等高文化品位、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人力资源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加快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推进商贸文化旅游百亿产业发展,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生态立区战略。坚持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载体建设,重点实施循环经济、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等工程,促进全区生态环境的大幅提升。充分发挥婺城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增强内生功能,提升民生水平,促进绿色发展,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绿色生活。

    城乡统筹战略。进一步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意识,着力解决“城市、平原、山区”三元结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共享发展,实现区域空间均衡布局。整合引导各类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消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促进各项要素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新的增长极。

    (四)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婺城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婺城要确保实现“四翻番”目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将婺城建设成为“实力更加雄厚、发展更具活力、生态更加优良、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加幸福”的“都市核心、生态之区、人文之城、宜居福地”。

    1. 实力更加雄厚

    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核心竞争优势更为突出,经济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以四大百亿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5%左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顺利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四翻番”目标。

    2. 发展更具活力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让各种要素快捷、高效、顺畅地流向优质企业和市场主体,为全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 生态更加优良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治水、治气、治土取得实质性成效,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全流域消灭黑臭河和劣V类水,PM2.5浓度、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土地、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大幅提高,环境质量全市领先,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切实把婺城建设成宜居福地。

    4. 文化更加繁荣

    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狠抓文化标识的打造,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满足人的全面需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5. 生活更加幸福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8%以上,“平安婺城、法治婺城”建设更加深入,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创业更加灵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幸福感普遍提升。

    专栏一:“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定位

    都市核心:以信息经济、总部经济、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经济为主体,以高效、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为支撑,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辐射能力和影响力,打造高度开放、活力四射、智慧创新的核心城区。

    生态之区:利用西南山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依托沙金兰、九峰、安地、莘畈等优质水库资源,强化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产业以及健康环保产业,促进生态优势向“绿色经济”转化。

    人文之城:充分发掘婺城深厚悠久的文化积淀和信义传统,积极整合各类文化、商贸、旅游、时尚资源,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大力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大力加强社会法治保障,展现文明、开放、包容、和谐的城市魅力。

    宜居福地:发挥婺城作为金华市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信息中心、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结合独特的地域风情、生态环境、人文资源,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冲刺“平安金鼎”,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品质优越的宜居福地。

    表二:  金华市婺城区“十三五”规划主要规划指标表

    指 标 名   称

    2015年

    预 计

    2020年

    目标值

    规划年均

    增长目标%

    指 标

    属 性

    经济总体实力

    1.生产总值(亿元)

    245.7

    350

    7.5

    预期性

    2.人均生产总值(元/户籍人口)

    64222

    80000

    7

    预期性

    3.财政收入

    财政总收入(亿元)

    37.3

    56

    8.5

    预期性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9.6

    14.4

    8.5

    预期性

    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9.2

    70.2

    [1]

    预期性

    5.四大百亿产业总产值(总收入)(亿元)

    610

    900

    8

    预期性

    6.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98.3

    198

    15

    预期性

    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286

    365

    5

    预期性

    创新发展

    *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1.75

    2.25

    [0.5]

    预期性

    *9.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授权量

    252

    292

    3

    预期性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5

    [2.5]

    预期性

    1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7.3

    9.3

    5

    预期性

    1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

    16.3

    22

    [5.7]

    预期性

    协调发展

    *12.城市化率(%)

    按常住人口

    74.7

    79

    [4.3]

    预期性

    按户籍人口

    46.3

    52

    [5.7]

    约束性

    绿色发展

    *1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5.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6.耕地保有量(万亩)

    44.13

    44.13

    约束性

    17.万元生产总值耗地量(平方米)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8.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指 标 名   称

    2015年

    预 计

    2020年

    目标值

    规划年均

    增长目标%

    指 标

    属 性

    绿色发展

    19.主要污染物排放(吨)

    化学需氧量(%)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氨氮(%)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氮氧化物(%)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20.空气质量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以2013年为基数)

    10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比例(%)

    71.5

    80

    [8.5]

    约束性

    21.金华江婺城区出境断面(沈村断面)水质

    达Ⅲ类以上标准

    约束性

    22.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58.6

    58.6

    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284

    298

    [14]

    约束性

    开放发展

    23.外贸

    进出口总额(亿元)

    38.8

    49

    5

    预期性

    其中:外贸出口总额(亿元)

    35.5

    45

    5

    预期性

    24.浙(婺)商回归投资额(亿元)

    5.85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预期性

    共享发展

    25.城乡收入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5117

    52800

    8.5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1510

    61000

    8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921

    27570

    9

    预期性

    26.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0.4

    [2.4]

    预期性

    2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

    3.1

    [0.6]

    预期性

    28.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22.8

    40

    [17.2]

    预期性

    29.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2494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30.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人)

    ≤4

    ≤6人每年

    约束性

    注: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均为当年价。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3.加*指标统计范围包括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

    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人才兴区工程,完善创新创业各项政策,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专利权质押融资试点成果,深入推进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推动“婺城制造”向“婺城创造”转变。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放宽市场主体准入,进一步简政放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带动各方资金特别是商业资金用于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型经济加快成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优化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推进形成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培育创新主体,鼓励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技术交易市场、行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评估、知识产权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推广应用创新券,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和门槛。加大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力度,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三)推进大众创业创新

    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二环路信息经济产业带,做优做强浙中信息产业园,谋划婺城科技园,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三个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

    (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激励、评价机制,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全力推动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大局。坚持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大高层次及紧缺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引进力度,积极抓好“双龙计划”等重大引才项目,充分发挥招才局、海内外人才工作站、婺州英才驿家的作用,认真实施各类柔性引才项目,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人才平台建设。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建立健全本土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大力推进产业领军人才、电商创业人才、休闲旅游人才等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人才服务,切实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实施人才创业投融资政策、人才公共服务政策、产业集聚人才激励政策、人才环境保障政策,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形成比较优势,吸引人才到婺城创业发展,推动人才作用发挥最大化。

    (五)推进传统动力升级

    推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增强消费对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创新产品和供给服务,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热点,重点打造商业购物、旅游休闲、医疗服务等消费亮点。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打通民间投融资渠道。完善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大项目的体制机制,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深入实施重点项目克难攻坚活动,扎实推进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生态环保项目、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突出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育外贸产业龙头,扩大对外贸易,提高外贸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转型升级,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

    专栏二:“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安排

    围绕都市核心、生态之区、人文之城、宜居福地等功能定位,结合国家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部署实施的“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和“411”有效投资行动计划等,重点考虑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功能提升、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等方向,“十三五”期间谋划安排重大项目140个左右,力争完成项目投资500亿元以上。

    ——发展平台建设类项目6项,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左右。

    ——产业转型升级类项目13 项,计划完成投资50亿元左右。

    ——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56项,计划完成投资200亿元左右。

    ——公共服务设施类项目26项,计划完成投资130亿元左右。

    ——城市功能设施类项目37项,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左右。

    三、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区域发展新优势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扩大有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体制、城乡综合配套等改革,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重塑婺城经济发展动力,再创婺城发展新优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机制。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积极推行“一口式”限时审批服务模式,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打造精简、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机制,完善公共基础建设相关配套制度,积极推广基层“大综合执法”机制,稳妥有序向基层赋权放权,激发基层组织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中介机构市场化改革和规范化管理。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加快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查处有机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改革,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机制,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向社会购买服务的体制机制,明确履约主体、购买方式、需求管理及各部门职责,规范有序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招投标机制、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加快信用婺城建设,建立健全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合惩戒的新兴市场监管体系,实行黑名单制度。

    (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土地配置机制,结合产业结构和企业特点,综合考虑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完善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政策,形成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完善以“亩产论英雄”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加大“四破”整治力度,促进资源要素向重大发展平台、重点项目集中。完善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推行要素差别化定价制度和企业分类指导制度,推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先进企业集聚,重点向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商贸文化旅游等四大百亿产业投资项目倾斜。完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用地、用能、水权、排污权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市场化配置,落实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积极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发行公司债、企业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直接融资。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设立政府产业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重点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重点领域,财政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坚持以市场化、多元化为导向,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快建立项目库,完善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大项目的体制机制,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积极推动金融创新。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地方金融业,发展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推动设立小微金融服务中心、中小企业票据服务公司,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等抵押贷款试点,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扶贫小额信贷,试点探索农村资金互助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

    (四)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推进“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权”确证颁证,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开展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退出机制,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区和中心村集聚。深化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深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就地城镇化。

    专栏三:“十三五”深化经济领域改革五大重点任务

    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主要包括建立企业综合评价制度;差别化的价格机制以及区域性要素交易综合平台。

    全面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建立“三位一体”的项目投资准入制度;以“四换三名”为核心的企业分类指导制度以及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机制。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主要包括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建立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及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

    全面建立健全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社会事业投资经营公平准入竞争机制;健全国有和民办社会事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以及创新完善民间资本投资社会领域回报机制。

    全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主要包括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并联高效审批机制;建立完善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机制;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以及加快推进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

    四、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建设以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商贸文化旅游等四大百亿产业为主导与核心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全力推进工业提质增量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围绕“六个一批”,形成各级各部门聚焦工业、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扶优扶强与培育中小企业并行,壮大产业集群与推动园区建设并重,切实加快婺城工业经济发展。力争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460亿元,年均增长8%,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40亿元,年均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达60亿元,年均增长7%,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超50家,5亿元以上企业超10家,10亿元企业2家,争取培育工业强乡镇4个,其中白龙桥镇工业总产值力争200亿元以上,乾西乡力争50亿元以上,竹马乡力争40亿元以上,蒋堂镇力争20亿元以上。

    整合一批产业平台。在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打开通道、优化布局,为工业经济发展搭建更加优质高效的产业与企业集聚平台、创新发展平台、要素供给平台。优化新城区发展空间,提升临江分区,结合环保小镇建设拓展栅川分区,加快开发洞溪分区,打造以产业为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大平台,成为婺城区经济快速发展主引擎。实施45省道延伸工程、龙乾大桥及接线工程,打造工业经济新走廊。加快推进乡镇特色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大乡镇工业园区工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园区与乡镇工业功能区的联建共享机制,增强产业集群开发的承载功能。

    专栏四:“十三五”重点工业集聚平台

    新城区工业分区:整合提升临江分区、加快开发洞溪分区、重点拓展栅川分区

    乡镇特色工业功能区:蒋堂工业功能区、竹马工业功能区、雅畈工业功能区

    特色小镇:乾西环保小镇

    培育一批优质企业。遵循“增量提质、存量挖潜”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围绕“两计划两行动”,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积极引进股权投资机构和投资基金,大力推进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鼓励企业股改上市。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大力培育扶持符合产业导向、创新性强、发展前景广阔和科技型、高技术服务型的小微企业,积极营造小微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行动”,培育成功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成长企业。开展“三名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和品牌企业、打造一支知名企业家和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鼓励一批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调整,鼓励企业技改升级,加大企业技改财政补贴力度,将现有土地指标向重点技改项目倾斜。促进企业转产转型,鼓励企业转产品、转产业、转股权“三转”发展。大力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帮助企业搭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综合服务和交流共享平台,争创一批省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强力推进“个转企”、“小上规”,提升小微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大“两化”融合力度,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转型助贷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转型导向的产业,帮助转贷、借贷、融资等。

    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梳理一批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集中攻克一批事关婺城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搭建科技成果信息交互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长效协作机制。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一批清闲促产。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四破”专项整治,加强闲置、停建、停产、低效用地的清理整顿,通过收回土地、关停搬迁、落实差别化政策等手段,在容积率、密度、投资强度等方面倒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中开展亩产税收专项清理行动,建立完善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企业节地挖潜激励机制、低效企业退出激励机制、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机制等。推进低效用地市场化再开发,按照“以用为先”原则,分类处置,加大闲置和延期开竣工土地处置力度。

    开展一批涉企服务。建立领导领衔、部门和金融机构结对服务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深化“双千”活动,实行“一企一策”专职联络员制度,强化项目建设主体责任跟踪究责,切实加大项目落地和推进力度,帮助企业破解经营和发展难题。完善服务企业机制,落实清费减负政策,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实行重大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和企业困难问题“直通车”制度,建立涉企服务常态化机制和日常化服务工作制度,加大全程化服务力度,加强安全生产跟踪监管。关注企业两链风险,重点针对企业互保联保资金风险问题,积极研究相关法律咨询机制、法制保障制度和限制政策措施,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两链”风险。

    制定一批扶持政策。在“四引”上要有所突破,加大以商引商招商力度,积极引进项目、人才、资金、技术;在改革与政策创新上要有所突破,继续完善鼓励工业企业重组上市等扶持政策以及与税收产出挂钩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等体制机制;在要素保障上要有所突破,强化统筹意识,引导土地利用及节能环保指标、产业引导资金等要素资源向优质项目、重点企业倾斜;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与培养上要有所突破,强化帮扶、培训、引导、激励机制。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抢抓“高铁经济”机遇,深入实施“商旅兴区”战略,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信息经济、休闲旅游、商贸商务、文化创意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发展项目,提升服务业在全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打造现代服务业强区。

    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商贸商务、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

    ――信息经济。高起点规划发展信息经济,完善浙中信息产业园“一区多园”开发格局,因地制宜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打造信息经济发展新优势,努力形成信息经济“整体有推进、重点有突破、联动有提升”发展新格局。

    ――休闲旅游。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区品质塑造,构建南北互动、东西互补、点线结合的旅游发展格局,依托重点景区、特色小镇和历史文化村落等平台资源,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增值服务。整合提升仙源湖度假区,巩固提升莘畈、沙畈、塔石、箬阳等乡村旅游,培育莘畈溪和仙源峡乡村休闲游憩带,以做优做强民宿产业为载体,推进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运用微信等网络平台和工具,加强网络营销,办好婺城旅游网,发展智慧旅游。

    ――商贸商务。围绕“整合、改造、创新、提升”主线,培育“大型超市+快捷物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构建以老城区商贸核心区、婺城新城区核心商圈为核心,安地、琅琊、雅畈、蒋堂、长山、乾西和竹马等区域商贸中心为纽带的商贸流通格局。适度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市场综合体等大型商贸设施,提升和培育综合型、专业型、社区型商业街。继续加强“农超对接”和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

    ――文化创意。深入挖掘古婺文化资源,建设八咏文化创意基地、乾湖艺术区、莘畈文化创意园等主题鲜明的文化创意园区,增强文化创意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引进文化创意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动漫网游、艺术品交易等产业,创造国内领先的文化创意产品。继续办好桂花节、茶花节、油菜花节和民俗文化艺术节。

    ――现代物流。加快整合物流资源和发展平台,重点实施浙中公铁水联运港等项目建设,谋划婺城物流商贸中心,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货物集散和仓储等产业,提升物流专业服务水平和服务功能,打造区域综合性物流中心。以花卉苗木、工业建筑业原材料集散为依托,推进物流业和专业市场发展。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建设。加速服务业向婺城新城区、江北核心区、浙中信息产业园等集聚发展,着力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平台、主阵地。加快培育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科技创业园、软件与信息服务基地、新型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大集聚区建设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创新市场准入、用地保障、税收优惠、人才支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

    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的职责边界,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服务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创新服务业政策扶持机制,加快建立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三)特色化发展都市农业

    立足婺城农业资源特色,以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设施化、市场化、生态化、标准化发展。

    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以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牌农产品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升级版建设,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由家庭分散经营向园区集聚发展模式转型。新建2.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保障粮食安全;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绿色发展行动,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强镇强村。完善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专栏五:“十三五”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建设工程

    农业“两区”提升发展工程: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3万亩,实行最严格保护。通过要素集聚、层次提升、产业延伸,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

    智慧农业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农业物联网生产体系,基本建成具有视频接入、智能管控、产品追溯、监测分析等功能的智慧农业监管体系。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物化技术补贴和生态补偿,重点支持新型农作制度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开展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物回收利用,争创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把农业“两区”建设与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观光农业转型。引进农业新型业态,完善农业服务配套,积极培育建设包括一批现代农业旅游观光景区以及特色休闲农业采摘(农家乐)体验点,打造一批集农事体验、文化创意、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主体。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整合提升及规范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农创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创客,鼓励大学生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就业,促进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探索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片、集约经营。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扩大高素质农民群体,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优质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粮经复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模式。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产业竞争力。

    专栏六: “十三五”重点打造的四大百亿产业

    信息经济产业:成为较有影响力的信息网络基地和示范区,全区信息经济总产值(收入)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超10亿行业龙头企业5家,超5亿元大企业10家,新增省级科技研发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突破13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总产值(收入)力争超12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商贸文化旅游产业:培育3-5家乡村旅游景区和特色民宿,力争旅游产业成为美丽婺城的生态产业、美好生活的民生产业和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商贸文化旅游产业总产值(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

    五、优化发展空间,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主动适应市区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按照“功能分区、专业集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全区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一带、两城、三区、多点”的发展格局。

    (一)全力打造“一带”

    瞄准产业升级的高端方向,以发展高新产业集群、强优企业集群为着力点,全力打造二环路信息经济产业带,为赶超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环路信息经济产业带。以金华市信息经济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为引领,依托浙江师范大学人才资源优势,浙江电信省级云计算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经济创业园、合丰服务外包产业园、云安阁互联网舆情云监测平台等重点项目,以浙中信息产业园区婺星基地作为启动区块,沿二环路规划建设面积约12.4平方公里的信息经济产业带,依托二环路沿线交通的便利性、高效性和良好自然环境本底优势,重点发展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电商物流、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

    专栏七:二环路信息经济集聚区建设理念、空间布局与重点产业

    建设理念:智慧之岛+生态之岛

    发展策略:双轮驱动、分布式组团、生态海绵城市、绿色营造。

    空间布局:形成两镇多组团。两镇即北部的云谷小镇和南部的环保小镇,云谷小镇以云计算、创意、研发为特点的数据型山水智慧小镇,环保小镇是以创意、为特征的生态型湿地智慧小镇。多组团为以各类网络经济产业集聚形成多个功能组团,云计算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研发中心、信息安全中心、总部中心等等。

    产业发展:逐步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信息软件产业、大数据服务产业、中小企业云服务产业、互联网娱乐产业、虚拟显示(VR)产业、通信服务产业、智慧物流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及互联网金融产业这十大重点产业。

    (二)发展提升“两城”

    以提升城市能级为核心,进一步整合资源、激发活力,着力推进婺城新城区开发建设和江北老城区有机更新,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婺城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市核心”。

    婺城新城区。深入实施“东接、南连、西扩、北通”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双溪西路、人民西路和婺江西路西延工程,加快与市区主城区无缝对接,加快人气、商气集聚,推进产城联动发展。优化宾虹西路沿线商贸项目布局,加快环中轴景观商业核心圈建设,完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做大做强信息服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加速人气商气集聚,增强经济实力和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成为二产强劲、三产兴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山水生态与城市功能和谐共存的“品质效益新城”。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20万人,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税收达到10.3亿元。

    江北老城区。加快人民广场核心商务区发展,充分利用以银泰、一百、永盛、恒大、大世界等零售商厦以及电信、石化、烟草、银行等国企总部带来的人口集聚优势,提升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商贸、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打造高端要素,高端产业和高新企业集聚区。加快城市更新,推进城市西延,以二七区块旧城改造为突破口,加快城中村改造,积极推动江北老城区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功能双提升,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三)规划建设“三区”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立足婺城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态优势,紧抓高铁带来的机遇,以二七区块改造为契机,谋划建设高铁经济组团区,以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加快发展仙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整合提升山区生态经济示范区,促进西南山区与西北城区的协调发展。

    仙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进一步发挥仙源湖丰富的水资源、特有的避暑气候及湿地、山地田园景观资源优势,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养生”为主题,以度假区扩容提质为突破口,围绕“一轴五区”的空间发展框架,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村垅十里桂花长廊景区、雅干垅休闲养生基地、中高端风情民宿,安地古镇区、水上运动中心、后山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游客集散中心、特色宾馆酒店、公交站场、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以花为媒进一步加强度假区营销,大力提升度假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省级度假区年度考核晋位升级,成为“宜居、宜游、宜乐”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湖山型生态旅游度假区。

    山区生态经济示范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为前提,落实生态保护第一责任,建立和完善山区经济发展保护协作机制,建设市区饮用水源生态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屏障。充分发挥南部山区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整合雅畈、安地、琅琊、长山、沙畈、塔石、岭上、莘畈和箬阳等山区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林果、花卉苗木、高山蔬菜等高效生态农业,有机茶、笋竹深加工、木材加工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构建新型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做大“大南山”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打造浙江中部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

    高铁经济组团区。把金华高铁区块向南延伸,二七区块向西延伸,将城市窗口地区连片改造、整合提升,作为婺城西北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空间来谋划,作为未来重点开发区块和重大发展平台来突破,利用公铁联运优势,构建连接全省、通达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打造以高铁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多元化、多功能、多点支撑的新型城市综合功能区。

    (四)培育壮大“多点”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突出全区各乡镇的节点功能,根据各自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在全区精心谋划打造环保小镇、律动养生小镇、茶花小镇、非遗主题小镇、梦幻白沙文化小镇、安云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和坡地小镇。

    六、推进城乡融合,开启协调发展新进程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提升中心城区城市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培育特色集镇,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打造精品城市核心

    树立精品理念、强化精品意识,着眼合理布局,注重功能完善,突出生态良好,彰显人文个性,努力打造金华精品城市的核心区。积极推进二七区块改造工程,深挖高铁经济潜力,推进城市窗口地区连片改造、整合提升,促进中心城市的品位提升和功能完善。继续强势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整治,不把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创建无违建区。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基础薄弱地区公用设施提标改造,加强市区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智慧交通,打造高效便捷的城市立体化交通网络,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让群众出行更为便捷。加强城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创卫长效机制建设,争创省级文明示范城区。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完善精细化管理机制,提升城市景观,塑造城市色彩和天际线,打造特色街区,提升城市品位,树立精品城市建设新典范。

    (二)积极培育特色城镇

    以城乡统筹为着力点,突出白龙桥镇省级中心镇和蒋堂镇市级中心镇建设,探索强镇扩权改革,加快推进集镇建设,打造“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新型发展平台。着力提升空间承载能力。扎实推进集镇道路、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提升集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同步推进城的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着力提升产业集聚能力。根据四大百亿产业发展导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产业配套服务,积极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做强产业支柱,完善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立足集镇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传统元素与时尚潮流融会贯通,大力发展“三产融合”的新经济形态、新产业业态,打造“人、产、城”深入融合的新型城镇和特色小镇。

    (三)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以“花香婺城,幸福家园”为主题,以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支点,以花香婺城、秀美南山、桂花飘香和茶花争妍等风景线为骨架,打造展示婺城农村之美的风景廊道。围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区目标,以高标准编制规划为先导,深入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努力打造“水净、人文、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升级版。深入实施美好家园、清洁农村、产业富民、素养提升和山区经济提升发展等行动,强化村庄景观和风貌特色控制引导,注重村庄产业发展,综合考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农村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建设,挖掘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开拓农村市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村级物业经济,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增收致富。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创建“无违建乡村”。结合“四边三化”整治、“双清”行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设施现代化。

    专栏八:“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任务

    美丽乡村精品线打造:打造2-3条美丽乡村精品线。

    美丽乡村精品村和秀美村建设:每年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5个,秀美村10个。

    农村环境“双治”工程。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户受益率80%以上;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机制,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全面完成城乡饮用水管网延伸工程。

    农民创业就业扶持工程。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人才培训,力争五年完成农民培训2万人次,打造农民素质培训特色品牌。

    农家乐扩面提升工程。全面建成慢生活休闲旅游区。新增省级农家乐特色乡镇2个、精品区域1个、精品区3-5个,新增一批特色村、特色点和三星级农家乐经营户,完成10个以上民宿特色村培育。

    山区经济提升发展工程。争取新一轮省级山区经济发展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

    (四)保护发展西南山区

    科学划分功能区,完善城乡综合配套机制,推动区域差异化、联动式发展。大力推进公共设施同城化,加强城、乡、村三级基础设施衔接,优化产业布局,拓宽城市社区、企业与农村结对活动,促进各项资源要素在城、乡、村之间科学配置。全力推进西南山区提速发展,实施“低收入农户倍增计划”, 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完善生态补偿等机制,加大对西南山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山区人民保护饮用水源的积极性和生活水平。强化西南山区生态保护的功能,有序推进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群众异地搬迁、下山移民,持续增加山区经济发展项目,发展生态旅游和林特经济,拓宽山区群众增收途径。

    七、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持续发展新支撑

    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的要求,以发展能级大提升为目标,大力推进区域综合交通、能源、城乡基础设施、信息服务、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撑。

    (一)构建综合交通网络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着力构建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对接、结构合理、互为配套的综合交通体系。依托高铁、高速公路和快速交通等系统,实现与城市群、都市区各城市主体的快速联接,依托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网络,实现城市中心城区与小城镇无缝衔接和便捷换乘。加快区域交通网建设,大力支持浙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杭金衢高速拓宽改造,完成330国道改建、汤莘公路、45省道(金兰中线)婺城区段等高等级公路建设;配合做好金罗路、金竹路、电大街、东市街北延等城市道路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网络,规划建设一批港湾式停靠站和城乡公共停车站场。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网的互联互通,启动实施安地、沙畈、塔石、莘畈等“四垄”工程建设,建成大南山联网公路(沙畈至箬阳公路)。打破拘泥于路网的简单规划,实现物流港、信息港、产业港、生态港“四港”联动,加快乡镇货运站场建设,完成衢江航运开发建设,启动洋埠港口建设。打通交通与产业链、城市功能布局通道,发挥交通廊道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综合优势,加速产业集聚,加快产城联动进程。结合景区布局规划,大力推进通景公路建设,强调公路提升,争取建设一批“最美”特色公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以更宽广的视角和空间谋划交通组织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南山大道、兰婺遂线、金华至武义公路、兰溪上华至婺城琅琊公路和金华通用机场等项目列入“十三五”交通规划。

    专栏九: 婺城区“十三五”综合交通建设重大工程

    高速公路:杭金衢高速金华段二期拓宽工程、婺城竹马互通。

    普通国省道公路:330国道婺城区段改建工程、金华至武义公路、45省道金华至兰溪公路、规划省道S314雅畈至汤溪公路(南山大道)、规划省道S221兰婺遂公路(一期)。

    重要县道公路: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兰溪上华至婺城琅琊公路工程(婺城段)、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婺城区汤溪至莘畈公路改建工程、婺城莘畈至武义白姆公路(白门线至湖大线段)改建工程、白龙桥至长山公路。

    铁路及轨道交通:金千铁路、浙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工程。

    物流站场:浙中公铁水联运港(婺城物流商贸园区)、竹马货运站、雅畈安地货运站、中心乡镇客运站、农村公交停靠站。

    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农村联网公路50公里,农村公路提升改造约200公里,实施安保工程47.5公里,每年安排2座危桥改造,每年安排50公里公路大中修。

    美丽公路:打造新朝线、虹戴公路、汤莘公路等为绿色景观公路。

    内河航运:衢江航道(婺城段)、金华江航道婺州港至兰溪界段。

    民用机场:金华通用机场。

    (二)加强能源保障支撑

    大力发展水、电、气、太阳能、风等清洁能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和网络布局,建立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和项目布局,建立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优化电网结构,加强城乡电网建设,落实各电压等级变电所的落点和线路通道,控制和预留好建设用地与高压走廊。实施220KV燃机电厂-罗店乾西线、汤溪-蒋堂线和110KV二七区块五一变、城北变等工程,努力使电力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快金丽温高压输气管道工程婺城段建设,增强天然气管供能力,进一步完善配气站与管线铺设,着力推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成为全省综合性绿色能源基地。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新建浙中电动汽车蓄电池交换基地。

    (三)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深入推进节水型水利建设,基本建成现代化的防汛防台抗旱减灾体系,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突出抓好千库保安工程、强塘固防工程、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及小流域整治工程,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步配套完善水利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乌引”、莘畈工程灌区渠系续建配套工程,以提高灌溉水平为重点,加快末级渠系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完善灌溉配套渠系,积极推进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扩大喷微灌面积。构筑完善供水安全、水源充足、水质优良、覆盖城乡的给排水管网。继续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建后管理。

    (四)优化信息服务网络

    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构筑高速信息网络,推进“智慧婺城”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以融合发展为目标,实施宽带高速传输网和数据IP城域网建设工程,建成覆盖各镇、乡、村的电信综合数字网、邮政投递网和信息传输网。加速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完成城乡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实施跨区域无线电协同监管。加大物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力度,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加快数字城管建设,启动电子政务灾备中心项目,建设社会动态管理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城市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电子社区等工程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区、乡两级综合联动、协调配合、科学高效、覆盖全面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灾害应急救助协同联动机制、灾害征用补偿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防减灾体制和机制。

    八、坚持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为突破口,坚决落实“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污染防治措施,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全面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美丽婺城”。

    (一)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及高效利用

    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和污染物减排,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落实能源、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比例结构。大力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产出效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推广清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加快实施节水灌溉、清洁能源等工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循环型工业,加快绿色产品研制和开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努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建设循环型服务业,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建设循环型社会,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建立清洁生产长效机制,形成健全的清洁生产法规体系,清洁生产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广泛推广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清洁生产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领域得到普及,基本完成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

    (二)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强化环境治理。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深化落实河长责任制,全面完成9条区级以上河流治理工作,实现全流域“可游泳”的目标。加快长湖、桐溪、通园溪等黑臭河治理,同步实施十大专项整治,全面消灭劣Ⅴ类水,主要干流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快集中供热、油改气、煤改气工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强禁养区管控,推进限养区整治提升,大力运用生态养殖技术,合理控制规模养殖小区及散养户的发展空间。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加强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

    筑牢生态屏障。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强化生态屏障建设。加大水源保护力度,继续加强沙金兰、九峰、安地、莘畈等饮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库区环境连片整治。深化“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抓好天然林、人工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林、珍贵树种、经济林,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大对生物资源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继续开展生态创建工作,85%以上行政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所有乡镇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建成5个以上国家级生态乡镇,力争将安地镇建设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

    专栏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六大重点工程

    生态创建与生态保护工程: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态农业园、生态养殖场建设等。

    水环境保护工程:重点支流、金华江干流水污染防治、重点废水排放行业、企业提标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配套管网建设、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饮用水源地保护、节水工程。

    大气环境保护工程:大气污染物减排、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城区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等。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区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

    工业固废综合处置与管理:工业固废减量化、无害化、危险废物安全处理。

    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加强环境安全防范:优化声环境功能区、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调查及土壤污染修复、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应急能力建设等。

    环保能力建设:环境监管和环境监控能力建设、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等。

    (三)践行低碳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深入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源头控制,建立和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制度。加强对医药化工、造纸、印染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长效管理,扎实做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探索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产业发展模式,制定支持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推广应用低碳技术,逐步建立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达到国家要求;空气质量得到改善,PM2.5浓度下降38%以上。大力推进低碳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积极鼓励低碳生活,推行低碳办公,倡导低碳文化。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在农、林、水、气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研究制定农林业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强化各项节水政策和措施。完善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启动机制以及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

    (四)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包括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绿色发展绩效考核机制、生态文明法治等内容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森林生态效益、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与收益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挂钩的水环境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发挥资源最大效能。全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环境损害惩治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强化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强化公众参与,尊重和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训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九、坚持开放发展,迈出开放合作新步伐

    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与国家战略及周边发达地区对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深化区域经济协作,加强招商选资力度,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加快培育开放型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发展能力,推进经济赶超发展。

    (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充分发挥婺城区位交通、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等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积极承接长三角及省内发达地区产业辐射和转移,按照“积极主动、融合共兴”的指导方针,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构建金华-义乌都市区的大好机遇,积极扩大交流合作,以义博会、哈洽会、西洽会等为平台做大展会经济。积极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加强与义乌等地对口协作,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推进与发达地区科技、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相向互动,集聚优质资源、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城市能级,全力打造都市核心区,实现功能互补、合作共赢、融合发展。

    (二)增强招商引资力度

    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重点”,确立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的地位,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按照“引强、选优”的思路和产业招商方向,围绕“重点平台、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模式,突出专业招商、平台招商、项目招商、委托招商,积极实施精准招商。既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也要进一批“小而精”的小企业小项目。要依托新城区、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婺城分区等载体,按照产业特色化、集群化的要求,推进形成产业链招商、基地招商、精细化招商等专业化招商机制,精准实施浙商(婺商)回归工程,实现招商引资质量和层次的全面提升。加快推进和重点项目落地与建设。

    (三)有效促进外贸增长

    紧紧依托金义跨境电商产业园、金义综保区等出口平台资源,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育外贸产业龙头,扩大对外贸易,提高外贸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深入实施外贸“四个多元化”,积极培育外贸企业、科工贸一体化企业、专业外贸公司等优势出口主体,培育出口品牌,鼓励企业进入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和采购体系,支持企业加快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传统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优势行业的持续出口能力。促进出口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建立健全外贸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增强应对国际经济波动和国际贸易摩擦纠纷的能力。

    十、提升公共服务,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

    坚持民生导向,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建设较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良性互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目标,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平台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形成规模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建立激励创业机制,加快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机制,推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推动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调处机制,完善工资协商机制,建立劳资平等协商机制,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建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整合。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即征即保”和“应保尽保”。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公共财政和社会救济制度,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深化居家养老、机构供养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体系。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和救助标准,提高低保、伤残、孤寡等基本保障水平,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救助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培育发展分工合理、覆盖全面的慈善组织体系,建立社会救助、慈善捐赠、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慈善救助制度和机制。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建立有效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公共租赁房为主渠道,其它保障方式为补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调整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及限价房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推进困难群众“安居工程”建设,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扎实推进“健康婺城”建设。到2020年,建立起更加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婺城区人民医院建设,力争“十三五”期末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加大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推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卫生行业多元化发展,大力支持民资办医,鼓励引进“智慧医疗”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和覆盖面。加强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体系。加强依法依规执业监管力度,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提升全民健康体质。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增强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优化完善体育设施布局,提高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建和改造一批体育健身设施,抓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推进体育强镇乡创建,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群众体育运动,增强国民体质,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三)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优化出生人口结构,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完善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工作,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基层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努力打造新型生育文化。稳步推进计划生育家庭致富发展项目,加大特殊生育家庭的关怀力度,围绕群众生育、节育和生殖健康需求开展服务,着力提高全民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关注妇幼健康,加大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推进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关爱老年人的格局。

    (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齐头并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增强婺城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建成文化强区。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挖掘传承古婺文化,打响“草根奖”等婺城文化品牌,大力培育和弘扬诚实守信的时代精神,建设“信义婺城”。大力实施核心价值普及等“六大行动”,加强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的宣传报道,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创建省级文明示范城区。

    深化“人文婺城”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创新机制,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婺城区域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打响文化品牌,提升婺城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文化强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乡镇文化站功能,深入开展“农家书屋”创建,中心村配备电子图书室和文化下乡活动,努力建成“省文化先进县”。加强公共文化机构网上平台建设,中心村配备电子图书室和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顺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打造一批高质量品牌文化节目,推出一批高水准文艺精品,开展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继续办好桂花节、茶花节、油菜花节和民俗文化艺术节,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积极转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推动婺剧、民间民俗等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园区示范、文化集团培育等工程,积极发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打造婺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设,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一校一章程”的管理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婺城学校发展环境,基本完成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实现全区校际间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争创国家现代化教育区为目标,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信息化教学应用系统,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建设。改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完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制度,优化中小学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加大学前教育支持力度,提高省等级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完善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社区教育实验区。注重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强化校园安全稳定。

    (五)深化平安婺城建设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以“百姓富裕和谐安康”为核心,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化城中村整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基层自治能力。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团体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充分发挥各类民间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公益组织等的积极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协同能力。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归属感和融入度。

    完善社会治安体系。构建动态化信息化全覆盖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探索统一、精准、高效的网格化基层管理模式,提高社区治安监控覆盖面。加大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集中整治,突出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突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110”联动机制,加强8890便民服务分中心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强化基层管理服务,完善网上舆情引导处理,及时协调解决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健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完善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运行机制。全面提高精神病人治疗管理水平,有效防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发生。深入推进应急预案、应急物资保障数字化建设,切实提高全社会的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安全。

    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创建“平安、文明、民主、廉洁、宜居、幸福”的和谐社会示范区。建立涵盖全区的信息数据库,提高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管理水平,建设以人为本、管理精细、参与广泛、服务到位的和谐幸福大家园。健全志愿者队伍管理体系,打通志愿服务的供需通道;加强公益性社区工作服务队伍建设,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民生服务的投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加强社区人民调解制度和机构建设,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营造和谐平安环境。维护社会公德,倡导互助互爱文明风气,推进友爱社区、文明小区建设,全面开展和谐家庭创建活动,营造文明的社会风尚和公平、公正、舒心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各界和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传承“双拥模范城”优良传统,强化军地合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加强规划引领和资源整合,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加强军民产业交流合作,以信息经济、汽摩配等主导产业为依托,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民参军”。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水平。构建大国防教育体系,提升全社会国防意识。全面落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双拥工作,扩大社会力量拥军优属成果。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对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健全民主制度,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证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推进法治婺城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全面深化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全面深化法治婺城建设中发挥作用。以增加群众获得感为目标,建设覆盖城乡、惠及百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着力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估和纠错机制。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自由裁量权,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着力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法定程序行使权力。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建立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保障安全生产有效投入,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加强职业危害监管和预防,筑牢职业健康安全屏障。强化公共卫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等社会安全各领域的管理监督,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确保全区社会稳定发展大局。